大椿 发表于 2008-1-9 14:39:56

看过一篇抗战时期李四光乘坐这种汽车的文章,找到转帖过来大家看看。蛮有意思的。

大椿 发表于 2008-1-9 21:33:07

抗战中的木炭汽车   zt

    所谓木炭汽车,就是把木炭放进为汽车特制的煤气炉内,使之在适当的温度下变成煤气,从而用来作为发动引擎的原动力。当时的贫油国家如法国和日本等也在积极进行木炭汽车的试制。
    20世纪30年代初,长沙实业界的有志之士决心研制煤气汽车和酒精汽车。1932年2月省工业试验所成立,由技师向德领头,先后研制出5种煤气发生炉。1932年8月11日,“271”型煤气发生炉安装在汽车上进行第一次试车,获得成功,从长沙城内六堆子至湘潭下摄司车站,载22人,行程63.3公里,时速39公里。10月10日在长瞩公路上举行试车典礼,有实业部和全国14个省市代表及外同专家观看,评价甚高。
    抗战时期,武汉沦陷,大西南成了战时大后方。这期间,运输产业迅速发展。可是,由于抗战期间所需的大量战略物资之一的石油的消耗量陡增,无法满足国计民生的需要,致使战时主要的运输工具———汽车就成了无米之炊,战时交通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抗日战争后期,中国西南大后方的公路上,除军用汽车外,所有货车,差不多都是国产木炭汽车。
    1939年8—9月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由桂林到恩施参加湖北省临时参议会会议,因不愿意坐木炭汽车,就乘飞机先到重庆,再由重庆坐轮船到巴东,但到巴东之后,李四光发现了停放在车站的汽车全部是木炭汽车,只好“试一试”。结果,木炭汽车行驶了20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顺利抵达恩施。李四光后来说,在桂林时,曾有人向法国购买了几辆木炭汽车,结果不能发动,只能全部拆掉,所以他在桂林动身前认为木炭汽车不可靠。不料经此一试,发现中国的木炭汽车确实能用……

大椿 发表于 2008-1-16 11:09:55

救火会(原创)




    早年的“救火会”,可说是现今消防队的前身,大门一律油漆成红色,至今犹然。建国前,无锡救火总会在“外较场”,原址即解放后的大会堂附近。会所设有高高的木结构了望台,其上日夜有人朝四下里观察,只要发现某处有火情,值勤人立即敲钟报警。那时,民间还有一些小救火会,分散在各个地区。

    其时,“救火员”多由街巷志愿者组成,装备之简陋今人无法想象。灭火“水龙”,是一只长圆或方形大木桶,边角包铁,内装原始的手压抽水机(唧筒),依靠多人分站两头,上下压动或推拉杠杆,水便通过水管喷出。大木桶内的水,需由众人七手八脚从近处或远处取来倒进去(时称“抬龙”)。而后有了铜铁制造的洋水龙,虽说移动有轮子,已有管子可通入河中或井内吸水,但仍需使用人力猛压,喷水量及射程只能说差强人意(时称“揿龙”)。然而,火场周遭如无水源,则一切枉然。

    据了解,无锡清明桥古运河东岸南下塘,有一所民国初年建造的救火会,名“海宁救熄会”,青砖水墙的大门上方雕刻着当年救熄会的标志:一顶铜盔和两把斧头。但对“海宁”二字的出典不甚清楚,不知是否是河清海宁之意……

    解放前夕,锡城救火总会已有少量老式救火汽车,一些主要路段,如崇安寺等已有只把消防龙头(当时尚无自来水,何来消防栓?存疑),但救火员头戴铜盔,手执太平斧,一路打钟驱车而来时,头件事并非灭火,而是与事主讲条件、谈酬劳。紧要关头事主倘拎不清,那么,大火扑灭,家产也已付之一炬。至于贫苦人家聚居的棚户区一旦失火,则连烧数十百家属寻常事,这是当时官办报纸也不时披露的。

[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8-1-16 11:12 编辑 ]

showay 发表于 2008-1-16 17:09:54

现在还很习惯叫救火会的
虽然随着长大,也开始有时管救火车叫消防车了

mandarin 发表于 2008-1-16 17:49:50

萧旁车老话也讲的呀:??:

大椿 发表于 2008-1-16 20:32:52

有意思的是“救火”二字,救啥个火啊?:D

showay 发表于 2008-1-16 23:05:13

问题是,读作f...

大椿 发表于 2008-1-17 11:28:44

向普通话靠拢……

大椿 发表于 2008-1-18 11:23:01

无锡新传媒·吴文化
贴《吹糖担》,搬过来白相相——

大椿 发表于 2008-1-18 13:43:57

他们也有论坛个。大前年吧,无缘无故进不去了,《老无锡百业》只贴了几篇,尽管已被版主加精,也只好停当歇搁。为啥?万事侪有个道理,就想到会不会有人从中作梗、留难……

也想到重新注册,来个大椿1、大椿2什么的,但自觉面皮呒不介老,也就罢了。

倘使有人真的在这上头做手脚,因为以往过节而封啥id,就只好一笑了之,总弗见得为此寻相骂啊!何况冷不丁人家又贴出来个《吹糖担》呢。

:D

大椿 发表于 2008-1-18 22:39:17

大膏药

  无锡旧时给人治病有使用大膏药的。大膏药有多大?大得能贴满人的整个后背!这种治疗方法因其独特、鲜见,每每引起路人围观,起着极好的广告作用。
  此种膏药店都不大,店门口置大铁锅,下面烧木柴,锅里就熬着药膏。药膏色黑,有粘度,“咕咕”地冒着大气泡,店里人不时用木棍搅动,便散发出一种好闻的草药气息。
  接受治疗的多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受了风寒,或是遭遇跌打损伤,花不了多少钱就能得到可能有效的治疗。病人往往就坐在店门口的板凳上,袒露上身,“医生”从锅中取出整块膏药,在案板上像擀面似的摊平,趁热大片的敷贴到病人的患部,一贴一两个时辰。也有一些人(特别是女性)就躺卧在店里的躺椅上,让“医生”在手臂上、大腿上都热敷上片片膏药。用过的膏药揭下来仍旧回到锅里,以便重复使用。
  这么一种在民间流行的治疗方式到底有多大疗效,不得而知,大概到“公私合营”后期即渐渐消失不见了。





[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8-2-12 20:56 编辑 ]

大椿 发表于 2008-1-29 11:34:52

摸彩


    摸彩是一种变相赌博。

    50年前,各式各样的摸彩摊点在无锡地面上比比皆是。平时勿论,每至旧历新年,游人如织的热闹街头有的是花样百出的这类行当。家长告诫,别去化冤枉钱啊,那都是骗人骗钱的!可是怀揣压岁钱的小孩们置若罔闻,因为,春节里连成年人也乐此不疲啊。

    常见的,如一人手持小布袋,嚷嚷着让人伸手进布袋瞎摸,摸出的子子上写有甲乙丙丁字样,倘摸到甲,奖品为一卷大水果糖。可惜摸来摸去摸到的多是丙、丁,连乙也鲜见,于是只能得到一两颗不包纸的小糖粒。或者是手里捏3根竹签,叫你抽出下端带红线的那根。抽中有奖,否则啥也没得。

    又如设一糊满薄纸的方盘,纸下密密的暗格中,藏有锡制的小人小车或话梅橄榄,小孩付过钱,任选一格戳破纸,小格内的东西便是彩头。

    还有的摊上放清水一碗,旁边有空白软纸一沓,任意撕一张浸入水中,纸上即显现可兑奖的数字(生矾水写就)。此外,尚有连大人们也参与的抽签、翻牌、转盘、摇骰子、打弹子、赌铜板……果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其时,有一种别出心裁的玩意在新年里最吸引人:闹市中摆着一座高可及人的四方玻璃柜,柜主收过钱,让玩的人自己操纵转轮和手柄,可使玻璃柜中的小抓斗移来移去抓取成扎的糖果或成盒的香烟。这也是让人化冤钱的陷阱,因为十次里头还不知能否抓到一次。不意此物在当今的电子游戏机中也有,尽管机器性能更趋先进,奖品却是绒毛玩具,因为绒毛玩具滑溜溜的同样难以抓取,所以仍有赌博之嫌。


[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8-1-30 13:33 编辑 ]

大椿 发表于 2008-1-30 13:31:20

网络图片

抽签




套圈摄影/yimou



[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8-2-12 14:22 编辑 ]

大椿 发表于 2008-1-30 13:32:28

套“摩摩”

    无锡特产惠山泥人,历史悠久,名扬海内外,其中栩栩如生的各种泥菩萨在从前尤其多。对这类大小泥佛,旧时吴人(尤其是孩童)都习惯呼作“捺泥摩摩”,“摩摩”是佛的代称?为推销泥人,先前除有专业商铺出售外,在锡城的一些街巷里套“摩摩”(套圈)的摊点可说比比皆是。旧历新年,在喧闹的市中心崇安寺,以及直销产地惠山街上,更是一个紧挨一个,俯拾即是。

    生意人用几根长毛竹围起一方场地,地上星罗棋布摆满各种泥佛,游客化钱买一把藤圈,隔着栏杆一只只飞进去套,一旦藤圈套牢泥佛便是你的。套“摩摩”不容易,并非套不中,而是难以套住。试想,弥勒佛宽肩大肚,济颠和尚手擎破蕉扇,齐天大圣横握金箍棒,在在都是能使藤圈反弹的障碍,因此,万一套住自然兴高采烈,反之,花钱无数使出浑身解数仍然一无所获。
    儿时去邻家玩,见客堂间长台正中供奉一尊不大的观世音菩萨,询之来历,居然是他家阿四在西门化2角钱套“摩摩”套来的。或曰此举大不敬,这家念佛老太却振振有词,说总比买来的强,像煞是在诸佛中请回来的……可是说白了,套“摩摩”毕竟是一种博彩行当,后来已演变为套香烟、套糖果、套玩具、直至套各色小百货用品,所以建国后经几度管理,时有时无,以至有些人都快忘记了。

[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8-2-12 20:59 编辑 ]

大椿 发表于 2008-2-7 11:06:16

假人拨跟斗

   旧时,无锡街头有所谓“假人拨跟斗”的表演,在江湖杂耍中别具一格。表演者仅一人,躬身蒙在有两个木偶作搂抱状的布套中,四肢着地,通过动作模拟二木偶难分难解的摔跤情状。由于形象活灵活现、滑稽可笑,看客甚众。
    操此营生大不易,每当假人角斗告一段落,即木偶一方压住另一方时,艺人才趁势直立露身,此时的他早已气喘吁吁。试想,艺人弯腰曲背,双手插在靴筒里权充木偶一方的双足,在场地上摸爬腾挪,绊腿滚打,还不时换用两种腔调替代二木偶发出惊心动魄的呐喊。几场下来,怎不汗流浃背、精疲力竭。一俟看客朝场子里丢过一点钱,艺人迅即钻入布套,憨态可掬的“难兄难弟”立即开始下一轮的摔打,于是人丛中再度发出欢快的笑声。
    记得老舍先生在一篇小说中写过这样一名艺人,身世极其悲惨,可见此种表演等同乞讨……
    建国初,“假人拨跟斗”曾被吸纳进一些文艺演出的节目中,使这一枝艺术之花从街边走上舞台,但许是表演模式单调,玩不出大名堂,故为时不久即行消失。近年,人们通过媒介获悉,原来这是我国满族同胞的一项传统健身运动,已列入各民族参加的农民全运会。另外,在一些景区也时有表演,其名称为“二贵摔跤”。



[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8-2-11 13:26 编辑 ]

热度 发表于 2008-2-7 18:45:29

大內密探…金山國…

大椿 发表于 2008-2-9 11:47:20

脑筋转了几个弯,还是不明了“大內密探”的奥秘……老了!:noneofmybiz:

热度 发表于 2008-2-9 12:27:52

周星馳某電影裡的……

大椿 发表于 2008-2-9 13:24:30

……一个镜头?

大椿 发表于 2008-2-12 20:45:23

白婆馒头

    江南人家一般不蒸馒头,是不大会蒸,买馒头,买包子店里有的是,向来方便。
    从前无锡城里可以见到烘烤“白婆馒头”的小摊,只要是冬天的夜晚,路边就有北方人在小煤炉上默默地烘烤馒头。铁丝网上一只只馒头经人手不停翻动,在炉火上烤得外皮黄脆,散发出阵阵浓香,很能刺激夜行人的食欲。买一只滚烫的热馒头焐在手中,在寒风中边走边吃,只觉得热香可口。
    “白婆馒头”是无锡人称呼实心馒头的叫法,其实不规范,反不如北方人馒头就是馒头,包子就是包子来得明白。无锡人叫“王兴记”的肉包子为小笼馒头,倘不进行一番解释,新来乍到的外地人就会搞不清楚。
    说来,“白婆馒头”的“婆”字还不知能否写出来,这里姑妄以“婆”字代之,可能不对。

    附剪报:



[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8-2-12 20:51 编辑 ]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查看完整版本: 老无锡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