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发表于 2008-4-23 11:11:30

呵呵,我已經睏了毛廿年木板牀了

大椿 发表于 2008-4-23 12:49:27

“棕绷藤绷修伐~~~”上海叫法!赞!:D

我也是啊,除了小辰光,一脚困的是板床……

大椿 发表于 2008-4-23 12:52:12

无锡叫法:“阿要紧紧!”,石生子里会吓人一跳。:D :D

人人头 发表于 2008-4-23 21:51:53

原帖由 大椿 于 2008-4-11 17:53 发表 http://wu-chinese.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阿要紧紧?收收?”这种兜揽生意的问法只有苏锡常一带的人能听懂




苏州喊:阿有坏个棕绷修作。。。:)

大椿 发表于 2008-4-24 10:26:35

看来,我的文字要改改,那只是修棕绷的上门时的问法,但一时想弗起无锡当年是哪亨吆喝的了……

疁城小囡 发表于 2008-4-24 13:23:40

我家的木板床放在客房,偶尔睏睏也很适意的。

人人头 发表于 2008-4-24 16:00:59

有人走来探头探脑地问:“阿要紧紧?收收?”

这个确实比较吓人。呵呵:sweating:

大椿 发表于 2008-5-8 17:47:38

老无锡百业(原创)

谢谢各位关注,继续——

槽坊店
昔年,无锡街上三步一肆,五步一坊,其中槽坊店很多,是上世纪中期还存在的一种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的夫妻老婆店。这些小店,与北门外塘上一带堆满老酒甏的槽坊有区别,后者多是作坊,虽也另售,但通常以批发为主只做大生意。
槽坊店,铺面大同小异,当街木柜台下面即是盛放油盐酱醋的大小陶缸。顾客提了油瓶来拷豆油,店主往瓶口插入漏斗,选用大小不等的端子将豆油提灌进瓶。闪闪发光,带有细长提把的铜端子又圆又浅,因其即量具,几两几钱一笔生意需换用几只。提端子的手法蛮要紧,提得快而平分量足,反之则有缺斤少两之嫌。不过,店老板最后总用小端子饶一些。至于食盐,那时除了上称称的粗盐,已有纸卷包装的精盐出售。
以前的吃酒朋友,拷散酒的居多,那么店堂内小坛盛的是烧酒,酒甏里装黄酒。而拷酒用的竹筒端子不仅也有大小之别,还因酒的比重不同,黄酒端子相应要小些。
槽坊店也卖酱菜面酱萝卜干,有些店还带卖香烟火柴。而店家营业态度之上乘,几乎无可指摘,常见他们一家老少正围桌吃饭,正好有人来买东卖西,但哪怕只拷几分钱的酸醋,店里人也不嫌其烦。

大椿 发表于 2008-5-26 10:41:48

老无锡百业(原创)

小箱豆腐
无锡特有、雪白粉嫩的小箱豆腐至今菜场有售,先前的豆腐担却是沿街叫卖,流动做生意。小箱豆腐的担子式样独一无二:两撞半人来高的竹架子上,层层叠叠放满纱布包裹的嫩豆腐。有主顾来了,小贩上下移动竹架,托起一只纱布包,小心揭开四角,用铜皮小刀将豆腐一划为二,尔后再小心地放入买主自带的碗中。小箱豆腐论块不论斤,价钱一定。至于那种江南风味十足的竹架子,今日几乎已看不到了。
几十年前,在那些众所周知的匮乏年月里,豆制品同样凭票供应,一人一月限量只能买有数的几块,还往往买了豆腐就买不成百叶(千张)。那时卖豆腐不再肩挑,而是将竹架子放在装了4只轴承充当轮子的木板上,“哗哗”地拖进菜场。这时,恭候已久的市民早已排成一字长蛇阵。另外,其时豆腐原料不再是黄豆而采用蚕豆了。之所以提此一笔,是难忘豆腐一路拖拉而来的“哗哗”声响,现在看似聒噪,其时实是动听——小箱豆腐供不应求啊!
苏南主妇善于烹调家常菜。小箱豆腐既可碎炒肉糜,也能清蒸汤鱼,划成细块可炖菜干头,撒入芫荽浇上作料就是一只上好凉菜。无锡人会吃,小箱豆腐只倒点豆油,加点盐和味精就可生拌“油盐豆腐”,搭粥搭泡饭交关美味实惠。
北地早先鲜见如此柔滑水嫩的豆制品,鲁南一带的豆腐相当结实,卖时用小刀切下四方一块,以插入小刀挑得起来为上品。与他们闲聊,说起南方人如何摆弄小箱豆腐均感趣味盈然。现在相似的内脂豆腐已进入北方人家,盒装保鲜很受顾客青睐,不希奇了。

大椿 发表于 2008-6-6 13:47:29

老无锡百业(原创)

羌饼
羌饼的历史有年头了,只知道在老年间的五行八作之中,就有山东汉子在锡城开小铺子卖羌饼,他们一律现做现卖,行人能够闻到从热锅中飘散开来的阵阵饼香。羌饼的“羌”字是流传下来的写法,是否真是这样写世无定论。
擀好锅盖似的一块大面饼,洒上些许芝麻,甚至不洒,放到平底锅中用文火慢慢地煎烤,煎烤几乎不用油。熟了的面饼既厚且硬,因其价廉,干实耐饥,主顾多北方来的体力劳动者。昔日在无锡崇安寺一带,常见苏北女孩手提竹篮和水吊子到处兜卖。候客的人力车夫、饥肠辘辘的脚夫们只需一声喊,女孩即刻趋前从篮子里取出一只大海碗,倒满开水,连同切成尖角状的羌饼一起递过去,直待顾客狼吞虎咽吃完,再收碗收钱。
后来大约入境随俗,山东人做饼的时候添加了油盐葱花,不但芝麻洒多了,且变得松软,变得黄澄澄。由此,吃饼人日趋普遍,无锡人对它不再排斥。然而,此饼难说是正宗的羌饼了,它无疑已向葱油饼靠拢。而在北方地区,羌饼始终保持干硬本色,只不过叫法各异:锅盔、大饼、锅饼、炕饼,油饼……不一而足。
“羌”字释义有二,一指古代一民族,一指当今主要生活在川西山区的羌族人,据考他们多不以麦面为主粮,那么羌饼的“羌”字从何而来?窃以为假借的可能性最大。

小老虎 发表于 2008-6-6 13:59:11

这羌饼似乎在三毛流浪记里出现过

大椿 发表于 2008-6-6 14:16:53

对个,好记性!:victory:

小老虎 发表于 2008-6-6 16:56:36

:lalala:

大椿 发表于 2008-6-6 17:39:29

原帖由 小老虎 于 2008-6-6 13:59 发表 http://www.wu-chinese.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这羌饼似乎在三毛流浪记里出现过



showay 发表于 2008-6-6 17:53:20

炝饼?
关键要问山东人,他们带来的嘛

mandarin 发表于 2008-6-6 18:11:45

害得我在北京看到新疆人的馕也喊炝饼渠话:aaa:

热度 发表于 2008-6-6 19:20:54

原來是尖音:happynewyear:

小老虎 发表于 2008-6-6 22:02:12

回复 217# 的帖子

就是这段 当初看的时候还挺感动的:moved:

大椿 发表于 2008-6-7 10:40:55

哈,现在再看不是味道,老汉扣过脚指乌的手马上又拿羌饼了啊……:D

大椿 发表于 2008-6-7 10:52:26

原帖由 z200052 于 2008-6-6 18:10 发表 http://www.wu-chinese.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倒倾向于“炝饼”,因为我读尖音 ...

其实,无锡人多发尖音,只有山东人、苏北人、上海人发团音。

写作“羌饼”或“炝饼”,实际上都只偶尔看到,想啊,啥地方会出现这两个字呀?:D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查看完整版本: 老无锡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