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椿 发表于 2008-6-26 22:01:14

老无锡百业(原创)

铜匠担


老无锡城里,有一种流动的铜匠担子,担子上悬挂着不少铜钥匙之类的物件,铜匠师傅挑担子一步一颠,担子便发出悦耳的金属声以招徕顾客。

修锁配钥匙是铜匠的主要生活,任你从家里拿来什么样的锁,他都能开开,还替你配上丢失了的钥匙。骑自行车的遗失了车钥匙,可就近找铜匠担解决问题。这担子还为人家修理家用铜器,铜盆铜盘铜茶壶漏了坏了,用锡焊一焊,用铜皮补一补,手艺灵巧得很。

高明的铜匠能开保险箱,无锡刚解放,国民党搬不走的大小保险箱全无钥匙和密码,据说军管会就是请几名手段高强的铜匠师傅打开的,有时开一只复杂的保险箱要化上一两天时间。铜匠的品德最要紧,他们埋头干活,凭手艺吃饭,历来极少听说有偷鸡摸狗的事情发生。

随着工业、国防对铜的需要量的增加,加上时代的演变,家用铜器逐渐被铁、铝制品取代,慢慢地,铜匠担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剪报)

大椿 发表于 2008-7-14 10:08:18

老无锡百业(原创)

糍团

  查《新华字典》,说“糍团”是“一种糯米做成的食品”,说得过于简略了。
  无锡旧时街头上有卖糍团的,那是一种制作有趣而又十分可口的小食品。卖糍团的小贩挑着一副干净的担子停在路边,小贩的穿着也端正清洁。担子一头是带玻璃盖子的方盒,透过玻璃,可以看见里面不少小方格里盛着各色各样的馅,有白糖、红糖、芝麻、花生屑、干的豆沙、红绿丝和其它一些叫不出名的馅。
  吃客来了(大多是儿童),小贩便从担子另一头的湿布底下拉出一块熟糯米面团,稍稍搓圆,揭开玻璃盖,将面团揿进其中的一格去,面团的半边便沾上了一层馅;小贩将面团用手指娴熟地一按一捏,馅儿即翻到里边。接着他又揿进第二格沾上第二种馅,如此这般操作,直至将所有馅儿全沾过,最后搓圆压扁,两面都沾上熟芝麻,以一方白纸托底就递到吃客手中。
    这种糍团别有风味,吃起来又软又糯又甜味道固然不错,但小贩用手挤来捏去的总是不卫生,好几十年看不到了。
    日前,儿子一家去北京,带回一种小包装的“麻团”,摸摸有些软,撕开来一看一吃,原来就是久违了的糍团!它外面粘满芝麻,内里有甜馅,正好一只一口,又糯又香又好吃。再看包装上的文字说明,此属“老北京小吃十三绝”系列,分别有花生馅、芝麻馅、芋头馅数种。呵呵,看来这种小食品不仅江南有,敢情老京城里也是有的。因此又想起那年出差东北长春,在一家大型超市看到这种类似的食品,外形大些,外面裹粘的不是芝麻而是松花,觉得有意思买了2个,因为刚吃过晚饭当时就没吃。何曾想到,当晚一口咬下去竟是馊的,过期变质了……



唐鼎华/图

[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8-7-14 10:09 编辑 ]

小老虎 发表于 2008-7-15 18:27:21

原帖由 大椿 于 2008-6-26 10:01 PM 发表 http://www.wu-chinese.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老无锡城里,有一种流动的铜匠担子,担子上悬挂着不少铜钥匙之类的物件,铜匠师傅挑担子一步一颠,担子便发出悦耳的金属声以招徕顾客。
九十年代初期无锡弄堂里似乎还有这种景象呢
:moved:

大椿 发表于 2008-7-17 11:17:16

是吗,主要配钥匙现在都用小机器操作,铜匠师傅的身影毕竟远去了……

双相障碍 发表于 2008-7-17 12:38:08

糍团貌似常州也有的,还是工业化生产…………

大椿 发表于 2008-7-25 11:48:34

是的,还有地方叫糍粑……

大椿 发表于 2008-7-27 14:00:48

老无锡百业(原创)

女子盆汤

    老年间,寻常人家无卫生间也无有关设施,热天好说,家中的木桶、木盆就能解决。若是大冷天,妇女洗澡就就十分困难,无锡有些老虎灶便“内设女子盆汤”,六个字写在门外墙上,很醒目。 如今上年纪的女士们偶尔忆及年轻时在老虎灶洗这种“盆汤”的情景,往往哑然失笑。那根本不是什么盆浴,分明是分隔开的几口大铁锅,锅内盛水,底下烧火,人就盘腿坐在大铁锅里泡洗。洗着洗着觉得水不热了,喊一声,忙里忙外的老板娘会赶紧叫伙计去锅底下加铲煤,添把火。由此人容易产生联想,觉得这仿佛是在煮人……
    浴锅的历史,大约要追朔到老早以前,那时无锡的一些“大人家”自家就有“浴锅间”,江南农村里也常见。浴锅间的设施简陋不足道,无非就是在带烟囱的土灶上砌一口大铁锅子而已,但若说一屁股坐进浴锅,翘头翘脚在热水里泡着,感觉还真舒服。锅底烧火不可怕,水中漂着一块厚实的圆木板,尽可随时垫坐在臀部下面。
   曾几何时,当今市民阶层几乎都有了各种沐浴设备,热水器有燃气的、电热的和太阳能的。供暖装置有电热油汀、热风机、高热灯泡、电热石英管直至空调。因此,倘若将大铁锅中洗澡的故事告诉给现在的小姑娘听,她准以为是天方夜谭。

大椿 发表于 2008-7-27 14:15:46

这种浴锅,小辰光勒里向汰浴汰过几次,头趟还真勿适应,哈哈,有眼吓势势……[:D :D

[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8-7-27 14:16 编辑 ]

人人头 发表于 2008-7-27 21:48:41

楼上说的还是头一趟听见

哪天有空去问问我外婆。。。哈哈

人人头 发表于 2008-7-27 21:48:41

以前有意思的事体还不少,可惜很多也只是听说,都没有亲身经历过

[ 本帖最后由 蔡佞 于 2008-7-27 21:50 编辑 ]

大椿 发表于 2008-7-28 10:48:45

亲身经历其实也没啥大意思,还是后来当故事听听好白相啊。:victory:

大椿 发表于 2008-8-2 21:01:10

老无锡百业(原创)

榨甘蔗



酷热的暑天来临,在阳光直射下的街头行走,只觉得滚滚热浪烤得人口干舌燥,正其时,如果有一杯可口的冷饮润润干渴的喉咙,那实在是一件相当惬意的事。而传统冷饮中的甘蔗汁,倒是过去年月的首选饮品,将甘蔗榨出汁来卖,也是老早就有的一种老行当。时光上溯到五六十年前,街头上金属榨汁机固然已大行其道,锡城有些商贩却仍沿用古老的木制机,这么一种完全依赖人力、却又经济实用的压榨工具,敢信当今年轻朋友闻所未闻。

这仿佛是一条短长板凳,透着发亮的深紫色,略带倾斜。低的一头设铁圈,小贩用一端安有圆木块的木杠插入铁圈,,使劲压下另一头,利用杠杆原理,能将放在木块底下截短了的甘蔗榨出汁水来。板凳头部开有环状凹槽,甘蔗汁沿槽流淌,从槽口直接注入玻璃杯。为让甘蔗榨得干净,小贩时时将半个臀部坐压到杠棒上,利用巧劲压得木制机“嘎嘎”直响。

草绿色的鲜蔗汁,绝对是夏令极佳的消暑饮品,商贩总要加上一两片薄荷叶同时榨,饮用时那种清凉爽口,沁人心脾的感觉真的好极了。说来,旧时的小贩很会做生意,用来榨汁的甘蔗实际上都是带节头的一小截,因为反正只取它的汁,不带或少带节头的甘蔗是要另行出售的。


当用铜铁制造的,或许是从外国传进来的装有螺杆和转盘手轮的压榨机普遍使用后,木制机终于逐渐淘汰,犹如时下手轮机虽仍有人使用,但已逐渐被新式的电动压榨机取代一样,优胜劣汰,自然法则。但为保存一点历史民俗风貌,在当今民俗博物馆展品中已有木制榨汁机的一席之地,它是国粹,其始用年代虽难考证,但说它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当之无愧的。




网络图片,这个勿是真正的榨甘蔗的榨汁机,榨甘蔗的榨汁机要大得多,仅供参考。

人人头 发表于 2008-8-3 10:03:24

真个还朆看歇个列

大椿 发表于 2008-8-3 13:33:05

啊哈网络真强大,该种老货找到了






[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8-8-3 13:34 编辑 ]

大椿 发表于 2008-8-3 13:37:14

而该种榨甘蔗的小机器,大概慢慢又要淘汰了


大椿 发表于 2008-9-11 10:01:15

可以进来了,试贴新篇——


[原创]《老无锡百业》

三上吊

    当年看过“三上吊”的人,今日起码年过花甲,因为此种“把戏”不人道,建国后锡城禁止演出。说来,旧社会杂技节目也出新,但许多节目渲染了残忍、血腥的东西,除了感官刺激,难说还有多少艺术享受。“三上吊”,即是由少女出场表演的触目惊心的玩意儿。
    空地竖高木杆,顶架横木,从上面的滑轮中垂下3根绳子,艺人在喧嚣的锣鼓声中先演传统杂耍,如叠罗汉、举石担、托石锁、舞弄钢叉、三节棍等。当钱讨得不如意时,正戏“三上吊”开场。3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头发向上扎起编成独辫,就用高杆上挂来下的绳子系住她们的辫子,随着一阵扣人心弦的急骤鼓点,几名大汉猛拉绳子,三女孩霎时被吊至高空。只见她们个个用手紧护头发根,强忍疼痛,尔后才慢慢放开双手,凌空旋转、起落,做一些脱衣之类的动作……此时,下面艺人就不失时机地叫嚷着再次向观众讨钱。
    如果说,当年耍把戏的将一孩子在长板凳上“杀”得鲜血淋淋是魔术,“三上吊”倒是所谓真功夫,然而,人的体重倘只悬于一根发辫,其滋味离上刑也就不远了。
    光阴荏苒,中国杂技早已享誉海内外,当今人们在欣赏节目之余,不难注意到空中演员腰部的保险绳,虽说也是从高空垂下的绳子,其功能已不可等量齐观。
    而俗话所说的“一哭二闹三上吊”中的“三上吊”,显然是另外一层意思了。

钱塘知府 发表于 2008-9-19 18:13:46

238楼的像是刑具:Q

大椿 发表于 2008-9-26 09:17:55

老虎凳?哈哈……:D

大椿 发表于 2008-9-27 11:24:51

老无锡百业

咯咯圆


“咯咯圆”,老早以前无锡街头出售的一种糯米粉小圆子,名称来自小贩手持的竹梆,担子只要歇在哪里,“咯咯咯咯”一敲,清脆的竹梆声立时响起,人们闻声即知。

此种小买卖实在平民化得很,不过是搓好一粒粒实心小圆子,煮熟后下到糖水里。如此平常的小吃激不起口腹之欲,但在低消费年代,大人小孩站在担子前来上一碗,不失一种小小享受。当然,当年的酒酿园子也受人欢迎,只是贵些。

有趣味的是,小买卖可以做到弄堂房子的楼上。譬如楼上女孩凭窗嗲嗲地喊一声,再用绳子吊下一只小竹篮,篮内放碗放钞票,那些卖咯咯圆的、抑或卖甜粥、小馄饨、糖烧芋头的都会取碗做生意。女孩只需小心翼翼地把吊篮提上去,一碗热腾腾的可口之物便到了手中——这是过去时光江南小街弄里屡见不鲜的一幅风俗画,温馨之中漫溢着无限情趣。

卖咯咯圆与卖其他小吃食皆小本经营,简单得“锅行镬灶”能一担挑起,小贩们不避寒暑,难躲风雨,辛劳之余只赚得蝇头微利。

眼下,人们进商场逛超市,选购各种馅料的冷冻汤圆已习以为常,无馅的小圆子也有,购回储藏在冰箱中,可供随时食用。但如欲寻觅久违了的街头“咯咯圆”,恐怕在今日江南城乡要大费周折,且不知见了此种普通小食还有无胃口。

dorp 发表于 2008-10-2 13:02:40

个种圆还是蛮有吸引力..因为嘞武汉吃味忒重爻.不爽显..总想寻眼清淡个物事来吃.:cool:
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查看完整版本: 老无锡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