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081|回复: 8

古越国溯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9 10: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越国溯源
2008年03月21日 11:35:43  中国柯桥网 [大 中 小][打印]




  诸暨是越国古都,史学界对此并无異议。然而何时建都诸暨?在诸暨何地建都?史籍并无具体记载。这里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是越国世系的一千三百余年空档。《史记》、《汉书》、《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有关史籍均无考证而从略。千百年来不仅诸暨人为此所苦,史学界也视为憾事。

  为了弄清楚这段历史,本志试以“无余立国”、“越王世系考”和“建都诸暨”三个专题来探讨越国渊源,以期方家学者们对越国古都——诸暨有一个明确的历史界定,并由此而为越王世家填补历史断层。

  一、无余立国

  1、史籍记载

  史太公在《史记》中说:“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

  班固的《汉书》载:“……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后二十世,至勾践称王”。

  袁康的《越绝书》有记:“昔者,越之先君无余,乃禹之世,别封於越,以守禹冢。”

  赵晔的《吴越春秋》则说:“越之前居无余者,夏禹之末封也。”又云:“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於越,号曰无余。

  2、无余封越国意图

  看来,少康之庶子无余是古越国的开国之祖是古代有关史籍共通的。而其封於越是为“奉守禹之祀”。其实夏后帝少康派庶子到会稽来“守禹之祀”另有企图。春秋时代,战争和祭祀被视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所以,少康分封庶子於越的重要意义在于把以会稽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纳入夏王朝的版图。而此时,会稽一带尚无统一的土著政权,而无余又是“以奉禹之祀”来的,冠冕堂皇;何况他“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入乡随俗,与土著打成一片,故而没有受到土著部落的反抗。无余这个外来的“征服者”不用武力征服了被征服者,不能不谓高明。

  3、无余建立越国

  无余在会稽建立的政权严格地说还只是国家政权的雏型,它还没有军队、监狱、法律等等。“人民山居”、“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当时越地尚处于原始的农耕和狩猎经济阶段,这位受封的“越王”也只能“披草莱而邑”,形同于一位“部落首领”。但当时的越国已有都城,《越绝书》载:无余“都秦余望南”,《水经注》说:“山南有山焦岘,岘里有大城,越王无余之旧都也”。《吴越春秋》则有勾践谓范蠡曰:“先君无余,国在南山之阳,社稷宗庙在湖之南”。该书《越王无余外传》还说:“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宗庙祭祀之费”。这说明税赋已经确立。故无余建立的越国,仍具有国家政权的性质。

  4、夏王朝确认无余建立的越国

公元前1872年(夏王槐三年)东方九夷部落,包括于越(于夷)首领,一同前往中原觐见夏王槐,并向天子纳贡(见《竹书纪年》),这说明夏王朝正式确认无余建立的越国。

  无余封于会稽建立越国的时间,陈瑞苗在《越国纪年新编》中锁定在“公元前2079年即少康即帝位同一年。”不过有人认为无余封会稽在少康廿一年或少康末年,而《武陵宗谱汇编》把季杆(见《路史》)、无余(见《吴越春秋》)、毋余(见《史记》)统指为“俶”,俶即无余,夏少康十三载癸未封于越,锡土会稽,以奉禹祀,是为受封始祖。这样,无余始封会稽的时间就有少康元年、少康十三年,少康廿一年和少康末年四种说法,但都在少康年间。

  按新的断代说,夏代起始于公元前2070年,那末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加上后羿和寒浞的在位时间为188年,如以少康末年无余受封会稽,其时间应为公元前1882年。这里出现的年代差異是认同夏代起始时间不同而造成的。

  无余立国初期,无宫室之设,披草莱而邑,越国所处地域尚属荒蛮,故其所辖版图,史无定论。大约经过一千四百年左右的颠沛游移和苦心经营,至公元前537年越王允常即位,“拓土始大”而称王,允常在位四十年,其疆土为:南至句元,北至御儿,东至鄞,西至姑蔑。199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国语越语上》注:“句无今诸暨,御儿今嘉兴,鄞今鄞县,姑蔑今太湖”。刘亦冰先生的《句践家世》(2004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以为:“句无(今浙江诸暨)。御儿(今浙江嘉兴),鄞(今浙江宁波)姑蔑(今浙江衢县)。”二说并存,以供探讨。

  二、越国世系考

  1、史书记载的世系断层

  刘亦冰先生在《句践家世》(北京出版社2004年10月版)一书中为我们编列了一张“传说中的句践先祖世系表”,抄录如下:

  黄帝——昌意——颛顼——鲧——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无余

  从无余到允常,刘亦冰列表如下:

  无余……无壬——无-——夫镡——允常

  刘先生说:“从无余至无壬,其间相隔若干代,各书记载并不一致。《史记》云:‘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越绝书》卷八载:‘越王夫镡以上至无余,久远,世不可纪也’。暂缺存疑。此说比较谨慎。但同书又云‘无余初封大越,都秦余望南,千有余岁而至句践’。《史记·越世家·正义》引《舆地志》云:‘越侯传国三十余叶,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镡,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於越’。此说提出了无余至夫潭有三十余叶(世),比《史记》所载多了三分之一。至元代,徐天祜在《吴越春秋》卷六注中说:‘吴之伐越,见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敬王十年也,至是一千五百七十年矣。越之传国至允常,何止一千余世耶?’上述‘二十余世’、‘三十余叶’以及‘末居微劣,不能自立,转成众庶为编户之民’的种种说法,确实使后人难以了解允常以前的越王世系。以‘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的年限而论,自无余初封於越,至越王允常,至少也有一千五、六百年之久,从现在资料看,越王早期世系及确切年代,是难以搞清楚的历史悬案。”

  2、中国氏族宗谱构通越候世系

  为了解决这个“难以搞清楚的历史悬案”,人们翻遍正史,找不到续谱的链条。于是只好另辟蹊径,从有关氏族家谱中寻找脉络,终于谱成了一张从越侯无余到句践的系世表。兹录如下:

无余——丕诚(继父立国,辟治荒芜,播种五谷,人民始聚,勤奉陵祀。)——宗元(恪守遗业,祭祀无缺。)——绍圣(克承先志,躬勤抚绥。)——毅正(春守宗庙,国家安定。)——子诚(国力逐渐衰微)。——娄(传立商世,徒袭空名,而无权位不能自立,转从众庶,同为编氓,遗无恒产,后皆隐身匿迹,无闻于世。禹祀复绝者二十七世)。以上录自绍兴《姒氏世谱》。——(佹)——枋——菪——潜——扃——厉——皓——僮——浑淳——仲庚——太辛——咸亨——寀——氵宏——天表——诃

  ——加祐——子昇——纲——汝稷——洽——杞——少连——骝——逸——鲤——必高——无壬——无-——夫镡——允常——句践。以上录自《顾氏重汇宗谱·纪姓世系图》。

  要填补越王世家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空白决非易事。居住在绍兴大禹陵侧的姒氏子民,是大禹的嫡裔,《姒氏世谱》的上古系图是:

  黄帝——昌意——颛顼——鲧——禹——启——仲康——相——少康——元余——丕诚——宗元——绍圣——毅正——子诚——娄(以下空缺27世)——无壬——无-——无镡——允常——句践——鼫与——不寿——翁——翳——之侯——无疆——玉——尊——亲——摇

  该谱在越王娄的行传中写道“传立商世,徒有空名,而无权位,不能自立。转从众庶,同为编氓。遗无恒产,后皆隐身匿迹,无闻于世,禹祀复绝者二十七世。……”有人初生而言语,其语曰:“鸟禽呼燕喋,燕喋指天”。向禹墓曰:“我,无余君之苗末。复我前君禹墓之祀,为民请命于天,以通鬼神之道。”众民喜悦,因择其正派无壬为王,继越君之后,承奉禹祀“。这就是说,从越王娄到无壬,中间脱节了二十七世。

  事有凑巧,范县顾姓亦为无壬后裔,他们的世系图无壬以下为无-、夫镡、允常、勾践、鼫与、不寿、翁、翳、之侯、无疆、玉、尊、亲、摇,与绍兴姒氏一脉无异,由此,本志按范县《顾氏重汇宗谱·纪姓世系图》逆向追溯,其无壬以上为“必高、鲤、逸、骝、少连、杞、洽、汝稷、纲、子昇、加祐、诃、天表、氵宏、寀、咸亨、太辛、仲庚、浑淳、僮、皜、厉、扃、潜、菪、枋,加上一个无余七世孙优,正好二十七世。但范县《顾氏重汇宗谱》把枋直接系于无余之下,显然讹,误,应以绍兴《姒氏世谱》无余延绵六世孙至娄为准。范县《顾氏重汇宗谱》将佹说成是“俶号无余”的七世孙值得商榷;而无锡《顾氏大统宗谱》也说俶少康次子始封于越号无余,佹,无余七世孙,而且对佹有注:“三世至末君”;这与《吴越春秋》“无余传世十余,末君微劣……的说法相符。正好范县谱对佹也看注:“食禄于桀没于商”,这与绍兴《姒氏世谱》中“娄”的“传立商世”可以应对。范谱佹后无续,姒谱娄“后皆隐身匿迹,无闻于世”也暗合。(其实,谱牒中的远古血统问题讹误颇多,矛盾交错,后世是很难查证的。)鉴于历史的责任,我们谨慎把佹放在括号内,以免以讹传讹。从中国氏族家谱中,找到连接越侯27世空档的链条,抑或是一种不稗补的尝试。

  三、越国建都诸暨

  1、迁都埤中

  越王无余,受命立国于会稽,定都秦余望南(今绍兴花街),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不设宫室,披草莱而邑。无余本是夏帝少康之庶子,分封会稽,当然是凭藉夏王朝的支持。可是到了无余的六世孙娄执政时,商汤攻灭了夏朝,当时的“中央政权”发生更替,越国失去了夏王朝的支持而不能自立,转从众庶,同为编氓。越国原来的部族,各自向商朝纳贡称臣。无余的七世孙越侯(佹)只好被迫由会稽迁都埤中。陈桥驿先生有诗曰:“于越流风远,埤中在暨阳,西子音容邈,典范照故乡”。埤中就是今诸暨的阮市至店口一带地域。

  越侯(佹)为什么要迁都埤中,首先是商朝初建立时中央政权不承认夏朝分封的于越这个小国,因而不能自立,只好“转从众庶,同为编氓”,其次是(佹)的祖父子诚执政期间国力逐渐衰微。而(佹)的父王娄又微弱无力,徒袭空名,致使原来归顺越国的部落,各自向商朝纳贡称臣,显然是脱离了越国的领导。但以(佹)为首领的越国统治集团(核心家庭)并没有因部份部落的分化而动摇立国根基,不过原来的“根据地”——会稽则是无法立足了,因而只好另择发展基地,所谓于越君王遗无恒产,后皆隐身匿迹,无闻于世,其实不然,这恐怕是“韬光养晦”,伺机东山再起。

  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初,越国被迫迁都埤中。当时的埤中虽境域荒蛮,但自然环境优越,地域广阔,河川纵横,四周群山环绕,座落浦阳江边,水陆皆有通道,加之本属越国治民,人心顺服,越国迁都于此,却是理想所在。但对大禹之祭祀却不敢公开进行,因此中断了二十七世。

  越国在埤中经历了大约十代君王的苦心经营,整理了河网湖泊,开垦了良田沃地,建成了可耕、可牧、可渔的王田畈和白塔湖,农牧业生产有了很好的发展,使越国治民安居乐业。但一个诸侯小国的复兴使商王朝感到威胁,商朝曾派使远征越国(陈瑞苗语,见《越国纪年新编》)。商高宗武丁年间,商朝派遣军队远征越国,(见郦林春《于越历史大事记》)当时的越国并不具备抵御武力的条件,当然不战自败,越国被迫迁都上虞,殷墟甲骨文有“自在兹上虞,越王于上虞”,“在九月,在上虞”的记载。其时大约在浑淳与仲庚之间。越国在诸暨的第一次建都宣告结束。

  对于越国建都埤中,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说:“夏少康封少子杼以奉禹祠,为越,世历殷周,至于允常,列于春秋,允常卒,勾践称王,都于会稽。《吴越春秋》所谓越王都埤中,在诸暨北界。山阴康乐里有地名邑中者,是越事吴处”。

  《路史·国名记》载:“越……一曰於越,处埤中,号无余”。1941年版的《辞海》亦从此说,说少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绝,于是封庶子无余到诸暨,与原先生活在这里的诸暨国土著共同建立了越国,定国都于诸暨之埤中。

  陈瑞苗则以为“越国曾在诸暨境内的埤中,大部先后建都,无疑。其年代,约在越王夫镡后期至允常时,因在夫镡之前的越王无壬、无-,责在”“复夏王之祭”,“专心守国”,不可能离开先禹宗庙而迁都外地(见《越国纪年新编》35页)。

  诸说并存。以供研讨。

  2、迁都大部

  越国建都上虞,经历了仲庚、太辛、咸亨、寀、氵宏、天表六代君主及至天表之子诃执政,商王朝统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早在商王武乙年间,先周部落首领亶父之子太伯、仲雍开拓南方疆域,形成对商朝的包围;联络刑楚首领鬻熊,谋划讨伐商朝,后仲雍自衡山东迁清江(今江西樟树),征服商朝属国,其子季简又北进吴城(今江西永修)。商纣王帝辛年间,季简之子叔达沿长江东进湖熟(今江苏南京),并向太湖发展,征服当地部份越人,奠定了建立吴国的基础。公元前1046年,周朝攻灭商朝,其时,叔达之子周章已为吴国君主,定都梅里(今江苏无锡)。这对于偏安在上于的越国来说,也想乘机中兴,于是毅然迁都大部(即今诸暨枫桥、赵家地域),与吴国毗邻而居,同俗共习,开展民间交往。

  唐代《法苑珠林》记载:“大部乡有古越城。周回三里,《地记》云,越之中叶,在此为都。骊宫别馆,遗基尚在。悉生豫樟,多在门阶之侧,行位相当,森疏可爱。风雨晦朔,犹闻钟磬之声。百姓至今多怀肃敬,其迹繁矣”。

  南朝孔灵符的《会稽记》说:“诸暨东北一百七里有古越城,越之中叶。在此为都。”

  《光绪诸暨县志》的坊宅志载:“古越城在大部乡。”

综上所述越国建都大部是在越之中叶。从夏少康封无余于会稽到秦始皇攻灭越国止,越国经历了大约一千六百七十年时间,其“中叶”恰好在商末周初,即公元前1040年前后。

  越国建都大部期间的重大国事有:

  周成王六年(公元前1037年),周公旦摄政,越国为了争取周王朝的承认,会同诸侯各国派遣使者前往洛邑向周朝敬献水产品,受到周公的接见。周成王二十四年(公元前1019年),越国首领前往中原觐见周成王,《竹书纪年》有“于越来宾”的明确记载,这说明越国已正式与西周王朝确立了君臣关系。

  公元前1005年,周康王即位,《尚书·顾命》有“越玉五重陈宝”的记载,陈瑞苗解读为越国向周天子敬献五种宝玉,(见《越国纪年新编》陈瑞苗、陈国祥编著)。

  周康王期间,吴国奉周朝之命发兵征讨商朝在江南的残部奄人和毗人。及至周昭王年间,吴国己攻灭奄人和毗人,兼并江南大片土地,却势力强盛,成为越国的劲敌。

  周穆王即位后,越姬进入周朝宫廷(见《中国历代后妃大观》陈新华新著,海天出版社1992年版),成为周穆王的妃嫔,并与王后姜氏争宠,夺取了姜后之子。这无疑是越国与西周王朝构通的最佳选择。另外,从诸暨五灶(越国铸造兵器所在)。良戈舍(越国兵器库)这些古越遗址来看,当时的越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已具备与诸侯抗衡的能力,越国二次选择诸暨建都是因为枫桥江流域土地肥沃,水系畅通,水分充沛;大部与埤中连成了一个宜耕宜牧的鱼米之乡。其时稻梁丰盈,储备充足,尤其是枫江流域越陶生产非常发达,运往各地开展商贸活动“都城大部已颇为繁荣,直至唐代,依然骊宫别馆,遗基尚在”(《光绪诸暨县志》言)。当时越国的疆界已扩展到长江以北的安徽境内,越国已发展成一个中型的诸侯国。

  越国的复兴使西周王朝感到威胁;周“穆王三十七年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架鼋鼍以为梁,遂伐越至于纡”(见《竹书纪年》)。“出师”征讨越国,越国退败江南。经过这一战火洗劫,越国的力量受到削弱,同时强邻的吴国对越国的威胁也日趋严重。到了春秋初期,越国国君由侯爵贬为子爵。此一时期越国政权又风雨飘摇,作为越国的国君“越子”,可能行踪游移;现代有人说越国曾迁都鄣城(今安吉县)乌伤(今义乌)、东阳吴宁等,虽无史籍可据,但也有越王曾去临时驻足的可能。何况越国历史上有过“越事吴处”的先例,对外派出办事机构也有可能,但都不能是迁都。

  公元前771年,鲁桓公、郑伯盟于越,地点在会稽山先禹宗庙(见《春秋谷梁传》,这是否可以理解为越国的国都已经迁回会稽?

  公元前620年至591年无壬执政越国期间,越国都城应该在绍兴。<春秋谷梁传·宣公十一年>载:“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夷陵”。这说是说,公元前588年,楚、陈、郑、越君主再次结盟于越国的禹陵(陈瑞苗:夷陵疑为禹陵),当时越国的都城应该在绍兴。

  如果上述建都时间成立,越国在诸暨第二次建都(大部)始于公元前1040年前后,结束于公元前770年前后,历时270年左右。

  3、迁都勾乘

  越国第三次迁都诸暨,地点在勾乘无疑。

  清《光绪诸暨县志》载:“勾践栖迹,在二十六都勾乘山麓”。“相传为句践栖妻子处”。

  明《万历绍兴府志》载:勾乘“山有九层,俗呼九层山。山南有句无亭。相传越王句践曾栖于此。今岗上有古坟遗址,俗名越王墓”。

  宋《嘉泰会稽志·山·诸暨》载:“句乘山,在县南五十里。《旧经》云,句践所都也”。《国语》云:“越臣于吴,吴更封越,南至句无,即此山也。其山九层,亦名九层山。南有句无亭”。

  句无也叫句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浙江水》有云:“浦阳江……东经诸暨县……县北带乌山,故越地也。先名上诸暨,亦曰句无矣”。

  陈瑞苗《越国纪年新编》曰:“句践建都诸暨句乘山,其时,只能在句践即位初年,这同夫谭、允常在诸暨埤中,大部建都有关。”

  以上说明,句践执政时的越国都城在诸暨的句乘(即句无),现诸暨牌头与安华境域内。那末,句乘作为越国都城始于何时呢?是否“在句践即位初年”?这是一个尚需探讨的问题。

  乾隆《诸暨县志·建置一·沿革》有下列两段表述:

  《浙江通志建置表》:“周,允常所都诸暨县”。

  《万历绍兴府志》:“诸暨县越王允常所都”。

  这里的“允常所都诸暨县”,我们认为就是句乘山,它不可能是埤中或大部。其理由是:

  1、越国建句乘为都时间不长,但至今尚有越王寺、王坟岗等遗迹,如果埤中或大部为允常所都,时间上则与勾践建都勾乘相连,应该也有相应的遗存或传说,可一点也没有。原因在于越国建都埤中和大部的时间比句乘要遥远得多。

  2、《路史·国名记》载:“越……一日於越,处埤中,号无余”。相传少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绝,于是封庶子无余到诸暨,与原先生活在这里的诸暨国土著共同建立了越国,定国都于诸暨埤中。陈桥铎在《绍兴史话》中说:“诸暨境内的埤中,曾经是部族酋长的驻地”。他有《暨阳随笔》诗曰:“於越流风远,埤中在暨阳;西子音容邈,典范照故乡”。这些记载和传说都说明古越建都埤中应该在“於越流风远”的越国立国前期而不是允常所处的越国后期。

  3、越国建都大部,时在越之中叶,按无余立国至秦始皇攻灭越国止,历时约1670年,其中叶应在商末周初之际,即公元前1040年前后,不可能落在公元前537年至497年间的允常年间。

  允常迁都句乘是为了联楚抗吴和向南扩张的需要,奠定霸业称王的基础。允常和句践父子在诸暨建都期间揭开了吴越战争的大幕,演绎了一场震撼春秋的历史大戏。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人伐越,获俘焉,以为阍,使守舟。吴子余祭观舟,阍以刀弑之”。这段记载表明在允常即位前七年(公元之前544年)吴国公开侵略越国,越人被掳去作奴隶守舟,但吴国为此付出了国君余祭被杀的代价。

  公元前537年,允常即位,实行联楚抗吴的策略,公开与吴国对抗。

  允常十八年(公元前520年)越国世子勾践在诸暨出生。允常二十三年(公元前515年),允常之女越姬嫁楚昭王为妻,结成了越楚两国的政治联姻。

  允常二十八年(公元前510年),吴王以越不从伐楚,南伐越。越王允常曰:“吴不信前日之盟,弃贡赐之国,而灭其交亲”。阖闾不然其言,遂伐,破携李<见《吴越春秋》卷四)。允常不畏强暴,率师抵抗吴国侵略,因军力不足而败,携李失守,但大义凛然,虽败犹荣。

  公元前505年(允常三十二年),越为报携李之仇,乘吴军在楚,兴兵伐吴(见《左传·定公五年》)。这是越国第一次主动出兵伐吴。

  允常执政期间,请铸剑名师欧冶子造名剑五把,曰: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铸此剑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雨师洒扫,雷公击橐,蛟龙捧炉,天帝装炭,太一下观,天精下之“(见《越绝书·记宝剑》)。故而名扬天下。

  公元前498年(允常四十年)范蠡入越,为越献策,“越王常与言尽日。”

  公元前497年(允常四十一年)春,楚昭王为巩固楚越联盟,派遣文种来到诸暨,帮助越国稳定政权。当时允常病重,石买居国专权,文种与范蠡帮助句践挫败了石买的野心,使句践得以顺利继统。文种和范蠡被越王句践拜为大夫,奠定了日后兴越沼吴的基础。

  同年,允常去世,句践即位。

  句践元年(公元前496年)五月,吴王阖闾乘允常之死兴兵伐越,句践率军反击,大败吴师于携李(今嘉兴西南),吴王被越将灵姑浮击伤而半途去世。夫差即吴王位,加紧练兵,决心复仇。

  公元前494年(句践三年)二月,勾践不顾文种、范蠡的劝阻,轻率出兵攻打吴国,大军进入太湖地区,与吴军决战于夫椒(今苏州西南)。吴国统帅伍子胥指挥吴军诱敌深入,大败越军。勾践收入残兵且战且退;吴国大军剩胜追击,越军一直溃退到会稽山南的上城(今诸暨勾乘山),仅乘残部五千,被吴军围困在山上,形势危急,勾践在频临亡国的情况下接受范蠡建议,派遣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喜否,向吴王夫差求和。夫差在伯喜否的怂恿下,不顾伍子胥的劝谏,同意越国求和,但条件是越国的土地、人口、财富尽归吴国,勾践夫妇入吴为奴,世世不得反叛。

  勾践为了安抚国人,稳定民心,在范蠡、文种的协助下,选拔了计然、诸稽郢、皋如、逢同、苦成、曳庸等一批精干人才形成治国安邦的领导核心和重振越国的骨干力量。

  公元前493年(勾践五年)五月,勾践将越国的内政托付给大夫文种,自己和夫人、范蠡、诸稽郢等离开越国,入吴为奴,忍受百般折磨,锤成雪耻复国之心。

  文种留守越国,殚尽竭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大力恢复国内经济,百姓同仇敌忾,越臣上下同心,准备重振越土,同时不断向吴国输贡财物,笼络吴国君臣,以求夫差及早释放勾践回国。

  公元前490年(句践七年)三月,吴王夫差赦免勾践君臣返国,封给越国百里之地,西起周宗(今绍兴凉帽尖),东至炭渎(今上于曹娥江),南造于山(今绍兴会稽山),北薄于海(今杭州湾)。句践迁都至平阳(今绍兴平水),并派遣范蠡主持营建会稽大城。越国进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时期。

  公元前489年(勾践八年),会稽大城落成,越国正式建都会稽(今绍兴市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仇雪耻。

  诸暨是越国三次建都的地方。

  诸暨是越王勾践的故乡。

  诸暨是以身许国绝代红颜西施的故里。

诸暨又是越王句践兴越灭吴的战备大后方。
发表于 2008-3-29 11: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明清方志钩沉上古史,堪称一绝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11: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也不行?
发表于 2008-3-29 11: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赞赞也不行
发表于 2008-5-25 18: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真的很怀疑中原王朝所作的所谓“正史”的可靠性。按这样考证,朝鲜和日本都是华夏后代,匈奴和汉人还同族。哪里能找得出谱系证明勾践是禹的“苗裔”?是否有禹还成问题。。。
发表于 2008-5-26 17: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馬遷《史記》,講到匈奴乃夏桀之苗裔
呆想想可能哇?

不過,仔仔的帖子總歸還是要支持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5-26 19: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热度 于 2008-5-26 17:56 发表
司馬遷《史記》,講到匈奴乃夏桀之苗裔
呆想想可能哇?

不過,仔仔的帖子總歸還是要支持的

夏桀苗裔和汉人成了死对头?可悲啊!
发表于 2008-5-26 20: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明显不能信的
比如三国志说刘大耳双手过膝。。。真以为渠是大猩猩啊。。。
发表于 2008-5-26 20: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每个开国之君老娘必有异相,然后不是神仙托梦就是做梦与龙蛇交配得子,出身之时必是红光满室异香扑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6 07: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