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赏吴语文学
吴语文学包括吴歌、吴语小说和地方戏曲等,它是我国方言文学中颇有势力的一支。
吴歌起源很早,顾颉刚《吴歌小史》认为不会迟于《诗经》。《诗经》里虽然没有吴歌,但有人认为“吴歌实可与诗三百并驾齐驱”。明人王世贞说:“虽俚字乡语,不能离俗,而得古风人遗意;其辞亦有可采者。如‘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人夫妇同罗帐?几人飘流在他州?’又‘约郎约到月上时,只见月上东方不见渠。不知奴处山低月上早?又不知郎处山高月上迟?’即使子建太白降为俚谈,恐亦不能过也。”吴歌多数是恋歌,如《子夜歌》、《懊依歌》等,明人冯梦龙编录的《桂枝儿》和《山歌》也多数是“结识私情”之类,如《桂枝儿·牵挂》:“我好似水底色随波游戏,你好似钓鱼人巧弄心机。钓钩儿放着些甜滋味,一时间吞下了,到如今吐又迟。牵挂在心头也,放又放不下你。”也有反映风情民俗、诉说疾苦或劝人为善的,如苏州的《十二月风俗山歌》、《江南百姓苦愁愁》、《长工谣》等至今仍在流传。
吴语小说起于宋元,盛于晚清,最有代表性的是张南庄化名过路人写的《何典》。张南庄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一位“高才不遇者”,《何典》是一部话本式的讽刺带滑稽的章回体小说,它借鬼的世界展示“活的人间相”,鲁迅曾给以极好的评价:“作者便在死的鬼画符和鬼打墙中,展示了活的人间相……便是信口开河的地方,也常能令人仿佛有会于心,禁不住不很为难的苦笑。”《何典》全书都用苏南吴语和夹杂官话写成,成语、俗谚、歇后语、惯用语充斥其间。晚清的吴语小说还有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李伯元的《海天鸿雪记》、张春帆的《九尾龟》等。光绪年间成书的《海上花列传》叙事部分基本上用官话,人物对话基本上用苏白。例如:
双玉近前,与淑人并坐床沿。双玉略略欠身,两手都搭着淑人左右肩膀,教淑人把右手勾着双玉脖项,把左手按着双玉心窝,脸对脸问道:“倪七月里来里一笠园,也像故歇概样式,
一淘坐来浪说个闲话,耐阿记得?”
胡适认为这是文学语言革新的自觉行为,他说:“韩君认定《石头记》用京语是一大成功,故他也决计用苏州话作小说,这是有意的主张,有计划的文学革命。”“假如我们把双玉的话都改成官话:‘我们七月里一签园,也像现在这样子,坐在一块说的话,你记得吗?’——意思固然一毫不错,神气却减少得多了。”《海天鸿雪记》使用的语言格局与《海上花列传》相仿。《九尾龟》稍有变化,人物对话用苏白只限于妓女,而且妓女一旦从良,对话也就不再用苏白了。五四以后,国语运动兴起,文学界一方面对方言文学理论进行探讨,一方面继续在创作上实践,一些吴地作家的作品常常在用普通话创作的同时夹用一些比较通行或富有表现力的俚言俗语,比如朱瘦菊的《歇浦潮》、张恨水的《啼笑姻缘》、秦瘦鹃的《秋海棠》等都夹用了不少的吴语词。鲁迅、茅盾、叶圣陶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也不断输送吴语词加入普通话词汇,如“瘪三、尴尬、蹩脚”等就是通过他们的作品流传全国,为普通话所吸收的。
优雅古韵
吾富有钱时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
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无 题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
作者王梵志是唐初的一位白话诗人,其诗多用当时普通老百姓的口语素朴质直,是反映当时唐朝社会的真实现状,与后世李白,杜甫的文言诗大不相同,被封建正统派诗人看为“下里巴人”。他的诗也不被当时重视,很多诗都散失了今已不传,只是在近代才从敦煌残卷中发现他的一些残本。王梵志是唐朝卫州黎阳人(即今河南浚县人),其诗用语大多是当时唐代中原百姓的口语,这些话至今还保留在现在的吴语里但现在的北方话却早以不用了。
比如:“衣裳”(北方话说“衣服”),“叠xx”(上海话说“叠被头”北方话却说“卷铺盖”,“满面笑”(“面”即脸,上海话说“面孔”北方口语却说“脸”),“貌哨”(典型的崇明土话,意思是“脸色难看”而今北方话已经没这个词),“相打”(即上海话“打相打”,北方话是“打架”的意思),还有“方便”一词更是典型的吴语,现在北方话里的“方便”一词(包括“尴尬”)都是在近代(约在民国初年)由吴语传入的。是不是很有趣1300多年前的唐代河南话还大量的保存在吴语里?唐末人王建的《宫词》:“新晴草色绿温暾”其中“温暾”意思是微暖而不热,现在的上海话管不冷不热的水叫“温吞水”或比喻某人做事不利索也叫“温吞水”比如“伊搿人是温吞水,做事体交关慢格”,现在普通话里只说“温水”也没有上海话的后一种意思。另外唐朝人的“博戏”就是现在江淮话和吴语中的“把戏或百戏”,唐朝人口语中玩说成“孛相”就是现在上海话的“白相”,唐朝人口语穿衣服说“着衣裳”也是吴语中所有的,小时侯妈妈对我说“快点落起来着衣裳”即“赶快起床穿衣服”,小时侯下棋叫“着棋子”,但现在年轻人大多说“穿衣裳”了,显然是受到了北方话的影响。
吴语地区文教发达,留下了许多民谣俗谚,以下以上海话为例,略举一二。
天气
白露身勿露,赤膊变猪猡。
(注:白露天气凉了,不能再裸露身体,要多穿衣服)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勿多。
太阳颜色黄,明朝大风狂。
东风两头大,西风腰里粗。
(注:东风往往早晚大,西风往往中午大。)
单雾日头双雾雨,地皮还潮天要雨。
(注:意思是一天有雾的话会有晴天出现,连续两天有雾就可能要下雨)
春到清明六十日。
冬东风,雨太公;春西北,晒被头。
冬冷勿冷,春冷冻断河浜。
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春雷十日阴,半晴半雨到清明;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没日头。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
(注:意思是冬至如果是晴天,春节通常要下雨,反之亦然。)
夏至落雨做重梅,小暑落雨做三梅。
(注:意思是夏至还在下雨,梅期要加倍,小暑还在下雨,梅期要翻三倍。)
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一场空。
(注:一场空,指的是雨停了。)
早立秋,凉飕飕;晏立秋,热到头。
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干松松。
小暑一声雷,翻转做黄梅;大暑一声雷,要做七十二只野黄梅。
生活
心静自然凉。
求人勿如求己。
贪便宜,吃灌水鱼。
(注:灌水鱼,被小贩注过水,份量其实不足的鱼,泛指假货)
贪心勿足,吃白粥。
(注:“白粥”音同“白作”,比喻白费心机。通常也讲作“黑心吃白粥”。)
做事便当后悔难。
一分洋钿一分货。
好记性勿如烂笔头。
远烧香勿如敬爷娘。
坐有坐相,立有立相。
有借有还,再借勿难。
越吃越馋,越睏越懒。
一夜勿睏,十夜勿醒。
做人家,先学做人慢做家。
若要穷,睏到日头烂烂红。
金窠银窠,勿如自家合狗窠。
勿怕勿识货,只怕货比货。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豆腐心肠,越煎越硬;铁打心肠,见火就烊。
十八岁姑娘一朵花,三十岁姑娘豆腐渣。
天天睏,眼睛肿;天天坐,腰背痛;天天立,腿脚重;天天动,筋骨松。
其他习惯用语
拼死吃河豚。
(河豚虽美味却有毒,比喻做事不顾性命。)
过二勿过三。
(事不过三之义。)
猢狲出把戏。
(比喻当众出丑。)
烂糊三鲜汤。
(“烂糊”音同“烂屙”,比喻不负责任,搞得一塌糊涂。)
烂熟菠萝蜜。
(比喻滚瓜烂熟。)
回汤豆腐干。
(旧上海有一种专门卖豆腐干,茶叶蛋的小贩。如果当天没卖完,他们就把豆腐干取出晾干,第二天接着卖。于是用“回汤豆腐干”比喻重操旧业。)
送佛送到西天。
(好事做到底。)
三礼拜六点钟。
(“醋”字拆开为“廿一日酉”,廿一日即三个礼拜,酉时即六点钟。“三礼拜六点钟”比喻吃醋。)
猪头肉,三勿精。
(比喻一无所长的人。)
三六九,捞现钞。
(上海有俗语“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吵”字和“钞”谐音,于是引申到股票买卖中。)
挑绷绷,会落雨。
(大人嘲笑小孩喜怒无常时的话。挑绷绷是一种绳子游戏,母亲和小孩之间常玩,小孩输了动辄大哭,就是“落雨”。)
三钿勿值两钿。
(是骂人贱,不值钱的话。)
吃素碰着月大。
(谓倒霉。不情愿吃素,偏偏遇上大月,斋日长。)
马屁拍勒马脚上。
(拍马屁不得其法,效果适得其反。)
霉头触到哈尔滨。
(哈尔滨离上海极远,比喻倒霉之极。)
闷声勿响大发财。
(沉默是金。)
万宝全书缺只角。
(比喻那些什么都似乎懂一点,但真的讨论起来就不知所谓的人。)
饭店门口摆粥摊。
(比喻多此一举。)
勿是垃圾勿成堆。
(比喻物以类聚。)
拉勒篮里就是菜。
(比喻没有选择,来一个算一个。)
螺丝壳里做道场。
(比喻地方小,但是做事情仍然不含糊。)
聪明面孔笨肚肠。
三代勿出舅家门。
(指的是外甥辈像舅舅。)
牵丝搬藤牛皮糖。
(比喻动作慢吞吞。)
死要面子活受罪。
新箍马桶三日香。
(比喻新的东西一开始总是有一种新鲜感。)
哭出乌拉笑嘻嘻。
(比喻喜怒无常。)
皇帝勿急急太监。
(比喻当事人不急,旁观者反而着急。)
矮子里厢拔长子。
(比喻东西都不好,只有从不好的里面挑出最好的了。)
勿识相,请侬吃辣火酱。
(挑衅或开玩笑的话。)
买勒炮仗拨人家放。
(比喻为他人做嫁衣裳。)
热面孔贴冷屁股。
(比喻自己一腔热情却遭到冷遇。)
瘌痢头儿子自家好。
六月债,还得快。
面皮老老,肚皮饱饱。
(比喻只有面皮厚才混得好。)
虱多勿痒,债多勿愁。
(比喻欠的东西多了,反而不着急了。)
千穿万穿,马屁勿穿。
旧合勿去,新合勿来。
瞎子帮忙,越帮越忙。
赤膊戴领带,赤脚着皮鞋。
(比喻不伦不类。)
烧香望和尚,一事两便当。
(比喻一举两得。)
湿手搭面粉,要掼掼勿脱。
(比喻被缠上了身,摆脱不了。)
吃力勿讨好,阿旺炒年糕。
(阿旺者,多为宁波人的名字。宁波男人主外,不识家务,偶尔炒年糕都要炒焦。付出劳动非但不讨好,还要被妻子骂。)
儿歌
落雨喽,打烊喽,小八腊子开会喽。
冬瓜皮,西瓜皮,小姑娘赤膊老面皮。
学人家样,烂肚肠。花花剪刀剪肚肠。
长脚鹭鸶敲洋钉,敲来敲去敲勿进,原来是只螺丝钉。
(注:上海话“鹭鸶”与“螺丝”同音,本歌取笑那些高个子的人)
山浪有只庙,庙里有只缸,缸里有个小和尚,嗯呀嗯呀要吃绿豆汤。
一歇哭,一歇笑,两只眼睛开大炮。一开开到城隍庙,城隍老爷开口笑。
今朝礼拜三,我去买阳伞,落脱三角三,打只电话三零三,回去做瘪三。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一块馒头一块糕,吃仔就要跑。
赖学精,白虱精。书包掼勒屋头顶,看见先生难为情。三十二只钉鞋钉,钉死钉杀钉勿进。
月亮亮,家家囡囡出来白相相。拾着一只钉,打管枪;凿杀官人呒肚肠。肚肠还勒枪头浪,老鸦啄去做道场。
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蒲桃四斤壳。吃侬合肉,还侬壳。张家老伯伯,问侬讨只小花狗。
从前有个老伯伯,年纪八十八。早浪头八点钟起来,乘八路电车,跑到八仙桥。买勒八碗八宝饭,一共用脱八块八角八。
我来讲只故事,故事里厢有只兔子。兔子跑了,故事完勒。
从前有只庙,庙里有棵树,树下有个老和尚,老和尚跟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只庙……
绕口令
墙浪一面鼓,鼓浪画老虎。敲鼓碰着虎,鼓破老虎无。
墙浪一根藤,藤浪挂铜铃。风吹藤动铜铃响,风停藤停铜铃停。
庙里一只猫,庙外一只猫。庙里猫咬庙外猫,庙外猫咬庙里猫。
勿晓得到底是庙里猫咬庙外猫,还是庙外猫咬庙里猫。
墙浪有面破锣,台浪有只破锅。床浪有条破裤,包里有捆破布。
破布包破裤,破锣套破锅。
卖脱破锅破布调土布,卖脱破裤破锣调火炉。
有家人家姓杨,有家人家姓强。杨家养只羊,强家造座墙。
杨家合羊要过强家合墙,强家合墙挡牢杨家合羊。
杨家合羊撞倒强家合墙,强家合墙压杀杨家合羊。
杨家要问强家赔羊,强家要问杨家赔墙。
到底应该是杨家赔强家合墙,还是强家赔杨家合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