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700|回复: 6

《上海口语语法》的部分摘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3 19: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意中竟然找到 J.Edkins 1868年出版的 A grammar of Chinese colloquial, as exhibited in the Shanghai dialect 第二版。下载链接灵光一现,之后就再也找不到了。。。

广为人知的是,钱乃荣先生曾经引用并转写过该书中记录的上海话音系。该书首次发现了上海话浊音首字与连调中的区别,是十分重要19世纪中叶上海话的描述性资料。该书作者显然十分熟悉中国传统音韵学的概念,谈起 反切 阴阳 四声等话题,看起来主要来自于《康熙字典》。作者显然也熟悉当时清帝国内部的语言状况,在交通十分不发达的情况下,结合当时人们的观感,对汉语方言做出了初步的分区判断。这里摘编的就是作者对汉语方言分区的一些记录,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吴语的地理分布范围跟今日我们对吴语的认定范围相差无几。在作者的记述中,我们也可以体味到跟当今认识略有差距的地方。比如,当时汉语环境里跟“北音”相对的“南音”指的是吴语系统,而非南京为代表的江淮官话系统。

下面把这部分摘译如下(翻译可能有问题,请见谅。有些暂时不晓得怎么翻比较好,直接写英文原文):
中国本土的对于字母表的编排,就像在《康熙词典》前言里的附表的那样,是从梵文借来的。由发音器官的不同所形成的字母自然顺序(应指唇舌齿喉牙等排序)很大程度上被保存下来。这个系统跟英文字母表和其他不规则的字母表形成鲜明对比。《康熙字典》里面的发音被中国作者们称作“南音”,公元初年的南方发音。它在很大程度上和现代苏州、杭州以及周边城市的发音一致。稍微对附表进行核对的话,我们可以发现上海的发音是它的方言之一。上海方言的特征是对阴阳的同样的划分,或者说 硬辅音 和 软辅音, 窄辅音 和 宽辅音 的划分(这个区分是《康熙字典》字母表编排的基础)<注意,这里作者没有讲清浊>,在很多其他细节上也一致。参见《康熙字典》附表中的声母和韵母表。

为了确定上海方言在中国方言中的位置,我们必须先大致介绍下声调问题。为了我们当前的目的,汉语的发音系统大致可以根据声调的数量划分为3个或3个以上类别。

(1)第一类是 Northern mandarin 北音,Pih yin,使用4或5个声调。这种发音是帝国法庭的发音,也被全帝国范围内的政府官员所公开使用。它也在扬子江以北的部分(也因此得名)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和湖南的部分地区以较高的纯正度被使用。

(2)第二类是Southern pronunciation,南音 Nán yin,在江苏的部分地区(扬子江以南)、浙江和江西的部分地区。官话(mandarin)主要是从这种音系发展而来的,它也是从《康熙字典》开始往上追溯直到几乎汉朝的字典所记录的音系。(作者的注释:参见《康熙字典》引用的前代字典的反切注音。在《康熙字典》的声韵表里,the former model is to some extent departed from, in favor of the Northern mandarin.北音 南音 的提法在书本和当地人的谈话中是常见的。官话(mandarin)发音也有它自己的字典,比如《五方元音》, but it is the old tonic dictionaries and new works founded on them to which reference is made here.)这种音系有四个声调,每个分为“高”和“低”,“上”和“下”,或者他们也被命名为“阴”和“阳”,阴性和阳性。这些“上”的和“下”的系列声调也通过声母来区分:g,d,b,v,z等声母伴随“上”系列声调,k,t,p,f,s等声母伴随“下”系列声调。变体即使是在相邻的地区也十分多,这种情况把这个地区与地区差异较小的官话省份区分开来。

(3)很多其他省份的发音对正宗官话呈现出广泛的偏离。一般有7到8个声调,经常位置颠倒,而且和声调名字字面所表示的性质矛盾。福建和广东方言长久以来一直是外国研究的对象,已经得到充分的说明。安徽和江西的发音也有很多不同寻常的特点。

12南京在这里被归入北音。一个本地作者说,这个城市和其他两个:淮扬 和 徐海 使用北音。

发表于 2009-4-13 20: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见过一本论文中的某些翻译,来自田佳佳《艾约瑟〈上海方言语法〉(1868年)研究》。

在艾书的附录中(219-224页),作者对东南部方言做了介绍,主要侧重于语音方面的,笔者将其摘录如下:

(1)关于声调,作者认为江南的南京官话与扬州官话,安徽的安庆话,和湖南的长沙话,都有五个声调,即“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艾219页)

(2)漳州方言的声调与其15个声母相联系,有个明显的低的上声调。尽管与广东话相近,包含包含韵母〔韵尾——笔者注〕m、p、t、k,承认音节中的中间音(介音——笔者注)i,如“弓”字,但在“艰”中就没有此音。此地仍作为方言体系中一个独立成分,游离于一般的方言系统的成员之外。此外,韵母m、p、t、k在福建沿海的兴化已消失。(艾220页)

(3)广东方言拥有非常规则的声调系统,它在音高上不能颠倒,福建话与江西话也如此,它们有阳上声调,通常称之为“第六声”,(在发音到一半的时候可以感觉出来)。存在声母:g、d、b、zh、z,但常发k、t、p等音。官话中为去声的字,在广东话的分韵中被标为“阳上声”,如“似、倍、柱、重、妇、牝”。(艾221页)

(4)在中国南方5-8声调的字.出现在南通州(这个辖区位于扬子江北岸)。d等声母的变迁,与北方官话的范围是接近的,采用送气音来标记。这样,地di变为了t’i,之前它是变为ti’的。这两个语音在镇江府是相混的。(221页)

(5)官话系统的五个声调系统跨过长江向南延伸到南京。在杭州湾周围,两套相互关联的辅音系统,和四个声调体系标记了口语方言。南部有舟山和宁波、绍兴和杭州,北部有苏州、常州和松江。或许整个浙江省大体上有相同的口语媒介(medium)。(艾221页)

(6)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汇处,仍可发现浊辅音部分地流行于后者省份中的两个辖区:Kwáng-sin和kien-ch’áng,位于武夷山以西。但是在抚州,再往西一点的地方就完全消失了,并被送气音所代替。不说di‘,而说t’i,如把“病”bing读成p’ing,故所有以k、t、p开头的字都是在低层调系列。同样的特性标记了客家(Hakka)方言和它所属的嘉应州,在广东省的东部地区。(艾221-222页)

(7)就目前对江西南部地区的观察来看,还不能说出什么来,但省会南昌,确切地讲送气音仅在第五声调上,而在其他低层调中有k、t等,区别于高层调的词,这样就可以简单地通过声调来区别了。然而紧接在该城市以北,鄱阳湖两岸,宽辅音又再次出现了。可以设想,通过安徽作为方言的一个连接链,可将这个地区很广范围上的语音连接起来,包括景德镇和湖另一边的南康府,相似的体系跨越了浙江和江苏大部。这条链存在并延伸过了宁国府,但由于其狭长性,并未到达长江的北部及南部的徽州城。这个最后提到的地方,其城内有两种方言。其中一种方言又存在两套声调系统,口语中的声调明显区别于书面语。这里由于读书音与说话音有独立的字母差异,并且达到了顶峰。在这个城市附近,语音变化相当之快,以致一个hien字有三种方言读音。一个纽带横过安徽,那里使用辅音的低层调系列,通过送气音与北部方言相接壤,常见的形式有官话中的窄辅音和较少的声调的过渡环境。(艾222页)

(8)在鄱阳湖以西,即湖南洞庭湖沿岸,存在g、d、b三个声母。在洞庭湖以北,即安化地区的船夫,是用浊辅音发所有阳声调的字。(艾222页)

(9)t与p,以及与此有关的n与m,可以在江西的抚州府发现到,但却没有k的存在。在相同省份最西边的南康府,有明显的p和m的表达,但却没有k或t,并且ng与n相混。在上海话中,“见”kien与“看”kan是有区别的,并且这样的区别在更南边的城市更明显。“公”kóng与“弓”kióng在福州府中是相区分的。

(10)关于k、t、p三个韵尾,入声韵尾k仅在上海话中有发展,在浙江北部几个周边城市中不存在。此外上海话存在前后鼻音n、ng的区别,n在长调中不作声母,也不存在韵尾m。(艾223页)

(11)在更南边的方言中,声母有别于字典的记载,有明显的入声韵尾,并且与古代音系统相协调。故可以推导出,声母方面,江南和浙江的语音与记下的发音是最接近的:韵母方面,就是江西及南部省份最接近了。江西省的语音,包含在它的界限范围以内,值得讨论的特征数量最多。(艾223页)

(12)关于官话与南方话的异同,艾氏谈到:官话语音的特征,例如某些首辅音的互换,放在前面的ng可以加在高层调的许多字上,在许多情况中,低层声调与高层声调可以合并,除了平声以外,在k、t、p后的送气情况,在阳平调中是有一致性的。在北方省份中短声调消失,在旧表中并未提及,而在现代著作的语音部分中是被认识到的。(艾51页)

〔南北)两个体系中,官话中的字在语音上趋向于合并,而在另一个体系中,趋势是更加精细的划分。官话在范围上传播得最广,包含了18个省份中的2/3。从与《康熙字典》同时代的高丽和日本刊印的汉语语音抄本中,可清楚地发觉,当时中国北方与如今流行在长江沿岸省份中,一定是有相同的方言的。(艾224页)
发表于 2009-4-13 20: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在山 于 2009-4-13 20:36 编辑

田佳佳应该是钱乃荣的学生。翻译过来的话有些看不大懂。
按,第6条的 Kwáng-sin 即广信府,那里有赣东北的吴语。kien-ch’áng 可能是建昌府,但是那里貌似没有浊声母,也可能是永修县(1914年改现名),那里有浊声母,但不靠武夷山。
发表于 2009-4-26 13: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9: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
发表于 2009-4-27 12: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Google真是个好东西。。。美国这家图书馆也不赖
发表于 2009-4-27 12: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19 15: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