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255|回复: 23

从传说中的山寨版《武林外传》说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2 08: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说台湾也搞了一个《武林外传》,它的框架和大陆的十分相似,也是以恶搞、打诨取胜。称之为“山寨版”,那是大陆有些人的赵太爷心态的反映。有趣的是,大陆人看了那个版本以后的反映,居然也和台湾人看了大陆版以后的反映一样,都是说好多地方看不懂,不好笑。


要分析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两个版本的搞笑路子相同,而各自依托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却有很大差异,而且因为长期隔绝的关系,互不理解。比如说大陆版,有好些笑料是从电视广告里来的,台湾未必会播这些广告。还有些笑料是从方言来的,这些方言台湾人听起来半懂不懂的,自然也就不觉得好笑。不少笑料是恶搞武侠小说来的,可是武侠小说在台湾有没有像大陆这样“深入人心”到了遍地开花的地步?

说到武侠小说语言的普及程度,想起一件事:十多年前,一回,我单位的头儿和我闲聊,他问我某部武侠小说看过没有。我说,没有,我从不看这一类小说。那时他的表情,好像我就是个ET。不过此后我并没有幡然悔悟,痛改前非。纵是如此,现在我听见“门派”、“掌门人”、“九阴”、“九阳”、“降龙十八掌”之类,照样耳熟得很。这大概也是一种二手烟效应吧。因为现在,这一类说法连报纸上都随处可见,武侠小说语言在受众中真是到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把于丹和易中天捆在一起也不是对手。台湾人那里,有没有这种效应呢?我想没有。反过来,台湾人的常谈,大陆的人大概也不会很熟悉的。

这就令人想到,用吴语写小说、拍电影,如何呢?在吴人看来,能有这样的一天,该是多么的扬眉吐气呀!不过,想起来,这样做并不现实。倒不是政策许不许的问题,而是这样做是自缚手脚。

只要想一想,《武林外传》里的人物,南腔北调的,都很坦然,唯独倪虹洁开几次上海话总是怯怯地。因为另外的那几个,只要弄点“标志性词语/腔调”人就听懂了,而且听出来他在学哪里的方言;无双就不行,她开出口来,大概只有吴人可以比较顺当地听懂。

同样地,要用吴语写一部小说,首先是用字问题,是用本字还是拟音,抑或两手一起抓?这一点,在吴语论坛上“混”过的人最清楚:全用拟音或是全用本字,读写双方都很衰du。不要说吴语了,连用纯北京话写小说也不一定行得开。有人译过《大卫·高波菲尔》,因为原作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而且口语化程度很高,译者就全用北京话表达。但是,似乎只看见过这么一部。据说《红楼梦》用的是那时的北京话,不过仔细看,它的叙事语言还是跟一般的章回小说相同,只有对话是京腔。老舍的文字,京味很浓,不过我觉得他不是用纯北京方言写的。《故都的秋》里说到北京老人说“一阵秋雨一阵凉”时,还加上了解释:“阵”是念成“層”的。所以说,用纯方言写作要成为通例也是并不现实的。

想起来,比较可行的办法还是通过加“标志性词语/腔调”来点出地方性。《海上花列传》、《何典》都是用通用的章回文体叙事,对话添上方言色彩。而且,这样的写法还只能是偶一为之,不能成为通例的。想一想,七八十年以前的上海,在文化上是个中心,有力量形成一个海派,也终于没有弄出一大批沪语小说和沪语电影,大多数的影片,还是讲国语的。这里的奥妙,大概也能猜出几分了吧。
发表于 2008-11-22 08: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秀才和无双都说过上海话的,而且数量不少的

真正可怜的是郭芙蓉,80集里面一共说过1句闽南话,goa kah li kang(我和你讲)
发表于 2008-11-22 09: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拍吴语电影我们没那经费,实际上拿几部过来配个音网上流传下就行了
发表于 2008-11-22 13: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寫小說也就祇有退而求其次..
對話里用些吳白..
要是行文莫不白話..則變成說書了..
拖沓冗長無從觀賞..
发表于 2008-11-22 18: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zhen當真唸ceng?話說北方人平翹有混的,但一直自詡前後鼻音不出錯。那會不會陣非陣字?
发表于 2008-11-22 21: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后鼻伊拉也有錯的..
稱.
韻書僅有兩切 1)處陵切, 音爯;  2)昌證切, 昌孕切, 音秤
為chēng chèng
卻不知那chèn(稱心)師出何門.
如果以 昌孕 為前鼻, 未免更偏頗了.
发表于 2008-11-23 00: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對稱 韓國語念대칭,是後鼻音,官話讀duìchèn,是前鼻音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0: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至今对“拎”归前鼻音,“暂”算平舌非常“腹诽”。忽然想起一次徐世荣讲到的两句诗:“平生两四等,该死十三元。”

[ 本帖最后由 z200052 于 2008-11-23 10:44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23 10: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拎的读音据说是参照苏州话的(算方言字)。。。。。。

正好苏州话的in是前鼻音,要是他参考的是上海话么就变成后鼻音了。。。。

[ 本帖最后由 guoguo 于 2008-11-23 10:52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24 01: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类似的还有 朆 算前鼻音
吴语曾经还是有点影响力的
发表于 2008-11-24 01: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贞 算前鼻音这件事也颇为诡异。“鞑子”在这一点上同样输给了“棒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4 08: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沈小三 于 2008-11-24 01:38 发表
贞 算前鼻音这件事也颇为诡异。“鞑子”在这一点上同样输给了“棒子”

在《新华字典》里,用“贞“做声旁的,都有一个后鼻音的”旧读“;”赪“没有前鼻音读法。想来,变为前鼻音是比较后起的事情。有趣的是输入法里打后鼻音可以找到”媜、帧、揁“——我没有设模糊查找。

[ 本帖最后由 z200052 于 2008-11-24 09:01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24 10: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檳也是混亂的例子。肯也是。
发表于 2008-11-24 10: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200052 于 2008-11-23 10:41 发表
我至今对“拎”归前鼻音,“暂”算平舌非常“腹诽”。忽然想起一次徐世荣讲到的两句诗:“平生两四等,该死十三元。”

暫倒確實是從母。
发表于 2008-11-24 20: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我一开始看武林外传也不觉得好笑,只是觉得比较无聊

后来因为我变得越来越无聊,也就觉得武林外传好笑了

说回来,为什么我小时候一直觉得“暂”是翘舌呢,真奇怪
“贞”是个老例了,这组字下面最常用的是“帧”,一般输入法前后鼻音都收
发表于 2008-11-24 20: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暂”北京人好象有读成“斩”的,不过这种读法不合规律。
北京话 en eng in ing 与中古韵尾对应的还是很好的,例外的只是很少的字。
发表于 2008-11-24 21: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xphh 于 2008-11-24 20:22 发表
说回来,为什么我小时候一直觉得“暂”是翘舌呢,真奇怪

这是吴语区的吴普特点。我也是到了北方才知道这一点
后来凭这个来甄别“流亡吴人”,很准很灵
发表于 2008-11-24 21: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从来都念zan的。。。
发表于 2008-11-24 21: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你已经从“流亡”过渡到“归化”阶段了
发表于 2008-11-24 21: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按新华字典读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10-10 18: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