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247|回复: 0

《炎黄春秋》: 寻访浙江的两个半单干理论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2 04: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gmw.cn/01wzb/2003-11/ ... 8256DDF00433EF0.htm

寻访浙江的两个半单干理论家

陈大斌 文


  1962年7月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之后,全国上下猛烈批判“包产到户”为代表的“单干风”。毛泽东点名批判了地方上的一些“小人物”,其中就包括浙江的所谓“两个半单干理论家”。他们分别是:瑞安县湖岭农技站技术员冯志来,新昌县专职办社干部陈新宇,嵊县农业局技术员杨木水。

  

冯志来提出“半社会主义论”


  冯志来,浙江义乌市乔亭村人,1955年2月从金华农业学校兽医专业毕业,分配到瑞安县农林科工作,1957年被打成右派分子,开除团籍,“留用察看”。

  1958年,冯志来被下放到隆山畜牧场监督劳动。那正是大跃进、公社化年代,吹牛浮夸,共产主义大话,放开肚皮吃饭,热闹了一阵后,便是大饥荒,瑞安不少人都生了浮肿病,不少农民饿死,土地荒芜。1960年冯志来摘掉右派分子帽子,调到瑞安老区湖岭农技站工作。1962年初,他回义乌探亲得知,村里近来就有80人先后因饿病而死。

  所见所闻使冯志来震惊,随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大灾难?他到处收罗经济、社会方面的理论著作、文章,还有马列经典著作。夜夜苦读,同时苦思苦索:这几年热热闹闹地弄的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吗?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中国到底应当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经过两年多学习和思考,他深有所悟:中国从合作化以来特别是大跃进、公社化以来的种种做法大有问题,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左”倾空想。经过几个月的写作、修改,1962年4月21日,他完成了《半社会主义论》一文。

  冯志来在文章中提出,从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中国,搞社会主义,只能从“半社会主义”开始。在当前中国农村实行的半社会主义就是:从高度集体化退一步:实行包产到户!

  在文章写成一个星期之后,冯志来买上车票,直奔北京。在中央办公厅信访接待处,一位青年干部接待了他。此人便是在“文革”中曾风云一时的戚本禹。他对冯志来的文章看也没看便不客气地批评冯志来来京上访,是对党中央毛主席的不信任情绪。

  被当头浇了一盆凉水的冯志来并不灰心。他回到瑞安后,马上又写出第二篇论文:《怎么办?》继续向“左”倾错误开战。随后把两篇文章一并寄给中共中央办公厅,在附信上他特别说明自己是冯雪峰的同乡、族侄。

  冯志来这一招真的起了作用。但是其后果却与他的愿望相反。事后不久,中共浙江省委就接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通知,要揪出“一再鼓吹单干”的冯志来的“黑后台”。

  冯志来把两篇文章寄出后,便提出辞职回乡的申请。1962年8月,他拿着180元退职费,回到乔亭村,先制作灭蝇药在乡间销售,后又做起土郎中。但两项营生均被有关部门禁止,他只有担起爆米花的家什,跑到湖南僻远的乡间谋生。

  “四清”运动和“文革”中,冯志来难逃厄运,被造反派揪住反复进行残酷批斗。他心里已作好最坏的打算,怀里揣着一个安眠药瓶,一旦出现不测,他绝不会屈服。1983年10月冯志来获得平反。

  
陈新宇八次上书党中央及中央党报


  陈新宇在家乡嵊州刚解放时参加革命队伍,也参加了家乡最早一批农业社的建社工作。他对农业集体化光明前景有强烈向往,但是很快就从梦中惊醒。1960年到1961年间,他被下放到农村工作。这时,正是大饥荒后,新昌县一半以上农民自发搞了包产到户,而县里奉命强制“纠正”,群众不服,上下间发生了冲突。这时他才发现,农民心底里并不爱这样的集体。这是为什么?在实地调查、深入思考之后,他认识到,农村的唯一出路是实行“包产到户”。他写出两篇文章:《当前农村阶级分析问题》和《关于包产到户问题》。

  陈新宇把这两篇文章各抄写了几份,分别寄给了党中央、人民日报社和中共新昌县委。为了不牵连别人,他决定从这一天开始,疏远一切亲友,不谈恋爱,抱定终生不娶的决心。1962年7月1日,《人民日报》在内部刊物《读者来信》上,刊登了陈新宇的第六封信,题目是《再谈包产到户》。

  起初,陈新宇的文章还受到肯定。可到了八届十中全会后,陈新宇开始陷入厄运。从“文革”开始的十几年间,一直过着劳改、被管制的生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平反。这时,陈新宇已年近半百,依旧孑然一身,退休后与本家侄儿住在一起。

作者附言:

  我经过几次寻访,终于在2002年秋冬间在义乌拜访了冯志来,在新昌见到了陈新宇。两人身体尚健,思维敏捷。我没有见到杨木水,他于2001年不幸病逝。但我见到了他被批判的主要“罪证”:一篇致毛泽东主席的信,题目是:《恢复农村经济的顶好办法是包产到户》。1963年初杨木水即被捕判刑,不愿再活下去,便“恶攻”那位副统帅,被判死刑。幸好“副统帅”折戟沉沙,他才幸免一死。平反后,在农村做民间郎中。后与一位向他学医术的苏北乡间女子结婚,生有一子。

  从三人的“上书”和文章来看,冯、陈二位的理论水平较高;而杨文则以摆事实为主,理论色彩较弱。似乎那半个是指杨木水。当然这只是猜测而已。
(《炎黄春秋》2003年第11期)

[ 本帖最后由 lieukeqli 于 2006-2-12 04:3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8 22: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