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65|回复: 1

根植于传统 现代能落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7 23: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subaonet.com 2007年06月15日 苏州新闻网

  ■

  苏州市优秀新闻栏目

  新苏时评

  “新苏杯”有奖征文

  现在真正乐意到书场里听书的人好像越来越少了。可这两天,我市光裕书厅却吸引了不少听众,想买票听书,还得要赶早——这半个月,光裕书厅演出的书目是常熟评弹团惠中秋评说的《斯大林和贝利亚》,在这部他自己创作的书目上,他讲人生,评历史,还会和听众一起探讨研究。而如此知识型讲座的演出风格,在吸引了不少人的同时,却也招致批评,说他放弃了评弹弹、唱的艺术形式,是将评弹快餐化。

  可以想见这样的争论。评弹是“苏州最美的声音”,说、噱、弹、唱——身为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原产地、原生态、原真性,讲求的就是原汁原味。这其中,缺失了任何的一项表现形式,评弹也就不成为评弹,变了味。而以惠中秋为代表的知识型评弹呢?那样坐在台上,我说什么你们就只能听什么的模式就有点行不通了,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听众不可能听我们主观的影响,他们需要信息,喜欢发现,甚至还有思考。换言之,评弹也要与时俱进,而市场就决定评弹的方向。

  应该说,这二者说的都在理。而这,也是以表演为主要形式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都争论不休,又一直谁也说服不了谁的话题。在此,作为一个对评弹、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多的人,笔者不敢妄加评论。可总有一点,原汁原味的与经市场化改良的,二者难道就是如此不兼容?难道就不能传承、市场两条腿走路?不知怎的,我就想起了文明的冲突。不错,这可是涵义深刻的大命题:农业定居生活方式,比起草原游牧部落生活方式,可算是一种“现代化”,但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热兵器诞生以前,“现代化”的农业文明几乎总是被“传统的”草原游牧部落所击败。除了汉武帝时期是主动进攻以外,全是被动防御。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仅有的一次,已进入农耕时代的汉朝人往北打败了仍是游牧部落的匈奴人,却像推翻多米诺骨牌一样,引起了一连串的“传统击败现代”:匈奴的残兵败将往西跑,却打得日耳曼人只剩逃跑的本事,日耳曼人往南跑,却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碎片”散落到整个欧洲,几个世纪以后他们的后裔却征服了全世界……

  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与“现代”都是水火不容的,比如,西装虽然“战胜”了旗袍,但后者在某些场合依然风光;皮鞋对布鞋虽然占据优势,但无法取而代之;钢筋公寓楼对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则是羡慕有加……而文化的东西,融合还是主流。

  再回到评弹,回到以表演为主要形式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感谢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宝贝。可把这些宝贝放在博物馆里,再好的宝贝终究还是死的,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必然是消费。就以评弹来说吧:说书与听书,在这“无形”转化为“有形”的过程中,“生产方”和“消费方”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可是对“消费方”听众来说,时代不同了,可以选择不同的娱乐方式、不同的艺术欣赏对象,而说书者呢?书场里的听众,走掉一个是一个,尤其是在包括影视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已经夺去太多受众、太多注意力的当今,评弹,显现着中国古代明、清时的吴文化的风土人情、“曲艺形式的活化石”,不说拿什么和别的艺术形式去比拼,单说决定其存,还是亡的传承,怎么样传承?看看如今进书场听书的80%以上都是银发苍苍,而年轻的身影少之又少的现实,我们也总该有所思,有所想,有所为吧?

  时代不同了,就是不一样。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存在都能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里发挥作用的,换言之,文化是有选择的。怎样使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怎样使文化产品转化的产品价值达到最大化?笔者近来常常浏览中国评弹网站,发现除去那里有《水浒》、《珍珠塔》、《三国》、《大脚皇后》、《康熙皇帝》等传统评弹外,也还有《文革风云》、《上海三大亨》等等诸多现代题材。而时下评弹界说书人惠中秋、李刚等的被追捧与受欢迎,其实还都在验证着一条基本的道理:紧贴市场,把握需求,不断融合,终而水乳交融。而就此说,评弹这种看起来十分传统的东西,非但是可以“现代化”,而且可以和现代化结合得很好,很成功。而其中关键之关键——《百家讲坛》为什么那样火,信息量大啊。那么多的学者排着队上电视讲课,这样的平台太宝贵了,追求信息量就是我向这个栏目学的,还是套用李刚的话:找着最契合的平台,并把传统的评弹变成现代人人人渴望的知识普及大讲堂,使其能听,好听,又耐听。

  总之还就是一句话,传统与现代,一旦形成“绝配”或“准绝配”,“传统”就能发扬光大,“现代”也能落地生根。而有志建树的当代人所要做的,就是争取多让传统与现代形成绝配;就是既要改造传统,也要改造现代,并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存在都能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里发挥作用的,换言之,文化是有选择的。怎样使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怎样使文化产品转化的产品价值达到最大化:紧贴市场,把握需求,不断融合,终而水乳交融。

  ●传统与现代,一旦形成“绝配”或“准绝配”,“传统”就能发扬光大,“现代”也能落地生根。
发表于 2007-6-24 10: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常熟评弹团惠中秋, 格朋友我看见歇. 惠姓少见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5-2 05: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