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472|回复: 14

从状元之乡到院士之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4 05: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状元之乡到院士之乡
——社会文化因素初步研究
张橙华              朱奚红
苏州大学物理系       苏州沧浪区委宣传部
十梓街1号       十梓街100号           
江苏省苏州市    邮编 215006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五代、两宋以降,特别到明清以至近现代,由苏、锡、常、沪、杭、嘉、湖、宁、绍这些吴方言地区构成的苏南、浙北成为我国经济与文化的重心区,对我国的科技教育各领域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古代,这里是徐霞客、沈括、徐光启、王锡阐、叶天士…的故乡,这里诞生了吴门画派、吴门医派、昆曲……。当列强入侵中国、民族危机来临之时,王韬、冯桂芬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科技以求自强超胜。李善兰、王季烈、徐寿、赵元益等学者为把近代数理化生科学引入中国奠定了基础。随后大批青年英才负笈海外,学成归来后为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奉献了杰出的成就,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王大珩……这些二弹一星功勋与“863”元老是我国科技界的耀眼泰斗,也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家乡青少年的楷模。从吴地走向世界的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朱棣文,光纤之父高锟与建筑大师贝聿铭等展示了辉煌的聪明才智,以他们对人类科技的贡献为华人争得了荣誉。
   在研究历史名人与科学家的事迹时通常着眼于他们的治学经历、所遇困难及创造发明,统计名人的籍贯似有地方主义之嫌。但我国各地人才分布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江浙人才辈出的现象必有某种原因。早在80年前,丁文江曾研究过我国历史人物和地理的关系;10年前,缪进鸿统计了历代各省进士人数,并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主统计了历代至现代各学科著名学者的籍贯分布,重点分析浙江的人才状况。本文引用缪先生部分统计资料及熊月之统计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数学家的籍贯,加上作者统计的明清状元的籍贯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士的籍贯,对苏锡常特别是苏州古代有最多的状元、到现代有最多的院士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作初步研究并初步探讨在苏州市委宣传都领导下宣传苏州籍院士事绩各项活动的重要意义。由于资料有限,又囿于作者自身的水平,文中必有错误、遗漏,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不吝指正;并因篇幅关系,有些相关因素只能从简提及,敬请谅解。


   一、状元之乡
   到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成为阻碍科技发展的因素之一,必须加以批判。但科举制
表1           明、清各省及部分市县进士数
      浙江6379杭州1034      宁波693    绍兴610    湖州444
    江苏5958苏州927     嘉兴255    海宁200      平湖177   宜兴240  
    常熟927     常州515      无锡400    松江391   扬州216
    上海208       太仓208   镇江182
    江西5057南昌598     昆山271      吴江242    泰和204   临川197
    河北4360北京931
    福建3897福州875     莆田574      泉州511    漳州184   长乐177
    河南3489商丘214     开封193      光山179    洛阳170
    山东3108
    山西2599运城160
    湖北2311武汉343     黄冈193
    安徽2240歙县280     桐城211
    四川2165
    陕西1934西安259
    广东1891广州500     顺德772
    湖南1201长沙220
    广西783桂林231
    贵州654贵阳190    甘肃415      辽宁225    宁夏78
    内蒙50台湾32       吉林12     青海10       黑龙江3
    新疆2西藏1        满州八旗1320
    总计51086名长江三角洲11772       苏州(大市)1971


毕竟优于世袭制,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存在自有其历史原因,它对社会的影响并非百分之百负面。能够通过各级考试的多数是勤奋读书的学者,各地科举人数是对当地教育状况的反映。
   表1采自缪进鸿的明清进士分布,苏州补入了他漏掉的元和县进士数,常熟、昆山与太仓的进士数也根据地方志略有改动。表中行政区域均按现代方式划分,古代县城内并存的县治均合为现代地名,如杭州含钱塘、仁和,苏州含吴县、长洲、元和,无锡含无锡、金匮等等。在全部5万名进士中江苏、浙江各占九分之一。苏州地区(含现在所领的六县、市,下同)约占全国3.8%。不过,各省被录取的进士数有一定的配额,与各省财赋有关,也受政治上照顾或限制的影响,不能完全代表各地教育水平。而每届状元只有一名,且由皇帝钦定,就不可能舞弊,因此各地教育质量高低可由状元人数多少来反映。由于元以前考试范围与现代地理相差太大,开考时间也不稳定,不易作比较,我们统计了明清两代的状元籍贯,见表2。

表2               明清状元籍贯分布
  大区人数各省人数
华北9京2    冀6      内蒙1
西北3陕3
西南   4贵2    川2
中南21粤6    桂4      湘3    鄂5    豫3
华东165苏63   浙39   沪7      皖13    鲁9   赣21   闽13

地区人数各州县人数
苏州35苏州22      常熟6    昆山5      太仓2其他出状元  较多的城市有:
  吉水5  南通2
  临桂4  济宁2
  南京3  莆田2
  歙县3  杞县2
  永丰3  潍县2
  泰和3
无锡6无锡4    宜兴2
常州8武进5    金坛2      溧阳1
上海7松江4    嘉定3
杭州7杭州7
嘉兴6嘉兴5    海盐1
湖州7湖州5    德清2
绍兴7绍兴7
宁波6鄞县2    余姚3      慈溪1
福州7福州5    长乐2

   

   状元共202名,其中明代90名,清代112名(2名满榜状元未计入)。
   在全部202名状元中,江苏约占1/3,浙江的占1/5,华东各省状元有二位数,总数占全国3/4,而其他各省状元均少于10人,有些省分还未出状元。江苏的优势又集中在苏南,若以地区论,出状元最多的十个地区除福州外都在吴语区,即本文序言中所提及的九个地区,所出状元占全国的44%(在下文中还能看到,这九个地区出院士占全国33%),且这些地区的状元数达到或超过华东以外各省的状元数。苏州地区状元35名,与华东以外各大区状元总和相当;苏州状元占全国状元的比例达17%,是苏州进士占全国进士比例的5倍。另据李嘉球统计,自唐代开始科举,全国历代共考出文状元596名,武状元115名,苏州地区状元各有45名(武)与5名(武),分别占全国7.6%与4.4%,苏州优势主要在明清。若以县、市计,则以苏州市最为突出,22名状元数是全国各县市中唯一达到二位数的,占全国状元11%,超过浙江以外所有各省,还超过华东以外各大区。《苏州状元》作者李嘉球列举了经济富裕、社会安定、教育发达、藏书丰富与家族影响这五条原因来说苏州盛产状元。前四条原因也可以用于说明苏语区其他各地区出状元较多,如在吴语区内再作比较,则江苏略高于浙江;而苏州高于常`、锡、沪、则因苏州本是江南文化中心,苏州的藏书、教育、家族影响在各地区中又为最。

    二、古代科技专家之乡
   苏州状元中不乏文震孟,翁同龠禾 这样的良相诤臣,也有史学家毕沅与外交家洪钧等。不过状元们主要攻读经史,并不从事自然科学。人们习惯上把各行业中取得最高成就的能手称为“状元”,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我国《大百科全书》各分册中列专门条目介绍的历代专家大约也相当于这个层次,缪进鸿对2677名专家按时代与学科作统计,见表3。
杰出专家学者”标准: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1960名,如有些专家同时列为教育家与历史学家,就多计一次,二十五史列传中选入717名,未列入大百科全书的中科院学都委员(院士)313名。有籍贯可查的共2677名。近代指1840-1919年,现代1919年以来。“长江三角洲”指皖中、皖南,苏中、苏南、上海、浙北这一范围。



表3A       历代杰出专家学者地区分布(不同朝代)

     



   
时代      人数
  地区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近代现代合计
江苏2173021196508852207483
浙江14213204716445246178423
河南152223144631967636215
山东916132652213817544175
河北6101072772557958171
福建3282861778142
安徽3371512111281337121
广东451694063119
江西1115010144630117
湖南4312112264107
四川668172694599
陕西118833381651892
长江三角洲43483835531994161100391903

表3A表明长江三角洲(比本文所说9个地区稍大些)出的专家人数总计达903名占全国的34%。按省分算,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属历史型,是我国宋元以前文化重心所在,因此古代人才多,在吸取外来先进科技与发展现代教育上还未追上先进省分。福建、湖南、广东属近代型,在古代时文化落后,而在近现代率先接受外来学术影响因此后来居上。而江浙皖三省属渐增型,在明清已领先全国,在近代化步伐上并不慢于广东、福建,由于经济文化基础雄厚,现代人才数量比其他省分占绝对优势。而总起来说,江浙二省的杰出专家占全国34%。表3B给出按学科统计,历史型省分的人材主要出在古代,那时当然以文科人才为多。表3C是按城市统计籍贯,苏州以102人高居榜首,且苏锡常地区的一些县级市也侪身上游,如常熟、吴江的人才多于许多省会城市。
   从表中可看出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文科人才多于理科人才。其他各省文理均衡,而广东、湖南、福建著名西医多于中医。


表3B       历代杰出专家学者籍贯分布(不同学科)

   



        学科  
人数
  地区
  
  
  
  
  
  
  
  
  
  
  
  
医学合计
西
江苏141712818721946215458483
浙江2313111215625864212349423
河南1611136105151758154215
山东64797814237999175
河北8589651029154144171
福建74784073715539142
安徽95764551713572121
广东99952382620109119
江西94735310101072211
湖南1047732111214325107
四川104233212101127699
陕西44644488374092
长江三角州4330171932140193115287918903



表3C       历代杰出专家学者地区分布(按城市统计)

  江苏苏州102浙江杭州84北京       58江苏常州57浙江宁波55福建福州54
上海       46浙江绍兴45江苏无锡 38浙江湖州35陕西西安34江苏南京34
河南洛阳   28江苏常熟25江苏吴江 25浙江嘉兴23湖南长沙22江苏宜兴19
广东广州   19江苏扬州18天津     18四川成都17河南开封17河南南阳17
安徽桐城   16浙江余姚16浙江海宁 16江苏镇江15广东新会15安徽歙县15
江苏昆山   14江苏徐州13广东中山 13江苏江阴12浙江温州12山东郯城10
山西永济   10浙江上虞10湖北武汉 10河北涿县 9山东临沂 9山东济南 9
江苏仪征   8浙江义乌 8广东梅县 8

  
   吴语区、特别在苏州出现了众多的杰出学者决非是偶然现象,初究其原因大致可看到下列四方面:
   第一,社会安定,较少受战乱影响。北方士人纷纷南迁到此,赞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如明代丘睿曾说“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郡又居两浙之十九也。洪武中,天下夏税秋粮以石计者总2943万,而浙江布政司275万,苏州府280万、松江府120万、常州府55万……”(《大学衍义补》卷24,转引自《江苏史纲》),也就是说苏州府以占全国1/90的耕地(9.6万顷/849.6万顷),负担了全国1/10的税粮,超过浙江全省,当然更超过其他省。著名的大运河,就是由苏南浙北向中央政府输送粮赋的国家命脉。富裕的经济为本地区上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向文人与各业匠师提出了种种课题。水利专家(郏 )、医学家(吴有性、叶天士)、建筑师(蒯祥、陆祥)、纺织能手(黄道婆)、造园家(计成、张南阳)、跟随郑和下西洋的水手为他造船的工匠……也都应运而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这里的中小城市较为发达,又涌现大量市镇,这些市镇诸业兴旺,“商贾辐辏、烟火万家。蕃阜气象几与郡县相埒。”这就大大增加了江南总体经济实力。市镇经济的出现,也是苏南浙北的一大特色,为我国其他地区所无,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普及与提高。
   第二,文化教育发达。我国在宋朝之前仅设国家学堂(国子监),范仲淹1035年在苏州创建府学为全国郡学之始,《苏郡儒学兴修记》自赞道“吾苏也,郡甲天下之郡、学甲天下之学、人才甲天下之人才,伟哉!”除府州、县学等官学外,吴地书院繁荣也非常,如无锡东林书院、江阴南菁书院、杭州诂经精舍、苏州紫阳书院等,书院不同于官学(专攻课考)更高于一般私塾、学馆,书院中研习经史、传授学术、施行英才教育、追求更高层次。如苏州紫阳书院历代掌院共27人全为进士,其中有清代诗学家沈德潜、乾嘉名家钱大昕、近代改良家冯桂芬等。且由于小城镇的发达,吴地书院数量众多也为全国之最,以苏州为例,吴县17所、常熟13所、太仓6所、吴江9所、昆山11所。各乡镇科举人数也相当多,如唯亭在明清时期出举人63名、进士29名,用直出举人83名、进士30名。苏南以藏书丰富、刻书精良著称天下,如无锡华氏真赏斋,常熟汲古阁、铁琴铜剑楼。浙江也多藏书家如宁波天一阁。清乾隆时编《四库全书》全国各地进书12000种,其中江苏进4800种,浙江4600种,各超过1/3,两省进书合计则占全国77%。在江、浙任职的官员有不少是重文敬教的,如唐代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在此留下了“苏州刺史例能诗”的佳话;宋代范仲淹创办郡学;清代陶澍在苏州任职时,为正谊书院等拟定章程,林则徐在主持书院考试识拔了冯桂芬。(顺便说起,晚清名臣陶澍、林则徐及变法创议者康有为、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分别由苏州籍的学者型官员石韫玉、韩封、吴郁生与王颂蔚所识拔)。文化发达还表现在书香门第众多,如唐代归氏一门出了五个状元,号称“天下状元第一家”;元代葛氏世代名医,明代文征明家族五代都是书画家,等等。许多家族里科第不绝,还出现了兄弟进士、父子探花、祖孙状元等。
   第三,讲究实学、重视科技。范仲淹延请胡瑗到苏州主持郡学进行因材施教,要求学生通经致用,且开算学、水利诸科,被誉为“苏湖教法”。范仲淹自己也领导兴修水利,以兴建工程、促进消费作救荒奇策。沈括祖籍吴兴祖辈迁入钱塘,沈括随母入吴县籍,曾在舅舅许洞家读书,他的《梦溪笔谈》被李约瑟誉为“巾国科技史上的座标”,其中有不少内容是来自苏杭的科学记录。明清交替之际,学者反思明亡的教训,学风转向实学,号称三大实学思想家顾炎武(昆山)黄宗羲(余姚)及王夫之(衡阳)中二人来自苏南浙江。他们批判明代“心学”空言误国,“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提倡认真读书、实地调查以求经世致用,他的《日知录》与《天下郡国利病书》包括经济、军事、文学、地理的考据及调查,梁启超称他“指点出客观方面许多学问途径,于是学界空气一变。”黄宗羲还提出“工商皆本”。但在文字狱高潮后,乾嘉学派专事校勘注释古籍,目光脱离了现实,但他们认真考证辑佚,使古典天算著作得以继承而不致失传,这个学派的主将就在苏州、常州及皖南。乾嘉学者中多有精通天文、地理、算学的,他们造成文理兼通的风气为吸收西方科技准备了基础。这里确有众多擅长科场的学子,但也有许多不屑科举、淡泊名利、执着热爱从事科学技术的士人,他们不仅重视理论研究,也亲自进行科学考察、动手制作各种仪器,如地理学家徐霞客,光学家孙云球等等。另一方面,在这里任职的不少地方官员是重视实学重视科技的,如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筑阊门到虎丘的堤岸,后人称白堤,即今山塘街。江苏巡抚中,明代张国维、清代陶澍都命人编印水利著作,林则徐在住所试种双季稻,徐有壬编印数学书等。科学研究活跃又一表现是学术交流,如北方梅文鼎到无锡与杨作枚讨论,《物理小说》、《天工开物》的作者都不时南下苏州。扬州焦循、安徽汪莱与苏州李锐长期共同探讨数学被称为“谈天三友”。唐大烈主编《吴医汇讲》连续十一年,他“凡属医门佳话,发前人之所未发,可以益人学问者,均可辑入。”如叶天士《温热论》就在此刊中流传出来的,这是古代的医学杂志。清代阮元命苏州数学家李锐为我国历代天文学家、数学家编写传记,称为《畴人传》,熊月之对《畴人传》及后来的二种续编进行统计,可见江浙两省的天算家占全国60%,苏州12人、杭州16人各占6%与8%。见表4。
表4       明清天文学家、数学家籍贯分布(共201人)

  省分州县人数总计
江苏无锡7   嘉定6     元和5   江都5     武进5     长洲4
淮安3   吴县3   上元3   江宁3   吴江2     华亭2
常熟2   阳湖2   崇明2     江阴2   甘泉2   兴化2
泰州1     松江1   高邮1   宝应1   海州1     泰兴1
荆溪1     仪征1   宝山1   青浦1   上海1     金山1
娄县1     南汇1   (不明州县)175
浙江钱塘9   仁和7     乌程6   海宁5   嘉兴4   秀水3
余姚2     归安2   德清2   开兴1   金华1     山阴1
长兴144
安徽歙县8   宣城8     全椒4   桐城3   黟县3    天发2
睢州1     休宁1   绩溪1   怀宁132
江西婺源4     鄱阳2     广昌1   临川1   上高1    分宣1
赣县1     南丰112
福建安溪4   建宁1     晋江1   南靖17
山东曲阜2   淄川1     栖霞1   潍县15
湖南长沙1   湘乡1     湘阴1   新化1   巴陵15
广东南海2   顺德1     (不明州县)14
河北大兴1   苑平1      交河1    赵州14
河南柘城2   中州1      开州14
湖北江夏1   钟祥12
蒙古 2
满州 2
四川资县11
山西阳城11
辽宁广宁11

资料来源:《畴人传》及《续编》、《三编》,明万历至清光绪十二年。


表5             江苏名中医的地区分布

     
晋南  
北朝
  
  
合计
连云港 12 4
徐州1123 15 13
淮阴 4 44315
盐城 336
南通 314825
扬州14232246314113
镇江16 211736770
南京 11123431079
常州 1 2 235816100
无锡 1 336034128
苏州23579719525334
合计31492111226483120887

    资料来源《中医人物词典》李经伟主编,全国共有6100位名中医。统计者:南通中医院朱良春,载《江苏中医史资料汇辑(87)》江苏省中医学会中医史研究会印(1996.11)


    表5是江苏省各地区各地地区名中医的统计。苏州作为吴门医派的大本营,名中医人数占全国的5%,为江苏各地区之首。
   第四,接受先进文化与吸收外来人才的传统。如果泰伯奔吴尚有可疑,那么吴公子季扎赴中原观礼,重用鲁人孙武、楚人伍子胥是吴国倔起的重要因素。明末耶稣会教士来华,为了吸引士人入教,他们传播了西方经典科学。常熟瞿如 首先劝利玛窦穿上儒生服装,利赠瞿三棱镜等,并教他学习天文。在面对夹杂着科学的宗教宣传时,当时有三种人,第一种是接受宗教而并不学科学,常熟、杭州、松江都有几万人信教,江浙一带建起了许多天主教堂。另一种人看出教士的野心但连其科学技术一起反对,典型是“宁可使华夏无好历法,不可使华夏有西洋人”的杨光先。士人中有许多人则持较正确态度,如徐光启“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半部),把几何学引入中国。王锡阐主张“考证古法之误而存其是,择取西说之长而去其短”,反对守旧、反对崇洋,但又吸取各自的优点。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在苏州刻版印行,薄珏学习了测经纬度,使用望远镜。孙云球磨透镜制成眼镜、望远镜,在苏州开创了光学手工业。苏州、南京、上海都仿制西洋自鸣钟,苏州从此兴起钟表手工业,所制的精品还进贡朝廷,至今仍在故宫博物院内展出。全国各地吸收西洋科学技术最多最成功的,就是江浙一带。乾嘉时代因中外双方原因,经过传教士输入西方科技的活动停止了,但江南数学家仍在传承着刚学到的西方数学与天文知识,为下次西学东渐作了准备。


   三、院士之乡
   中国人民遭遇到深重危机后经过艰苦斗争赢得了解放。旧社会中怀有“科学救国”梦想的科技人员投入了“向科学进军”的洪流,中国科学院在1955年选举了首批学部委员;在历经极左干扰与文革浩劫后又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科院在1980、1991两次大量增补学部委员后转入每二年增选不超过60名院士的惯例。中国工程院组建于1994年、1995年后亦每二年增选一次院士,1997、1999二次各选近120人。两院院士都是从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或在石油、农业各科技领域中有杰出建树,或在各学科的奠基人、带头人中经过严格程序遴选的学界泰斗,是我国最高的学术称号,每次两院联合召开院士大会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参加、给予高度重视。在介绍院士时,首先是也应该是他们对国家对科学的贡献,然后谈及成长道路时,说明他们在何处上大学或留学,这也确是接受科学教育的主要阶段。他们籍贯何地、在哪里受基础教育似乎无关紧要,往往不予提及。其实,人生观自幼年就开始确立,对科学的兴趣是否能被激发、是否准备好基础知识,与家庭教育、社会影响与中小学时期的师资、校风都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些因素又常常有地域上差别。为此我们对两院院士籍贯进行了统计,见表6。由于各省人口有多少,又计算了每位院士所对应人口,以说明产生院士的密度,人口依1990年全国统计数字,院士包括在世及已故的,兼任中科院士与工程院士的作了重复计算,这是为了便于与缪进鸿的数字相对照,因他在统计人才时,如某人在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及文学卷中重复出现,就予以重复统计,我们也不对重庆作单独统计。另有十几位中科院士籍贯尚未得知,恐怕不至于影响总的分布。依大区统计,华东籍院士占全国60.8%,中南占17.8%,华北9.9%,西南4.9%,东北3.8%,西北1.0%,如按院士对应人口数,则次序为华东、华北、中南、东北、西南、西北。依省分统计,江、浙、粤、闽、沪位于前列;其中江苏籍院士占全国20.8%,浙江籍占17.0%,雄据全国冠亚军;按人口院士比算则江浙沪为第一梯队,闽京津为第二梯队……。如细究科学院士与工程院士的分布,则情况相仿,只是科学院士更集中于华东,集中于江苏,可能这与科学院更偏重基础学科,工程院主要是应用科学、受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按省分统计还太笼统,因省内各地区也是不平衡的,故而再按地区及市县再统计,见表7与表8。江苏省各地区院士数在表15中,附于文后,从中可看出苏北、苏中、苏南三个不同层次。
     从表7中可以看到,出院士最多的前十个地区也就是出状元最多的地区,其中九个地区在吴文化区;对这些地区再加分析,苏锡常籍院士共有191名,占全国的13.1%,而人口占全国1.17%,院士对人口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2倍;宁绍籍院士115人,院士密度高9.9倍;杭嘉湖籍院士91人,院士密度高6.1倍;福州籍院士49人,院士密度高7.2倍;沪、京、津的院士密度分别高4.9、2.6、2.3倍。


表6                 两院院士省籍分布

  省地区总数万人口/院士省地区总数万人口/院士
辽宁142438104广东653510162
吉林5510247广西426704
黑龙江358440湖南43307383
东北223456177湖北262349110
河南231538225
北京23133631海南 22328
天津15122733中南163108271115
河北42216397
山西8816180江苏20310130422
内蒙123715浙江1559124817
华北895614591上海46388416
安徽342051104
陕西8614235山东383168124
甘肃 112237福建67249133
宁夏 江西3284094
青海 华东57830988737
新疆
西北8715530全国913547146077
云南3447528注:院士中另有香港籍1人,台湾籍1人      四川含重庆。有双院士34人,统计时
      重复计算。外籍院士亦未包括在内。
贵州325648
四川322759182
西藏
西南383371252

从表8中可以看出依城市人口统计,按院士密度排列的情况,因无锡籍院士数据中缺少无锡市与无锡县划分,暂时没有计算。依院士籍贯论,上海、宁波、苏州分别为1、2、3位,按院士密度计,则苏州、宁波、常州分据前三位,苏州市区院士密度为全国的35倍。排在前10位的城市主要是江、浙、闽的历史名城,院士密度高过京津沪三大市,远远高过其他省会。这些城市文化底蕴丰厚,有重视教育与热爱科学的传统,又有对外开放的风气。可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对造就人才的意义。
表7             两院院士籍贯依地区统计

  地区院士数万人口/院士地区院士数万人口/院士
苏州836.8福州4911
无锡656.6上海8416
常州437.6北京3630
宁波707.3天津2733
绍兴458.9武汉1741
杭州4114广州1542
嘉兴3011成都1755
湖州2012保定1757

   表8          两院院士籍贯依城市统计(城区人口)
   
  城市院士数万人口/院士城市院士数万人口/院士城市院士数万人口/院士
苏州402.2福州275.2北京3521
宁波462.5长沙197.2天津2623
常州223.3泉州68.2成都1323
杭州324.6厦门1011武汉1838
绍兴235.1上海3812广州943
扬州95.2南京1914重庆652


  
   具体论述到苏南,特别是苏锡常地区人才密度之高的原因,还可以更突出地看到:   第一、爱国与民族气节是强大的原动力。这里是范仲淹“先忧后乐”深入人心的地方,明代这里有“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东林书生与反抗东厂特务的苏州市民,明末有扬州、嘉定、江阴惨烈的抗清斗争,顾炎武沉痛地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代这里最早禁鸦片、抓洋船,打响了鸦片战争的前哨战,定海、镇江的抗英斗争久留人心。明代末年,东林党及随后的复社,清代末年的南社都在此地活跃。老一辈院士有许多是在海外刻苦攻读的英才,他们在世界科技舞台上刚崭露头角就义无反顾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把聪明才智献给贫穷的祖国。如李强院士是《孽海花》作者“东亚病夫”曾朴的孙子,他投身共产主义运动后先赴苏联,后在延安开创了解放区电信事业,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王淦昌院士的衣服上溅过五卅运动的鲜血。谈镐生院士参加过129运动,以后他们希望能用科学救国。李敏华、顾诵芬院士亲眼目睹日机的狂轰滥炸,从此立下为中国造飞机的决心。王守武王守觉院士的祖父王颂蔚曾师从冯桂芬,甲午战争后悲愤至死,他们的父亲王季同曾协助蔡元培造炸弹、办爱国女校与《俄事警闻》(报)。张光斗院士因抗战爆发,不等领取博士学位就提前回国。朝鲜战争爆发后,吴仲华、李敏华、钱学森等冲破重重障碍回到新中国。以后在困难时期、文革逆境中,院士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二弹一星、大庆油田攻关闯坚。在商品大潮冲激来临之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  与陈芳允(嘉兴人)为民族的前途就中国应拥有高科技而上书党中央,被誉为863计划四元老。作者曾请问过顾健人院士对家乡最深的印象,他提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这是他上初中时每天进出校门所看到的(敬范中学)。
   第二,热爱科学与学习外来文化的风气。吴地在这方面的历史情况已在前面简介过,当西方列强持船坚炮利侵入我国时,冯桂芬提出“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这建议在上海办广方言馆。王韬、李善兰在上海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科技著作,徐寿、华衡芳受曾国藩之聘试制成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苏州洋炮局是全国第一个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厂。赵元益、王季烈等在上海江南制造局译书馆翻译了我国近代最早的医学、物理学书籍,为把近代科学引入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通过广东的对外贸易最早,由于吴文化区的经济实力与文化优势,江浙通过上海的对外贸易很快赶上去了,马克思在1858年就指出,五口通商和占领香港后“(对外)贸易从广州转移到了上海”(《马克思全集》29卷348页)。无论是兴办近代工业,翻译科教书籍,派遗留学生,都在全国领先。如容闳首次率领百名幼童出国时,广东籍70%,后来通过考试选送留学人员时,江浙学生考取的比例就高了,如首批留美官费生中江浙生占62%。清廷又规定官费生必须学理工科,这二个因素就造成了当时我国理工科高级专家江浙籍居多。见表9、表10,均引自缪进鸿。我国留学生总数当然要高出表9中数字几十倍,就苏州地区而言各类留学生有967人。但总起来说,经过严格选拔的官费生人数虽少,水平远高于自费生,院士中留学生基本上是官费的。众多留学生在各国著名大学拜师求学,进入世界科研前沿,回国后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也带动家乡学子热爱科学的风气。


表9       近现代杰出专家学者地区分布(按学科)
        
     
数理  
天文
化学  
化工
地学生命  
科学
技术  
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文学合计
学者数  
留学生比例%
122  
81
94  
92
107  
70
115  
90
218  
77
223  
43
210  
24
1089  
62
人数最多的地区江苏28江苏28浙江17江苏27江苏51浙江38江苏48江苏299
浙江25浙江16江苏12浙江26浙江26江苏35浙江44浙江200
福建16福建11河北12福建11福建11湖南21湖南19福建91
广东10四川9河南9广东10广东10广东18安徽15广东75
上海10上海7广东7山东7山东7福建16湖北11湖南66
其中长江三角洲56513345458175427
专家中留学生676人,留学国家人数为
美国455人,英国151  德国89  日本73  法国49  苏联32  其他58


表10A          庚款留美留英学生地区分布
江苏176    浙江129    广东81    福建53    湖北24    安徽22    河北21  上海20     四川18     江西16     山东12    北京6     天津5     河北4    贵州4   江西16
山东12     北京6      天津5     河北4     贵州4     辽宁4    山西2   陕西1
甘肃1      广西1      不明省籍62          总计684 (其中留美511,留英173)

表10B          1854—1953留美学生地区分布
上海2640   广东2334   江苏1834   河北906  北京900  福建780   浙江757  四川531    湖南484    湖北430    山东342    江西307  安徽271  河南222  台湾222   云南203辽宁148    山西109    广西86     陕西63  吉林61   贵州49   天津36   甘肃21
不明省籍及其他6870    总计20606

   第三,重视教育的传统。近代以来,上海迅速发展,取代苏州成为江南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首先是江浙的人才被吸引到上海,苏州不再是江苏的省会。但文化教育的累积效应不会立即消失,重视读书的家庭传统与社会风气仍非常浓厚:五百名贤祠中的画像,街上的状元牌坊以及评弹中落难公子考状元的故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王同愈等教育家的努力,近代大中小学的发展优于其他地区。东吴大学的生物系与化学系在全国孚有盛名,各培养出十名院士。在苏州府学原址上建立的江苏省苏州中学的校长与总教习是罗振玉和藤田丰八,王国维、吕叔湘、颜文梁、钱穆、胡庸焕等学者先后在此任教。吴传钧回忆过去说就是由胡庸焕领入地理学大门的,冯端的父亲因这里教育发达而选苏州为定居地。王守武、冯端都在该校学生刊物上发表过文章。这所学校的毕业生中有院士近30名,与南师大附中、扬州中学并列为全国著名的院士母校。振华小学是王颂蔚夫人谢长达所办,何泽慧、李敏华就读于此。少数院士(如王守觉、李政道)中学阶段主要靠自学,绝大多数院士是在家乡奠定自己的人生观并准备好向科学殿堂进军的文化基础。部分院士如王大衍、陈华癸随父亲在外地就读。但苏州的学校培养了更多的外地学子,后成为院士的有谈家桢、高尚荫(东吴大学)、胡宁、钱伟长(苏州中学),钱钟韩、刘元方(桃坞中学)、陆道培(晏城中学)等等,见表17。苏州市一中、三中、四中、六中的毕业生中各有3到10多名院士。苏州地区重视教育的特点还表现在:1、小城镇教育发达。有半数院士来自小城镇,平均每个县出7位院士;这也是江南浙北的共同特点,因此整体实力较强。我国其他许多城市却非如此,即中心城市较发达,而外围郊区很落后,见表11左右两栏。2、女子教育领先全国。江浙自古多女才子,苏锡常沪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外国教士办的女学,中国人自己掀起办女学之风如无锡竞志女中,苏州振华女中。苏州地区籍女院士有7位,占全国女院士1/10,女院士占院士的比例高全国一倍。见表12。3、家庭学风浓厚。苏州籍院士中有兄弟(或堂兄弟)院士四例(冯康、冯端,王守武、王守觉、何泽慧,唐孝炎、唐孝威,殷之文、殷震)叔侄院士一例(时钧、时铭显)。很多院士出自书香门第,如顾诵芬(顾廷龙之子)、顾翼东(王同愈之甥)、吴传钧、吴仲华(状元后代)、宋鸿钊(宋德宜后代)、王守武、王守觉(王鏊后代)、唐孝炎、唐孝威(唐文治后代)等。4、全社会重视教育。这表现为许多寒门子弟刻苦读书,如王淦昌、程开甲、程耿东等院士,又表现在高考录取线在全国领先、社会图书人均购买量在全国领先,等等。



   四、宣传院士活动及其意义初探
    从苏州走出了这么多院士这一重要现象长期末受到应有的注意。本文作者在王守武、张钟华院士帮助下初次统计苏州籍院士总数,多次向市委市府有关部门反映并提出研究宣传的多项建议。1998年苏州市委宣传部对研究、宣传苏州籍院士这一建议予高度重视,部署了宣传院士的系列活动,市委宣传部理论教育处根据作者初次提供的68位苏州籍院士的名单印发苏州籍院士通讯录
表11      中心城市及所辖县市的院士分布情况对比

  地区万人口院士数万人口/院士地区万人口院士数万人口/院士
苏州88402.2北京市7363521
所领各县4764311各县3501350
常州市73223.3武汉4001822
各县2552112各县270390
嘉兴市74126.2成都2951323
各县2421813各县6324158

表12         女院士省籍分布(两院院士)
    东北3人        辽宁2         黑龙江1
    华北7人        北京2         河北5
    西北1人        陕西1   
    西南5人        四川4         贵州1
    中南12人       广东5         广西1      湖北3       湖南1       河南2
    华东46人       江苏14        浙江13     上海7       福建6       山东3
                    安徽1         江西1
    总计74人
                     部分地区女院士数
     苏州7          无锡2          常州2      宁波2      绍兴2
     上海7          杭州5          嘉兴2      湖州1      福州1


录供各部门使用并协调组织:1、苏州地区各电视台组织人员拍摄各位院士的专题片,宣传部领导亲自主持审片,修改后在各电视台播放了两轮,还制成录像片向各学校发行。该系列的总结片《群星璀璨》制成VCD赠送各学校。2、《苏州日报》连载院士风采录,在中学生中举行征文比赛。3、市图书馆举办“院士风采”展览。4、邀请苏州市作家编写《院士风采录》,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此外,5市科委编印院士事迹简介。6、沧浪区教育局希望小学生写作文“给院士爷爷奶奶写信”,挑优秀作文寄给院士,并把院士们回信与小学生去信编印成《我和院士爷爷交朋友》。总之,在苏州市掀起了宣传苏州籍院士的高潮。1996年时统计的院士及以后又了解到的苏州籍院士名单见表13与表14。
  这批院士风采电视片受到省内以至全国的多种奖励,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科教兴市教育的生动而有效的教材,也为苏州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增加了新的活力,意义十分深远。上海教育电视台在今年还在继续播放。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采纳了笔者的建议,从1998年起在《江苏地方志》杂志上开辟专栏连载籍贯江苏的院士简介,为今后编写江苏人物志作好了准备,前几期连载均由我们供稿。

   虽然由于重任在肩,苏州籍院士都离开家乡,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科研机构工作,家乡人民仍直接间接受益匪浅。市科委与中科院、工程院洽谈院省合作、院市合作,成绩卓著。如在昆山周庄,与中科院技术物理研究所合作建立了传感器研发基地。许多院士回到中小学母校做报告勉励学生努力学习,又如苏州大学百年校庆时,王守觉、刘建康等十多位院士回到苏州,为苏大建设献计献策。
表13     1996统计苏州籍两院院士及拍摄电视片情况

    苏州市区23潘承洞常熟 昆山
    科学院士24程耿东1王淦昌 科学院士
    1丁大钊25徐晓白△○2李强 1陈华癸
    2王守武26孙钧3时钧吴江2周同庆
    3王守觉 4张青莲科学院士3姚开泰
    4苏肇冰   ○工程院士5郑国1冯新德工程院士
    5冯端1王大珩 6姚2刘建康1钱七虎
    6李竟雄2周干峙 7夏坚白3杨嘉2李庆忠
    7李依依△3顾诵芬 8戴松恩4沈善炯
    8李敏华△4朱能鸿9陆宝麟5黄文熙
    9李德生5殷瑞钰10徐国钧6程开甲
    10王大珩6钱易△ 7汪集 易
    11吴传钧7张钟华工程院士
    12吴仲华8顾健人1范滇元太仓
    13何泽慧△9宋鸿钊2时铭显科学院士      科    工
    14何鸣元10周邦新 1吴建屏苏州  26  10
    15汪品先 张家港2邹世昌吴县  2
    16汪闻韶外籍院士科学院士3黄胜年常熟  10  2
    17陆熙炎1贝聿铭 ○1钱人元4唐孝威张家港4   1
    18周干峙2李政道 ○2章申 吴江  7
    19顾诵芬 3张光斗工程院士太仓  4   1
    20顾翼东吴县4曹楚南1唐孝炎△昆山  3   2
    21谈镐生科学院士 共计  56  16
    22谢毓元1程民德工程院士外籍院士
    2殷之文1张光斗 1吴健雄

   姓名下加黑线为已故,加虚线为拍摄后逝世。姓名右加○为未摄电视片,加★为双院士(共4人),加为女院士。也为在苏州工作的上海籍工程院士阮长耿拍摄了电视片。

有的院士与家乡合作科研、生产项目。如王守觉院士主动提出要帮助苏州大学,担任兼职教授,指导研究神经网络计算机的应用。在863计划提出之后,市科委组织苏州市各学会编写了《苏州市发展高新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建高新技术区的设想,以后经国家批准,成立了苏州新区。李光耀参观了苏州新区后,新加坡与中国开始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新区、园区对发展苏州的意义已众所周知。三位外籍院士都十分关心家乡。李政道多次给苏州的中学生作科学报告,还设立奖学金奖励每年高考中取得苏州地区前三名的学生,鼓励学生搞科研的君政奖学金也包括苏州学生在内,每年资助苏州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交换学生作暑期研修。吴健雄捐资百万给太仓明德学校造科学楼。贝聿民十分关心苏州古城保护,应邀担任市政府顾问,还派儿子来考察平江绝对保护区,最近又将为苏州博物馆设计新馆。施敏为苏大微电子学专业开设了为期一个月的“半导体物理及器件”的课程并亲自授课,他欣然担任苏州大学名誉教授,他的《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工艺》一书,将由苏州大学出版社于今年底出版。
   但在高兴之余,我们还应冷静地考虑,苏州的学生今后是否还能在全国保持如此的领先地位,我们的下一代能否继承发扬院士们的优良作风。苏州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苏州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远不如前;尖子学生选择高考志愿时,明显偏向高收入的专业而冷落基础学科与农业、地理地质等。我国中学生在国际各项奥林匹克竞赛中大量摘金桂银,至今苏州只得二金一银,其中两块金牌是1999年取得的。理科教师自己不参予科研、不带领学生搞科技制作。这些与教育部门抓普及、学校领导与教师抓高考应试为主是有关系的。虽然在中央的领导下,现在开始抓素质教育,前年开始有了国际奥赛金牌,有了可喜的转折,但我们从对院士的统计数字看到,1999年院士占全国的比率与1999年时相比,苏州下降1个百分点,上海、宁波上升1个百分点,东北、中南的百分数也在上升。因此在实现现代化时如何发挥优秀传统,注意培养优秀青少年,仍是值得十分注意的。继续深入宣传苏州籍两院院士爱国、爱科学的事迹,会在素质教育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深切感谢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的办公室及苏州籍两院院士(特别是王守武、王守觉、张钟华院士)对本工作的支持。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苏州地区的发达的科教文化只是江苏省的一个典型,本文所涉及的内容和分析也完全适合于苏南和江苏全省。我们在此建议省广播电视厅出面协调、组织全省各地广电局拍摄全部江苏院士风采录


              参考资料
    1、缪进鸿《长江三角洲与其他地区人才的比较研究》,《教育研究》1991年1期。
2、李嘉球《苏州状元》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3年。
    3、张橙华《吴地科技文化》,载《吴文化史丛》,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4、王文清、沈嘉荣《江苏史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5、周海乐《苏锡常发展报告》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年。
6、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7、中国人口年鉴,1991年。
8、梁清海《当代中国科学技术总览》中国科技文献出版社,1992年。
9、《中国科学院院刊》1992年—2000年。
10、宋健《中国工程院院士指南》中国航空航天出版社,2000年。


表14摄《院士风采录》电视片后又确认的苏州地区籍贯的两院院士

  中科院童秉纲男   69岁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张家港1997当选
陆汝钤男   64岁中科院数学所苏州1999当选
薛永祺  郑兰荪
男   62岁  
中科院上海技物所  厦门大学化学系
张家港  吴江
1999当选  1999当选
外籍院士李政道男   72岁美国哥仑比亚大学苏州1994当选
朱棣文男   50岁美国斯坦福大学太仓1998当选
施敏台湾交通大学吴江1998当选
工程院黄崇祺男   66岁上海电缆研究所常熟1997当选
蔡吉人男   65岁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苏州1997当选
殷震男   74岁长春解放军农牧大学吴县1995当选
刘守仁男   66岁新疆农垦科学院苏州1999当选
赵铠男   70岁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苏州1997当选
杨胜利男   59岁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太仓1997当选
沈倍奋女   57岁军事医科院昆山1997当选
顾懋祥男1923-1996船舶科研中心太仓1995当选

    1996年统计时,苏州地区中科院士55人,工程院士16人,外籍中科院士2人,外籍工程院士1人,因有双院士4人,对李政道的苏州籍有人未予肯定,共计为70人。现加上以上15位院士后共计 85人。另外,以前在苏州工作的外地籍院士见表18
    在苏州工作的外地籍院士除了阮长耿以外(注:苏州医学院现已并入苏州大学),薛鸣球、潘家骅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受聘来到苏州大学,建立了现代光学研究所。中科院院士万哲先受聘到数学系工作。




表15         江苏省各地区院士数(两院院士)

      地区科学院士工程院士院士总数万人口/院士
    徐州4 4204
    淮阴415198
    盐城3 3258
    连云港112172

    南京1472125
    扬州24113526
    南通1592432
    镇江1251715

    常州2815437.6
    无锡3827656.6
    苏州5924836.8


表16   1991年到1998年各地院士籍贯占全国百分比变动情况

       
    地区 年份  
    科学院士  
    91      99
    工程院士99院士共计99
    地区 年份  
    科学院士  
    91      99
    工程院士99院士共计99
    苏州6.76.54.45.7福州4.44.12.23.3
    无锡4.14.24.94.4
    常州3.23.12.72.9北京2.52.52.42.5
    苏锡常合计14.113.712.113.1
    天津1.61.62.21.8
    上海4.05.66.95.8
    东北2.52.46.23.8
    宁波3.74.45.54.8华北9.79.710.29.9
    绍兴3.53.32.73.1西北0.70.91.31.0
    宁绍合计7.27.78.27.9西南3.84.26.04.9
    中南17.717.919.718.6
    杭州3.02.72.92.8华东65.463.356.563.3
    嘉兴2.31.92.42.1
    湖州1.91.41.31.4院士总数6829135471460
    杭嘉   湖合计7.36.06.56.2

表17在苏州各校及其前身就读的外地籍院士,学部委员
苏州大学(含东吴大学及附中,江苏师院)
钦俊德高尚荫谈家桢朱洪元宋大祥汪菊渊
李正名苏元复马寅初陆志韦郁铭芳周维善
胡经甫黄培云谢少文

苏州中学
冯元桢冯  康杨澄中吴中伟吴浩青邹  竞
沙庆林陈鉴远易家训胡  宁姚建铨钱令希
钱伟长钱鸣高龚祖同程天民潘镜芙戴念慈
浒关中学苏州三中苏州四中
韦  钰 陆道培 钱钟韩
刘元方

表18在苏州工作过的外地籍院士
苏州大学(含东吴大学、江苏师院)
刘承钊(科)乔登江(工)沈之荃(科)阮长耿(工)薛鸣球(工)潘君骅(工)
万哲先(科)

行医
承淡庵
发表于 2007-5-24 10: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的人才之乡都是乡下,只有苏州是商品经济城市文明
发表于 2007-5-24 16: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乱话三千 商品经济城市总共有几个啊?
再看,表7、8、11,明显中心城市比周边县市高,中心城市越市中心越高,不管是绝对数还是比例。
发表于 2007-5-24 16: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人欺负我们上海,自己只算真正苏州城的,上海么把社会底层江北人聚居的市郊接合部统统算进,就是想说,到了近现代,还是不要想和苏州比文化中心,好坏啊
发表于 2007-5-24 17: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howay 于 2007-5-24 16:07 发表
乱话三千 商品经济城市总共有几个啊?
再看,表7、8、11,明显中心城市比周边县市高,中心城市越市中心越高,不管是绝对数还是比例。

别只看北方好吧

南方继承的是南宋商业国家的遗产,哪里不是商品经济啊
近的白下广陵武林,远的广州泉州,都没听说过吗?
发表于 2007-5-24 19: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拉常熟人交关结棍格. 县级好排第一名了.
发表于 2007-5-25 14: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泉州出人才不少的好不好,从头到尾仔细看看嘛
发表于 2007-5-25 15: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后半部分的统计数据还有点价值,但我们谈的是传统人才之乡。可是前面那种古代学者科学家著名中医的提法本身就很含混,没有一定的标准。这种统计出来的数据未免有点搞笑。剩下的是进士和状元。进士数据,文章已经讲了“不过,各省被录取的进士数有一定的配额,与各省财赋有关,也受政治上照顾或限制的影响,不能完全代表各地教育水平”。只有状元一项,明清两代500多年,广东一省只有6个,福建是13个,具体到广州泉州两城又有多少呢。和苏州能比么?
发表于 2007-5-25 20: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看华东的话,闽粤已经是最多的了(不管哪方面)

再说了,你一开始明显说的是“传统 的 人才之乡”,不是“传统人才 之 乡”……学者科学家著名中医么,都是人才呀,怎么不对了?(满满你表想诚心乱搅……:fiau )来源么,每张表格都有说明的

退一步说,不能证明“商品经济城市文明”出人才,至少证明了“传统的人才之乡都是乡下”是不对的:nanen
发表于 2007-5-25 20: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不是古代阿好,“历史上的人才”是我们今人的判断,当然么学者“科学家”著名中医都算人才了咯。“传统的人才之乡”可涵盖不了那么多,传统的老法的观念里,哪有科学家的位置,郎中的地位只有蒙元时代才比儒生高过,其他时候算什么人才。当然不算人才的咯:nanen

“传统的人才之乡都是乡下”是不对的。这一句不用你证伪,苏州早就证明了。
发表于 2007-7-9 20: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表中行政区域均按现代方式划分,古代县城内并存的县治均合为现代地名,如杭州含钱塘、仁和,苏州含吴县、长洲、元和,无锡含无锡、金匮等等"敝人是福州人,知道现在长乐也是福州的一部分,楼主怎么把长乐和福州当成两个地方哦~~
发表于 2007-7-9 22: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乐县治跟福州府治不在一座城内,论祖籍我还是长乐漳港人。
发表于 2007-7-10 12: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乐历史悠久,设县始于唐武德六年(公元623 年), 至今有1380 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长乐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夏商时,属扬州。秦汉时期属闽。晋春秋和三国时,吴国、东吴在六平吴航头(今吴航镇)造船,因此,别称吴航。晋朝惠帝时,将扬州部太康分为建安郡和晋安郡,长乐属晋安郡原丰县。隋朝大业间,晋安郡改为建安郡,长乐属闽县。唐武德六年(623 )由闽县析立,取《 诗经》 “宅新邑,宁厥止”之义,县名为“新宁”,县治设敦素里平川(今古槐),不久改称长乐县。圣历二年(699 ) ,析出长乐南部的太平、感德、崇德、孝义、万安、长东、永乐、永福8 个乡,设置万安县(今福清市)。上元元年(760),防御史董玠因敦素里地形卑湿,将县治移到吴航头。进人五代十国时期,后梁乾化元年(911) ,改县名为安昌县;后唐同光元年(923 ) ,复名长乐县;长兴四年(933 ) , 王延钧称帝福州,国号大闽,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以闽县为长乐县,以长乐县为侯官县,以侯官县为闽兴县;清泰二年(935),闽县、侯官、长乐均复旧名;后晋天福六年(941 ) ,改闽县为长乐县,改长乐县为安昌县;天福七年,复为闽县、长乐县,均属长乐府,此后长乐县名稳定下来。立县至清,长乐为闽州、福州、长乐郡、福州威武军、福州彰武军、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等(均为今福州)所辖。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府、州、厅,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福建省设东、西、南、北4 路道,长乐属东路道。1914 年,改东路道为闽海道。1925 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地方政制,长乐直属福建省政府管辖。1933 年,以十九路军将领为核心,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 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划福建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4 省,长乐属闽海省。1934 年7 月,全省设10 个行政督察区,长乐为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公署驻地,辖长乐、闽侯、连江、福清、平潭、永泰、罗源等县。9 月,闽侯县十三区的光俗、高详、至德、绍惠、钦仁、江左6 里划归长乐第七区,时省府委员陈煌琳实地勘界并立碑太岁坑(今黄石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省设立8 个专区,长乐属闽侯专区管辖。1955 年,全省改设5 个专区,长乐属福安专区管辖。1959 年,复属闽侯专区管辖。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属闽侯地区管辖。1971 年,改属莆田地区管辖。1983 年7 月l 日,实行市带县体制,长乐属福州市管辖。1994 年2 月18 日,长乐撤县设市,仍属福州市。
     长乐现辖14个镇、2 个乡、2 个街道,共有231个村、14个社区居委会、6个居委会。
发表于 2007-7-10 12: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乐至古无论地域还是地名,还是所辖区域,都是和如今的福州分不开的,有疑问的可以看看我们的政府网站
发表于 2007-7-10 13: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阁下祖籍是长乐漳港人,可是阁下是否知道漳港有个机场叫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何况我的祖籍是长乐梅花的,我知道其实很多福州人都是从长乐慢慢迁进福州城区的,如果阁下将来有机会的话,不妨去美国纽约的唐人街看看,哪儿大部分都是长乐人,在他们看的各种店铺的招牌上很多都是写着福州长乐......,或者很多人只写福州干脆不写长乐,我也有很多很多同学都是长乐的...呵呵最后补充一下长乐马上就要撤下辖市变成福州的一个城区了
2006年04月29日02:30 海峡都市报  
  
  N本报记者 阙文龙 侯希辰 关永辉 李坚 林丹 通讯员 江华

  【核心提示】

  昨日,福州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三十二次会议。记者注意到,此次会议要举行的多项议程中,包括今日审议的福州市政府关于撤销长乐市、闽侯县设立福州市长乐区   
  
  
   
  
  
  
、闽侯区的议案。为达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35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350万左右的“大福州”新格局,长乐、闽侯并入福州城区,现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福州市行政区划将要进行大调整,将对榕城今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区划调整中,为何选定长乐市、闽侯县并入城区?长乐、闽侯又将如何与福州城区对接?昨日,本报记者对此进行调查。

  对接城区之长乐篇

  长乐、闽侯如果实现撤市(县)改区后,福州这两个新区将会呈现出什么新样?长乐、闽侯如何实现与福州城区的对接,实施哪些新规划?昨日,记者就此采访了长乐和闽侯的有关部门。

  长乐要建成“海西”前庭院

  “我们将以建设省会滨海城市新区为目标,积极承接福州‘东扩南进’的发展战略对长乐的吸引和辐射,以峡漳线为东西发展轴,以福北线与两港连接线形成的沿海交通主线为南北发展轴,将长乐规划为‘一城(长乐市区)两经济区(金峰、滨海新城)’的城镇群空间结构,形成市区、金峰、滨海三大组团,实现全区域、组团式联动发展。”

  昨日,长乐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说,长乐拥有国内一流的国际空港,拥有众多优质的港口资源,而且目前已经进入深度开发阶段,用好“两港”优势,长乐将成为省会福州无可替代的一扇“窗口”,把长乐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前庭院”。

  福州城市发展方向将沿着“三山一水”到“五山二水”,从“闽江时代”到“乌龙江时代”,再到“滨海时代”,最终形成海峡西岸的大福州城市。

  对接福州城区

  长乐交通先行

  “长乐与福州一江之隔、三桥沟通,且发展势头强劲,发展空间广阔。为呼应省、福州市的战略部署,长乐提出了‘做大做强省会窗口城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全新发展理念,努力在大福州的框架下打造一个新长乐。”长乐市有关领导表示,这个“窗口”,既是指省会福州的窗口,也是指福建全省的窗口,更是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窗口。

  该领导表示,长乐因处于东海与闽江口的交汇之处,从而拥有了内港、外港、空港“三港”共享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目前长乐市作为福州城市陆路交通的枢纽和福州对外交通的门户,有“两横两纵”高速公路交汇成网(长乐国际机场高速公路、福银国道主干线延伸线、同三国道主干线和福州市域沿海环线,市域内总里程约89公里。这些高等级公路都是福州城市向东跨向滨海,南北两翼齐飞的重要交通骨架,更为长乐对接福州中心城区提供十分便捷的交通路网。

  目前长乐建成了以市区为中心、辐射18个乡镇(街道)的高等级水泥公路网,全市公路总长1100多公里。同三高速公路将长安、马尾、长乐、青口一线连为一体;福州长乐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将国际机场航空港与福州中心城区快捷地联系在一起;福银国道主干线延伸线将福州上街大学城、青口和滨海新城连成整体,为构筑福州滨海新城和福州城市功能拓展提供支撑骨架。

  为加快长乐与福州中心城区的对接,目前福州市已在长乐国际机场周边一次性投资20亿建设空港工业集中区,既是福州市呼应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重大举措,也是长乐市打造省会窗口城市、实现再次腾飞的重要平台。规划面积1297公顷的空港工业集中区,依托长乐国际机场和松下万吨级深水港区,外接机场快速道,内连同步建设的环海大通道。

  城区拓展,交通先行。据了解,今后5年,长乐将大力推进环江海大通道建设,建设52.8公里滨海观光道(201省道),开辟30公里福州东绕城高速公路长乐段,将全市重要的主干道与机场高速公路、罗长高速公路相对接,构筑市区与周边规划拓展区及金峰、滨海各组团间通道。启动滨海工业集中区外环公路建设,打通金峰与漳港牛山的连接通道,升级改造金潭线、漳古线、鹤梅线等县道。将为长乐构筑有机统一的立体交通网络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目前还在长乐规划预留有福州中心城—马尾—长乐市区—机场轻轨线,为远期机场运量扩大后发展轨道交通实施规划预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9 02: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