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165|回复: 9

潘迪华:到底是上海女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4 15: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潘迪华(Rebecca Pan)
原名潘宛卿。1930年在上海出生,1949年到香港定居。曾缝灌录过不少英文和国语歌曲唱片。又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是红极一时的歌星。1953年主演《白衣红泪》,改名潘迪华。1957年在香港璇宫、丽宫、首都及香槟夜总会首次登场。1959年并在美国电台现场演唱爵士歌曲。1964,她与伦敦的EMI公司签下歌星台约,随即推出她第一张个人同语专辑《情人桥》。1967年香港无线电视开台,她成为“欢乐今宵”驻台歌手。1970年在香港希尔顿鹰巢厅演出她的cabaret,并于1972年亲自监制及演出中式音乐剧《白娘娘》。1975年灌录她的最后一张专辑A Christmas Carol后退出乐坛。1988年,潘迪华复出,拍摄许鞍华的电影《今夜星光灿烂》。其后参与王家卫的《阿飞正传》和侯孝贤的《海上花》,以饰演雍容华贵的上海人见称。近作是《花样年华》和《天下无双》。


到底是上海女人
——专访潘迪华
访问/整理:卢燕珊
日期:2003年6月5日

最初你和王家卫互不认识的,他怎会找你拍《阿飞正传》呢?


可能是因为我那种上海女人的特点。当时我在加拿大,《阿飞正传》已开拍了。我的好
朋友方刚打电话来,说王家卫导演好想找我。我说找我做什么?我觉得拍电影好辛苦,时常都要等,我没耐性,所以不想拍。他说,这次你应该考虑一下,这角色很好的,真的为你量体订造,如果你不做会后悔的。因为方刚很清楚我的家庭环境及生活情况。我说我还有一两星期便回港,如果你等得到就等,否则我也不介意。
回港后.第一次与张叔平、陈诚志和王导演见面。我记得我们在Hyatt(按:香港君悦酒店)喝茶,与三个年轻人,好投缘又谈得来,当导演解释这角色时,我已完全投入了,没理由不做,一讲就成。

他怎样向你解释你在戏里的角色?


他要一个上海的风尘女子,60年代的。一个讲老式上海话的女人。会讲上海话的人很多,但讲老式的却不多。因为现在会讲上海话的年轻人甚至是老一辈的,大都早已同化。我好固执,不好听的,我不喜欢。我还是讲回自己的上海话。王导演就是喜欢这一点。
《阿飞正传》的角色对我来说应该不是那么艰难的,因为当时我和我的儿子有很多矛盾,没沟通。这角色好似演我自己,很有代入感。到真正拍戏时,很得意。因为旧上海风尘女子多数会吸烟。导演问我你会不会吸烟?
我说死啦,我不会。想着都是假装的就试试吧。然后他说:拜托你,Rebecca,不要吸,你都不像的,拿支烟都不像。后来听人说王导演很喜欢cut(删)戏。我的戏,惟一cut了的只有吸烟这一场。
后来有人质疑我“那么拍王家卫的戏不是等得更久?你又不闷?”我说是的,都一样要等,不同的是,王导演没剧本,他会跟你讲解戏的内容?我就觉得挺好玩。他一边跟我讲,我一边想怎样消化它,变了时间有得打发。别人批评他没剧本,但我觉得没剧本有没剧本的好。

可否讲讲你初来香港,生活在“小上海”的经验?

老实说,第一天来到香港,我说:“嗤!整个乡下地方,又小又落后,同上海没得比。”当时我只有十五六岁,住在有“小上海”之称的北角,和其他刚来港的上海人一样,都抱着这样的心态自己是过客,始终会回上海。大家不会留下来,所以没想过要学广东话,没想过要买房。因为年轻有点优越感,我们是大上海,你们小香港不够我们厉害,smart(聪明)。想不到现在我有机会回上海定居,也不想回去。我很缅怀以前的上海,今日上海在文化艺术上是倒退了。

你觉得什么是上海女人?

现在的上海女人和其他时代女性没什么分别。以前的上海女人却很不同,作风比较创新、勇敢、大胆一点。漂亮与不漂亮是其次,现在也有很多漂亮的女子,但气质方面,真的差很多。
以前的上海女人,因为没那么多自由,约束好多,但在约束和礼教之中培养出份独特气质来,也很文雅。坐有坐的姿态,站有站的姿态,礼貌方面,无论是大户人家或中等小家庭,都教养很好。不一定是家长教你,而是周围成长的环境,你会control(控制)、约束自己。现在你见我仍穿着旗袍。穿旗袍是比较辛苦,因为领又高,腰身要扎着,走路也会斯文很多。不需要靠现在的keep fit瘦身运动,因为穿着旗袍,你也不敢放肆,多吃点,你的旗袍就有痕迹。

其实旗袍有本身的某种限制,你穿在身上便好似被框住了是不是?


看似觉得好辛苦,习惯了便没什么。

你是否觉得自己是典型上海女人的代表?

我不敢说自己是上海女人的代表,但的确,因为我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那种气息多多少少就会流露出来,是不自觉的。有时我会和电影圈人倾谈,比如我和王导演比较熟悉,他告诉我他好想拍部经典的大时代电影,那当然是要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啦。但他可能一世也没机会拍。

为什么?

因为即使景你可以搭出来,有钱搭厂景也可,但没演员。老的演员反而有,但主角一定耍年轻的,这是无可否认的,因为年轻人是个社会的代表。年轻漂亮的少男少女很多,但你要找回那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气质,我相信很难。不是两三年可以培养训练到的。所以我对导演说,我相信你的愿望好难实现。

那么你在电影中的服装、发型是不是很典型上海女人的?

《阿飞正传》全都考究了那时的资料,所以《阿飞正传》也好,《花样年华》也好,全部都好忠于那时代的装饰、风气、习惯,他们是搜集了很多资料才筹备这戏的。我相信每部戏都是这样。不过他们拍得很成功,特别受人注意,其实王家卫和张叔平花了很多心机。

你如何看王家卫电影内的上海情……?

你想说他的电影有上海情结是吗?我觉得以现在导演的功力,即使是上海人拍上海,也未必能拍到他那种五六十年代的上海风格味道。他的确拍得好有真实感。张叔平应记一功,服装、美指,他做得相当成功。他俩拍档做上海,不是现在的上海或很早以前的上海,而是五六十年代香港上海的style(风格),拍得无懈可击。

但是否美化了?

它是电影,美化点点定有,但仍很真实,尤其是那些微细的地方,很有真实感。

你指的是纯粹视觉上的场景,还是心态上的真实?

《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角色没可能穿着得那么漂亮。至于故事,我觉得现在的人,都会发生类似的情况。那故事是讲50年代初来香港的上海人,老上海来到香港的生活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我觉得他确是颇了解。
其实我相信王家卫对上海有种情结。他特别推崇60年代的上海和香港上海人的生活。他
本人亦好有礼貌,好尊敬长辈,待人接物都好好,我从来没见过他有粗鲁的一面,他好斯文。有人说现在的电影圈比较粗鲁,不斯文,讲话“三字经”(脏话)满天飞,别人说片场是这样的。但拍他的戏就不会有,因为全组人好respetful(尊重人的)。所以我好喜欢拍他的电影,你不会听到或看到不舒服的情景,大家都好有礼貌。所以我觉得他几上海人。
他钟爱以前五六十年代香港上海人的生活,亦有道理的。你刚才问过我上海女人有什么不同。以我的经验,我们旧一辈的上海女人,做什么工作都会好尊重那份工作,不会求求其其(随随便便)。做娱乐事业的,别人说:用不用扮到好似雀仔那样?比如出去见人, 一定要四四正正(整整齐齐)。我觉得是好的风气。虽然现在的女性牛仔裤一条就可出街,但我们以前的上海人好讲究这一套。你会觉得好花时间,这么讲究做什么呢?但这是一种生活情趣。
有些很细小的东西我们都好apprrecial(欣赏)我记得小时候在上海看电影,“哗,今日有电影看!”开心到不得了,好大的一件事。十五岁去看电影,我都穿着得整整齐齐。去到公共场合,你会好respect(尊重)公共场合,就等如respect自己一样,久而久之养成习惯。

王家卫很年轻便来香港,那么会不会是因为他觉得自己miss(失去)了某些东西,所以在电影中尝试寻回那所谓的上海根?

我相信有可能。借着他妈妈,他知道五六十年代的上海人在香港怎样生活。他不会讲自己私事给别人听,我也不会诸事问人的,不过有时无意中流露出来,因为我和他一直讲上海话,《阿飞正传》时还“啦啦啦”地练习。
我相信他绝对对上海有份很浓厚的情感。最近他又reserch(资料搜集)很多上海的东西,我也有帮他,见了些上了年纪,八十多岁的老人家,他们知道以前的上海,有时我也未必知。他叫我介绍一些人给他。他很尊重长辈,我想都是与他的生活习惯有关。他很respect人,所以我很喜欢这位年轻人的性格。但他平时讲话很怕羞,所以他戴墨镜,别人说他摆款,其实不是摆款,他是很nervous(紧张)。别人看不出,我以长辈身份和他做朋友,有时冷眼旁观,我会说他,他也会同意。有时我说: “你又花钱。你看这场戏拍了第四次啦。我说你那三场不要,你不可以预先想好才再拍的吗?”他说当然有,但再拍还可以更好。
《花样年华》有一场戏讲Maggie(张曼玉)返回旧屋.我演的房东太太要搬走。那场戏拍了四次。差不多对白,差不多情景,但他用了最后那一次,我觉得他是对的。花了很多菲林,很多钱啦。有时别人不服: “他的戏当然好啦。少少戏万多尺(英尺),哗拍了三万尺,择出来的怎会不好呢?”不是吗,可能你三万尺拍出来也不好呢。比如他拍完戏,回去会study(研读),重看又重看很多次,看到哪一段不够好的,又重新再拍,我觉得他很专业,这是我喜欢他的地方。我们个个都好疼他,都重新拍重新拍,老实讲,你说还有什么抱怨。“都挺好啦!为什么又要拍,好辛苦。“
另一次,冷得要死,拍穿着短袖衫的Maggie吹着风.冷得Maggie哭了。幸好这场是苦情戏,更加有真实感。我觉得这是挺好的,他拍得好,但他想更好,所以他拿奖是应该的。其实他很聪明,颇有商业头脑,比如他拍戏花了很多钱,拍了很多很多不错但又用不着的东西,就会出什么特别版本什么soundtrack(原声大碟),所以没有浪费。但是拍他的戏,没有人知道他究竟要拍什么,只有他自己知。你说他戴墨镜其实是掩饰他的怕羞,由一开始已经戴着的?
他其实很怕羞,现在习惯了很多。以前他很怕见public(公众),别人以为他耍大牌,摆款,他不喜欢去,他cool酷】,其实不是的。他是个warm person(温暖的人),他很疼演员,对老人家很敬重。我更加不用说,我当他是儿子,过年过节不会忘记你,寄卡寄水果来慰问你。但他真的好怕public,所以戴眼镜,他其实是好怕,因为他是个好感性的人,又怕讲错话,所以宁愿不见媒体。正是因为他这种characer(个性),导致一份神秘感,令人更加想知道他,也间接帮助他们公司更加成功。

你和王家卫导演,由1989年到现任的合作经验如何?大家怎样沟通?

拍《阿飞正传》时大家不太熟络,而且他很尊敬我,所以大家不太close(熟络)。那时他还年轻,《阿飞正传》是他第二部戏,所以他没那么放,我意思是,在不是拍戏之时。
阿飞正传> 和《花样年华》事隔应该十年,各有各忙,而且大家年纪相差一个generation(代),一直没什么来往,我只是从朋友、报纸中知道他做什么。后来我到戏院看《海上花》,刚好与王家卫和张叔平碰上。“啊,导演怎样呀?”“我们正在拍《花样年华》啦。”大家聊了几句。过了几个月,收到他的电话,他想我参与《花样年华》。我相信他当初没打算找我拍《花样年华》。他见到我以后,概念就改了。王家卫就是这样的,他突然间撞到一样东西,若觉得很适合放在电影中,之前拍的全部都可不要了,又重新来过。当时(2046)已开始拍。两都戏一起来,但一直等,等到他碰到我以后,他才想到要我参与这戏。
我问他任何东西,他都不会讲的,大家都在猜心思。好多东西都很有趣,比如《阿飞正传》。我虽然对电影不熟悉,但我都跟王导演讲,你可否加个O.S.(画外音),观众真的不明白做什么。我真的这样提议,但他不会听的,因为他有自己的idea(意念)。他说,不要紧啦,他们爱怎样想就怎样想,这是typical(典型】王家卫。他说,观众可以如看一幅毕加索的画那样,你可凭盛觉自由想像。现在好流行的嘛。但今日的香港观众一般来说不爱用
脑。王家卫有那么多年轻观众喜欢他,所以这是好事,让他们有机会用用脑。你要用脑看戏,一定要看三次,如果不看两三次,真的会miSS(错过)了好多东西。
刘镇伟和王家卫的速度,真的是两个极端对比。我想如果《天下无双> 给王家卫拍,贺岁片不知要隔一年或两年才可上演了。王家卫从不会向你示范怎样做戏的,但他会跟你讲,讲到你人戏,然后你自己做。但刘导演很有趣的,他爱现身说法,会示范做戏给你看,怎样摆怎样讲,你照他做,很好玩。他拍笑片有他的一套,摆什么镜头,全都在他脑里,和他拍戏没什么压力,演员可以很轻松。
最辛苦的还是拍王导演的戏,因为他爱挑战。有时布景真的细小到连转身也转不到,你想想几十人在一间房内,灯光、panel(控制台)、camera(摄影机)、演员,全部挤在只有十多平方尺的房间内,大家要相当迁就。我觉得他功力真好,小小地方,拍出来的画面那么漂亮。拍打麻将一场时,大家走位走得好厉害,所以拍他的戏比较辛苦。他喜欢实景,他觉得这身份就是在这个房内,不可以拿二三十尺拍十几尺的镜头,他要这样压迫你。有时在走
廊做戏更好笑,我和Maggie两个擦身而过,大家都要撞来撞去,中间还有很多搬家具的工人,哗!我真的服了他,拍出来的效果真的很好。所以这就是电影。
我拍王家卫的戏只有两部,但我最喜欢(花样年华)。因为<花样年华》没什么戏给我做。

《阿飞正传》也不多吧?

但《阿飞正传》的冲突性戏剧化很重,变得较易做。《花样年华》的家庭主妇,很平凡的。如果你太过位,就真的好似做戏,那不太好。但如果你太平凡,又没什么energy(能量),你就捉不到观众的注意力,我觉得我做到这点。我觉得《花样年华》是王家卫最好的一部电影,因为在那片他好大胆,平时一部戏有很多支线.但这部戏只得一条线直落,很难拍的。他可以拍到如此成绩,从平淡中有火花,我觉得他成熟了。

作为演员你喜欢《花样年华》,但作为观众,你觉得王家卫哪一部最好?

我不是王家卫迷,我又不是部部都看,但我没份做的戏当中,我比较喜欢《春光乍泄》。他蛮有功力,敢讲一些东西出来。这部戏的主题不易拍得好,而且很有美感,取景都挺大胆,而且伟仔同Leslie(张国荣)演得好。《花样年华》是另一种风格。我觉得王家卫导演一直尝试不同题材的戏,但他最好的,还是讲人性的刻画,这是他的专长。

在音乐上,你曾经给导演一些意见?


王家卫好喜欢做reserch(资料搜集),那时候他问我,有什么50年代的音乐可介绍给他,他想要拉丁music(音乐)。我送了两张拉丁音乐黑胶碟给他,他用了里面一首歌Always in My Heart。这支歌用得非常好。年轻人“哗!”一声见到Leslie走出来,拍他背影那段music很配他,真是神来之笔。所以他对我介绍的音乐很有信心。拍《花样年华》他又问我,他是顺便问的,《春光乍泄》没有问我。刚巧见到我,可能这是上海的戏,所以他问我有什么歌可用。本来<花样年华)的主题曲不是Nat King Cole的Quizas,Quizas,Quizas。原本他已找了个意大利作曲人替他写了一段音乐。后来我介绍Nat King Cole的音乐给他。Nat King Cole有好多拉丁music,他喜欢到不得了。因为电影title(名称)是In the Mood for Love,他想用In the Mood for Love,他听后,“哗,这么多版本。”有二百多个版本,他听了几十个。《花样年华》的音乐出了三个版本,都很好。
但他不好意思.因为我时常介绍自己的歌给他。他说 “Rebecca,我终于有支歌用得着了。”就是Beagawan Solo。因为我对电影没认识,原来电影是一格一格,…ic要配合tempo(节奏)。我以为我的歌不够好,所以他不用,“不是我不用,是不合拍。开始非常好,一到中段便合不上我拍的戏。”
这些我不明白的.原来电影有这么多学问。

Bengawan Solo是你惟一一首歌用在他的电影里?

是的。那一段刚好讲伟仔的角色去了新加坡,就播这支歌,很贴切,tempo很配那段戏。

除了Nat King cole外,还有什么其他歌是你介绍的?

《花样的年华》,周璇的。我介绍这支歌给他,我说为什么不用这支呢?如果你嫌它不好,可重新再做。他说重新做,现在的人唱不到这种味道。但周璇的歌后来他想到办法放,虽然不是主题曲。

你和张国荣在《阿飞正传》戏里戏外的合作关系如何?


讲起他就心痛。他是个好的artist(艺人)、演员,他是nature talent(天生人才)。我可以讲,我喜欢他做show(表演),他做show好过做戏。因为他做show是做自己,香港的artist没有一个好似他那样unique(独特),有他那种气质。他的声线未必一定靓,但他唱歌唱得真的很有feel(感觉),所以他做戏也一样,好有feel。当然这是后期。
他很尊敬长者,而且好客气。我们拍戏时,大家都很专注,研究剧本,对稿。因为剧本是临时拿到,所以我们没时间倾谈其他。拍家卫的戏有一个好处,比如拍Leslie的戏,我给戏他,我和他一起拍,大家便有交流,所以他做得非常好。他是主角,我当然要给戏他,但我做戏,主角一样要给戏我。我不知道其他导演拍交流戏时,是不是一样给戏对方。有时片场的人告诉我,大家拍交流戏时,主角不在旁,是场记给戏你。这很难,你自己做独角戏,没交流时,你自己发挥不到,不能投入。但拍王家卫的戏时,镜头对着我,Maggie一定要和我做戏。投入角色,大家才可发挥。所以我觉得拍他的戏很开心。
张国荣也一样。我最不好意思有一次拍《阿飞正传》,我第一次担任重要角色,好紧张。有一场戏,讲养母喝醉酒,方刚教我说喝些酒会更神似更加入戏。听他话喝点酒,开始没什么,再喝多两杯就真的醉了。场记说:“哎,不得了,潘姐姐醉了,怎办?”他们说今晚一定要拍,因为要交场。我还像疯婆子似的说:“不要紧啦。立即改剧本,我不讲对白,你讲啦。你扶着妈妈。”我都颇重的,一百三十多磅,张国荣块头又不大,即使是拍戏也要借力的。他抱着我走上楼梯,然后将我掉在床上,真惨,辛苦死了。第二天他说:“啊,austie,我真的好惨,肩膊都黑了。”但这场戏拍出来的效果非常好,因为我真的醉了,但又会糊里糊涂地讲对白,我都不知道自己说什么,导演还拍close-up(特写)有时傻有傻福,但以后也不敢了。

[ 本帖最后由 Salomé 于 2007-3-24 15:3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3-24 15: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一直以为潘迪华在阿飞正传里说的是苏州口音的上海话,没想到就是传说中的老派上海话,很多方面都和苏州话类似。。。。
发表于 2007-3-24 16: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是解放前的上海话,但还算中派
发表于 2007-3-24 16: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
本贴加精加精
发表于 2007-8-16 19: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海上花列传》她怎么讲的分尖团,效摄读ae的那种,而且看不出刻意为之的痕迹……
发表于 2007-8-16 20: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海上花模仿苏州话
发表于 2007-8-17 09: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实说,第一天来到香港,我说:“嗤!整个乡下地方,又小又落后,同上海没得比。”

发表于 2007-8-17 10: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事实呀

这句说东京大阪也木错
发表于 2007-8-17 10: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双相障碍 于 2007-8-17 09:35 发表
老实说,第一天来到香港,我说:“嗤!整个乡下地方,又小又落后,同上海没得比。”


影片《阮玲玉》里上海名流为了躲避一二八的战事逃到香港暂居
也是这么说的,而且抱怨用的话全是上海话(不管原籍是否上海)
发表于 2007-8-17 12: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晓则是事实,但是搭现在反差太大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9 17: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