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44|回复: 2

拯救吴地文化功德无量——《常州方言俗语趣谈》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7 08: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6-12-08 09:57:08

张一农先生是我的老师。1964年我参军入伍后,迷上了新闻报道。1969年初,我从部队退伍回常州,免不了要去《常州日报》(当时改名为《红常州报》)造访,第一个接待我的编辑便是张一农,那时他40岁不到,风华正茂。从事新闻报道还是新兵的我,从他那里得到不少教益。粉碎“四人邦”后,常州恢复市报,开始叫《学大庆战报》,老张曾分管过文艺副刊,先后编发过我不少稿件。1980年,我由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调入常州日报工作,想不到顶头上司又是一农老师。他克勤克俭、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言教身传,给我以很大影响。九十年代初,老张退休回家,仍笔耕不辍,我从事副刊编辑多年,从编辑思想到具体稿件,又得到他的大力支持。本书中曾在常州两报发表过的许多作品,其中不少是老张给我的惠稿。可以说,我们的师生情谊长达三十七年之久。几十年间,我们君子之交淡如水。对于乡村,对于农事,对于民间风俗,我们有较多的共同语言,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我们都非常珍惜彼此之间的情谊。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张一农是一个常州通。对于常州的地方风情,民间风俗,以及方言俚语,他都颇有研究。旧时的常武地区,过年有什么讲究,有什么忌讳,老张如同小葱拌豆腐,能够 说得一清二楚。比如,年初一不能烧饭,因“饭”与“烦”同音,只能吃隔年的年夜饭,表示“年年有余”。节日里打破碗盆(破财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猪舌头的“舌”与蚀本的“蚀“字同音,要说“门枪”。四岁的孩子,不能说四(死)岁,要说两两岁。到了大年夜,大人们一面告诉孩子们新年新岁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一面又用粗毛草纸给孩子揩嘴,意思是即使说了不吉利的话,已经给擦掉了。这些民俗小时候我们或多或少经历过,父母亲、奶奶外婆都喋喋不休地给我们唠叨过,但我们大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毛泽东有句名言:知识分子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张一农可以称之为典范。许多从大学里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即便是地地道道的常州人,对于故乡的乡情民俗,大都不甚了了。而那些土生土长的工人、农民,虽然能说出一鳞半爪,但既不系统也不能成文,使之传播开去。五六十年代,老张曾长期从事农村记者工作,写过不少出色的农事报道。在搞好报道的同时,他深入村村巷巷,田间地头,搜集了大量的民歌、民谣及方言俗语,并加以梳理整合,使之推陈出新。“开口白迹浞,闭口三尖架,没有比兴不说话;东报乌塔菜,西道红萝卜,一生爱写农家乐。”这是多年前我送给老张的一首顺口溜。老张真名冠华,一农是他的笔名,这笔名的确名副其实。如果在民间文学、乡情俚语方面设个专业学位,给张一农评个博士乃至博士后,我看他有过之而无不及。

常州的方言俗语怎么写,我们人人嘴上有,但大都笔下无。然而老张却能写出个子丑寅卯来。比如:绕饭碗(端着饭碗四处串门)、摆肩胛(敢于承担责任)、吃句子(在特定情况下不便反驳,只好忍气吞声)、和道热哄(看热闹瞎起哄随大流)、干索索(非常干燥与干爽)、闷独虎(少言寡语性格内向不大合群的人)白脚花狸猫(喻指坐立不安、行踪不定的人)等等。常武地区有许多乡风民俗,如守岁为何吃馄饨?端午节为何挂艾叶、采百草?新年新岁为何讨口彩?新娘结婚,为何要送红漆马桶,马桶中为何置放红蛋、枣子、桂圆、大栗,新床上为何要撒枣子、大栗、长生果?什么叫祠堂酒?何谓供先生?一农先生在这本书里都有精彩篇章,他说得头头是道,几乎是信手拈来,出口成章,真叫人开眼界、长见识。

乡情民俗,民间俚语,是历史,是文化,是遗存,是祖先们创造的精神财富,不少民风民俗,今天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别看这不上大雅之堂的方言俗语、风情民俗,许多经典作品都离不开它。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梁》,几乎都以民俗取胜。周立波、赵树理、高晓声等名家的代表作,都以风情民俗的独特描写令人赞口不绝。

一农师十年磨一剑,终成奇书《常州方言俗语趣谈》。张公邀我作序,余诚惶诚恐,愧不敢当。尽管韩愈老夫子鼓励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但我读过不少序言,作者大都专家学者权威,几乎未见学生给老师作序。我相信,《常州方言俗语趣谈》的出版,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特别是吴地文化,对于年轻人了解常州,对于文化人研究常州,都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不然的话,这些东西,用不了多久,将会在我们的故乡的土地上销声匿迹,今天的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不会讲常州方言已是明证。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农老师是在做拯救炎黄文化、吴地文化的工作,其功德无量,善莫大焉!

(《常州方言俗语趣谈》一书即将正式出版)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08: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州方言》出版 收集常州方言俚话3000余条

新华网 (2005-06-20 14:20:36)
稿件来源:新华日报

    常州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全面介绍常州地方话的书籍《常州方言》,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今天举行首发式。

    方言里有文化,方言里有亲情。方言是历史留下的珍贵遗产,是本土文化别具特色的积累。该书作者周晓锋等人历时数年,从收集的数千条常州方言、俚话、俗句中筛选3000余条,编集成书。旅居台湾的常州籍学者周振华教授等为该书作序。该书是对常州古老地方文化的一种抢救与保护,对研究地方语言的专家学者颇具参考价值,同时也能唤起常州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对形成常州旅游文化鲜活的个性,对吸引侨资等也有积极作用。
发表于 2006-12-17 19: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拯救吴地文化功德无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9 01: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