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13|回复: 0

自 擬 挽 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0 04: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不详

   幾年前,一時興起,給自己擬了一幅挽聯,以備不時之需。上聯是"東拼西湊幾張畫",下聯是"南腔北調一個人",橫批是:"上竄下跳"。
  "南腔北調一個人",凡認識我的人都可意會。我在浙江北部長大,在家裏講祖家的海甯長安話,上學講嘉興話,到了北大荒到處遇見上海人,又開始講上海話。對北方人或廣東人來說,這三種語言無甚區別,但對當地人而言,這三種話是很不同的。尤其長安話,有一些發音與英語某些發音很相像。比方當一個澳洲人在說"洋葱"時,與我祖母說"杏仁"一模一樣的。澳洲朋友用了外國腔念我的姓名,居然也與我家裏人叫得一模一樣。至於上海人若聽我的上海話中混雜有嘉興話時,便在心中曉得碰上了一個鄉下人。上海人一般看不起鄉下人。不過我的朋友們例外。只記得小時外婆家弄堂口那個生煎饅頭鋪的大胖子師傅用雙手比劃著,口中念念有詞:"那(你們)鄉下人格能樣子小","阿拉上海人格能樣子大"。嘉興話自打我二十二歲闖了關東,便沒有機會說了。少年時看見當兵多年復員回家的三哥居然不會講純粹的家鄉話了,覺得很奇怪。直至自己在外漂泊慣了偶爾回家,才知"鄉音"已變,恢復頗需時日,真有邯鄲學步之感。
  在我生命一半以上時間,說的都是普通話。讀高中時當過宣傳部長,負責廣播站,普通話尚能對付。到了北方,反而偷懶,不願意捲舌,因此很容易暴露自己的南蠻身份。好在東北人大多也懶得捲舌。不信你讓一個黑龍江人去唸我當時所在單位的番號:"四師四十二團四營二十連",他凖是"嘶嘶"聲不斷。
  至於打從我學說英語以來,不必讓澳洲人,就是同胞們也可以聽出中國腔來。所以我永遠都是一個南腔北調人。
  "東拼西湊幾張畫",只有行家才明白。我這大半生(當挽聯用上時便是一生了,即使明日便死)雖畫了無數張畫,但真正重要的作品也就那麽幾張。這些畫都是歷史人物畫。我作畫缺乏想像力,所以往好聽裏說,是重考據。東找西找找來一大堆照片資料,然後往上一湊,畫便這樣湊出來。這不是自謙,而是一語道破天機。反正人死了,道破也就無所謂了。
  "上竄下跳"頗有文革遺風。我也確是在戴紅袖章那會兒學會這個成語的。不過且聽我說明內容。
  本人屬鼠,這個屬相很是苦惱了我整個童年。要知道那正是除"四害"的年代。"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我整個童年反復在想一件事,便是爲什麽十二屬相裏不把老鼠換成貓,一直到成年以後才認了命。這個"竄",自是非鼠莫屬。"抱頭鼠竄"是也。"上",是北上。因爲北大荒在中國地圖最上方的右側。我雖然是光榮支邊,不過文革用語,一旦被劃入"敵我矛盾",我這一段歷史便會被說成:"流竄到北大荒"。幸虧我安份守己。不過一想到自己是個"鼠輩",還是主動用" 竄"爲好。
  "跳"而"下",自然是指在地圖下方的澳大利亞了。在澳大利亞當"鼠"是與在中國有天上地下之別的。澳大利亞最受寵、最光榮的便是"鼠",只是多個口袋而已。此鼠非彼鼠,不會竄而跳。所以是"下跳"。
  作爲一隻鼠,我找到了永久歸宿之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8 23: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