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674|回复: 3

钱乃荣:应给上海人一个宽松说母语的环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3 14: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2011年11月9日《东方早报》B2—B3版文章
/ v; I# g# q! v. c5 T( F1 h/ \8 T
钱乃荣:应给上海人一个宽松说母语的环境 ! S5 A7 I7 D" H
% ?* O7 n$ V( \- l9 \0 R# K9 J
早报记者 李懿
8 d, n: E/ H$ e" d* K* B1 O: `% u+ j3 D* `1 y
保护上海话的呼声,随着此次电台招募沪语主持人,再次成为社会热点。毕生致力于吴语研究和方言保护的上海著名语言学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认为,只要给市民自然表达的环境,这种语言将继续保持它的活力,因为它是上海人、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母语。 ; e: o) {0 @2 [+ t5 a7 n$ b- b

5 G  x: }' N+ |6 B" K普通话吸收了许多方言 ( x! n; k$ l& M$ A" [# t/ n
上海话的发源要追溯到宋代上海港形成前后,至今至少有700多年历史,它是松江方言在黄浦江两岸的一个分支。随着1843年上海开埠,本地人有机会接触到大量新事物,马路、自来水、电灯泡、啤酒、白兰地、有轨电车、无轨电车、马达、马赛克、高尔夫、萨克斯风、伦敦、加拿大……当时的上海人吸收了大量现代文明的词汇,上海人“见一个(新)事物造一个词”,上海话在本地化的基础上以音译意译的方式,扩充了大量的词汇。 # B) w$ [8 R9 n/ S! K& e7 d" v
这些词汇成为生活常用语,通过移民、文学、报刊等方式流传到全国,钱乃荣教授说:“当时上海有非常发达的出版事业,现代文化如小说、电影、歌曲80%都在上海产生,纺织业、出版业、金融股票市场等的多数词语都先在上海诞生,后来再传到国语(普通话)里去。”上海话为现代普通话的形成做出巨大贡献。
- S$ M3 u/ G% [( s, W- Z: \: K不仅是上海话,普通话起源于北方方言,从其形成到发展至今,吸收了其他许多方言的词汇,比如从粤语发展吸收的“炒鱿鱼”、“埋单”等。方言活在群众口中,是普通话继续发展的活水源头。“所以,普通话并不比方言高级,方言能理解为仅是市井语言,它们应该是平等的。不仅是上海话,任何一种方言都有自己完整的声母、韵母、声调、词汇系统和语法。”钱乃荣教授说。 3 F) H! g2 W0 U  g6 S9 A9 V( I2 D
- O# M1 `2 B/ k* A- z+ h
语言是活的,标准也是活的
. g( ~* K7 _& q* R根据1843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所作的《上海口语语法》等书,当时上海话辅音有22个音位、元音10个音位;2003年的调查显示,这些音位一个都没减少,也没吸收任何方言的一个音位。也就是说,百多年来上海话的语音变化很大,但上海话的语音基础没变。所谓音位,就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发音单位。
( N8 @5 ]1 c, T+ c, I; _: T: {钱乃荣教授对现代上海话的最新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上海话的语音标准可分为新派和老派两种,“大致55岁以上的人用的是老派,而55岁以下的人用的是新派,或在过渡之间。传统认为,老派会比较正宗一点,但我们语言学界认为,现在新派通用度高。”这两者间区别最大的就是韵母的合并现象,比如老派念“老克腊”,而新派则念“老克勒”,“腊”“勒”不分。
* s9 J6 c4 |4 i, F' U1 X- p虽然社会上关于“正宗”的争议声很大,但在钱乃荣教授看来,“语言是在发展的,所有的方言自然都会发展,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就是语言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所以标准不能定死。语言是活的,标准也是活的。上海话的发展速度很快,像生物体一样,要死的不能拉回来。”以他编撰的《上海话大词典》为例,2007年编的是以老派音标注音,2008年编的是用新派音标。 + K9 k& M$ w8 `5 n% b: i
不仅语音有标准,上海话每个语素都有自己相应的文字。钱乃荣教授表示,标准的上海字研究已经完成,“我们一是从古书中查出的,一是根据长期来群众约定俗成的,包括过去吴语文学作品中使用过的。大概只有50多个字是实在没有文字的,在第二届国际上海方言研讨会上,我们与江苏、浙江和海外等地专家共同讨论确定它们的写法。”这个上海字研究为何推广不出去,“因为没有权威机构去推广和规范上海话用字。”
1 [' ?! T/ V" c# ?$ O! }, k
0 o3 [9 M: b/ X" ^5 v传承上海话要从小囡抓起
+ B  S9 G, `7 p/ n/ i6 v相比规范读音和写字,钱乃荣教授更关心和强调的是上海话的自由使用环境,“上海话要传承和发展,还有一个让使用环境顺其自然的问题。”
% a, j: H& i/ ^8 b* o2 H; s# m1 J据《新民晚报》报道,“去年,在市教委‘上海市学生语言使用情况调查’课题组对沪上19个区县8661名从幼儿园到大学不同年龄段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两代都出生并生长在上海的上海人组成的家庭中,只有45%家庭以讲上海话为主。尤其是小学生,在家说上海话的比例四成不到。” % }5 t9 r$ `1 r0 h/ C: z
钱乃荣教授表示:“有的学校从1990年代开始,把推广普通话与说家乡语言上海话看成是对立的关系,你死我话,不准学生在下课自由活动的时间说上海话,甚至开展各班竞赛,要求任何在校时间讲普通话的比例越高越好。有的学校还提出‘讲普通话、做文明人’‘走进学校门,到了北京城’之类的错误口号。其实会说上海话,并不会影响普通话、英文等的学习。上海话与普通话并不是你死我活的,而是互补的关系。上海话是我们的母语,所谓母语就是跟着母亲讲就会了,并不需要特别上学去学的第一语言,只要像70后的学生那样顺其自然从小把上海话带进学校就行,让小孩7岁前学好上海话,他是不会忘的。我们不就又会上海话,又会普通话,还说英语吗?” , c3 P, a4 w  S$ A7 _' G* X/ O
据悉,上海市教委已经表示上海将推动沪语进学校等一系列保护上海话的举措。市教委强调,上海执行的是“推广普通话,但不消灭方言”的基本语言政策,今后在坚持教育教学、集体活动使用普通话的前提下,将为师生在日常交流中使用上海话保留相当的空间。
  ^4 `$ C/ z4 d2 M. k+ {
' m& y) ^6 ~% m: I, s学者呼吁放宽语言环境 9 l3 X5 c# c  }6 L; f6 x
学习生活以普通话为主,那么我们的娱乐生活呢?看电视是常见的娱乐方式,但在上海荧屏上,纯沪语的节目几乎没有,而沪语电视剧更是已经绝迹。
' d# \' p+ @; {1 M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重申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通知》表示,电视剧的语言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普通话。2009年,《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电视剧使用方言的通知》再次强调要严格执行2005年的《通知》。在三令五申之下,电视剧尤其是上星播出的电视剧基本已经告别了方言。2009年,随着情景剧《噱占上海滩》停播,上海电视台再也找不到一档纯沪语节目。 4 N. F! }. P; L/ V6 |
从古至今,不乏使用方言的文学作品,使用方言并不会影响它们的文学价值。胡适在为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所作的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的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 Z3 N1 B8 L+ m( H1 H0 ?
在2007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当代学者章培恒也在引用《海上花列传》中一段后说:“如果是吴语区域的人,读了这一段就会觉得好像听到了她的倾诉,不仅充分感受到了她的语气及其中所包含的感情,而且其说话时的神态也恍在目前,如此真切、生动。这一切是无法用普通话来表现的。虽然才气如张爱玲也办不到”。“张爱玲的翻译意思不错,但神理全失。……这不是张爱玲翻译得不好,而是根本无法译。”此外,鲁迅、茅盾、老舍等大量作家也都在作品中使用方言。 : u- z8 B5 R. z! A% z9 D5 x0 i
钱乃荣教授指出,方言和普通话原本就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彼此之间应该是平等的,而不应该被对立起来,“你走在北京街头公交车上,听到的也是北京话,而不都是普通话。在广东更是如此,粤语的保护相对是比较好的。”在瑞士,通用的语言有四种,没有共同语,但彼此和平相处得很好。 4 Q( }$ s* j' t! E
“说话是人的基本权利,有人说让上海话的发展顺其自然。其实语言学家最鼓励的就是顺其自然。一个词语的使用和消失取决于民意而不是政令,时间才是衡量新词汇生命力的标准。但,顺其自然就是不能限制它。不能矫枉过正,要让说上海话的场合宽松一点,特别是对于儿童。”苏州的语言学家汪平就说过:“不让小学生说母语,这其实就是釜底抽薪。……媒体应对上海话放宽。” + N! m! U1 O/ l6 t
) I. g$ F6 P" v/ _8 D& Q
海派文化别尽搞精英化
" u4 X4 i  Z& R& P- b# b当然,近年来随着周立波等人的走红,对于上海话的传播和推广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钱乃荣教授认为,这样的文化艺术形式越多,对于上海话的推广和传承是有好处的,但不应该被精英化,而是应该更贴近老百姓,“像过去,滑稽戏、沪剧市场非常繁荣,跟现在的‘快男快女’差不多。老百姓再穷也会去看戏捧角,很火的。”但如今,依托于上海话的这些艺术形式,正在逐渐老龄化逐渐萎缩。“票价那么贵,把老百姓赶出剧场,老年人只好在公园里自拉自唱了。文化被变成了中产阶级的玩意儿,排场很大,结果票子得派送,送了人家也不去看。” 8 \- d3 p& |8 b% N( i( l
而且,钱乃荣教授强调,吸引年轻人对于海派文化的发展尤其重要。“年轻人思维活络,像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名演员名作家都是年轻人。有很多奇思遐想出来的东西,好的词就这样讲出来了。海派文化本来就有全民性的特点,文化的大众化更重要。大批人都在写小说,这才有了鲁迅。几乎每个人都在哼越剧,这才有了小提琴协奏《梁祝》的诞生。” 9 ?7 {7 I1 j& P  B7 j0 |
所以,当钱乃荣教授站在上海大学的课堂上,面对选修他主讲的“上海方言和海派文化”的180名大一新生时,内心是欣慰的,他们都很关注上海话传承。但忧心也并不是不存在,能够教海派文化的师资力量太少。曾经也有人想过是不是可以编一本小学生学上海话的课本,但发现难度也很高。作为一名语言学家,钱教授只能呼吁,给上海话一个宽松的生存环境,让它自然发展,转变为了学好普通话就不能学方言的思路,莫要抑制方言顺其自然地生长。
! \. o  S& w$ r# M, `
. Y* ~& y, Q- V  d& i$ P, U4 x# }) }
/ f% b, R. Y- W- @5 n
) m6 e, b9 x6 c- G 该贴已经同步到 吴人的微博
发表于 2011-11-14 05: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千芬=8块Q:2541535①86
6 c' l6 G& \4 G1 ~% B
8 Y; K9 {) x0 k: u* \: m 来自 潶眼齿 的新浪微博
发表于 2011-11-14 16: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標準不是¥定的
发表于 2013-4-19 22: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魯迅雜文裡頭還有寫“好白相來希”,le parti舉著魯迅卻強制推普,真真是好白相來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8 19: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