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096|回复: 7

老上海“弹硌路”去或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1 19: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上海“弹硌路”去或留?
居民意见将决定最后两条路的命运

《文汇报 》2006年9月6日

    上海仅剩的两条“弹硌路”,眼下正面临着去还是留的选择。

    建城已逾800年的上海自元代始,为方便马车之行,城内一些泥路建成了石子路,它是用成千上万块圆形或不规则的石块、卵石排列组合,筑就了一条条曲曲弯弯、颠簸不平的石子路,取其形状,人们称其为“弹硌路”,并成为沪上一景。在上世纪50年代,上海的“弹硌路”达到了鼎盛期,全市约有400多条,总长达800公里。尤以原南市区老城厢最为密集,城区内竟有200多条“弹硌路”。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政建设的日新月异,“弹硌路”逐渐在脚下消失。根据市政管理部门提供的资料,现在上海市区尚存的“弹硌路”,只有黄浦区的新街和普育西支路,其总长只有100多米,“弹硌路”成了凤毛麟角。随着新一轮动迁的启动,仅剩的“弹硌路”如今也面临着去还是留的选择。

    部分居民:换成水泥路更好

    昨天上午,记者花了30多分钟,七拐八弯,才在黄浦区董家渡地区找到了目前上海市区残存的、最后的“弹硌路”——新街。

    狭小的新街上,只见右边的居民楼已经被动迁,左边仍然保存着一排破旧的房屋。举目望去,数十米长的“弹硌路”尽头,越来越窄;弹硌路的石块间隙,已经长出了杂草。

    “北有虹镇老街,南有董家渡老街”,民间的顺口溜,已诠释了这条“新街”曾拥有的繁华。然而,今天的新街,显然已经没了昔日的风光。

    听说记者是来采访“弹硌路”的,绝大多数居民的第一反应是摇头,“路面凹凸不平,老人、孩子走路常常要摔跤”,“石头缝里藏着不少烟头、瓶盖,要想清除很困难”,“天热时,居民将洗澡水泼到街上,水积在凹处发黑发臭”,“干脆修平改建,换成水泥路更好”。

    另一部分居民:学欧洲保留原样

    但也有居民认为,“弹硌路”不能舍弃,应该保留。新街居民高女士谈起“弹硌路”来,颇为激动,“走在‘弹硌路’上就会让人有一种乡土情怀,给人一种怀旧的感觉。”

    也有居民认为,既然“弹硌路”见证了上海的历史发展和变迁,如今又所剩无几,何不作个保留,也好让后人有机会再看看它们的模样。

    市民陈先生去过欧洲,他发现,那里到处是“弹硌路”,其总量大大超过水泥路。不仅柏林的市政府办公楼门前是“弹硌路”,巴黎凯旋门广场周围马路也都是“弹硌路”。

    为什么欧洲人对“弹硌路”情有独钟?导游说,“弹硌路”具有施工简单、翻修容易、渗水性好等优点。而今,我们的水泥路一坏就要开挖一大块,事后打上难看的补丁,一下雨则容易积水,可见,“弹硌路”与水泥路实是各有利弊。尽管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弹硌路”在城市的道路中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专家:进入博物馆,是最好保护

    对此,上海历史文化专家、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薛理勇接受采访时介绍,欧洲与上海的建筑材料使用不一样,上海不能与国外盲目攀比。好的“弹硌路”是花岗石材料做成的,而新街的“弹硌路”并不是什么好材料做的,新街的“弹硌路”既然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应该对它进行改造。

    他认为,如果要对“弹硌路”进行保护,就应该对道路周边如建筑物、绿化、人文符号等进行整体的管理和合理的开发,进行“整体保护”,如果仅仅把一条路“孤零零”地保护起来,这样的结果是肯定保不住的。

    据悉,对于最后的“弹硌路”是保留还是舍弃,有关市政部门的意见是:顺从民意;由居民们说了算,如果居民反响强烈的话,会尊重居民的意见。

    一些居民向记者建言,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划出专门的地方,原汁原样,保留“弹硌路”,这样,既保护了“弹硌路”,也为城市动迁,创造了条件。

    那么,是否有可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将新街修复成一条原汁原样的“弹硌路”呢?据了解,现在要新修一条“弹硌路”,材料难找,人工也难找,因此复原的可能性很小。

    好在,正在建设的市政建设博物馆,将把“弹硌路”经典的片段复制出来。薛理勇说,“进入博物馆,是对‘弹硌路’的最好保护。”

    本报记者  周其俊

  
  

    踏在从石头缝间长出了小草的弹硌路上,仿佛有一种走在公园里的感觉。  本报记者  刘定传摄
发表于 2007-8-27 15: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总喜欢“进博物馆”,进博物馆就等于告别社会主流
大陆的博物馆有多少是百姓一辈子不会进去的
博物馆成了黑洞或垃圾箱的别名,进得去出不来

[ 本帖最后由 沈小三 于 2007-8-27 15:37 编辑 ]
发表于 2007-8-27 15: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原来是花岗岩铺大
一直以为苏州园林里小卵石铺出图案的那种走道才是蛋夹路来

那不要太多,随便乡镬头走走爬爬山就有的
发表于 2007-8-28 13: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后谁再提什么什么该进博物馆,让他自己第一个搬橱窗里住且!
发表于 2007-8-28 13: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自家村上的那条青石转老街,很传统的水乡风格,屋前路屋后河,可惜现在发展经济是优先的,所以该拆的拆,该填的填.
发表于 2007-8-28 14: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嘴上找个好名头而已。其实优先的并不是发展经济,而是蓄意搞破坏
发表于 2007-8-29 11: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前乘公交车开勒石子路上颠法颠法觉得蛮舒服,后来有仔柏油路,车子开上去四平八稳又觉着蛮适意……
发表于 2007-8-29 12: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随遇而安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9 10: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