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双相障碍

上海闲话ABC新谬论出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10: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某民办方言跳出来,五斤狠六斤,啥个文盲咾、种狗咾、性功能障碍咾、覅面孔咾,连我性别也改了。弄得像障碍大发作,也是有劲否?

民办方言是什么?方言还有官办民办之分啊?这些称号么文盲是教母自己读音行文以及身为医生欠缺医疗常识自行暴露出来的;种狗么自称,本来it删了帖故而查无实据所以我们也从没称其为种狗,后来教母自己发病硬要把这桩丑事抖出来拦都拦不住;性功能障碍看来看去好像也是自己自封的;性别问题是酵母美洲性伙伴亲自鉴定我们也不方便说啥;以上所有加起来给个“覅面孔”的断语不为过啦。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10: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有些网友在网上散布的我或我站会员“要消灭白读”的结论不知道是怎么得出来的?

酵母妄想症这么厉害啊,建议尽快就医。
发表于 2009-10-10 11: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迪首

要么譬如,要么比方。比如是啥?济南腔?
这首诗韵脚哪个字有文白之分

他官话本位思维,入派三声念法才是文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11: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双相障碍 于 2009-10-10 11:41 编辑
剩下来,比如“邹”,《廣韻》《唐韻》《正韻》側鳩切,《集韻》《韻會》甾尤切。反切用的上字都是平舌,北京、南京话也都是平舌,读平舌蛮正常。

作孽是作孽的,连中古“侧”“甾”都属于庄组都不晓得,北京中心思想再度体现。那么就好心教育下酵母,《中原音韵》里面“侧”还读chai,和窄同音呢。看到这里,酵母肯定又想说这更说明了苏州卷舌是对应某些强势方言。不过不好意思哦,早就说过,苏州庄三除了宕江摄卷舌外其他平舌,关系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可不是教母脑子里面随便从某强势方言乱引几个卷舌音的异次元空间景象。
无论如何,卷舌音的字,韵母也是文读的,而这些韵母是毫无疑问外来的。(如:宕摄鼻韵尾非知组读前an,梗摄读eq,en,假摄不读闭口oo。)如果韵母是外来的,这受其它方言影响也就肯定了。

读前an就能说成外来的啊,无锡全体读前a是全体外来的咯?酵母说的那些字属于章组阳韵,阳韵中古时代受i影响本身读音就偏前,后来在除了i老早脱落的帮组和庄组外演变成前a,章组i介音脱落很晚,变成前a再正常不过,爱皮西的外来影响论说来说去都说不清什么地方施加的影响;耕摄就更好笑了,让我们看看《一百年前的苏州话》照二文白异读字的情况:生文sen白san(反倒是后来的《方言志》声称“先生”读sieshan,白读和卷舌声母相配),争文tsen白tsan;至于麻韵,早就说过酵母把o当成白读专用韵母的荒谬之处,就算o白读专用并且不可和卷舌拼至多也只能证明在这个环境下卷舌音较早平舌化(我对此有尝试性分析,参见http://www.wu-chinese.com/bbs/vi ... 8888&extra=page%3D2),北京话的ei不做为文读的韵母,照样和c/0/ch不搭配,和s只有个口语变读,zh/sh分别来自合音和懒音,z/g/k/h/t/d/n都只有几个字,按照酵母怪思路北京话这些声母全是外来影响了,此外i情况也类似,还有更绝的,吴语m/ng之类的韵母(这可是绝对白读)和绝大多数声母都配不上,酵母估计要得出结论吴语几乎所有声母都是“外来影响”了。说白了,就算酵母的理由成立,这些卷舌音都是外来的,照样只是所有卷舌音字中的一小部分,it抓小头放大头的特点再次暴露无疑。
但是上海比周边不少地区文读相对少。就说“加拿大”的“加”读法,好像江阴、常州、衢州都读文读cia。因为他们觉得“加”读ka土,不洋气,没文化。但是到了上海,要是读“cianada”肯定觉得“加”读cia显得土,属于没文化。也就是文读、白读土不土,都是主观的感受。

讲常州话还要读家为ka,这个不是什么土气洋气的问题了,没文化是倒是真的。
发表于 2009-10-10 11: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某民办方言跳出来,五斤狠六斤,啥个文盲咾、种狗咾、性功能障碍咾、覅面孔咾,连我性别也改了

酵母被金丝猫采补过头了吧,记性那么差,性功能障碍明明是自己提出来的都不记得:
我很好奇,吴语协会的一帮贵宾版主管理员,是“男人”吧?怎么能给其他男人做性功能测试或诊断的?

http://wu-chinese.com/bbs/viewth ... ight=pic&page=1
发表于 2009-10-10 12: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要做这个手势。。。。
发表于 2009-10-10 13: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钱老师的右手到哪里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21: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牵涉到的一些音标符号用如下拼音形式替代。
舌尖音(舌尖前音):tz(不送气)/ts/, ts(送气) / tʰs/, dz/dz/, s/s/, z/z/。
卷舌音(舌尖后音):上述形式加r,即:tzr/tʂ/, tsr/tʰʂ/,dzr/dʐ/,sr/ʂ/,zr/ʐ/。
舌叶音:上述形式加j,即:tzj/tʃ/, tsj/tʰʃ/,dzj/dʒ/,sj/ʃ/,zj/ʒ/。
舌面音(不讨论,也没必要分中舌面还是前舌面):c/tɕ,cç/, ch/tʰɕ,cʰç/, dj/dʑ, ɟj/, x/ɕ,ç/, j /ʑ/。

教母用国际音标的水平真是高啊。
发表于 2009-10-11 22: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衢州的舌叶音明明和苏南的卷舌音一样都是翘舌音位,不过也难怪了,他似乎一直都喜欢把上海的稍带舌叶色彩的舌面音用舌叶音替代。。。。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3 16: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曾提到教母公然窜改材料写进他的烂帖中妄图混淆视听,不想其屡教不改,已经指出的假材料照用不误,人品可见一斑,此问题已经批驳,这次我们来看看这一段。
2,假摄开口三等章组文白读。
卷舌音不和/o/相拼,tz组平舌音o韵都是知系的字,含二等和三等。而对立的假摄精组读ia。知系历史上的舌叶音带有圆唇成分,使得/A/、/a/或 /α(后a)/变成后开圆唇元音,之后不断上移。这样说起来这组“假”摄字的韵母原先是和卷舌音组合相对稳定的后开圆唇音,这组白读音没有和卷舌音声母组合多少暗示:知系三等归精在100年之前的苏州白读系统中也已经完成了。而一般被认为方言的自源层通常是白读层 。

笑是笑死人的,不过就是章组一个摄平舌化就兴奋不已号称说明三组声母白读平舌化已经完成了。不过呢,这段看来看去教母好像主张白读层历史上也读卷舌嘛。善,按照教母最后一句的说法,正说明卷舌是自源的。
还有呢,吴语麻韵后高化又不是只局限在章组,教母把高化归咎到“舌叶圆唇成分”一下子就把帮组、影组抛弃了,这两组在全吴后高化的地方比起章组还多很多呢(章组麻三很多地方都不是后高元音)。这下好,教母为了挽救其歪理邪说谬论反而难以自圆其说啦。
P.S.It原文大家多读几遍,注意其弱智的行文与混乱的逻辑关系,就可以明白为啥爱皮西号曰文盲教母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3 16: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双相障碍 于 2009-10-13 16:55 编辑
钱老师个《当代吴语研究》P13,写得清爽。吴语“假”摄在吴语侪是/ɑ/朝/o/个转变过程。是朝后半高发展,勿是朝前半高发展。
而且,我解释了清爽。苏州卷舌音有个特点是拢唇。比如有“sryu”,没“sryi”,卷舌音跟圆唇个oe/Y/、eu/ø/组合比跟扁唇个e/e/稳定。如果要变,受声母影响也是扁唇个/ɤ/变圆唇个/o/。事实也是“奢”由1892《A Syllabary of Soochow dialect》个扁唇sre变成了1988年《苏州方言志》年个圆唇sroe。

我还奇怪钱乃荣先生怎么会讲出这种话呢,翻开《当吴》一看啊,人家明明讲的是果摄,对于教母来说分清果摄和假摄可能太难了,太难了就请噤声,就算要拉大旗扯虎皮也别用钱先生的名号啊,现在倒好,钱先生无端被爱徒泼了一头污水。

教母这段话是用来反驳别人的这一段:
我觉得蘇州的翘舌音是从舌面变来的。翘舌音是变到舌尖的一个过度。这个过渡在乡下仍在进行中。和南京没有什么关系。
文中提到的“奢”。《山歌》里有“奢斋”一词,至今仍读shia-tsa。从shia到sha/sho(she)到so变化很自然。

有没人看出来教母的论点到底是啥?说了半天有没有说出为什么他不同意上述引言?
发表于 2009-10-13 16: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盲教母 與 春曾教主 平分秋色。
发表于 2009-10-13 17: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卷舌音有个特点是拢唇。……圆唇个oe/Y/、eu/ø/组合比跟扁唇个e/e/稳定……扁唇个/ɤ/变圆唇个/o/……扁唇sre变成……圆唇sroe……


拢、圆、扁是什么描述体系,好有创意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16: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双相障碍 于 2009-10-27 02:43 编辑
    先讲庄组三等,本生字勿多,而且交关字是e、ou,没办法跟卷舌音组合。
    剩下来,比如“邹”,《廣韻》《唐韻》《正韻》側鳩切,《集韻》《韻會》甾尤切。反切用的上字都是平舌,北京、南京话也都是平舌,读平舌蛮正常。


    双相障碍:
    作孽是作孽的,连中古“侧”“甾”都属于庄组都不晓得,北京中心思想再度体现。那么就好心教育下酵母,《中原音韵》里面“侧”还读chai,和窄同音呢。看
    到这里,酵母肯定又想说这更说明了苏州卷舌是对应某些强势方言。不过不好意思哦,早就说过,苏州庄三除了宕江摄卷舌外其他平舌,关系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可
    不是教母脑子里面随便从某强势方言乱引几个卷舌音的异次元空间景象。

酵母号称自己晓得这些字属于庄组,不过我就奇怪了,既然晓得这些字属于庄组还弄出个搞笑弗三的“反切用的上字都是平舌”,难道酵母以为中古庄组读平舌?笨是笨得来,简直越描越黑嘛。

后面酵母引了段钱先生原文,钱先生呢确实说果假摄后高化进程快,不过来看看爱皮西说的什么:
钱老师个《当代吴语研究》P13,写得清爽。吴语“假”摄在吴语是/ɑ/朝/o/个转变过程。是朝后半高发展,勿是朝前半高发展。

酵母自己引用的钱先生文章就在后面大讲特讲假摄的不同发展方向,不但举了衢州等地保留a/ua的例子,还特为讲到章组麻三不少地区读读音不同,人家可比爱皮西聪明多了,不至于把温州人车读tshei这种都认成“后高化”。

    双相障碍
    可以很明显看出,爱皮西的“原文”完全是自己臆想出来的,根本就没有出现在王洪君的论文之中。

障碍搿趟应该真是精神卫生学上病理视力了。

连我们指的是啥都不知道就在胡说八道,来回顾下爱皮西说了什么:
“照三文读卷舌音(本地高层方言保留早期读音),白读舌尖音(本地底层方言自然演变)。”
他认为这个文白异读和其它文白异读不同。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团体的不同而不是一个用户同时使用文白两读。

居然能从那段原文中读出这层意思也真了不得,只好假设酵母脑海中另有一套臆想的原文了,最最好玩的是《一百年前的苏州话》陆基老先生自己就经常一字两读,王洪君又不是像爱皮西一样蠢,手头明明就是一本《一百年前的苏州话》也能信口胡诌。

    但是上海比周边不少地区文读相对少。就说“加拿大”的“加 ”读法,好像江阴、常州、衢州都读文读cia。因为他们觉得“加”读ka土,不洋气,没文化。但是到了上海,要是读“cianada”肯定觉得“加”读 cia显得土,属于没文化。也就是文读、白读土不土,都是主观的感受。(没看出来讨论常州“加”白读)
    双相障碍
    讲常州话还要读家为ka,这个不是什么土气洋气的问题了,没文化是倒是真的。


精神卫生学病理联想?
迪赃事体呢,应该讲吃咖啡跟吃大蒜个必竟有文化差异个。吃咖啡个呢“加拿大”个第一个辅音是k,吃大蒜个呢第一个辅音是ʨ。

山东大蒜很有名,酵母如果真的欢喜吃尽可以回老家多吃,说到这个,酵母以前还搞出来个吴语人口不适应卷舌音论,弄得好像吴语人口舌头有缺陷似的,我们来看看酵母这个鲜活的例子:他家从翘舌音区迁到上海才五代,舌头已经笨到说翘舌音很不自然,我想五代之内就发生如此基因突变可能性么确实不大。回到“加”的问题,酵母呢估计确实喝咖啡喝得很多,喝得都脑残了,居然要常州人读“加”为ka,it既然这么有才,那么不如让宁波人台州人“加”也读成ka,看看人家什么反应。
    文中牵涉到的一些音标符号用如下拼音形式替代。
    舌尖音(舌尖前音):tz(不送气)/ts/, ts(送气)/ tʰs/, dz/dz/, s/s/, z/z/。
    卷舌音(舌尖后音):上述形式加r,即:tzr/tʂ/, tsr/tʰʂ/,dzr/dʐ/,sr/ʂ/,zr/ʐ/。
    舌叶音:上述形式加j,即:tzj/tʃ/, tsj/tʰʃ/,dzj/dʒ/,sj/ʃ/,zj/ʒ/。
    舌面音(不讨论,也没必要分中舌面还是前舌面):c/tɕ,cç/,ch/tʰɕ,cʰç/, dj/dʑ, ɟj/, x/ɕ,ç/, j /ʑ/。
    双相障碍:
    教母用国际音标的水平真是高啊。

迪个男女分勿清个障碍跟当年中国白纸关照ǫ是我发明个音标一副氽头势。
国际语音学会规定,只有送气塞音没送气擦音,送气送了塞音哴。勿满意寻伊拉算,反正当事人有精神卫生中心个诊断书贴了额骨头哴,搞行为艺术是本职工作,覅负法律责任个。
搿吃咖啡跟吃大蒜个能讲得清爽。

既然酵母最喜欢从wiki上面引证据,我们来看看wiki上面怎么说的,当然啦,酵母是从不相信中国人的记音的(譬如坚持说上海话的ci chi shi发音偏后,是舌叶音),那么就来看看外国人是怎么记录印度语言的吧: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do-Aryan_languages
Romani
p         t         (ts)         tʃ         k         pʲ         tʲ         kʲ
b         d         (dz)         dʒ         g         bʲ         dʲ         ɡʲ
pʰ         tʰ                 tʃʰ         kʰ
m         n                                         nʲ
(f)         s                 ʃ         x         (fʲ)         sʲ
v         (z)                 ʒ         ɦ         vʲ         zʲ
        ɾ         l                                 lʲ
                        j
        
Shina
p         t̪         ʈ         ts         tʃ         tʂ         k
b         d̪         ɖ                 dʒ         ɖʐ         g
pʰ         t̪ʰ         ʈʰ         tsʰ         tʃʰ         tʂʰ         kʰ
m         n         ɳ                 ɲ                 ŋ
(f)         s         ʂ                 ɕ
        z         ʐ                 ʑ                 ɦ
        ɾ l         ɽ
w                                 j
        
Kashmiri
p         t̪         ʈ         ts         tʃ         k         pʲ         t̪ʲ         ʈʲ         tsʲ         kʲ
b         d̪         ɖ                 dʒ         g         bʲ         d̪ʲ         ɖʲ                 ɡʲ
pʰ         t̪ʰ         ʈʰ         tsʰ         tʃʰ         kʰ         pʲʰ         t̪ʲʰ         ʈʲʰ         tsʲʰ         kʲʰ
m         n                         ɲ                 mʲ         nʲ
        s                         ʃ                         sʲ
        z                                 ɦ                 zʲ                         ɦʲ
        ɾ l                                                 ɾʲ lʲ
w                                 j                 wʲ
Wiki上面的这些表格可都是引自剑桥出版社九一年出版的<The Indo-Aryan Languages>,当然啦,推崇金山词霸而攻击Webster为野鸡字典的酵母自然可能会说剑桥出版社也是野鸡出版社。其实想想it也真作孽别人发/tsʰ/多么清新自然他偏要另辟蹊径拗成两段发/tʰs/,可能到底是上海话没学到家所以才出这么古怪的发音。
至于/sʰ/,看在酵母至今还在这个问题上高潮不断大肆攻击中国语言学者,我就发发善心给点外国的资料吧,首先是缅语:
http://en.wikipedia.org/wiki/Burmese_language
http://sealang.net/burmese/dictionary.htm
然后是朝鲜语的某种分析:
http://archive.phonetics.ucla.ed ... d-list_1989_01.html
最后墨西哥某土著小语: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zahua_language
发表于 2009-10-14 17: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诊断书贴了额骨头哴

是“额角头”好伐
连骨-ueh、角-oh都不分了,哪里来的蒜胚野音
发表于 2009-10-14 17: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推崇金山词霸而攻击Webster为野鸡字典的酵母自然可能会说剑桥出版社也是野鸡出版社

他发不来的音都是不存在音,用不来的文读都是托X脬语,那他家书橱里没摆过的自然都是野鸡出版社书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20: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双相障碍 于 2009-10-14 20:45 编辑

爱皮西断章取义的功夫见长,那么我们来不受影响地分析下原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开只户头

x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20: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双相障碍 于 2009-10-14 21:15 编辑

从中可以明显看出,颜逸明这里说的是“浙江官话”。

什么是“浙江官话”呢?上面说了,是浙江中部、南部地区通行的一种话,爱皮西看都不看就推而广之推向全吴。何况颜明确说”浙江官话”和“土话”主要的区别是韵母不同,声母照样是吴语特色的三分体系,即使是韵母上的区别也是趋向于吴语主流音值,譬如原文提到的浦江话,文读(或称“浙江官话”)的韵母明显更接近大部分其他吴语。

一言以蔽之,“浙江官话”根本不是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官话”。爱皮西理解能力之差在这里再次展露无遗,他眼里一个词语在所有语境中意义永远相同,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见到曲家说吴语清浊不分就跳脚,就扣上一堆侮辱性的帽子,而根本不去管这里的“清浊”是否是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清浊”。
发表于 2009-10-14 20: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ndarin 于 2009-10-14 21:06 编辑

名义上是“浙江官话”,实际上只是文读。
~~~~~~~~~~~~~~~~~~~~~~~~~~~~~~~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A)“浙江官话”是官话之一种
B)“浙江官话”是方言文读
C)“浙江官话”是方言,也是官话
D)“浙江官话”不是官话,胜似官话

——Oct. 2009. HSK Elementary
发表于 2009-10-15 12: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ndarin 于 2009-10-15 13:48 编辑
我倒要反问你们了。凭什么认定我谈的官话不是浙江官话。不会是因为健康问题理解力出问题了吧?连我所讨论的东西都没搞懂?官话确实有几个概念。mandarin就是一个。你们有必要费很大力气搞懂mandarin是什么吧?那是白纸到家了。或者障碍到家了。

凭颜逸明文章啊,人家讲了很清爽所谓“浙江官话”内部极其松散,只不是各地方言文读而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官话。自己汉语没学好阅读能力低下,还好意思反问人家,碰得着的。而且问题都不会问,什么“凭啥认定我谈的官话不是浙江官话”,正确问法应该是凭什么认定这里的浙江官话不是我谈的那个官话。你谈的官话不是浙江官话?你什么时候就颜逸明的“浙江官话”发表过看法啦?有没有先后顺序观念的?何况照你理解浙江官话是官话的下位概念,那就更应该分清谁是谁的,谁属于谁了,怎么反说官话是浙江官话,从属关系都表达不来啦?自己建构的关系自己颠覆掉,阿要有劲~~人话都不会说,脑子笨得像面筋,话没说两句就傻态毕露,还要气势汹汹,反诘人家搞不懂它“所讨论的东西”,——它当自己在讨论啥正经百八的攻坚课题呢!还真不含糊,真拿自己当人物了。有条件找同事去做做开颅手术,脑沟挖一挖,省得被麝猫屎堵得潽出来口喷兰麝满嘴飘香了自己都不知道!
我们这次主要讨论的是:“过去的官话就是一种自然形成的民族共同语。因为这种话最早是在官场上形成的,所以叫官话”。(胡明扬《语言文字运用》2000年第四期卷首语。)旧官话的运用领域就是旧书塾、地方戏曲、旧官场,也有各地变体,如“江浙官话”“广东官话”“湖南官话”等。

it 的逻辑:江浙官话=浙江官话,因为江浙=浙江。稍微给它调个次序它就搭牢了,脑力不济成这样还天天高潮迭起出来寻人挑衅,看来不仅脑沟要挖,激素水平也需要帮它调一调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5-10-27 04: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