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25|回复: 1

江南很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4 12: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韩咏红 (2007-01-12)

  从华北地区南下苏杭旅游,我原本庸俗地只想“见识见识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富庶”,不料竟一头栽进江南悠长的传统文人情境。富庶能够在一、两代人之间实现,文化底蕴却不行。我在慌乱的措手不及中,陷入认知错位的尴尬。

  寒山寺修缮得很完善。也许因为时值隆冬,游客稀少,古刹回荡的只有诵经声,显得分外宁静。枫桥、古镇,运河、客船、等古代景物一一被修复或重建,而且收费处少,更没有招徕客人的导游。

  你到过苏州博物馆吗?真应该去看看。世界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手笔,据说是“封笔之作”。贝老把毕生建筑事业的最后一抹神采留在故乡苏州,苏州也因而更加提升了本市的文化地位。博物馆去年10月6日在苏州人的骄傲中开幕,街上打车,司机都称那是“贝大师设计的博物馆”。

  当车子趋近时,我的眼睛完全是诧异与震惊,这个粉墙黛瓦,带有明确现代风格又完全融入“拙政园历史保护街区”风韵的矮房子,竟是大师最后的答卷?

  没有罗浮宫前抢眼的金字塔,不是莱佛士城的综合实用。在苏州园林艺术的众多经典面前,大师选择了谦虚的低调回应,却巧妙地把最响亮的个人的签名留在博物馆里面。占博物馆面积五分之一的主庭院,才是贝氏对苏州水乡风韵的现代演绎:池塘、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尽在馆内,尤其中庭院北面贴着粉墙的“半壁”人造片山假石,我看到大师对先人传统造景艺术一个文雅的颠覆。

  本地媒体说,为了建造最理想的苏州博物馆,五年前苏州市领导三番四次飞赴美国,还把故乡的昆曲和评弹都搬到贝老面前,才说动大师出手。我怎么看这“小里小气”的江南博物馆,怎么都比想象中的“水煮蛋”和“大裤衩”要更富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

  夜晚,从苏州乘大巴抵达杭州,转德士到旅社。车子穿过繁忙的商业街道走了不到半小时,经过一洼湖水。我问司机:那水是什么?答曰:西湖。

  柳岸闻莺、三潭印月、断桥残雪……念书时老师教过的东坡词句,湖心赏雪的独趣,纷纷涌上心头。

  从苏州到杭州一路游来,我突然意识到来中国的一年多时间里,还不曾与山水诗词如此接近,我几乎把它们都忘记了。

  印象中,北京已完全扭曲成另一种味道:国际外交的“麦加圣城”、政治斗争的中心、元明清三代帝王所在之地、迎接奥运的国际都会。所幸江南提供了另一种可供赏析的中国风情,这里是古今鱼米之乡,当年的失意官员和貶谪文人在此造园抒志,留下一座堤,一道菜,一大片诗情画意,用今天的话说,这些都叫“文化资产”。

  我后来在西湖上足足泡了三天。冬季客少,摇船的船夫也悠哉游哉。他介绍说,这几年来政府花了16亿人民币(5亿2000万新元)整顿西湖,包括绿化周边和清除湖底淤泥,才有今天如此干净规范的环境和清澈的湖水。

  听朋友说,今天的江南再美,都无法和几十年前相比。高楼大厦、城市建筑和马路贴到了西湖的四周,打乱苏州水乡的经络。不过,我也看到中国各地方政府在细致地重建一些文化古迹,恢复传统风韵。一些官员的视野开阔了,少了刚刚富起来时的心浮气躁,他们更珍惜传统,更懂得吸取国际资源来重塑本身的文化特性,而非简单地由着外人摆布。我来南方,本意是见识“富庶”,结果看到了文化的点滴恢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确大大进步了。

《联合早报》
(编辑:苏亚华)
发表于 2007-1-14 13: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庭院北面贴着粉墙的“半壁”人造片山假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5-12 17: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