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68|回复: 1

【转载】守望评话——记著名苏州评话艺人项正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3 11: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守  望  评  话
——记著名苏州评话艺人项正伯

清   风

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我在钱塘茶人采访著名评话艺人项正伯。人到中年的项先生中等身材略微有些发福,方脸大眼皮肤黑里透红,身着褐色立领轧花皮夹克,内穿中国红圆领羊毛衫,加上一头飘逸的长发,英武之中不乏儒雅之气。说话声音宏亮略带沙哑,一口地道的吴侬软语咬字清晰,谈笑间眉飞色舞,脸上表情丰富,彰显出一位评话艺术家的不同凡响。只觉与项先生讲张,就如在听书,亦为一种蛮好的享受。钱塘茶人布置得古色古香,藤几藤椅青花瓷杯泡着碧螺春,曲水流觞戏台上还有弦索叮咛,在如此氛围中,倾听一位著名评话家谈艺术人生,亦可谓是一桩雅事……

一      

苏州评弹是广泛传于江、浙、沪一带的一种具有地方性的综合曲艺艺术,其历史悠久、流派纷呈,表现内容丰富多彩。评弹分评话和弹词两种形式,都是用吴语(苏州方言)来叙述、演唱人文故事、历史传说,其特色是表现细腻婉转,弹唱委婉优美。评话只说不唱,俗称“大书”;弹词有说有唱,俗称“小书”,两者合称“评弹”。项正伯说的是大书,师从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声伯先生,以演出长篇评话《七侠五义》、《岳雷》等书目见长,曾一度响誉姑苏城,名传江浙沪。其台风英武潇洒、稳重大方,说表清爽动情、自然亲切,说法幽默俏皮、新颖时尚,语言生动有趣、擅放“噱头”,可谓是一名独具个性、形成风格的评话表演艺术家。项正伯多次参加江浙沪评弹青年演员会书演出并获奖;应文化部、中国曲协邀请赴北京、天津等地汇演,也曾赴新加坡、日本等国访问,广受赞誉。

好几年前,我在一次评弹名家会演中,欣赏过项正伯的评话表演。身穿青布长衫的项先生惊堂木一敲,人立马入“戏”。说起书来十二分的投入,那是眉飞色舞、手脚并用、表情丰富、形象生动。表现书目中不同人物的语言是惟妙惟肖,扮演各种人物的腔调十分传神,手中折扇向前便形如一把枪,折扇散开向下劈又恰似大刀一把。流畅的语言说来抑扬顿挫,沙哑的嗓子语言极富感染力,其整体表现极富艺术张力。项正伯评话艺术最大的亮点是“有噱头”,可谓尽得其师金声伯的真传。且其噱头能“与时俱进”、“现场开销”,让人捧腹之余,又能有所启迪,真正上升为了一种艺术。

噱头,是评话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艺术手段,从“一噱遮百丑”、“噱乃书中宝”等行话中,便可见“噱”在评话中的重要性。由此“噱”历来被评弹演员所重视,有书坛“巧嘴”之称的一代名家金声伯尤其擅长放“噱”,而作为其弟子项正伯更是尽得真传,其放“噱”功夫深受听众青睐,也成为他说书的一块招牌。

一次,         项正伯以评话段子《比剑联姻》应邀参加组台文艺演出。上面一个节目是一位女歌手演唱的流行歌曲《爱的奉献》,剧场效果很好,观众深深沉浸在那种氛围中。项正伯为引领观众落入反差较大的评话艺术中,便承上启下巧妙地放了个“噱”,效果出奇的好,观众很快被他的“巧嘴”吸引了过去。

项正伯一上台便开场道:“现在的歌名往往都好带一个‘爱’字,有《爱你没商量》、《爱拼才会赢》、《爱你不是二三天》、《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爱一个人好难》”接着他又用苏州话讲:“爱一个人真的蛮难的,爱两个人倒省力的。这是和大家开玩笑,其实爱是要投入的,爱是要付出的,爱是要真诚的,爱是要责任的,最重要的爱是要奉献的。刚才那位女歌手对爱体会深刻,所以唱得声情并茂。现代人的爱比较大胆、坦白,非但敢讲,还敢当着大家的面哗啦哗啦地唱出来。而古代人因封建礼仪的束缚,就十分含蓄。不过爱得要抄起家伙打起来,险些儿削掉耳朵,古今中外也没有的。下面我来为大家表演一个爱得差点削掉耳朵的评话段子《比剑联姻》。”项正伯说到这里,不仅观众乐了,而且刚才热烈的情绪得到了延伸,使他的书好说多了,这个噱头放得真好。



“噱”来自巧妙的构思,来自灵感的闪现,来自即兴的发挥,需要智慧、需要广博的知识、需要扎实的功底。而这一切,都是源于项正伯对评话执着的追求,来自这些年来持之以恒的日常学习和对社会、生活观察的不断积累,才得以厚积薄发在演出中出彩。
苏州是座有着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暖水温山、吴侬软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小桥流水间流淌着委婉曼妙的评弹旋律,大街小巷中弥漫着男女老幼对评弹的痴迷,这种氛围深深影响着生于苏州长于苏州的项正伯,使他从小就深深地爱上了评话艺术。
打项正伯记事起,就痴迷上了广播里的评弹书场,小小年纪就像大人一样静静地坐着聆听评弹,并能原汁原味的学上几句。正是评弹,早早触发了项正伯的艺术细胞,使他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学校宣传队里的台柱子,来一曲现代京戏,说一段现代评话,都是有腔有调、惟妙惟肖,一时成了方圆几里的“小名人”。

项正伯走上专业评话道路,貌似偶然,却为必然,那是因为他深深地爱着评话艺术,一直痴心不改。1980年初夏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已工作两年在单位坐办公室的项正伯与几个同学从怡园吃罢茶回家,路过庆元坊见苏州市评弹团正在举办苏州评弹学校复校招生考试,一直执爱评话艺术的项正伯心里顿觉这是天赐良机,在同学的簇拥下便毅然走进考场一试。不料正准备收摊的一排考官,一下子便被有着较好评话天赋的考生吸引住了,听了他用吴语讲了一段故事,就一致通过他进入复试。为了留住这颗评话的好苗子,主考之一的著名评弹理论家、苏州评弹学校书记夏玉才询问了项正伯的情况后,当场表示十分欢迎项正伯来校学习评话艺术。

当年报名考试的人员有7000余人,苏州评弹学校只招70名学生,真正的百里挑一。项正伯凭着较好的天赋和良好的艺术素养,十分顺利地走进了苏州评弹学校,成了该校“文革”后首届学生。在校期间,项正伯受到了老一辈评话表演艺术家曹汉昌、金声伯、顾宏伯、唐耿良、吴君玉、强逸麟等先生的指导和培养,打下了深厚扎实的评话艺术功底。毕业留校后,又正式拜著名评话表演艺术家金声伯先生为师,从此开始了他的评话艺术生涯。

1983年10月,项正伯被调入苏州市评弹团,开始在江浙沪地区演出长篇评话,近10年闯荡“江湖”跑码头,演出场次超过千场,并参加各种评弹演员会书、演出,在评弹界及广大听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项正伯曾应文化部和中国曲协邀请赴京演出和出国访问,他演出的《七侠五义》选回“初试颜仁敏”和《包公》选回“断太后”等书目,还分别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像录音,逐使他的评话艺术日臻完善、达到相当的高度,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成为了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华曲艺学会理事。



鉴于项正伯在文艺界的影响和才干,他于1992年5月调往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任艺术处科员,1997年3月调任苏州市艺术学校副校长。2006年7月调任苏州市文联副秘书长、组联部副主任。尽管由于工作需要,项正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离开了他心爱的评话表演,但这么多年来他无时不牵挂着评话、研究着评话、守望着评话。由此开始了评话理论的研究,试着在主持节目掺入评话艺术,并利用区政协常委的身份呼吁振兴评话。

近年来,项正伯撰写的《金声伯先生放噱》、《苏州评话艺术的“噱”》、《评话艺术与节目主持》和《评话专业在文联工作中的发挥》等评话研究理论文章,分别在中国《曲艺》杂志、江苏省文化厅《剧影月报》、江苏省曲艺家协会《评弹艺术》(书籍)、中国《文艺报》、上海《新民晚报》、江苏《扬子晚报》、《江南时报》以及《中国曲艺网》、《中国评弹网》、《江苏文学艺术网》和苏州等众多媒体刊出,其中《苏州评话艺术的‘噱’》一文,荣获首届中国曲艺奖评论优秀奖。

由于项正伯为评话界的名人,常被邀请去担任一些晚会的节目主持。项正伯在主持节目中,非常注重发挥评话的“噱”,以期达到观众喜欢并调节气氛的效果。其中,他尤其借用评话“外插花”的艺术手法,将许多看似毫无关联却又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网罗在一起,制造悬念,最后十分巧妙圆熟地解开包袱时揭开主题,引得听众会心一笑,让观众在享受幽默艺术的同时,更接爱他的主持。由此,项正伯也成为了苏州主持界有着鲜明特色的“红人”。

身为沧浪区政协常委的项正伯,还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在常委会、文史委组织的活动中,利用一切机会宣传评话艺术,讲解评话的历史,普及评话的知识,判析评话在吴文化中的地位,并通过政协提案呼吁加强城区文艺事业的建设。

尽管早已过了不惑之年,项正伯仍然痴心不改守望评话。为了更好地研究评话理论,探索评话艺术的创新,项正伯于2005年至2006年完成了南京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业,成为了苏州评话界第一位研究生。就在采访快结束的时候,项正伯对我说道:“我与评话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亲密关系,评话是我的‘梦中情人’,我要用一生来追求俚,海枯石烂,致死不渝。”话中不乏幽默的成分,确也真实反映出了他对评话那份执着的爱。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12: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项正伯,用评话演绎精彩人生

项正伯,用评话演绎精彩人生

项正伯的头衔很多,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苏州市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苏州市文联副秘书长……说起名头,项正伯自称只是个“评话演员”。

         项正伯师从著名评话表演艺术家金声伯先生,演出长篇评话《七侠五义》、《岳雷》等书目,其台风大方潇洒,说表清爽、自然亲切,说法口俏、新颖时尚,语言生动、风趣幽默,尤其擅放“噱头”。项正伯多次参加江浙沪评弹青年演员会书演出并获奖;曾应文化部、中国曲协邀请赴北京、天津等地演出,深受好评;近几年客串节目主持,受到观众欢迎和喜爱;撰写的文章在20多家报刊杂志网站上发表,其中《苏州评话艺术的“噱”》一文,荣获首届中国曲艺奖评论奖优秀奖。

评话:项正伯的最爱

         有人曾问过项正伯,为什么对苏州评话艺术有这样矢志不渝的追求?项正伯回答:因为我与她之间有一种割舍不断的亲情和血缘关系。当然,这个回答中可能带有几分朋友间的调侃,但却确确实实地反映了他对评话艺术的热爱。

         项正伯生长在苏州,而苏州是评弹艺术的根。尽管苏州有秀美的园林、碧水和轻舟,但如果没有评弹艺术的滋养,这一座有着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将失去许多醉人的灵动。在小桥流水间流淌的委婉曼妙的评弹旋律,以及弥漫在大街小巷的男女老幼对评弹的痴迷,从小就深深地影响着项正伯。大概就是由于这种地缘文化的浸润吧,项正伯对评话艺术的追求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了。

         项正伯于一九八零年考入苏州评弹学校,是该校复校以后的第一批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了老一辈评话表演艺术家曹汉昌、金声伯、顾宏伯、唐耿良、吴君玉、强逸麟等先生的指导和培养,打下了比较扎实的评话专业功底。毕业留校后,又正式拜著名评话表演艺术家金声伯先生为师,学说长篇评话《七侠五义》。

         一九八三年十月起,项正伯正式调入苏州市评弹团,开始在江浙沪地区演出长篇评话,演出达数千余场次,并参加各种评弹演员会书、汇演演出二十余次,在评弹界、听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应文化部和中国曲协邀请赴京演出时,项正伯演出的《七侠五义》选回“初试颜仁敏”和《包公》选回“断太后”等书目,还分别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象录音。

         在演出的同时,项正伯还尝试改编和创作书目。近几年他又应邀客串节目主持,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二零零四年十二月中国《曲艺》杂志封面人物并专作介绍;二零零五年十月,和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张克勤先生双档演出评话《尊师重道》;二零零八年二月,和他的先生、著名评话表演艺术家金声伯等同台演出评话小品《二夫夺美》,在评弹界、听众中产生很大影响,获得很高评价。

项正伯的“噱”:尽得金声伯真传

          “噱”,俗称为噱头,是苏州评弹艺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手段,评弹界有两句经验之谈:一是“噱乃书中至宝”,二为“一噱遮百丑”。评弹表演艺术的基本手段“说、噱、弹、唱”,在服从于“说”的前提下,“噱”名列首位。“噱”之所以名列首位,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它的特殊功能所决定的。所以“噱”历来被评弹演员所重视,有“巧嘴”之称的一代名家金声伯尤其擅于放“噱”,而作为其学生的项正伯更是尽得其真传,放“噱”功夫深受听众青睐。

         一次,项正伯以评话段子《比剑联姻》应邀参加组台文艺演出,上面一个节目是一位女歌手演唱歌曲《爱的奉献》,剧场效果很好,项正伯是这样开场说的:“现在的歌名往往都要带上一个‘爱’字,有:《爱你没商量》、《爱拼才会赢》《爱你不是二三天》,还有《爱一个人好难》”,接着他用苏州话说,“爱一个人真的好难,爱两个人就容易了。这是和大家开个玩笑,实在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爱是要投入的,爱是要付出的,爱是要真诚的,爱是有责任的,最重要的是爱要奉献的。某某某歌手对爱有比较深刻的体会,所以唱得声情并茂。现代人的爱比较大胆、坦白,非但敢讲,还敢当着大家的面哗啦哗啦唱出来,古代人因为封建礼仪的束缚,就十分含蓄,不过爱得要拿了家伙打起来,险些儿削掉耳朵,古今中外也少的,下来我为大家表演一段爱得差点削掉耳朵的评话段子《比剑联姻》”,项正伯说到这里,不仅听众乐了,而且热烈的情绪得以延伸,使得下面的书好说多了。

         还有一次,项正伯和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邢晏芝一起同台演出时介绍她说:“评弹表演艺术家邢晏芝老师现在衔头多了,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曲艺家协会理事……邢老师非但书说得好,还有是唱得好……听邢老师的唱就是一种欣赏,听邢老师的唱就是一种享受,听邢老师的唱,你一定会有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觉得动听,接着是感到动人,第三是会得动情,最后肯定是要动心,我是一上来就动心的,不动心不要紧,一动心出事情了,以前我和邢老师也不太熟悉的,动心以后么托人介绍,那末认得(然后认识),那末谈,谈是谈了长远了,一直谈不成功,谈什么呢?谈拜师……” 这样的铺垫,为下面的演出起到了渲染的作用。

         众所周知,放噱头主要靠说,难度较高,因为短短几句话,它需要具备好多技巧,掌握好火候,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项正伯一直认为,好的噱头必须是高雅的,要让观众在笑的当中能够得到启示,得到熏陶,得到提高,至少要能够使人的精神得到放松,产生审美的愉悦。

节目主持:演绎评话外的精彩

         项正伯本是一名苏州评话演员,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把他推到了节目主持人的位置上,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近几年来,项正伯应邀担任了一些文艺演出、电视嘉宾等活动的节目主持, 经过数十场的实践和磨练,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

         项正伯在主持节目的开场白中,非常注重发挥评话的“噱”,以期达到观众喜欢并接受他的目的。其中,他尤其注重运用评话“外插花”的艺术手法,将许多毫无关联的事集中在一起,由此制造悬念,最后在解开包袱时揭开主题,引起听众的会心一笑,让观众在接受他的艺术的同时,接受他的主持。

         一次,项正伯在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春节团拜文艺联欢会上演出,这是一个特定的环境,与会者都是市文艺界的领导和同仁,相互之间都比较熟悉,项正伯客串主持人,向大家拜年贺喜之后接着作自我介绍,他是这样说的:“最近,局里传说很多,说艺术处新调得来一个年纪轻个小伙子,人勿错个,买相(仪表)也蛮好,据说格个人有点来头的,有的说,他和国家文化部常务副部长徐文伯有点关系的;有的说,他和省文化厅厅长马莹伯是师弟兄;有的说不对的,他就是我们局里计财处处长项振华的伯伯,叫项正伯,实在么我是叫项正伯,是金声伯先生的学生,和他们都没有关系的。”因为项处长已近六十岁了,又是文化系统的老同志,大家都对他比较熟悉,项正伯这么一说,全场轰堂大笑,这样既作了自我介绍,又使观众的情绪高涨起来,现场效果非常热烈,为整个节目主持取得成功埋下了伏笔。

         回顾从艺历程,项正伯感到评话艺术已深植于他的生命之中,即便在他不再担任专业演员以后,他也一直注意利用各种机会学习观摩,并经常参加组台演出和客串节目主持,对于评话艺术的某些艺术手段如“说、噱、弹、唱”的运用,对于评话表演中语气、节奏、声调、动作、面风等艺术形式的揣摩和开掘,始终有着不断的思考和创新。项正伯感到,从生活中提炼鲜活的场景和语言,提高评话艺术的时代感和群众性,永远是评话艺术发展的源泉,也永远是他的追求。来源:《江南时报》(人民日报主管)张 林、张晓成 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9 06: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