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83|回复: 0

太仓海运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4 15: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代太仓文人,景泰年间(1450-1456)进士高宗本曾有“太仓十景”之《南仓烟草》序并律诗如下:

  太仓城南有海运仓,人皆南仓呼之。永乐初年,贮米数百万石,浙江等处起运秋粮皆赴焉。故天下之仓此为最盛。

  百万当年海运仓,可堪风雨变苍凉。

  雕甍接栋春何在?野草含烟绿更长。

  戍鼓声乾逃雉兔,征旗影落下牛羊。

  元戎功业难为继,独对寒潮酹一觞。

  作品慨叹了元明以来海运仓的沧桑变迁,其中的“南仓”、“海运仓”即太仓海运仓。苏州博物馆与太仓文物部门于2008年夏共同对太仓海运仓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日前,由国家文物局主编的《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正式出版,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全国众多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中,遴选了147项重要发现进行展示。江苏省共有3处重要新发现入编,其中一项就是太仓海运仓遗址入编古遗址类重要新发现。

  海运仓遗址,位于太仓城厢镇南郊区,北纬31°26′02.5〞,东经121°07′21.1〞,在盐铁塘东,场中路两侧。整个遗址为台形,高出周围地面0.50~1.50米。遗址由两个长方形土台组成,整个遗址的面积在11万平方米以上。西北角、东南角均清楚保留直角形状,西南角现为圆弧状,为旧河道;而东北角则被桔园小区建设所占,但基本形状还在。地表采集到许多青瓷片,主要为元代与明代青瓷,另有大量砖瓦碎片。土台东部、南部多被现代建筑或工厂所占压;遗址西部被新建经一路破坏。但基本形状保持较好。

  海运仓始建于元代,扩建于明代。海运仓的发展得益于元代南粮北运的海运开创,当时的太仓就已是水深口阔的天然良港,成为海运漕粮的重要基地。元代延祐年间就在太仓城郊设置了海运仓,规模很大。明初海运“因元旧制”, 太仓海运仓主要贮存从江南各地征集的粮食,再运至京都、辽东以备军需。

  明张采《太仓州志》载:“太仓,在城南娄江北岸,亦名海运仓。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即元旧创,廒九十一,为间九百一十九,贮浙江南直隶各处粮食数百万石,俗呼百万仓。永乐十二年会通河成,罢海运,仓废。弘治十年仓基改校场。”太仓博物馆曾于上世纪80年代进行实地查勘,记录如下:此处有一片高地,约高出平地2米许,范围有一里见方。并在仓基四周斜坡上采集许多青瓷、陶片以及明代青花瓷器碎片等。

  本次调查采集到元明龙泉窑瓷碗底、青瓷片等,大部分为元末明初遗物。这与历史记载的海运仓年代相一致。通过考古钻探调查,基本确定海运仓遗址面积为11万余平方米。参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甘肃张掖古甘州明代粮仓情况看,该仓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与太仓海运仓建成年代相当,坐落在张掖市城区东北方,旧名“甘州仓”,俗名“大仓”。甘州仓建有廒房22座,占地面积达2.09万平方米,可存储粮食770万公斤。直至今日仍然可以用于贮藏粮食和其他物品,是目前我国保存时间最长、最完整的古代粮仓。太仓海运仓“廒九十一,为间九百一十九”折算面积应在10万平方米以上。另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仓廒即禄米仓,也可为海运仓遗址的面积提供参考。禄米仓每廒座开间五间,面阔23米,进深三间,约17米左右。太仓海运仓廒九十一,折算面积约为35500多平方米,外加仓内其他建筑,如更房、警钟楼、激桶库、仓殿、水井、辕门、仓神庙、土地祠、巡警驻扎所以及廒之间的空地等。太仓明初扩建的海运仓面积,应该大于10万平方米。而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北京禄米仓,在清初有30廒,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增至57廒。相比上述明清两代粮仓的仓廒数太仓海运仓大了许多,可见当时海运仓的规模之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该遗址的发现为元明时代仓廪文化史和太仓港发展史提供实证资料,丰富了太仓的历史文化遗存内容。

  关于历史上太仓的得名,目前有春秋说、战国说、西汉说、三国说、五代说等五种说法,不管哪种说法对太仓古代粮仓的基址位置都未提及或语焉不详,这次对太仓海运仓遗址的文物调查结果与历史记载相吻合,明确了海运仓基址位置、占地面积等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确地回答太仓古粮仓的具体位置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19 14: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