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259|回复: 24

“熊猫”和“猫熊”的名称之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3 19: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科技报2009-03-09 10:16
    人们通常称呼熊猫为“熊猫”,而台湾人民则更愿意用“猫熊”来称呼它。究竟应当怎么称呼?字典是人们求证事实最好的工具,那我们就以字典为主,来追溯熊猫和猫熊的名称之争。
    说起“熊猫”的由来,有很多人都认为来自于1940年的重庆博物馆展示,当时展示场上挂的牌子写的是猫熊,在动物学的分类上属于熊科、大猫熊属。但是当时中文使用者传统上通常都是由右向左来读,这样就读成了“熊猫”。这样一直误传至今。
    但据我考证,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在1915年编辑的《中华大字典》中,它的字体印刷是直排的,上面很清楚地写明是“熊猫”,当时它所指的“熊猫”是小熊猫。这证明当时人们已经称呼它为熊猫了。而1915年要比1940年早了25年,既然25年前就已经被称为熊猫,那当然不可能是25年后因为口误而流传起来的。所以这种“熊猫的名称是由口误流传下来的”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在英语当中,《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英文版里,既有cat bear(猫熊),也有bear cat(熊猫)的叫法,它们统称为panda,这两种说法都是可以的。熊猫是中国的国宝,而在中国一直都有这两种叫法,所以英文当中也就包含了这两种叫法。
    从语言学来讲,其实猫熊和熊猫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名称中大类名和小类名的排列上。大类名指的是通称,小类名指的是专称。在古代,我们通常是把大类名放在后面,小类名放在前面,比如熊类有狗熊、浣熊等种类,大熊猫是属于熊类的,这点毋庸置疑,所以称它为猫熊,意思就是像猫一样的熊,这主要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的。
    不仅《中华大字典》里有熊猫的称呼,我还查到在国民政府出版的《国语辞典》里也有熊猫的说法。这样看来在解放前叫熊猫和猫熊的两者都有,大陆和台湾只是各取其中一种叫法而已。我个人觉得叫为猫熊更为科学,因为大熊猫确实属于熊类,但是对于熊猫(意思为像熊一样的猫)的叫法,既然大家都已经叫习惯了,那也就没有改的必要了,并且这样叫也觉得更可爱一点。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如果一种叫法已经被大家普遍认可,那就没有改的必要了。
    关于熊猫和猫熊这两种叫法,现在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如果称为熊猫会让小朋友误解它不会咬人,放松警惕,我个人认为这种理论是不成立的。因为毕竟熊猫咬人只是非常偶然的事件,不能由几次偶尔的咬人事件推出这样的结论。这和熊猫的名字是没有关系的。从视觉上来看,小朋友也一定会认为熊猫是熊而不是猫,所以不会因为“熊猫”的字面含义来错读、误判。
    无论是叫熊猫,还是叫猫熊,大家在理解上都没有问题,提起这两个名字,大家脑海中都会闪现出那个毛茸茸的、黑眼圈的憨态可掬的动物样子。名字是用来叫的,只要大家在理解上没有问题,不会把它误认为是别的什么动物,就可以了。至于究竟要叫哪个,那就看大家各自的习惯了。对熊猫、猫熊的名称之争同时也更加代表了人们对它的喜爱。

啥人晓得到底哪恁桩事体?
发表于 2009-3-13 21: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初中動物課上似乎書本裡是寫 學名『大猫熊』
发表于 2009-3-14 08: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Mauyon....Yonmau
发表于 2009-3-14 10: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式的生物学上的名称肯定是猫熊么
发表于 2009-3-14 17: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科技报2009-03-09 10:16
   但据我考证,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在1915年编辑的《中华大字典》中,它的字体印刷是直排的,上面很清楚地写明是“熊猫”,当时它所指的“熊猫”是小熊猫。这证明当时人们已经称呼它为熊猫了。砇玟旼 发表于 2009-3-13 19:45

作者这里的说法有点问题。既然1915年的“熊猫”指的是小熊猫,怎么就因此可以证明当时人们已经称呼大熊猫为熊猫?大熊猫与小熊猫是两种不同的动物么。
找不到文中所提到的《中华大字典》,不过可以想像的一个可能是:该字典中可能以“熊猫”称呼小熊猫,以“猫熊”来称呼大熊猫。
发表于 2009-3-16 23: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这里的说法有点问题。既然1915年的“熊猫”指的是小熊猫,怎么就因此可以证明当时人们已经称呼大熊猫为熊猫?大熊猫与小熊猫是两种不同的动物么。
找不到文中所提到的《中华大字典》,不过可以想像的一个可能是 ...
cqdanielzh 发表于 2009-3-14 17:33
同感:作者这里的说法有点问题。
发表于 2009-3-16 23: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熊猫,猫熊,戆戆分弗清爽。。。
发表于 2009-3-17 13: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么饼干传到中国个辰光啊是也是从左望右读造成功个呐?
发表于 2009-3-17 15: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先叫cookie,后来英国借用法语biscuit,美国没赶上时髦,所以现在还是cookie天下
cookie和曲奇对应比较紧密
biscuit跟饼干有点点远。。。。
发表于 2009-3-17 15: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法语这个cuit倒有点神似干的。。。
发表于 2009-3-17 21: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小熊猫,真正的“熊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开只户头

x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19: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嗯,作者无法借此推翻那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而那个说法可疑之处在于似乎只有“熊猫”读倒了,其他动物无恙。 6# cqdanielzh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1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物学上也是“大熊猫”、“小熊猫”吧。 5# guoguo
发表于 2009-3-18 19: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物学上也是“大熊猫”、“小熊猫”吧。
砇玟旼 发表于 2009-3-18 19:05
 楼主| 发表于 2009-3-20 20: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不是用“猫熊”、“熊猫”称呼两者的 18# 热度
 楼主| 发表于 2009-3-20 20: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yaodehuai/yaodh08.htm

談“熊貓”和“貓熊”


姚德懷


2002年第12期《咬文嚼字》, 見第26頁有《“貓熊”何以成“熊貓”》一文。該文論點其實重複了同刊1999年第6期第34頁《“貓熊”變“熊貓”》的論點。兩篇文章都轉述了同一種看法, 認為“貓熊”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橫排時從右至左讀便變成了“熊貓”。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可商榷的, 以前曾寫文討論過。我的主要觀點是:熊貓既是國寶, 早有土名及傳統的名稱, 熊貓或貓熊都源於洋名, 而“熊貓”語源上可能還是出自“小熊貓”。以下掛上有關舊作兩篇, 拙文之後又掛上武漢朱建頌先生的一篇有關文章。

大熊貓
姚德懷

[ 原載《詞庫建設通訊》19978月第13期第36-37頁。]
讀者來信提到了《術語學、標準化與技術傳播國際學術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 1992, 北京) 494頁李玉英“漫談名詞審定工作”一文的片斷。李氏說:


熊貓早在1869, 一位法國學者來華, 到四川考查生物資源, 給“熊貓”定名為“黑白熊”。兩年後, 動物學家進一步考查, 研究它屬於貓熊科, 將它進一步定名為“貓熊”。直至本世紀四十年代, 我國在重慶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當時展品標牌上分別用中、英文書寫著“貓熊”的學名, 但由於那時的中文習慣讀法是從右至左, 故而國人都把按英文書寫方式書寫的“貓熊”, 讀成了“熊貓”, 並延用至今, 唯台灣現仍稱它為“貓熊”。此名正名難於讓人接受, 只能“約定俗成”, 仍稱“熊貓”。

這段文字有許多可疑之處:

1.
四十年代, 把“貓熊”讀錯 (是否應為“看錯”?) 成為“熊貓”, 不大可能。因為在四十年代, 電台廣播已經十分普及, 如果播音員把“國寶”的名字也唸錯了, 有關方面哪有不立即糾正之理?事實上, 那時已經有“熊貓”與“貓熊”之爭, 而且“熊貓”已經很快地便約定俗成了。

2.
李氏說, 台灣現仍稱它為“貓熊”, 此說不確。《辭海》(最新增訂本, 1980, 台北) 有“熊貓”條而無“貓熊”條;《重編國語辭典》(1981, 台北) 也是有“熊貓”條而無“貓熊”條。反而《現代漢語詞典》把“貓熊”列為正條,“熊貓”只是副條!事實上在台灣一直也是仍有“熊貓”、“貓熊”之爭。

3.
李文說當時讀中文是從右到左, 這不完全符合事實。實際情況是:當時橫行中文大致上科技界是從左到右讀寫, 傳統則從右到左讀寫。大陸50年代才規範橫排為從左到右。在台灣長期存在著混淆, 而且在頗長時期內官方與大陸唱反調, 規定橫行文字要從右到左, 到近年才放寬。在香港也一直有這類混淆。報章文字橫排時改為從左到右大概還是近十年的事, 大概以《明報》為始, 但是《明報》報頭刊名到現在仍是由右到左。素以“進步報刊”自詡的《大公報》要到回歸前夕的19976, 才宣布橫排文字改為從左到右!

(附記:1869年“發現”大熊貓的是耶穌會傳教士 Armand David,《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譯成“大維德”替代習用的“大衛”。據說內地近年來有主張嚴格音譯者, 可惜中國人如果大聲讀出“大維德”, 歐美人還是無法聽懂。大概最接近法語 David , 應是天主教《聖經》的譯名“達味”, 而這“達味”還須以上海話讀出才像。)

再談大熊貓
姚德懷

[ 原載《詞庫建設通訊》19997月第20期第49-50頁。]
我曾寫過兩段關於大熊貓的文字1
,
其中引《中國大百科全書》說“大熊貓……俗稱花熊或竹熊, 古籍上記載的貘、貊、貔、貅、白羆等均指此獸”。最近看到一則消息, 留壩縣首次發大熊貓, 並說多年來在農村老人中就有許多關於“花熊”的傳說2, 可知“花熊”應是南一帶的名稱。然則“竹熊”又是那些地方的稱謂呢?相信四川陝西甘肅的朋友能夠解答這些問題。

最近也看到《熊貓的風采》3
一書。其中有一節專談中國歷史上關於大熊貓的記載, 列舉了異名及其出處。這裏摘要如下:
貔貅 (《尚書》、《詩經》、《史記‧五帝本紀》)


(《東周列國志》第35回、《爾雅》、《上林賦》(司馬相如)

 
《貘屏贊》(白居易)、《本草綱目》(李時珍))

食鐵獸 (《山海經》)
(《神異經》()

  虞 (西晉)
()

猛氏獸啖鐵獸
(《蜀中廣記》(明‧曹學佺))


我們再翻查《辭海》、《辭源》等工具書, 它們並沒有把貘等和大熊貓連繫起來。例如《辭海》(1989)“貘”條:“貘”指 1. 貘屬動物……; 2. 古籍中的獸名……, 沒有指出與今天的大熊貓有任何聯繫。可知,《大百科》和《辭海》的專家們對大熊貓的古名並沒有共識。《熊貓的風采》對此也沒有深入的分析。

上面有一個古名“食鐵獸”, 為什麼有“食鐵獸”這樣奇怪的名稱, 難道大熊貓 (或其他動物) 真能吃鐵嗎?《熊貓的風采》對此也沒有說明。倒是 George Schaller 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他認為大熊貓常到民居覓食, 舔食炊具,
甚至用強有力的牙齒咬壞鍋子以取得食物,
因此有了“食鐵獸”這樣的名稱。4,5

以前也討論過“熊貓”和“貓熊”的問題。一個說法是在1940年代由於“熊貓”兩字橫排時既可讀成“熊貓”, 也可讀成“貓熊”, 因此產生了混淆。這種說法是不足置信的。1
最近偶然對比了中文版《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和英文原版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的熊貓條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英文版“小熊貓”段說:


The lesser (red, or common) panda (Ailurus fulgens)
……(Sometimes called bear cat, or cat bear)……

其中最後幾個字 (譯成中文即為:小熊貓……有時稱“熊貓”或“貓熊”) 在中文版裏竟然給略去了!這裏可能有兩個原因:1. 中文譯者可能認為這句話不重要; 2. 中文譯者可能認為英文原撰寫者弄錯了,“熊貓或貓熊”應該放在“大熊貓”後面才是。

不管怎麼樣, 英文原文表明了“熊貓”或“貓熊”之爭, 不僅在中文世界裏才有, 在英語世界裏也早已經有了!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的英語版和中文版還有一個區別, 英語版既有大熊貓的圖片, 同頁也有小熊貓的圖片, 而中文版只有大熊貓的圖片, 沒有小熊貓的圖片。這一次我在諦視英文版的時候, 忽然靈光一閃, 有了“頓悟”。大熊貓太像熊了 (頭、熊身、短尾), 小熊貓太像貓了 (貓頭、窄身、長尾)。因此小熊貓應該稱“熊貓”, 大熊貓應該稱“貓熊”才是!而早期熊貓、貓熊的混淆, 其源頭可能就是在於小熊貓!

話又說回來,“熊貓”或“貓熊”, 其詞源畢竟還是近代的、外來的。在中國原產地或古代的稱謂中, 從來不見有“貓”這個詞素。我們的先民畢竟是聰明的, 他們沒有採用“貓”這個語素, 因為貓爪是可以縮進的, 而竹熊的爪是不能縮進的啊!

我們可否用回本地本色的稱謂“花熊”或“竹熊”呢?

(
本篇只談通名, 不涉及學名。)




三十年代已有“熊貓”之稱
朱建頌


[
原載《詞庫建設通訊》199911月第21期第50頁。]

《咬文嚼字》1999年第6期所載《“貓熊”變“熊貓”》, 介紹20世紀40年代在重慶舉辦的動物標本展覽時, 人們把從左到右的“貓熊”兩字讀成從右到左的“熊貓”, 經過媒體傳播之後, 造成以錯為對的情況, 以迄於今, 云云。

這則以錯為對的“故事”, 跟姚德懷先生在《詞庫建設通訊》第13 (19978)《詞語隨筆》中提到的李玉英《漫談名詞審定工作》所述的完全相同, 姚先生即已提出三點可疑之處, 值得重視。最近, 姚先生又在《詞庫建設通訊》第20 (19997)《詞語散記》中提到英文版不列顛百科全書“熊貓”條中有“小熊貓有時稱熊貓 (bear cat) 或貓熊 (cat bear)”的情況, 表明英語世界裏也存在同樣的分歧, 這就不是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的問題了。

在這方面, 我特作兩點補充:

(1) 1915
年編成、1935年出版的《中華大字典》“熊
胡弓切”之():“熊貓, 獸名, 似貓而善升木。”從所附熊貓圖看, 是小熊貓。(1978年重印本, 935頁。)

(2) 1938
年出版的《辭海》“熊貓”條稱:“怪獸名, 產新疆;……距今六十年前, 為法國科學家比利大衛氏所發現”。(1980年重印本, 1849頁。) 這是大熊貓, 儘管產地不確。據《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熊貓”條說“1869年由耶穌會傳教士大維德發現”(見卷8691), 則《辭海》此條草擬於1929年前後。

以上兩項資料反映的時間都在30年代 (實際更早), 足證稱“熊貓”並非40年代所發生的以錯為對的偶然現象。再者,《中華大字典》和《辭海》都是直排的, 絕不致發生差錯。

另外, 對姚先生述及的內容作兩點補充:

(1)
我國古代大熊貓的異名除《詞語散記》所列8種之外, 還有:白豹 (《爾雅》), 猛豹 (《山海經》), 白狐、執夷、白羆 (陸璣《詩疏》)。當然, 這些都是文獻上的說法, 確否尚待考證。

(2)
關於食鐵之獸,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貘》中提到“今四川川東有此獸, 薪采攜鐵飯甑入山, 每為所齧”, 也許就是 George Schaller 所說“大熊貓常到民居……咬壞鍋子以取得食物”的依據。這類推測和發揮, 稱得上是“合理的解釋”; 而“能舐食銅鐵”(《爾雅》郭璞注) 乃至“須臾便數十斤”(《蜀都賦》劉淵林注) 之類則極不合理, 不可信。






[430079
武漢市 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


[
編者注:1932年商務《動物學大辭典》既無“熊貓”、“貓熊”,
也無 Panda]








1. 《詞庫建設通訊》, 19978月第13期第2343頁、第36-37頁。

2. 新華社消息, 1996317日香港《大公報》A6
版。


发表于 2009-3-20 20: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物学上也是“大熊猫”、“小熊猫”吧。 5# guoguo
砇玟旼 发表于 2009-3-18 19:05
即不是用“猫熊”、“熊猫”称呼两者的 18# 热度
砇玟旼 发表于 2009-3-20 20:23
我看到的學名
無論大小,似乎都是 猫先熊後
发表于 2009-3-20 23: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物学上也是“大熊猫”、“小熊猫”吧。 5# guoguo
砇玟旼 发表于 2009-3-18 19:05

简明生物学词典 里 记的是 猫熊
发表于 2009-3-21 11: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yaodehuai/yaodh08.htm

談“熊貓”和“貓熊”

姚德懷
……
最近, 姚先生又在《詞庫建設通訊》第20 (19997)《詞語散記》中提到英文版不列顛百科全書“熊貓”條中有“小熊貓有時稱熊貓 (bear cat) 或貓熊 (cat bear)”的情況, 表明英語世界裏也存在同樣的分歧, 這就不是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的問題了。

砇玟旼 发表于 2009-3-20 20:25


bear cat 和 cat bear 恐本身即来自汉语,并非英语中的主流通用名,不能据此认为英语世界里也存在这样的分歧。

英文中小熊猫称 lesser panda 或 red panda,学名 ailurus fulgens ;大熊猫称 giant panda 或 panda ,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 。
 楼主| 发表于 2009-3-21 19: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 23# guogu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6 06: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