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话是畲族使用的一种的汉语方言,与客家话、闽语等南方方言有些接近。例如古全浊声母今读清音,逢塞音塞擦音部分字读送气清音,部分字读不送气清音;非组部分字读[ p ]组声母;溪母部分字读[ h ]或[ f ]声母;部分地点有[ m n ŋ ]和[ p t ʔ ]韵尾;声调6个,清去归阴平,全浊上主要归去声,少数归阴平;有小称变调。畲族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二省,在浙江省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景宁、丽水市辖区、云和、遂昌、泰顺、文成、苍南、龙游等地,在西部建德、淳安、桐庐等地也有少量分布。浙江省的畲族主要是明清两代从闽东连江、罗源等地逐渐辗转迁来的。
九姓渔民方言分布在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七里泷)沿岸,在新安江、衢江的上游和富春江的下游也有少量九姓渔民居住。九姓渔民是一种水上居民,直到20世纪中叶才上岸定居,现不足千人,“九姓”是指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九个姓。九姓渔民的方言与建德市梅城一带的方言有同有异,例如古全浊声母字今读清声母,逢塞音塞擦音平、上、入声不送气,去声送气;泥母洪音多数字读[ l ]声母,与来母字不分;分尖团;疑、影母字逢今开口呼韵母读[ ŋ ]声母;古阳声韵咸山摄全部、宕江摄部分、梗摄开二字在白读中没有鼻音尾,今读开尾韵;古入声韵咸山宕江摄的部分字在白读中没有塞音尾,今读开尾韵,其余韵摄的字收[ ʔ ]尾;平、入声分阴阳,上、去声不分阴阳。各地九姓渔民方言之间也存在不少差异。
从历史上来说,吴语和闽语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分布在浙江省西南部(以及赣东、闽西北)的吴语上丽片方言,由于偏居浙赣闽交界山区,北部有金衢片阻挡来自北方汉语的冲刷,因而保留了大量古老的方言特征。这些特征同样见于闽语。例如,非组字读[ p ]组声母,知组字读[ t ]组声母,心邪生书禅母的一些字今读塞擦音声母,匣母的一些字今读如群母,云以母的一些字今读擦音、塞擦音等声母:
痱
缚
万
猪
桌
肠
手
树
汗
远
痒
遂昌
pei3
bɔʔ8
maŋ6
tɑ1
tiɔʔ7
də̃2
ʨʰyɤ3
ʥiɯ6
guə̃6
xəŋ3
ʑiɔŋ4
常山
pue3
biaʔ8
mã6
tɑ1
tiʌʔ7
dʌ̃2
tsʰuə3
ʥiɯ6
gõ6
xoŋ3
zõ4
这表明在较早时期,南部地区的吴语与闽语具有共同的特征。
上丽片等南部吴语方言里的这种现象似乎也可以看作是看作是受闽语影响的结果。的确,南部吴语里参差不齐的存古现象(越靠近闽语越丰富)似乎是闽语浪潮由南往北冲刷所留下的痕迹。但是,以下理由表明这种推测很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第一,南部吴语读存古声母的字都是口语常用字,这类字的读音恰恰是一个方言里最稳固的。第二,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各方面来看,闽语对南部吴语不具备进行强力冲刷的力量。第三,存古声母是一种旧形式,以一种旧形式来冲刷其他方言,需要异常巨大的力量,这更不是闽语所具有的。第四,在南部吴语中,不少方言的非组字、知组字已经在存古声母的基础上发生了多种符合自身语音演变规律的变化,如非母读[ ʔb ]、[ m ]声母,知母读[ ʔd ]、[ n ]、[ l ]声母,並母、定母读清音声母,这表明南部吴语的存古声母已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不是一种新近才出现的形式。
如“贰”之“三”节所述,在浙江省的东南部,分布着闽语闽南片和闽东片方言。其中闽南片方言分布在台州市玉环县的部分地区,温州市瑞安、文成、平阳、泰顺、洞头、苍南等县市的部分地区。闽东片方言(俗称“蛮话”或“蛮讲”)分布在丽水市庆元县的部分地区,温州市泰顺、苍南县的部分地区。上述地区的闽语是由历代的福建移民形成的,其中闽南片方言形成于明清时代。由于长期与吴语接触,浙江的闽语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例如苍南县城灵溪镇的闽南话,鼻音韵尾[ m ]合并到[ n ],年轻人则[ n ]尾合并到[ ŋ ]尾,只剩下一个[ ŋ ]尾;塞音韵尾[ p t k ]消失,没有喉塞尾[ ʔ ];入声消失,读长调,清入归阴上,浊入归阳平;这些变化显然跟受到当地吴语瓯江片方言的影响有关。(温端政1991)又如泰顺县三魁镇的闽东话(蛮讲),下列词语都与当地吴语相同而与闽语不同:坟坟墓|柴面盂脸盆|麦粉面粉|事干事情|物事东西|洗身体洗澡|兜盛(饭)|着穿|尻臀屁股|着棋下棋|着力累|乐要。(秋谷裕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