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838|回复: 6

寻找消失的老泰州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0 13: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通讯员  徐进  沈嵘 记者  顾佳 日期:2009-1-7 10:01:06  来源:泰州晚报

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故乡音。”泰州方言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
    地方文史专家俞扬做客第36期《凤城讲坛》,为您详解泰州方言。


泰州方言始于古代吴语

    《左传》中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秋,卫侯会吴于郧,公及卫侯、宋皇瑗盟,而卒辞吴盟。吴人藩卫侯之舍……卫侯归,效夷言。”杜预注明“郧,发阳地。广陵海县东南有发繇亭”。这句话说明,当时的广陵即现在泰州所在地区说的话系仿效吴语。
   而《吕氏春秋》中引伍子胥的话:“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能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与我亦然。”这里面“习俗同,言语通”说明当时泰州这边的语言基本和吴语是相通的。
    《史记》高祖六年(前201年)立刘肥为齐王时,“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十二年立刘濞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意思是说同一种方言的地区都赠给齐王。
    此外,《方言》将“吴扬越”、“吴扬江淮”、“南楚江淮”并称。《三国记》的《魏书·蒋济传》、《吴书·吴主传》均说,建安十四年(209年),“江淮间十馀万众皆惊走吴”、“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馀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
    从《左传》、《吕氏春秋》、《史记》、《方言》、《三国记》等书的记载,可以初步推定出:在周秦两汉时代,今泰州地区的方言是古代吴语。

江淮方言的形成


    经过一定时代的发展,泰州地区的方言逐步从古代吴语向江淮方言转变,这是泰州方言史上的重大变化。这主要来自于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永嘉南渡。
    《晋书·王导传》:“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据史料记载,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区曾发生过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这次变乱直接招致了永嘉时期的民族斗争。匈奴和羯族的首领刘曜、石勒等率领部众,残酷地屠杀汉人。永嘉四年(310年),刘曜在今河南东部攻下汉人坞堡一百余处。同年,石勒在今湖北襄樊一带攻下坞堡三十余处。后又在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击败晋军主力,晋军死者十余万人。同年,刘曜攻陷洛阳,纵兵大肆屠杀焚掠,洛阳化为灰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晋朝的官民实在无法忍受,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
    在永嘉南渡时,北方的许多士族、大地主携眷南逃,随同南逃的还有他们的宗族、部曲、宾客等等,同乡同里的人也往往随着大户南逃。随从一户大地主南逃的往往有千余家,人口达到数万之多。有的逃到广陵(今江苏扬州),有的逃到京口(今镇江)以南。
    其中泰州地区也有很多的移民过来,由于人数比较多,而且比较聚集,所以当时本地的吴语渐渐被外来的语言所影响,从而逐渐向江淮方言过渡。
   “海陵县界地名青蒲,四面湖泽,皆是菰葑,逃亡所聚,威令不能及。璩建议率千人讨之。时大旱,璩因放火,菰葑尽燃,亡户窘迫悉士,诣璩自首。近有万户,皆以补兵。”这是晋孝武帝时(373-396年)《晋书·毛璩传》中一段介绍海陵县当时状况的语句。从这些史记资料中可以推测出,当时泰州地区的方言已经初步显现出江淮方言的特点。

“洪武赶散”与泰州方言


    “洪武赶散”之说,一度在泰州人中间流传甚广。很多人都说自己的祖上来自苏州,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民国)续修盐城县志》卷十四引凌兰孙《凌氏谱》云:“元末张士诚据有吴门,明主百计不能下,及士诚兵败身虏,明主积怒,遂驱逐苏民实淮扬两郡。”夏兆《泰县氏族略》认为“吾邑氏族由苏迁泰者十之八九”,并描绘说,朱元璋与张士诚作战,命常遇春攻泰州,同时决高家堰水淹,“是时泰州既遭焚杀之殃,复受沉沦之祸,居民非死则徙尔。明太祖乃下诏移苏郡之人以实泰邑。此今之泰人所为多由苏迁泰者也。”
   《(民国)泰县志稿》卷二十五在解释民谣“杨家庄上失了火,大的小的跟了我”中“火”、“我”二字押韵时说,现今的泰州话是洪武赶散后才形成的:“泰县方言‘我’字读成鼻音若‘引’,则明洪武迁苏民于泰以后转变而成之音也。此‘我’字独作官音与‘火’押,则此谣谚之起必在明前。”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仍有论文称“苏州移民在泰州、兴化一带影响最大”。因此,今天泰州有些地区在亲属称呼和人称代词上还有许多和苏州话一致的地方。
   在今天的方言地图上,泰州话属官话系统的江淮方言,苏州说吴语,二者差别很大。明初泰州人口约15万,说吴语的移民只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又分散在如此广大的地域中,而且,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或文化上都是不占优势的,他们带来的吴语,与当地土著说的江淮方言相比,显然是弱势方言。这种情况下,吴语不可能对泰州话原有的语音结构等产生强烈的冲击。
   江南移民的吴语没有使泰州等地的江淮方言发生根本改变,并非没有造成影响。人数较少的说吴语的移民和人数较多的说江淮方言的土著在一起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方言,肯定会因接触而相互交融。在强势的江淮方言包围之中,移民的后裔放弃了吴语,同时江淮方言也吸纳吴语的若干成分。

其他方面对方言的影响


    泰州历来就是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城市。而2000多年来也经历过很多次地域上的变动,这些方面都对泰州方言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影响。
   比如说新中国成立后,泰州的泰兴、兴化、如皋很早就被划分出去,这两地的说话口音就和泰州相比有些区别。而大丰、海安、东台划分出去的时间比较晚,跟泰州地区说话的口音相差就不算很大。特别是东台,与泰州的经济、文化往来比较密切,特别是在以前陆路不发达的时候,泰州与东台之间的泰东河是一条重要的运输通道,往来就非常频繁,两地人说话口音也非常相似。
    从泰州的经济情况来看,以前泰州由于一直是产盐之地,鼎盛时期盐税收入甚至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1/3,这让泰州的城市发展也走在了前列,吸引了许多外地商贩云集泰州,很多人选择在泰州扎根。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泰州方言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而从前贸易输出基本都是靠水路,太平天国时期,泰州地区的盐向外运输都是从口岸上船,所以刁铺这边的口音基本都和泰州一样,而往南马甸那边则基本没有泰州话的味道了。

寻找消失的老泰州话

    清朝泰州人赵瑜的《海陵竹枝词》里写道:“娇儿弱女语牙牙,有客敲门访河爹。一个答应在(谐音钗)家里,一个摇头回在(谐音采)家。”
    经过调查,以前泰州话中在(谐音采)家,意思是不在家的意思。就好比早晨见面问候“你曾吃饭啦?”回答说“逞嘿”其实就是表示没有的意思。而现在在泰州已经基本找不到这样回答的了,现在一般都是说“不曾”。
    以前城区北边有个韩桥,祖辈时泰州话读(hun)桥,而现在基本都直接说韩桥了;还有养蚕,以前都说养(cun),现在都是说养(can),只有泰兴话还保持着老的读法。
    其实,泰州方言经过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到现在来看,很多已经逐渐不用了。如“钢丝车———脚踏车———自行车”,现在已经基本听不到有人说钢丝车了,这个具有老泰州特色的方言已经基本消失了。
根据录音整理

人物简介

    俞扬,地方文史专家。江苏泰州人,1939年生,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担任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参与编写《江苏省志·方言志》,出版过《泰州旧事摘拾》等书。
发表于 2009-1-10 15: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去采访一下胡core的泰州话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5: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注意。。胡core是安徽绩溪人
发表于 2009-1-10 21: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俞老先生是魯國堯先生的同學。
发表于 2009-1-10 22: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注意。。胡core是安徽绩溪人" />
吴人 发表于 2009-1-10 15:54

生长在泰州的,徽商家庭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23: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尽人皆知。但不理解这口径里头的意味是很危险的,注意啊。。。
发表于 2009-1-18 20: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找老泰州话,去周围乡下找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19 15: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