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541|回复: 34

周立波海派清口笑侃三十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0 03: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系列大概是国内目前为止唯一的stand-up comedy了,从形式上来说是上海滑稽的一大突破(全程单人表演要比有对手的独脚戏和滑稽戏难度大得多),从内容上来看有一些新意,但是又似乎略显不足。

滑稽噱头不外乎说学做唱,周以唱见长,他的早年独脚戏《对歌》就是以唱出名,这次自然也是大展歌喉,据说他明年还要以演唱会结合清口的形式去万体馆演出。做周也颇为在行,全场几个比较出彩的地方如周柏春,江core,周个人回忆小时候挨打等他都是做得惟妙惟肖,台下笑倒一片。说和学他就比较欠缺了,学方言竟然把毛邓的口音差不多混了起来,学粤语寥寥几句发音也是一塌糊涂。说更是惨不忍睹,整个表演掺杂了大量普通话,我估计了一下普通话比例大概在50%,有些段子更是达到了80%以上,只剩人物对白还是几句沪语,不知是周基本功没到家还是特意为了讨好所谓的“白领观众”。

Stand-up比较讲究的是内容深度和讽刺,周的表演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这方面不可能有什么大的突破。对过气政治人物(毛邓江)隐晦讽刺之前也不忘再三强调“本表演不代表本人观点”,无厘头之余透着些许对现实的无奈。周广告语中号称要带领滑稽摆脱低俗,但是内容上的限制又使得一些低俗在所难免,于是某些短信笑话甚至黄段子也就不得不拿来聊作充数了。

周算是科班出身,但是很早就离开了剧团,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这两年周凭借着“海派清口”和一些电视表演又重新火了起来。“海派清口”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而且据说周本人也没有赠票。我进场后不久计一彪和龚仁龙就走来坐在我侧方走廊里的临时折椅上。进场时门口黄牛求票者众,但应者寥寥。周的演出在一片萧条的滑稽演出市场可谓是一个异类,这样的创新来得虽然太晚,却也总比没有要强得多。
发表于 2008-12-20 16: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被自己耽誤前程的小滑稽
发表于 2009-5-11 20: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带三个表来上海采访周立波老师。周老现在可红了,一个人的脱口秀可以说两个小时。以前我觉得最能说的是罗老师。周立波大部分时间用上海话讲段子,一张嘴就有人笑。以前我一直分不清上海话和日本话的区别,别看我每年都去上海,听上海话还是很费劲的。听周立波讲段子,突然觉得自己能听懂一半上海话了。也就是说,我去日本,也能听懂一半日本话了,加上日语里面有一半汉字,估计日语就学会了。
发表于 2009-5-12 19: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沈彬:讽刺现实是周立波走红的秘诀

2009年05月11日 07:37东方早报
                        作者:沈彬

周立波红了,成了上海多年来罕见的受普遍认同的本土笑星。为什么?因为他的“海派清口”好笑!如果不好笑,观众不会花钱去看演出;如果不好笑,周立波的台词不会蹿红网络。“好笑”是喜剧的起点,也是最高的成就。

周立波的走红是以上海滑稽戏的整体没落为背景的。这个城市太需要快乐了,但我特意询问了一下周围的朋友,发现他们几乎十年来没被上海滑稽戏逗笑过。弗洛伊德告诉我们:一切引人发笑的事物,都不可能让人仰视。然而很多笑星偏偏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放弃喜剧应有的讽刺现实、针砭时弊,企图来“教育”观众、歌功颂德,这是违背艺术规律的,其结果是表演者急赤白脸,严重煎熬观众。

首先,周立波的清口极大地讽刺了现实,满足了观众的需要。滑稽戏的生命正在于讽刺。发端于十来年前的舞台院团和媒体的跨界合作,繁荣了演艺市场,也为滑稽界提供更多的出镜机会,产生了无数“情景喜剧”,荧屏上满是“笑星”。背靠上电视这棵大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滑稽剧演出的首要目的是满足制片方,而不是受众。而制片方首要考虑的是回避“政治风险”,其次是广告收入。于是笑星们回避现实,回避讽刺,自得其乐地表演“滑稽”。民众中意见极大的问题,却被主流娱乐界忽略。

这才显出了周立波表演的可贵。他讽刺假货,开涮股市,揶揄统计数据、大牌明星,模仿首长,在周的表演中,观众获得少有的“精神慰藉”,引发了心中共鸣。有报道说,几个领导看了节目,也是开怀大笑。我知道有不少外地朋友也喜欢上了周立波,不是因为方言的魅力,而是欣赏这种中国文艺领域罕见的“批判现实主义”,这就是上海敢为天下先的地方。

其次,周立波的清口提高了层次,定位于高端市场,抓住了年轻人。周立波强调其清口跟传统滑稽戏无关,虽然有悖事实,却是正确的营销策略。传统的上海滑稽戏已经让观众审美疲劳:不买账,并且在市场定位中滑稽戏品牌形象“落伍”、低端,无法打开年轻人的市场。

而周立波每天进行数小时的网络阅读,将隽语安排在表演中,这引发青年白领观众的文化认同,通过他们的“传销”式营销,让周立波走红网络。其所谓“不做小丑,做智者”的定位,也是基于一种文化自信,而不是通过出乖露丑,自我贬损,乃至使用荤段子,这些只会让观众在开始的大笑之后,对演员产生深深的鄙视。周立波所谓的“清口”是与粗口、脏口相对的,两者定位俨然是“吃大蒜头和喝咖啡”。同样是今年蹿红的喜剧演员,一位传媒人士曾如是比较某“劳模”和周立波——前者是艺人不屑为的,后者是艺人不敢为的(他的讽刺精神)。

有人说周立波的走红是借势媒体力量。大概大家忘了,就在郭德纲成名的2006年,上海的媒体企图也挖掘出一个草根明星——蔡嘎亮,结果并没成功。可见一个喜剧明星的成功不在于炒作,而在于“生活清爽”(活漂亮)。喜剧的生命在于讽刺现实,这就是周立波走红的秘诀。

(作者系律师)
发表于 2009-5-12 19: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周立波滑稽界的鲶鱼?个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1日02:33  新闻晨报

           
周立波   □晨报记者朱美虹
  制图夏曾珍

  很久没有这么多观众拿着好不容易抢到的票子坐到剧场里,只为了听一个滑稽演员在台上“瞎三话四”。是周立波,创造了这个城市的新风潮。

  从最初600座的兰心大戏院到如今1300座的美琪大戏院,他将“主场”扩大了一倍;

  从最初普通话上海话三七开到如今几乎纯上海话,他将自己定位为“为上海人说话”的上海人。

  年度盘点、双季盘点、笑侃三十年、笑侃大上海……复出至今仅仅26个月的周立波,以其自创的海派清口,通过数十场演出、正版碟甚至盗版碟,让“乃伊做忒”、“打桩模子”成了最in的流行语。

  红得迅速而猛烈。就连“阿哥”关栋天都开始在台上自嘲“我好歹也是上海滩一非著名京剧演员,如今居然成了周立波的报幕员”。

  走红必然带来忙碌,忙碌容易无暇自我审视。周立波的公司如今业务繁忙,广告商、演出商、媒体邀约不断,工作人员人人忙得人仰马翻。在这样的情况下,台上“人来疯”的周立波,台下脑子倒是交关清爽:他对自己的发展有清晰的定位和目标,对春晚、巡演、电视也有着明确的原则和底线。海派清口让他被关注,他反而还要开拓其它演出样式——演唱会和话剧,连档期都已基本敲定。

  然而,透过这繁荣景象,我们却不得不看到,正如郭德纲小沈阳无法改变其行业的日渐式微,周立波一个人的成功同样难以带动上海滑稽界的整体崛起,更何况滑稽演员周立波并不承认他的海派清口与滑稽有多大联系。周立波难以复制,要在娱乐方式多样化的今天振兴滑稽行业,更多还得依靠所有滑稽演员苦练基本功,并通过内容、形式与营销手段的创新,把观众从电视机前,请回剧场。

  对上海滑稽界而言,周立波究竟是一条鲶鱼,还是仅仅是一个个案?

  周立波语录(含《笑侃大上海》更新版)

  ◆380块放在屋里厢看2个钟头,侬如果笑出来,肯定被送到医院去——侬顶多看出来是张假币,还是HD开头的;但是花380块来看周立波,如果不笑,就请拿周立波送到医院里厢去。
  ◆最近我被一个老结棍的人关注了,郎昆在媒体上向我伸出了橄榄枝,注意这个“枝”——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知道口伐 ?就是农村台呀,说有可能请我上春晚。
  ◆百万雄狮过长江,我周立波未必愿意过黄河。阿拉吃阿拉的咖啡,不去又不会得被捉进去。当然,实际上我老想去讲讲标准的上海人,我格种算混了比较差的,但如果让全国人民看到上海人是格个样子,不是要崩溃啊。所以,现在对于春晚上不上,我的答案是“先拿郎昆晾在旁边,晾到伊困着为止,格个就叫郎昆。 ”
  ◆怕老婆不算上海男人的美德,各么打老婆算不算北方男人的缺德?
  ◆打桩模子唱歌,每句的最后几个字会得被吃忒,后头格个被一个人学得去,出名了——周杰伦
  ◆甲A本身蛮好,现在变成脚癣了。后头变成中超了,哎呦伊拉好去做做B超了。
  ◆我发觉上海闲话的语法蛮奇怪的,比如讲:“不是我要讲讲侬哦”,结果后头全是讲侬的;“不是我要掼浪头”,结果后头浪头乱掼……
  ◆和一个人做朋友,不但要接受他的优点,连他的缺点也要喜欢,格个就叫——缺西。
  ◆最惨过的就是那些麻雀,证券公司门口格个大屏幕没有红过哦,一直是碧碧绿。麻雀又不懂的咯,伊拉认为共青森林公园到了,延中绿地到了,一只只朝大屏幕上冲。冲一只死一只,冲一只死一只……
  ◆杨百万进去,杨白劳出来;拍着胸脯进去,抽着耳光出来;大小非解禁进去,大小便失禁出来。
发表于 2009-5-12 20: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諷刺大躍進和文革的
发表于 2009-5-12 20: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的曲艺在90年代以后都在衰落
主要原因就是针砭时弊变的越发困难
使得演员只能走自我丑化和下山路的路线
像小偷公司这样的段子恐怕写剧本的时候就会被河蟹
发表于 2009-5-13 05: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周立波此前被tiyz视为吴奸艺人,大肆攻击。。。。
发表于 2009-5-16 11: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视最强大 见怪不怪 其怪自败
发表于 2009-5-16 18: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体来讲弗错,普通话太多,碰着文一眼个词就开国语,显得上海言话功底有问题,另外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家终归弗好,处处有点抬高上海个味道,譬如:
1、讲到上海人头一个发觉西装商标个事体,讲人家巴
2、讲郭德刚吃大蒜,自家吃咖啡

没搿种手法也可以讲得噱头个呀
发表于 2009-5-19 19: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立波为海派幽默而自豪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王小峰 选稿:余燕
在周立波看来,上海人的幽默跟上海人的性格是一样的,比较含蓄(于楚众 摄)
  周立波经常跟观众说他是宁波人,事实上,他的举手投足证明他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上海人,最近这几年,他做了一件事情,用喜剧把上海人吸引到剧场。在一个处处讲究精致高雅的上海,喜剧似乎并不是上海人生活中必须的事情,但自从2006年以来,上海人开始觉得看周立波的清口跟听一场高雅音乐一样重要,周立波的演出场场爆满,不包场,不赠票,领导来了也要买票。两个多小时演出,观众的笑声高达600多次,这在任何喜剧演出中都是少见的。
  演出前半小时,周立波在后台开始准备,他一丝不苟地化妆,头发梳得很规整,一根是一根。然后,他脱掉T恤衫,换上当晚演出的衬衫,穿上西服,在上衣口袋塞进一块褐红色手帕,这一切过程不像是登场表演喜剧,而是像去参加一个高级的派对。一切准备停当,他点上一支烟,同时提醒本刊记者:“我吸烟的时候不要拍照。”他非常注意自己的公共形象,不希望有一点影响到他形象的信息被传播出去。之后,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演出中,他一个人站在舞台上,在上海话与普通话之间穿梭,不管他说什么,观众都会笑。
  采访是在演出前进行的,周立波说:“我们聊45分钟。”然后他提醒工作人员,到点提醒他。事实上采访超过了45分钟,他仍饶有兴致地侃侃而谈,当本刊记者告诉他可以结束采访时,周立波说:“我们还可以聊7分钟。”
  在本刊记者眼中,周立波在进入演出状态后,就像用程序设计好的一样,井井有条,或者说这就是典型的上海人特征,把看似平常的事情都做到极致。
  周立波1981年就进入剧团,主要演滑稽,但随着滑稽的演出市场逐渐萎缩,他开始做生意。做了10多年生意后,在朋友建议下,他又回到了舞台。事实上,滑稽戏已经没有什么市场了,于是他琢磨出用上海话表演脱口秀,他称之为“海派清口”。“叫清口,是针对北方的粗口黄口,按照他们这个来的。海派清口,就是一个人一张嘴一台戏,120分钟,简简单单。”周立波说。
  没想到,清口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也让周立波处处都感觉非常良好。如果说上海人经常用一种特有的文化来展示自己的优势,那么,周立波同样也在用他的成功来向同行展示一种艺术的优势。他和上海人不愿直接袒露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一样,他也不愿去过多评论同行,即便偶尔批评几句,最后也要用话找补回来。“2006年我回到上海的时候,看到整个上海的曲艺现状,我是非常不满意的。我觉得上海这座城市,这些东西不应该越做越低,因为他们误解了老百姓,误解了群众,他们认为群众就是小市民,其实不是。我想出来,为上海这座城市说话,没有人说你要为这座城市去做什么,我是自觉自愿的。”
  周立波认为,北方的喜剧一直是用丑化一个人来达到喜剧效果,包括上海人,也被北方的喜剧给丑化了。“为什么我们搞曲艺的人会把一种非常极端的例子作为一种常态?我觉得他们没文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透析程度不高,你觉得除了去丑化一个人可以给你带来‘笑果’以外,不能在思想上和观众达成共鸣和沟通,所以让相当一部分有文化层次的人抛弃你了,懒得看你了。去看看BBC吧,看看Discovery(《探索》)吧。”于是,周立波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来重塑上海人的形象:“我说‘小沈阳’也好,赵本山也好,都是很伟大的演员。但是,要选对你的观众群,文艺类的彼此沟通是层面上的,我希望没知识的人演给没知识的人看,有知识的人演给有知识的人看,我们要细化。我为什么说周立波海派清口不走出上海,那只能说我是一个有文化责任感的人,对文化区域认识很清醒的人。”
  周立波对巩汉林在喜剧小品中歪曲上海人的形象感到不满,“我觉得幽默也好,调侃也好,首先你要是善意的。有种东西就比较有恶意,比如说巩汉林,上海人是这样吗?不是这样的。因为任何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你到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找到依据的,这就不好玩了”。周立波更希望自己的清口超过以往的民间曲艺形式,不管是相声小品还是滑稽和二人转,他认为传统喜剧形式最终带给人们的目的是笑,而清口是以笑为手段,目的是一种主张——让观众笑着接受他的一种主张。事实上,周立波强调的这一点,就是希望有层次、有知识的观众能理解他的思想,他认为思想是他的清口的核心,而不仅停留在笑的层面上,这样的主张应该与这座城市的人的素质相吻合。“海派清口更多是我个人阅历的一种展示,我是希望,观众能够跟随周立波一边笑,一边体会对这座城市背后的思考,所以我希望你把笑声留下,把思想带回去,把思索带回去。”周立波希望能创造一种高级幽默。
  一直以来,在舞台上,幽默被北方人把控着,这很重要的原因是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生活就越传统,民间曲艺也就越发达。在民间曲艺与商业尚未完全结合在一起之前,它生于民间,长于民间。而经济发达地区,民间曲艺逐渐被都市文艺取代,这也造成了在中国越往南人们的幽默感越弱的现象。在周立波看来,上海人的幽默跟上海人的性格是一样的,比较含蓄。“我以前开过一个玩笑,说和北京哥们儿谈话,感觉他不是刚从中南海出来,就像谈完话马上要回中南海,舍我其谁的那种感觉。上海这座城市很繁华,但这座城市大体上都很低调,然后低调就被认为胆小。幽默是需要智慧的,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应该说我是博览群书,我的知识结构很庞大,海派清口就是要有很大的知识结构做支撑的,否则你说不出。一直在传统里打转不好玩,除非你是在三级、四级城市里。农村应该有农村的文化,大都市应该有大都市的文化。我没在说段子,真正的高手是没有套路的,相声有很多逗哏、捧哏,三翻四抖,你看不出我有套路来,因为我是玩逻辑,玩观点,玩出其不意的,看30场可以笑30场。”
  周立波的表演没有彩排,这一点跟很多传统曲艺的表演一样,当练到驾轻就熟的地步,张嘴就来了。实际上,这种信息密度很大的清口是需要积累的。他说:“每天我的阅读时间在三四个小时以上,我差不多每天有14份报纸要看,浏览,挑选精读。我在台上是真正做到一边思索一边表演的。你们看到我在台上很从容,观众也会让我想,说错了也没问题,很放松。但是我这种表演方式实质上是一种难度很高的意识流的,形散而神不散,我说得再远我都能转回来。”
  谈到他的幽默与赵本山、郭德纲的幽默的区别,周立波说:“他们的幽默是物理上的反应,郭德纲或者赵本山,不是不好,只是很直接。我更多是精神上的会意。我可以说一半让他们去想。这是两种境界,是面对不同人群的。”周立波又补充一句:“也没有说谁高谁低。我不知道这个观点他们能不能认同,就是一定要考虑受众的感受。一定要有自己的观众,演给喜欢你的人看。”
  谈到上海人的含蓄,周立波认为,上海人既不会随便拿自己的亲戚或对方的亲戚家属开玩笑,也不会在一群朋友中间讲过分的笑话,而是很注重分寸。“比方说我绝对不会让人看见我裸露,我抽烟都不会让人看到。上海人比较追求精致,我追求精致是为了我的观众,因为你没有精致的生活哪来精致的作品。”
  在采访中,周立波反复强调他的海派清口不会走出上海,并且他对自己能扎根上海并且获得上海人的认可感到自豪,这种反复强调有时变得有些刻意。
  “我从来没有跟赵本山、郭德纲有过接触。”周立波说喜欢独处。但在他的意识里,他希望能与非海派文化划清界限,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他算了一笔账:“上海这个市场相当相当大,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出去,而且出去找不到你的文化和共鸣。上海我就算1000万人吧,听得懂上海话、喜欢周立波的200块钱一个人,主要是市民。我现在一年算100场,13万人,1万人里有1个,万分之一,就是这个概念。所以不会出去,出去是个很好的活儿,不是因为钱,因为很多演员他们演戏是为了生存,他们可能担心明天饭怎么吃,后天是不是评国家一级演员。这些十几年前就不是我的问题了,因为我已经做到了充分意义上的财务自由,我现在所拥有的已经完全可以维持我的尊严和我的爱好。我是演员中比较少数的懂得放弃即是得到的人,《笑侃三十年》起来以后,我不是扩张,马上收缩。而且我说到做到,不上电视,外面邀请了很多很多,北京都来人,说要做,但我不出去。”但是周立波强调:“走出上海就是走出国门,今年可能会在美国,美国的上海商会,因为上海人全世界都有嘛。所以我的心态挺公益的,也不影响我赚钱。因为有时候刻意想赚钱然后名利双损了,这种事在我身上不可能发生的。因为我一定要谋定而后动,这就是南北性格上的差异。如果我是‘小沈阳’我就出去了,我觉得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周立波很热爱上海,他的《笑侃三十年》、《笑侃大上海》无不透着对上海的热爱,他希望通过他的表演让上海人更热爱上海,让误解上海的人重新理解上海,只是因为方言限制,让上海之外的人无法直接感受他的想法。他说:“我们上海人能听懂北方的相声,你们北方人听不懂我的清口。”这也许是上海人的优势,但也正是人们误解上海的地方。扎根上海,有可能最终变成了自娱自乐。
  不过,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不想从上海走向全国,至少这种接近西方脱口秀的表演形式是值得人们去思考的。至少在周立波眼里,已经看到一种不仅有别于传统幽默方式的表演,而且也在告诉同行,如何去开拓曲艺表演的领域。在这一点上,即便这个区域的人生活不精致、不含蓄,也一样能做到。
发表于 2009-5-19 19: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奇怪干嘛动不动就要走向全国?
上海这么多人,吴语区这么多人,自娱自乐有什么不好呢?
发表于 2009-5-19 20: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讲嘛,假使一定要达到中国个“全国”人口规模,大多数国家个电视台侪好弗要开哉。。。。
发表于 2009-5-19 22: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娱自乐上不了春晚~~
发表于 2009-5-23 12: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访"海派清口"创始者上海滑稽戏演员周立波

文章来源:新华网 | 时间:2009年05月21日

  新华网上海频道记者

许晓青5月21日报道:打开中国互联网的几大搜索引擎,在周姓艺人的排名中,他的热门程度目前仅次于周杰伦,他的名字叫周立波。

一个人,一张嘴,几页稿

纸,每晚滔滔不绝120分钟,要让台下近1400名观众平均爆笑600余次。半年内,几乎马不停蹄的两轮演出尚未告终,迄今已吸引近5万人次走进剧场。不赠票、不包场,却场场爆满,未来两个月的票也已售罄……创造如此"票房神话"的周立波,是一个梳着整齐"小分头"、西装笔挺、年过40岁的上海男人。

日前的一次演出前,在上海美琪大戏院贵宾室外,戴着黑色墨镜的周立波邀请记者一同坐在台阶上,聊一聊他和他的"海派清口"。

周立波说,自己的表演有一条"开心原则"——"我开心,观众才开心,我不开心,观众如何开心得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初,周立波接受了上海滑稽戏的正统科班训练,受过一代滑稽大师姚慕双、周柏春的熏陶。90年代中期,周立波淡出舞台,直到2005年末他最终决定"回归"。2008年12月, 一台以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上海变迁为主线的"笑侃30年"演出在上海兰心大戏院登场,引起巨大轰动,连演31场,票房650万元人民币,更衍生出庞大的 DVD消费市场和超高人气的互联网点击率。

周的表演大部分使用上海方言,间或"穿梭"普通话以及中国的南腔北调。周立波每晚所说的,是上海这座城市开埠近170年和改革开放30年里的衣食住行、酸甜苦辣和人情世故。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肉票,一直说到如今令国人牵肠挂肚的股票,勾起了几代上海人五味杂陈的集体记忆。

周立波说,"我是主动去探索这座城市的思想,想与观众一起整理这座城市的发展线索,希望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这座城市的思考,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找回对这座城市和对‘海派’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周立波所看重的是与观众的互动和"对话",他认为这是"海派清口"的特征之一,这是一种台上台下一起完成的行为艺术。

周将"海派清口"定义为有别于粗口、混口、荤口的一种全新表演形式。他认为,自己的表演有着一种道德层面的文化坚持,绝不触及伦理类的低俗笑话。

周立波的坚持,受到了知名学者余秋雨、钱文忠等人的声援。余秋雨说,这是"海派"文化依托其独特的语言体系实现的一种幽默表达,这具有启迪意义,但才刚刚起步,绝不是终点。钱文忠教授则建议,父母可以通过周立波的演出,给孩子上一堂生动的改革开放历史课。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从周立波的"清口"表演中,看到了"海派"文化复兴的"火种"、看到了文化领域改革的出路。周立波对此较为冷静。他说,他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和方言传承抱有极大信心,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进化的。他认为,在方言被淡化的遗憾中,其实可以看到上海这座大都市的不断繁荣。

周立波自认平时是个"特深刻"的人,每天考虑很严肃的话题。比如什么是老百姓心中的"三个代表",比如"和谐社会"的定义究竟如何表达更易被普通人接受。他透露,自己特别关注时事,家中订阅了14份报纸,每天花几小时读报,每月卖掉的数百斤报纸好像"方方正正的炸药包"。

互联网上,将周立波与郭德纲、赵本山、小沈阳等相提并论。周立波坦言,"我和他们是‘同一经度,不同纬度’的人。"他说,复出之前自己在商海曾几起几落,已经学会了宠辱不惊,尊重同行,也尊重网友的评价,这也是他个人的一种坚持。

如今,周立波的"海派清口"通过剧场、通过DVD、通过互联网不断传播,引发了一股上海俚语热,几岁大的孩童也以模仿"波波"为乐。周立波说,已经注意到了孩子们的反响,这令他开始考虑要在舞台上再坚持更多年。

年过不惑大获成功的周立波,最近正忙着向各路专家学者讨教,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飘飘然"。周立波说,自己也在不断反省、改进表演的细节,比如如何分清城市自豪感与地域歧视的界限。

记者采访结束后的这一晚,伴着人们耳熟能详的香港电视剧《上海滩》的主题歌,周立波一袭黑色礼服,在上海美琪大戏院又一次粉墨登场。室外突如其来的雨声与室内爆棚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周立波在台上尽情挥洒……

"我是一个天真调皮的人!""我希望能用幽默和崇敬去打动这座城市。"周立波和他所扮演的"周立波"同样充满真诚。(完)
发表于 2009-5-24 17: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熱捧小瀋陽 上海人走出自我矮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21 00:02:44  


周立波在上海的受歡迎度遠遠超過紅遍全國的小沈陽。
  中評社香港5月21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5月20日載文《不熱捧小瀋陽 上海人走出自我矮化》,摘要如下:

  “跟周立波比,小瀋陽算什麽東西?”

  問上海籍同事目前滬上如日中天的“海派清口”演員周立波,其表演形式是否接近年初因演出春晚小品《不差錢》而紅遍大江南北的小瀋陽,同事一臉不屑,仿佛我根本不應該把兩人相提幷論。

  相對于在北方的受落,中國中央電視臺每年必播的春節晚會,在南方的收視率節節敗退。據報道,春晚在上海的收視率還超過10%,但到了廣東就只有近5%,而海南才不過是1%。

  也正因如此,把因春晚竄紅的諧星和先後在上海兩大劇院演出30多場、場場爆滿、票房總收入超過人民幣600萬元、連上海市長韓正也去捧場的周立波相比,許多上海人都覺得不是味道。

  周立波自創的“海派清口”脫口秀,有人覺得有香港喜劇演員許冠文和黃子華等表演的“棟篤笑”的影子。它以幽默盤點時事爲主,跟傳統滑稽戲的說學做唱不同。例如,他的“清口”裏有與股市相關的段子,就有人揶揄:“股票這東西是小瀋陽下幾輩子也玩不了的東西。”

  不管是細說中國改革開放30年衣食住行改變的《笑侃30年》,還是戲說新老上海前世今生的姐妹篇《笑侃大上海》,以上海滑稽戲演員出身的周立波,“一身西服、一本提示夾、一個人、一張嘴、一台戲”,盤點許多被主流媒體忽略的民生課題,讓不少觀衆笑彎了腰、笑出了泪。有人計算,他近兩小時的演出中,“觀衆笑聲達680次”。

周立波以通俗表演藝術創造“票房奇迹”的事迹,被滬上媒體喻爲“周立波現象”。有關部門日前還特邀學者和文化人等參與有關研討會,希望能從中窺探海派文化發展的前景。

  學者前往觀賞周立波的表演,更逃不出滬上媒體的“法眼”。著名學者余秋雨觀賞後說上海“一百年才出一個周立波”,就被滬上大小傳媒競相報道。餘秋雨後來解釋,在藝術領域裏面,帶頭的往往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同一個人,有時候幾百年都只有一個人:“周立波是清口表演的開拓者,他把滑稽與上海文化結合在一起,認真尋找生活中的幽默情節,結合之後奉獻給觀衆,這就是表演的門路。”

  因《百家講壇》和《文中有話》等節目更爲大衆熟悉的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去看了演出後同樣被記者逮著,要他做點評。他認爲要早幾年,周立波完全不可能“火成這樣”:“上海本土文化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被邊緣化。但是最近這幾年,上海開始改革戶籍政策,開始接納更多的人來到這座城市。……上海人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就會發現少了點什麽自己的東西。周立波的出現,正好符合了上海人在經濟站上一個新高度後,對于本土文化的一種需求。”

  由于上海已普遍使用普通話,讓人覺得由京派文化掌握了話語權。爲此,錢文忠覺得主要以上海話演出的周立波“讓上海人走出文化上的自我矮化,是一件好事情”。

  周立波本身也多次强調不擔心演出只有上海人看得懂,他說:“上海的語言類節目,爲什麽一定要把上不上春晚作爲標杆呢?既然是上海的語言類節目,自然要立足上海,上海有1800萬人,多麽大的市場,如果每個人都來聽‘海派清口’,那就是將近40億元收入。”

  他所流露的自信可見一斑,其演出段子也穿插了調侃北方人,甚至是央視的笑料,收到了很好的“笑”果。他也對上海文化的批評進行反批評,一改許多文學和戲劇作品中,上海人斤斤計較的刻板印象。

  當滬劇日漸沒落,上海天蟾逸夫舞臺上演的京劇、越劇却獲得許多上海人的掌聲時,周立波的出現讓許多上海人重拾了對當地文化的信心;當老上海們感慨每天乘坐的公交車(巴士)不再以熟悉的滬語報站,他們對地方語言的熱愛、對現實的不滿也都盡顯于那“680次”的笑聲中。所以,周立波能不紅嗎?
发表于 2009-5-24 19: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xiao shen yang哪恁翻译成正统繁体(traditional)字还是个问题呢
瀋?沈?
发表于 2009-5-24 19: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沈:
【巳集上】【水字部】沈 ·康熙筆画:8 ·部外筆画:4
《唐韻》直深切《集韻》《韻會》《正韻》持林切,竝音霃。《說文》……又姓。《廣韻》出吳興。本周文王第十子聃季,食采於沈,子孫以國爲氏。……

瀋:
【巳集上】【水字部】瀋 ·康熙筆画:19 ·部外筆画:15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昌枕切,音沈。《說文》汁也。《元結詩》煮鱖爲作瀋。 又《集韻》䲭禁切,審去聲。置水于器也。
发表于 2009-5-25 14: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xiao shen yarn哪恁翻译成正统繁体(traditional)字还是个问题呢
瀋?沈?
热度 发表于 2009-5-24 19:06



姓名是

地名是

那個娘娘腔的東北人,真名沈鹤,“小瀋陽”是其藝名,用繁體對的。
发表于 2009-5-25 20: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8 21: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