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000|回复: 0

晓林:追求永无止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4 19: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何  烨  

[2006-06-21]

    晓林,东方广播电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曾经当过7年建筑设计师,也担任过配音演员。1988 年,进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广播主持人生涯,1992 年进入东方广播电台工作。他曾主持过《上海潮》、《市场旋律》、《你的故事我的歌》、《阿拉上海人》、《性情中人》、《笑话人生》等节目,并获得第五届全国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采访时间:2006年3月3日晚上7:00
采访地点:上岛咖啡古北店
    他那富有磁性的声音、温和的语调使《阿拉上海人》节目成为不少忙碌了一天的上海人茶余饭后的最爱;他那爽朗的笑声、诙谐的风格又让《性情中人》节目每晚陪伴着无数上海人笑入梦乡。
    他是冷漠的,还是亲切的?
    他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
    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品着香浓的咖啡,伴着美妙的音乐,刚从话筒后走下来的晓林开始讲述他自己的故事⋯⋯
学生时代
    人们常说:但凡有所成就之人,大多会有曲折的童年,晓林便是这样。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他,童年生活十分清苦。记得小学时参加一次广播操比赛,学校规定统一着装,而晓林就缺一条皮带。因为家里经济困难,父亲便用帆布为晓林做了条“皮带”系在身上。谁知,带扣没有扣牢,做到跳跃动作时,没跳几下,裤子便“噌噌”往下掉。“那时侯,我真的很委屈。”晓林笑说。
    但家境的贫寒、物质的匮乏并没有影响晓林的成长。从小好强的他学习特别努力,多次被评为“五好干部”、“三好学生”。此外,或许因为母亲是语文老师的缘故,晓林有着令人羡慕的文学天赋,课余时间就爱朗诵、写诗,这和他今后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不无关系。
初入职场
    很少人会知道,主持人晓林原先学的竟是建筑专业,毕业后一干就是7年。刚毕业那段时间,晓林一直从事工厂厂房设计工作,这令他深感无用武之地。为施展才华,他只身来到南方城市——蛇口谋求发展,并且“战绩辉煌”。在他的设计下,标准游泳池完工了、育才小学成立了、青年俱乐部落成了、学校的宿舍竣工并投入使用了⋯⋯连男女厕所的设计也在那里获了奖。晓林逗趣地说:“由于那里城市建设速度太快,厕所的使用年限一般不会超过2年,所以在设计时要注意建造投入与使用价值的比例。其实,设计厕所也是件开心的事。”
    1986年,晓林从南方载誉而归,回到了家乡上海,并在某星级宾馆担任设计工作。与此同时,晓林并没有放松过自己对配音艺术的追求:在南市艺术学校、上海译制厂都能见到他勤学苦练的身影;《城市杀手》、《夏日女孩》等影片中都能听到他和伙伴们的精彩配音。晓林乐呵呵地告诉笔者,当年,他是邱岳峰的铁杆崇拜者,其模仿足可以假乱真。
人生转型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城市建设有了复苏,建筑业发展日新月异。此时,在上海稳稳当当任着某星级宾馆设计的晓林又做了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决定——报考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晓林说,他当时之所以会这样决定,是因为多年来一直有个声音在心底呼唤:实现自己的理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当一名优秀的主持人。
    好事多磨,晓林几次努力都与电台失之交臂。好不容易电台来电话了,这时问题又来了:电台通知晓林,他要经历半年的试用期,如果不行可能会让他打道回府,而晓林原先的单位又表示,去了电台,原单位不会为他保留工作。人生重大的选择关头到了。
    背顶多方压力,晓林决定“破釜沉舟”——去电台工作,因为“人生不搏不精彩”。相比其他入台需要长期训练“天气预报”的主持人而言,晓林是幸运的,因为他入台后第二周便开始做直播节目,而他又是“不幸”的,因为新手上路如此之快,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回忆第一次做直播节目,晓林只用了一个词“紧张”来形容。“记得那次直播的是《市场旋律》这档两小时的节目。当说完‘以上播报的是今天的天气预报’之后,我便不知所措了,只得赶紧用音乐解围。随后的‘时政要闻’、‘点歌送祝福’等内容虽播报得略显慌乱,但由于事先准备充分,也算有惊无险。当直播的节目全部做完之后,我瘫软在座椅上,汗流浃背,嗓子发不出声音来。”那“惨”景,晓林至今仍记忆犹新。
留驻电台
    为了能够在电台立足,并非广播系科班出身的晓林开始夜以继日地工作。“那是我人生中最投入的3年。”他回忆说,“当时我每天都要看五六十份信件,然后拟定下期节目的选题,再从这些堆成小山似的信息中海选出合适的素材用来写稿。”即使是最后的配乐工作,他也做得一丝不苟、臻于完美,力求向听众奉献最精彩的节目。而他的生活几乎没有了任何娱乐,每天只是睡四五个小时,由于写稿时间过长,家里新买沙发里的弹簧都被他坐断了。
    晓林强烈的事业心感染了身边的同事,优异的成绩使他名正言顺地留在了台里。从1988年接手《市场旋律》节目起,短短三年,晓林就把《市场旋律》这档节目打造成了全市前三甲。
不断追求
    取得了全国主持人最高荣誉——金话筒奖后,晓林可以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播”了。他总结出了播音艺术有三种境界:见字出声是基本,分析信息是发展,自由发挥是最高境界。作为一名“老播”,晓林要求自己更加严格,在业务上与时俱进,这让他在广播职业改革中成了领衔人。
    《阿拉上海人》节目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这档看似茶余饭后的闲聊节目,其实凝聚了节目组集体的智慧和心血。节目前充分的准备工作,恰恰给了主持人自由发挥的空间。晓林在直播节目中与“黄金拍档”沈蕾在思想上的相互“点燃”、触发、撞击直到一刹那灵感闪现而产生的奇思妙语得到了很多听众的热情称赞:“讲得蛮有道理的,主持得很不错!”
性情中人
    2002年,电台准备组织策划一档讨论“性”问题的节目,已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晓林自然是主持人的最佳人选。考虑到现在的青少年对“性”问题困惑颇多,晓林觉得这档节目不应过多谈论病,而应该多说说“性”,多探讨社会观念性问题,剖析现代男女的心理问题。就这样,《性情中人》节目开播了。
    《性情中人》一开播,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听众褒贬不一,反响强烈。“我们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晓林一脸无奈地说,“我们只是希望能够在性知识方面帮一下那些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心理上未必成熟的青少年,防止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总有人要敢为天下先,我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
男人要走
    有心的上海人一定还记得那句曾在上海喊得“震天响”的口号“男人要走”吧。这话究竟与晓林有着什么关系呢?
    1994年,晓林参加了由一些著名艺术家倡导发起的“全国媒体走黄河——大型媒体艺术工程”活动。在领略了壮丽的巴颜喀拉山脉到辽阔的渤海这一路的旖旎风光之后,晓林发出“男人要走”的呼声,并响彻申城。此后的晓林一发不可收:曾硬顶着强烈的高原反应采访过援藏干部,也用“声音日记”的方式给东部地区人民发过最真实的报道;在去大西北的采访中,更是“死去活来”过好多次。
    眼前的晓林兴致盎然地谈着记忆中关于西北的点点滴滴,他说,游历让他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懂得互帮互助。男人要走,见过世面的男人才会变得眼界开阔、心胸宽广。
朝花夕拾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晓林对于“成功”自有一番感言:
    做有心人。在任何领域,要取得成就,必须多关心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的从业人员,更应“曲不离口 ”。此外,还得多多关注周围生活细节,做个有心人。平日就是与朋友聊天、娱乐,都可以搜集信息。晓林说,他在电台节目里谈到的不少信息就是从生活中“觅”来的。
    培养自己对职业的兴趣。只有对工作产生了兴趣,才可能自觉地干好工作。
要有敬业精神。电台主持人是公开性很强的职业,如果怠慢工作,对不起的是广大听众,所以必须敬业,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负责。
    因为通常在夜间做节目,晓林自嘲说自己像是开饭店的老板——上午不工作,晚上开工。而最令他深感内疚的是对家庭、儿子照顾得太少了。他说,自己起床时,儿子早已上学去;半夜回家时,儿子已经熟睡。作为父亲的他每晚回家后,都会蹑手蹑脚地为儿子盖好被子,心里却希望此时儿子能醒来与他说上几句话。晓林说,9岁大的儿子很天真,老对妈妈说:“我很想与妈妈结婚的,就是让爸爸抢先了。算了,算了。”真让人忍俊不禁。
    晓林对自己的评价是—— 一个有追求的人。他相信,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这代表着一个人的活力。对于未来,晓林说他要去尝试的东西还很多,在自己电台主持生涯结束后,广告策划创意将是他下一个目标。

晓林致本刊读者
摘自:《成才与就业》 第2006年5B刊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0 01: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