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468|回复: 59

严州方言(淳安、遂安、建德、寿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 20: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曹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
    严州
    “严州方言’是指分布在浙江省西部原严州府的淳安、遂安、建德、
寿昌四县,亦即今杭州市的淳安县(遂安并入淳安)、建德市(寿昌并入
建德)的汉语方言。建德、寿昌、遂安分别与金华地区的浦江、兰溪、衢
州地区的龙游、衢县、常山、开化等县市接壤。
    曹志耘(1996a:9)认为:“要确定严州方言的性质和系属为时尚
早”。通过近几年的思考,笔者现在倾向于把徽语和吴语合起来,严州
方言是其中的一部分。但这不是本书的论题,这里要讨论的是严州方
言不宜归入“南部吴语”的问题。
    从严州方言的具体情况来看,淳安话和遂安话具有很大的独持性,
跟南部吴语差别很大,无法归入南部吴语。严州方言与南部吴语有纠
葛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建德、寿昌的文读系统跟金华城里方言的文读
系统非常接近(跟兰溪、龙游等地的文读系统也很接近),二是寿昌的白
读系统中也有一些与南部吴语持别是金衢片吴语相近的特点。
    关于第一个问题,建德、寿昌人把本地的文读系统叫做“浙江方
言”,金华城里文读系统的特点接近北部吴语特别是浙江省的强势方言
杭州话,从形成过程、使用情况和语言特征来看,这些地方的文读系统
实际上都是所谓“浙江官话”(浙江的地区共同语)的地域变体,所以不
能据此认为建德、寿昌方言与金华方言相近。
    关于第二个问题,寿昌方言的白读系统里的确存在一些与南部吴
语特别是金衢片吴语相同相近,而与徽语、太湖片吴语不同的地方。例
如,[n]、[l]声母徽语多数地点相混,寿昌不混;“厚”字微语多数地点读
擦音声母,寿昌读塞音声母;“人”说“农”;“事情“说“干”;句尾“了”说
“罢”;程度副词用“猛”,等等。但是,寿昌方言有—些很重要的特征是
南部吴语所没有的:
    (1)古全浊声母全部清化,逢塞音塞擦音一律读送气清音。
    (2)去声不分阴阳,都读[33]调。文读中清去与清上、次浊上合,
浊去与全浊上合。寿昌方言去声(特别是清去)与其他声调合并这一特
征跟徽语及北部吴语的某些方言相近。
    (3)“阴高阳低”的调值模式已不复存在,寿昌方言白读系统的8
个单字调如下:
    阴平[112]  阴上[24]    去声[33]  阴入甲[55]  阴人乙[ʔ3]
    阳平[52]    阳上[534]                   阳入[31]
    (4)调类合并时已突破“阴阴合并”或“阳阳合并”的模式,白读中
清去与浊去不分,部分浊入字合入阴上调,文读中次浊上与清上、清去
合。
    (5)词汇、语法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现象与南部吴语不同,如“我”说
[tsɑ2],“你”说[tsen2],介词“把”用“把”,等。
    根据以上特征,我们不把寿昌话归入“南部吴语”。
 楼主| 发表于 2008-9-1 20: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淳安话方言岛
  淳安话方言岛是由1956—1970年期间新安江水库(千岛湖)库区
移民所形成的。当时从浙江省淳安、遂安两县(1958年合并为淳安县)
移至县外的移民多达20.7万人,其书移至南部吴语地区的有67490人
(行政区划以当时为准。据《淳安县志》1990:114):
金华县:5790人
兰溪县:339人
武义县:2054人
衢 县;7069人
开化县:34062人
常山县:8062人
遂昌县:2884人(《遂昌县志》1996作912人)
云和县:1412人
龙泉县:5818人
    这些人移到新住地以后,一般实行小聚居的方式,加广迁移时间还
比较短,所以现在在内部一般都还保留使用原方言,但对外交际时则要
学习和使用当地方言。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新安江水库库区移民分别
来自淳安县和遂安县,而这两个县的方言差异很大(曹志耘1996a),所
以现在所谓的“淳安话”方言岛实际上包括淳安话和遂安话两种方言。
    此外,开化县北部与原遂安县毗邻的马金镇一带也说遂安话《开
化县志》1988:531),玉山县北部与德兴市毗邻的三清乡岭头山村说“徽
州腔”(《玉山县志》1985:511)。
 楼主| 发表于 2008-9-1 20: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徽语区内的淳安话方言岛(走过田野方言文化网
 楼主| 发表于 2008-9-1 20: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志耘《谈谈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走过田野方言文化网
笔者近几年在调查浙江严州地区(今淳安、建德一带)的方言时,发现该地区方言的声调系统异常复杂。例如,原遂安县(今并入淳安县)面积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0万,而在我所调查的18个地点方言中,却竟有13套不同的调类系统(调类系统这里指古汉语四声八调在今方言里的分合演变格局)。①在一个如此狭小的区域内,出现如此复杂多样的调类系统,不能不让人把目光投向方言之外的各种地域文化因素。
笔者在考察了该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情况后,发现导致遂安方言调类系统复杂化的外部原因并不是我们容易联想到的古代少数民族语言的底层、来源不同的移民等等,而是它的地理交通、经济文化以及行政区划等方面的状况。遂安位于浙江省西部边陲,一直是严州地区内最偏僻落后的小县。它四面高山环绕,对外交通主要依赖一条武强溪。但武强溪也只有在下游地区可通过小船或排筏跟新安江相连。在本县内部,除了武强溪沿岸和汾口一带平原地区以外,均为褶皱型山区。这种地貌的特点是,两边高山陡立,山谷狭窄曲折,高低不平,一般长达几十公里,谷中必有一条小溪,大部分村庄就建在小溪的两边。当地人把山谷中的一条溪流流经的整个区域叫做“源”(陶渊明所记的桃花源就是这样的“源”,据说在离遂安不远的安徽黟县)。这样的“源”在遂安有十几条,事实上遂安主要是由这些“源”组成的。在这样的地理交通条件下,可以想象古时候的遂安人既难以跟外地人来往,也难以在不同的“源”之间进行沟通。另一方面,由于遂安山多地少,交通不便,经济文化也一直比较落后。从前,当地人很少走出大山,到外面去经商、求学或求仕。就连本地仅有的一点买卖(主要是盐),也差不多全都由徽州商人在经营。从总体上说,遂安人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过着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在这样的经济形态中,人们没有必要过多地跟外地人来往交流。自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起,遂安县建立了“18都”的行政体制。这种“都”基本上就是以“源”为基础而设立的,一条“源”就是一个“都”,不同的“源”属于不同的“都”。这就从行政关系上进一步决定了当地人绝大多数的交往行为只发生在一条“源”的内部,尤其是在本村内部或本村与邻村之间。“源”自然地构成了当地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社区。
在今天的遂安方言中,“源”已经成为小土话的自然单位。一条“源”往往就是一种口音,往往就有一套独特的调类系统。这种类型的方言可以称为“源方言”,如果用形象的说法,可以叫做“仙人掌型方言”,它的特点是其各地方言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不受制于某种共同的因素,而是各行其道地发展。这种类型方言的性质特点跟其他类型的方言迥然不同。例如,原建德、寿昌二县县城的“码头型方言”就以多来源杂糅、多层次叠置为显著特征。
    通过遂安方言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方言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当地的经济形态状况实际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在小农经济形态下,封闭的地理环境、原始的交通条件以及落后的文化教育水平,是强化个体方言封闭性(或者说特殊性、差异性)的重要因素。而少数民族语言底层、移民、行政区划的变更等等是影响方言发展变化的参数(不是基本因素),如果有这些参数的参与,方言的面貌将会变得更加纷繁复杂。
在亲属称谓中,对父母和对子女的“改称”(因父母和子女八字相克或为了使子女易养等原因而改用其他称谓)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但迄今为止对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人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笔者在调查浙江方言的时候,了解到各地方言里的改称现象是十分丰富多样的。这里就对父母的改称现象举一些例子(例词后加“*”的现已失去改称的意味而成为一般称谓了。写不出本字的用“□”表示,读音特殊的在后面用“[  ]”注音,小字是该词原义):
                  对父亲的改称                         对母亲的改称
    金华汤溪      伯*/伯伯*/叔儿/小叔儿                 婶*/婶儿
    庆元县城      伯* /客/客客                          姐*
    庆元荷地      客                                   名字
    庆元竹坪                                           奶*
    淳安县城      伯伯*/伯*
    淳安南赋      哥/叔/姨                              姐姐/婶/名字
    淳安鸠坑      哥/叔                                 姨*/姐姐
    遂安中洲      伯伯*/爸爸叔叔
    遂安龙门      伯伯*/公公
    遂安浪川      伯伯*                                 娘娘婆婆
    遂安郭村      伯伯*/爸爸叔叔/爹爹
    遂安白马      伯*/叔叔
    遂安上坊      伯伯[pa55pa33]*/伯伯[pa24pa55]伯父/爸爸叔叔  妈妈伯母/婶阿[ã55]叔母
    遂安安阳      阿伯/爸爸叔叔                          婶
    建德三都      伯伯*
    建德九姓渔民  伯伯*/阿□[u55]叔叔
    说明:(1)姐,《说文解字》:“蜀谓母曰姐”,《广韵》马韵:“羌人呼母”。庆元县城称姐为“姊”,因此称母为“姐”是否属于改称尚难确定。(2)遂安上坊有一位叫余广西的发音人因自己属蛇,母亲属猪,认为八字相克,于是称父母为“伯伯[pa24pa55]伯父、妈妈伯母”,名字也取为“广西”,义为广西人之子。
    在改称现象中,改称的原因、用途,改称的构成,改称与原词义的关系,以及改称的地理分布等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很显然,研究这些问题仅仅限于语言的范围内是远远不够的。当然,反过来说,研究改称现象如果不结合方言调查研究也是无法入手的。
在浙江金华一带,盛行树神崇拜的风俗。据有关资料,本世纪二十年代时,金华城里有89座神庙,其中竟有21座是供奉树神的。②此风所及,当地人的名字非常喜欢采用跟树木有关的字眼来命名,例如“树、木、樟、松、柏、根、林、森”等。由于当地有认树为义父义母的风俗,有些人名干脆就叫做“树生”、“木生”、“根生”、“根宝”、“树囡”(义为树的女儿,但一般用作男名)等等。当地方言里还有不少跟树木有关的特殊词语、俗语,例如“樟树娘”(被认作义母的樟树)、“水口树”(村子出水口处的树木)、“老树 耒倒来”(婉指老人去世)等。凡此种种,既是方言问题,更是地域文化问题了。
附注
①参看拙作《浙江遂安方言的声调》,第九届北美洲国际汉语语言学研讨会(加拿大维多利亚,1997.5)论文。
②黄子奇《金华树神崇拜习俗考略》,《中国民间文化》1994年第2集(总第14集)。
发表于 2008-9-1 20: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希望看到严州的完整的文读音系是怎么样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9-1 20: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都没见过,我就更……
发表于 2008-9-2 15: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吴语徽严片
发表于 2008-9-2 20: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岛湖新闻网列示了淳安移民的去向。

发现除了浙江以外,江西是淳安移民最多的地方。

浙江包括建德、富阳、临安、桐庐、德清、金华婺城区、金华县、兰溪、武义、开化、龙游、衢县、常山、龙泉、庆元、云和、景宁、遂昌、松阳。

江西包括抚州地区的黎川、金溪、资溪(这是江西人口最少的县,水库移民占当地人口1/5)、崇仁、宜黄、南丰,九江地区的德安、武宁、永修,上饶地区的横峰、婺源、铅山、德兴、弋阳、鄱阳,吉安地区的峡江、新干、安福、永丰、吉安、万安,景德镇市的浮梁、乐平,鹰潭市的贵溪。

另有安徽的旌德、绩溪等。

上面的地图只标示了赣东北的一小块地方,其他地方没反映出来。
江西北部还有不少河南话方言岛,江西的方言地图上从来没反映过。

[ 本帖最后由 在山 于 2008-9-2 20:36 编辑 ]
发表于 2008-9-3 19: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uoguo 于 2008-9-1 20:37 发表
我希望看到严州的完整的文读音系是怎么样的


我看到过,建德的文读和金华城里几乎一样
发表于 2008-9-5 21: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志耘和柯蔚南等人认为淳安、遂安、建德跟徽州不是一道的。
发表于 2008-9-6 05: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严州府的徽方言我认为是严州土语(假定为近似金衢片的一种吴语)长时间被徽州话和浙江官话相互侵蚀而成的。
发表于 2008-9-7 12: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的有可能
发表于 2009-3-4 19: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说“农”;“事情“说“书干”;砇玟旼 发表于 2008-9-1 20:24

那个“书干”好像应该是“事干”。我处(建德大同)“书”、“事”读音和声调都是不一样的,书 读[ɕy],阴平;事 读[sɿ],去声。
发表于 2009-3-4 19: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5)词汇、语法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现象与南部吴语不同,如“我”说
[tsɑ2],“你”说[tsen2],介词“把”用“把”,等。
砇玟旼 发表于 2008-9-1 20:24

寿昌的“我”“你”确实很怪异,但相邻的大同并不如此,“我”读[ŋA],“你”读[niəʔ](n为舌面前鼻音)。
“把”的用法与通语的“把”确实很相近,如:~雨伞拿来我(把雨伞拿给我)。但我总觉得“~”代表的那个字不是“把”,因为读音不一样,量词“把”读[po],阴上;而这里的这个“~”读音是[pə],阴平,有点像是“帮”的变音,也有可能就是“畀”的变音。
发表于 2009-3-5 17: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浙江金华一带,盛行树神崇拜的风俗。据有关资料,本世纪二十年代时,金华城里有89座神庙,其中竟有21座是供奉树神的。②此风所及,当地人的名字非常喜欢采用跟树木有关的字眼来命名,例如“树、木、樟、松、柏、根、林、森”等。由于当地有认树为义父义母的风俗,有些人名干脆就叫做“树生”、“木生”、“根生”、“根宝”、“树囡”(义为树的女儿,但一般用作男名)等等。当地方言里还有不少跟树木有关的特殊词语、俗语,例如“樟树娘”(被认作义母的樟树)、“水口树”(村子出水口处的树木)、“老树 耒倒来”(婉指老人去世)等。凡此种种,既是方言问题,更是地域文化问题了。

这风俗富阳完全一样。
发表于 2009-3-6 17: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台州爸爸也有說“伯”的麼。。
发表于 2009-3-7 05: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浙江金华一带,盛行树神崇拜的风俗。据有关资料,本世纪二十年代时,金华城里有89座神庙,其中竟有21座是供奉树神的。②此风所及,当地人的名字非常喜欢采用跟树木有关的字眼来命名,例如“树、木、樟、松、柏、根 ...
富春山越 发表于 2009-3-5 17:17


衢州同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9: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13# cqdanielzh 很可能打错了,改天查一下。
发表于 2009-3-14 17: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18# 砇玟旼
应该是打错了,我在本坛另一帖(赵日新《徽语的特点和分区》)中已看到写成“事干”的:

        事 事情。屯溪、休宁又说“事体”,淳安说“事体”,建德、寿昌说“事干”。

原帖链接:http://wu-chinese.com/bbs/viewthread.php?tid=2331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19: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改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9 03: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