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3 08:34:57 来源: 扬子晚报
常州勤业小学方言教材。 近日,一张《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的图在网络社交平台引起了热议,大家对自己的家乡方言都是忧心忡忡,其中吴语的使用比例更是全国最低。常州话也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常州人对此次调查结果大多不以为然:当地不少小学都有方言课程,一些学校还编纂了传承常州话的校本教材。 网上调查 吴语熟练使用比例最低 从网上调查的图表可以看出,很多地方的方言正在退化,很多本土出生的孩子(6-20岁)从小学习的不再是方言,而是普通话和英语。中原官话等北方官话区域、西南官话区域、粤语区域能够熟练使用方言的6-20岁的青少年比例都相当高,比如重庆有97.5%的青少年都能使用地方方言。但是闽南语、闽东语以及吴语区域,青少年对方言的掌握情况就远远不如其他地方了,从比例上看处于全国最低水平,其中吴语熟练使用比例更是全国最低,才2.2%,就是100个人里面才有两个人。 事实上,苏州话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还是比较多的,而常州话也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今年9月,常州当地网站也做过一项关于常州孩子说常州话的调查,情况也是不容乐观,但是比例没有这么低。调查表明,57%的网友表示掌握得一般,听得懂但不会说;27%的网友表示会讲,讲得都很熟练;16%的网友表示不会,听不懂也不会说。 网友看法 调查结果未必准确 看到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网友“自然权利”表示,风土人情文化底蕴、人文魅力都蕴含在方言里面,吴侬软语柔情和谐,千万别让孩子丢了本土语言。网友“微笑看你走”这样说:“普通话或许可以让你走得更远,但方言,却可以让你记得从哪里出发。深有同感!一个人在上海地铁上听到常州话真的突然激动。” 网友“小小乌2012”认为,学校都是教普通话,常州方言会慢慢减少使用人群,大势所趋。但也算一地方特色吧,语言本身就是用于交流的,最好就放任些,当人们不再使用常州方言的时候也就没什么遗憾了。也有网友发现常州在传承常州方言上下了不少功夫,网友“猪媛媛”说:“学校和以前不同了,鼓励学习常州话,还专门开设了这样的课程,还考试呢,我觉得挺好。我家孩子会听不会说,说出来很别扭。” “我觉得这个调查没有出处,没有文献资料,不知道到底有多高的准确性。”网友“红炉子”表示,如果在一个移民城市,调查样本包括了新市民的话,显然就不太科学。“调查的样本来源,设定的方言和地域匹配性等因素,都对最后的调查结果有很大影响,大家真的不必太当真。” 本报调查 本地娃并未丢下常州话 记者在常州的几所学校老师或家长的配合下,对常州学生的常州话使用情况作了一个小范围的抽样调查,常州话的处境远远好于图片中吴语系方言城市的水平。“首先要明确调查的对象,不应包括来常务工人员以及刚刚落户的新市民,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方言,如果数据包含了这一群体,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家长陈先生从小在常州长大,说常州话自然不在话下。“我孩子班上土生土长的常州人超过七成,虽然小朋友在学校以及日常交流中,主要使用普通话,但是他们还是能听得懂常州话,日常的交流也没啥问题。”“平时在家,我们会刻意用常州话和孩子交流,在我们看来,他应该学会这种祖祖辈辈都使用的方言,哪怕以后去别的城市工作,甚至是去异国工作。”市民王女士表示,她和先生都是常州本地人,在外地求学后回到常州工作。与不少年轻的父母用普通话和孩子交流不同,他们选择用常州方言和孩子说话,对一些常州话里特有的词汇,还会专门解读。 在常州市勤业小学,常州方言的生存状况就更加乐观。据介绍,勤业小学是常州市民俗文化课程基地,方言作为最重要的一项民俗内容,也是勤业小学课程体系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常州方言的校本课程被安排在一、二两个年级。一年级的学生要学《常州童谣》,二年级的则要学《常州吟诵》,每周一节课,内容都是普及常州方言。除了校本课程之外,该校还通过“常州曲艺”社、“锡剧”社这两个方言类社团,面向中高年级学生提供各种活动,用曲艺、锡剧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常州方言。每年,该校都会组织一次校园民俗文化节,是学生常州方言交流的最大的舞台,学生会编排大量的方言节目。除此之外,该校还会组织学生走出常州宣传常州方言,他们先后参加了常州市方言大赛、江苏省方言大赛。 方言进学校为常州话传承铺路 “方言教学进学校”已成为常州的觅渡桥小学、局前街小学、实验小学平岗校区、勤业小学、龙虎塘小学等一批中小学的特色教育。“学说常州话”已列入常州市一批小学的校本课程、中学的社团活动。 常州市教育局邀请常州社区大学、常工院等一批研究常州方言的教授进社区,为居民介绍常州方言词汇、方言俗语、风俗习惯等。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该市语委办就实施了常州方言资源保护工程——常州方言资源数据库建设。其中,涉及常州市“城区方言”、“金坛方言”和“溧阳方言”,内容包含字、词、短语、故事讲述、习俗,以及民歌、顺口溜、曲艺、吟诵、市井吆喝等。经过几年收集,目前数据库建设已初步完成。今年7月,省语委对常州市方言资源库的部分内容和发音人的录音录像进一步精心加工后,要收入国家方言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库,成为国家永久性方言资源。 民俗专家 网络调查未必科学,不必当真 学方言不是地方保护,而是文化传承 江苏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常州市民俗学会会长季全保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常州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他看来,常州话的传承使用情况虽然是不容乐观,但是应该还没有沦落到在全国垫底的境地。季全保表示,常州人说方言的比例究竟是多少,这个其实很难精确掌握,要看特定的环境,比如说在菜场这样的公共场所,讲常州话的人占比肯定比较高,而在学校这样的场所,常州话的使用频率肯定就比较低。网上的调查仅仅是一项抽样调查,也没有说清楚在哪里做的调查,调查取了多少样本,结果的科学性值得商榷,大家不必太过看重。“这很有可能就是一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在网上做的调查,这和统计局调查队调查的准确性,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当然这样的结果也值得我们深思,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常州方言衰败得很快,百岁老人讲的是晚清的方言,六七十岁的老人讲的是四五十年代的方言,老人们逐个走了,年轻人却没有把方言很好地继承下来,城市的审美不是靠高楼大厦,而是要有人文历史底蕴,有文化自信,有民俗自信,老百姓才有归属感。”季全保对方言的传承很是担心。 吴语不应“无语”,建议老常州 在家和孩子们多用方言交流 除了平日里的寻访研究之外,季全保也成了常州地方文化的传播者,他深入到社区漫谈常州民俗和方言,去年一年就宣讲了六七十场,现场听讲的老市民感动感慨,新市民则是兴趣盎然,大家纷纷感叹原来这座城市背后有这么多故事。季全保关于常州民俗、方言的研究文稿则走进了常州几所高校,有些还被用作了教材,在年轻人中间传播开来,这些都让季全保非常心满意足。 “有人认为推广方言教学是地方保护,体现的是当地人的优越感,事实上并非如此。”季全保表示,在改革开放初期,人口流动刚刚开始,方言确实会成为交流的壁垒。如今,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加剧,通过方言来设计壁垒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现在方言更多的功能是地域文化的传承,老地名、老词汇以及一些特有的俚语都存在于方言中,如果方言失传,这些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季全保在这里呼吁,要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就是从地名和方言开始,方言的推广还是要从学生开始,尤其是小学生。建议孩子们在家里,爸爸妈妈是常州本地人的话,一定要和孩子们说原汁原味的常州话,让他们从小就记住我们的语言是这么美,这么风趣,给孩子们一个念想,一个乡情。除此之外,在社区邻里之间的交流中,在一些涉及到地方文化的小型会议上,都可以选择用方言来进行交流,大家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觉得浓浓的乡情还在。只要场合适合,时间适合,环境适合,就可以用方言来交流。吴语不应再无语,方言更应传承。(记者 马奔 郭靖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