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大椿

老无锡百业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3 12: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皮匠(原创)



    我小的时候,家里有几套大大小小的鞋楦头,这玩意眼下的年轻人没见过。鞋楦头由光滑的硬木制成,头和跟是大块,其余都是小片,那是自家做布鞋绱好鞋底后用来楦在鞋肚内使鞋成型的东西。鞋楦头倘能保存至现在,或许也是可以收藏的老物件。说到此,就要说说目前几乎已经看不到的一个老行当——皮匠。
    半个多世纪前,江南地方多的是皮匠担和皮匠店,专修皮鞋、布鞋、跑鞋和球鞋。有的皮匠店门口还大书“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字样,意即鞋破应早补,迟补多化钱。皮匠也称鞋匠、修鞋匠。
    早先,人们都穿自家做的布鞋,妇女们“哗哗”地纳鞋底是那个年代的一景。但因为绱鞋底比较难,并非每个家庭主妇都能胜任,因此自家纳好了鞋底做好了鞋帮,还需叫皮匠给绱鞋底——皮匠用针锥连帮带底扎眼,而后用两根猪鬃引上麻线“嗖嗖”地对穿收紧。鞋帮绱好,再用锤子将一块块楦头揎打到鞋内定型。昔年读第一奇书《金瓶梅》,书中潘金莲骂西门庆贪恋女色得一望二,笑说西门庆是属皮匠的——只要是女人,缝着就绱(逢着就上),方知这句歇后语由来已久。但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一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好像就难以讲清楚了……布鞋穿久,鞋底磨薄、磨穿了,到了皮匠手里可钉胶皮掌,鞋头有了窟窿可加贴皮补丁。至于皮鞋脱线断掌,球鞋磨破脱胶,皮匠均能设法修补,而且立等可取。
    解放后,无锡城里干这一行的多半添置了脚踏或手摇的机器,大修小补变得事半功倍。另外,大约皮匠们还带修皮包和人造革制品,所以他们还会修拉链。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水准低下,“水陆两用”的塑料凉鞋曾经风行一时,修鞋匠有了新生意。修理塑料鞋不费事,不过多生一只小煤炉,,炉内烧几把自制的烙铁。修法是在塑料断裂处烫焊粘接。需加固,再热贴上一块同色塑料片即行。为使贴补处平整光滑,修鞋匠趁热用玻璃瓶在上面滚压,倒不失一项因陋就简的“发明创造”。再往后改用了电烙铁,焊修塑料鞋更得心应手。
    成书于明代的《金瓶梅》提到了皮匠,说明绱鞋修鞋的行当已经存在得相当久远,勿庸置疑,这与百姓大众的民生状态直接有关。现今该种生意至所以一落千丈,当然是人们经济条件、生活质量大幅度改观的必然结果。

[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7-8-13 12:5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开只户头

x
 楼主| 发表于 2007-8-13 13: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老照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开只户头

x
 楼主| 发表于 2007-8-25 16: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茶食店 (原创)



    “茶食店”,旧称。今人已感陌生。早五六十年,却是百姓采买糖食干点心的主要去处。茶食店相当于后来的副食品商店,当年,锡城这种铺子近半前店后作坊,自产自销从糖果瓜子到糕饼甜食等一应常见茶点。
    茶食店不论大小,店门无不大敞四开,一步跨进去就是木柜台。柜台上只只木盘均有可以拉移的玻璃盖,柜端照例摆放两三层方形玻璃瓶,顾客用手指点,店伙就能从盘子、瓶子里给你拿取:花生酥、芝麻饼、状元糕、金刚肚脐蜡烧片;水果糖、棒棒糖、牛皮糖、粽子糖外加薄荷糖。柜内,则架、案、箱、盒陈设得井然有序,一眼望去货品充沛,琳琅满目。纷至沓来的顾客选购好各色食品,众伙计该装袋的装入纸袋,该打包的打成纸包,除常见的小三角包外,长方形的纸包不仅上大下小方棱折角,两三包、三四包摞起用纸绳捆扎,还覆盖一方印有字号广告的红纸,外观古朴喜庆,是当时人们提着走亲访友的常规礼品。至于多用途的纸袋,店家多用旧报纸事先糊好,大店则备有印好单色图案的牛皮纸袋,用起来非常方便。
    那年代,后造作坊里老板伙计通力制作糕饼糖果的过程原始得发噱。饼干,是用铁皮“戳子”在面皮上一块块“盖”出来,再摊在铁丝网上以文火烘烤;粽子糖,是趁热将搓出来的糖条用剪刀一颗颗剪下来,只需不断变换剪口角度,糖粒就带尖角;圆形或元宝状水果糖,竟是用一台活像人事部门打钢印用的小模具一粒粒手工压制,而后再一粒粒包上糖纸,或多粒排齐卷裹上锡纸花纸即成。
    年年,八月十五前做中秋月饼是大忙季节。每个面团里加一小块稣油,和透,摊平,裹上馅料,再盖上红戳,就可以一只只放到平底锅中用火烘焙。手工烘焙苏式月饼无需翻身,因为覆盖的铁盖就像另一只平底锅,是同时吊在在旁边炉子上烤热了的……笔者小辰光,奶奶家对门就是一爿小茶食店,因此有幸品尝过刚出炉的,烫嘴的热月饼,那个好吃,至老未忘。
    20世纪40年代,无锡盛巷里的“仁号”,即是一家名闻遐尔的茶食炒货老店,该店门面好几间,销售的鱼皮花生、奶油花生米和寸金糖在周边地区有口皆碑,产品远销常州、宜兴、溧阳等地。“仁号”名号历久不衰,眼下无形资产早已身价不菲。
 楼主| 发表于 2007-8-25 16: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旧时茶食店的花纸头  (转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开只户头

x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1: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磨剪刀 (原创)

  (图片系转帖)



    老无锡城的小街小弄内,随便啥辰光都可听到“削刀,磨剪刀!”的吆喝声,这一传统行当四五十年前生意蛮好。在那长长的低消费年月里,老百姓过日脚讲究节俭,家用刀具使用多年不舍得掼脱,一般都找磨剪刀的磨磨再用。
    那时,做这生活的以苏北人为多,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想来大约赚不了几个钱,年轻人不屑于做吧。磨剪刀的肩扛一张长条板凳,到处吆喝,只要有人招呼,就地歇下就可动手。长板凳的一头固定着一块磨刀砖,根据需要随时更换粗细刀石。无论菜刀剪刀剃刀水果刀,甚而至于斧头、劈柴刀,磨刀师傅都能先粗磨后细磨的为你磨得风快。剪刀如果松动,只需在铆钉上用榔头敲几记;菜刀过于钝了,可以先将刀口削薄再磨快;木把如果开裂坏了,当场更换新的。霍霍磨刀时,必须时时从一只小洋铁罐里取水滴到刀砖或刀石上,这才叫水磨功夫出细活。
    小孩子对磨刀不无兴趣,总是围成一圈孜孜地看。当磨刀匠将一把剪刀先扳成刀口朝外再磨就觉得希奇煞,而当某些师傅已经使用手摇砂轮就更像发现新大陆。说来磨刀也需一定技术,菜刀自己家里还能磨磨,剪刀就弗来事,而剪刀的种类又五花八门,从比手掌还小的绣花剪刀一直到裁缝用的大剪刀,人家磨刀匠可是来者不拒,统统就手一磨,全可整旧如新。
    当年,京剧样板戏《红灯记》中的磨刀人吆喝起来抑扬顿挫:“磨剪子来~戗、菜、刀……”而无锡旧时的吆喝声却只是一声“削刀,磨剪刀!”反而爽脆得多。不过,磨剪刀这一行当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原因是今人的消费能力比之往昔已不可同日而语,现在到店家选购几把新刀具真正小事一桩。若说无锡城里最后的磨刀人,也许就是前几年还在城中公园大门旁弄口守地摊的苏北师傅了,他只在家里磨,摊上出售手工打造的各式成品,由于他的剪刀包磨包用价廉物美,倒也坚守阵地弗少年。至于在小县城和一些乡村里,当然偶尔还能见到磨刀匠的身影……

[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7-9-12 11:4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开只户头

x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22: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椿 于 2007-1-30 13:02 发表




吹糖担[原创]    早年间,无锡就有吹糖人挑的担子,常常停歇在弄堂口或学校门前,担子上“当当当”锣声敲响,小顾客们就会蜂拥而至。    吹糖人坐在担子前,先在手指上抹些豆油,然后掀开木桶盖去铜锅里 ...



《无锡新传媒·吴文化》今朝登载此篇,好白相贴过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开只户头

x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10: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听说过的。

说来确实是“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讲得通啊。
发表于 2007-11-2 19: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200052 于 2007-11-2 06:31 发表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人说其实是“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之讹。听来也还有点道理,不过“臭皮匠”已经牢固地“占领了阵地”,“臭裨将”要想“恢复合法席位”,只怕办不到。 ...
+
发表于 2007-11-4 15: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围城里不是说过么无锡人在外地大都摆摊做手艺活,其中以白铁匠最多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0: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流动书贩 (原创)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9-10-13 21:30 编辑




老年间,小小无锡城内的书局、书铺寥若晨星,记得至1948年,崇安寺只有
日新新新两家小书店在唱对台戏。为维持生计,它们除经销通俗读物及期刊外还回收旧书。中山路公园侧门附近有家木地板的大同书局,则基本上以销售文化用品为主了。在这种情势下,却有一批别具一格的书贩子终日游走在街巷间,他们的卖书生意做得煞是活络。


这些单枪匹马独归独的书贩,用两方小木板将一摞书籍的两头夹住,再以布带子十字捆扎,扛至肩头即能走街穿巷。他们不吆喝,不张扬,大抵专跑熟悉的顾主家,但路上只要有人招呼,也会停住脚步笑嘻嘻地做生意。这些人出售的书籍品种比较单一,除了《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等常见启蒙书,多的是张恨水、冯玉奇写的流行小说,因而读者群局限于市井平民。书贩多油滑,有些时候会故作神秘地四下里一望,然后不知从哪儿摸出小开本的册子来“显宝”,那定是
妖精打架之类的春宫秘本了,这些书价格不菲。


也有识货懂行的贩子,他推销的线装书一律用青布包袱包起,或手提或肩背,颇受书香门第及一些文人墨客的青睐。每当一笔上门生意告成,双方往往皆大欢喜,买方因偶得宋版元刻而窃喜,卖方却因低进高出而觉着蛮有赚头。


俱往矣,肩扛手提式的流动书贩已匿迹于历史尘埃中,今日之锡城不仅拥有气派一流的国有书店,还有无数特色书店和图书专卖店开设在闹市或静巷中,时代大不同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开只户头

x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0: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旧书摊 (原创)




无锡初解放,在市中心的皇亭里和山门口内侧一带,中午以前是小菜场,半下午开始便聚集起形形色色的旧书摊。摊子大的,铺几条木板,各类旧书杂陈其上;小的,只需两只装书的苗篮,一根扁担挑过来照做生意。完全自发的吧,数年间在那里渐渐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旧书市。

旧书均系书贩从四面八方收罗而来,新旧社会交替之时,有些大墙门里能处理掉大批藏书,因此旧书品种庞杂,经史子集、因果言情、侦探武侠都有,一眼望去,眼花缭乱。但如果仔细搜寻,时能看到叶圣陶、周作人、蒋光慈等作家的旧作。加上建国前的一些期刊,如《东方杂志》、《人世间》、《万象》等,致使许多清贫的嗜书者将淘旧书视作赏心乐事。无疑,欲在旧书摊上寻觅古代刻本、孤本的希望微乎其微,独具慧眼的人会去旧书铺访求,不过那里的店老板门槛贼精,奇货可居,书价自然不菲。

旧书业始终存在泥沙俱下现象,当时摊子上,《肉蒲团》、《灯草和尚》等禁毁小说照卖不误,鉴此,上世纪50年代末实行管理,古旧书的收售工作统由新华书店进行,数年间不仅征集到数量可观的典章秘籍,也一度净化了图书市场,但一俟
文化大革命铁扫帚横扫一切,属于封资修的古旧图书首当其冲,无论书摊书店就都不经营这项业务了。
发表于 2007-11-9 11: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椿伯出过书没?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3: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惭愧,只勒各地报刊上发过些小文章。见笑了……
发表于 2007-11-9 15: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椿爷爷应该去出版社投稿

书的前言里可以帮吴语协会做广告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20: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愧不敢当,出版社的门槛难进啊……
发表于 2007-11-12 2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问问出版界个朋友看:freelaugh:

另:大椿伯可以拿侬自家个帖子选择“加入文集”(头一只帖子个右上角),个么文章侪好归勒一搭堆,我里看起来也写意,相当于翻侬个书哉。

像我个文集:http://wu-chinese.com/bbs/space.php?55/myblogs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12: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已加入文集。

出版社讲经济效益,以己度人,写写白相相个末事只能在网络上贴贴,能有几位同好看看就非常满意了。

谢谢各位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13: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卖黄雀



   黄雀外形酷似麻雀,但其身胚稍大些,羽毛为褐黄色。由于黄雀性子温和,如果喂养调教得好,可训练它近飞远翔、来去自如,以供自娱自乐,故所以江南民间早年有售卖黄雀这一行当。
    那时,无锡城里的黄雀卖主犹如当众表演,常常招揽得观众如堵。灵巧的鸟儿在左右手之间飞来飞去,是最普通不过的小把戏。真正赢得人们喝彩的,是让鸟儿自行飞到远处屋顶上或高树上,随后举起一只手,引那鸟儿从几丈远的地方展翅飞回,稳稳落到卖主勾起的食指上。
    训练有素与未经驯熟的黄雀售价悬殊。笔者儿时买过玩过的,都是必须从头驯养的生黄雀——一般方法是用长线绳拴住爪环,另一头系在手持的♀形铁把上(以便鸟儿停歇),然后以鸟食诱导,使之飞离铁把落到另一手上吃食,周而复始地进行,飞翔距离由近及远,绝不可操之过急,久了方能试着脱线。飞鸟毕竟是飞鸟,曾见脱线黄雀飞远了落在屋脊上踌躇不决,最终千呼万唤不回归,冲天而去无影踪。儿童玩黄雀每每玩不长,不是摆弄死了就是被隔壁猫儿当了点心,因此卖黄雀的生意蛮好。
    说来,老底子黄雀也真多,一入深秋,街边的熏腊店还卖油光光的熏黄雀、炸黄雀,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7-12-4 13:5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开只户头

x
发表于 2007-12-4 13: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城里不要说黄雀,连麻雀也少见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14: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但现在阿曾听见过“捏黄雀”一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9 22: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