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业”里写过馄饨担,也贴这里,各位看看白相相:
馄饨担
半个世纪前,无锡“王兴记”馄饨早已脍炙人口,称誉沪宁线。 但街巷里仍有敲着竹梆子的流动馄饨担出现,那一人肩挑、造型独特的馄饨担,不失为江南城市的一道景观,完全可以陈列在现在的民俗博物馆里。
结构奇特的担子完全竹制,一人多高。一头是烧木爿的锅灶,热气腾腾地冒着水汽;另一头有几层抽屉,装着裹好的小肉馄饨,抓过来就能下到开水锅里。竹架子上碗勺作料齐备,挑起来就能更换地方。由于这种馄饨担子状似骆驼,因此好事者又称之为“骆驼担”。
无吃客时,担主抓紧时间裹馄饨,他用一支细竹筷,沾上肉馅,在现成的三角形皮子上一卷一裹,一只只小馄饨就出来了。竹梆子“梆梆”一敲,吃客来到,现下现吃。馄饨担不登大雅之堂,但极受市民百姓喜爱,它多在黄昏后出现,有时深更半夜还能听到梆子声。尤其是冬天的夜晚,饥肠辘辘的夜归人走过路过,便会摸出张把角票来上一碗,就着担前摇曳的风灯慢慢地吃。吃不大饱,但身心暖和了。
(网络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