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17|回复: 2

海宁杭州有防风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7 15: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国姿容   
       水乡泽国的浙江德清县,东南有下渚湖,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一片湿地,现已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下渚湖,古时称封渚湖,史志上说因防风氏所居而得名。湖北有山,曰防风,唐以前叫封山,山麓有防风庙,东南二里许为禺山。这封、禺二山,恰好与孔子在《国语》上说的防风“守封、禺之山”相吻合,说明这一带就是四千年前与夏禹同时代的汪芒国(后称防风国)疆域。我们去游下渚湖湿地。车过防风庙,进去瞻仰孔子说的这位“汪芒氏之君”。气势恢弘的大殿内,身高数丈的防风神像端坐在祭坛上,头戴天平冠,面容慈祥,双手捧持朝笏。衣冠服饰,皆与绍兴大禹陵的夏禹塑像相仿佛。不过两厢壁画上的防风形象,“龙首牛耳,连眉一目”,倒是古书上描述的样子。壁画依据神话传说描绘了这位治水英雄的一生。他根据地势高低不同,带领先民们在山坡上垒堰筑坝,在平地挖沟疏导,将滔滔洪水北排太湖,南导钱江,东泄大海,使躲避水患栖身山上的先民们,得以下山来重新定居,耕种劳作,生息繁衍,使这一带逐渐发展成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防风古国。  
       为纪念这位百越先祖,杭嘉湖一带诸如杭州笕桥、海宁双庙等地,古时都建有防风庙。德清这座防风庙,最初为西晋元康初年(公元291年)当地县令贺循所立。  
       防风居住过的下渚湖在庙前不远处。站在码头上放眼望去,满湖是摇曳的芦苇,海海漫漫,无边无涯。绽放的芦花,犹如一片望不到边的绮丽云锦,从眼前向天际铺展过去。  下渚湖原是注入太湖的东苕溪发洪水时的一片蓄洪区,其作用就如同洞庭湖对于长江。这几年各地重视生态环境,认识到湿地重要性,称湿地为城市的“肾”。下渚湖不仅对德清建设生态县,具有调节生态、改善环境的功能,而且周围这片杭嘉湖平原良田,也全得益于它的灌溉。难怪防风庙大殿楹联上,前人有“捍患到今留圣泽”的说法,指出下渚湖就是防风这位前贤留给德清的一片“圣泽”。  
       游船在湖心岛停下来,上岸歇息品茶。茶室门口还有人在兜售一种相传与防风有关的专治感冒的中药———防风。据说,从前这一带祭祀防风神,还奏防风古乐,跳防风舞。我突然想到,像这样一位至今仍传颂不衰的部族头领,最后却并没有得到与他事迹相应的下场。关于他的死,据孔子的说法:“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这是正式典籍上有关防风之死的唯一的文字记载,说的是他被夏禹所杀。关于夏禹杀他的原因,近年来除孔子的“后至(迟到)说”外,尚有“误杀说”和“借故说”,后两种缺乏历史依据,大多根据民间传说和推测。我觉得孔子说法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他谈到这个问题是因为吴王使者来咨询会稽出土的大骨节一事,并非专论防风之死,说明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心目中,没有特别提出来讨论的必要。他在这里谈到禹杀防风时用的是个中性词———“后至”。“后至”也是一种“至”,并非“不至”,折射出防风对夏禹在政治上并不对立。如果他对夏禹怀有敌意,或者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就干脆不赶去会稽赴会了;如果他对夏禹个人品质和作风有什么看法,事先估计到迟到可能招致的严重后果,就会有所防范,决不会去自投罗网了。不管什么原因,防风毕竟是“后至”,遭致“杀而戮之”,这多少有点出乎他本人的意料之外,也让后来不少人匪夷所思。但孔子似乎不这么认为,在解释清楚大骨的来龙去脉后,紧接着便向吴使介绍了汪芒氏这一部族,从虞、夏、商到孔子当时的演化历史,对防风之死未加任何褒贬,说明后至被杀,在孔子看来,乃是很正常的事。  也确实,如果将禹杀防风与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就能正确理解。夏禹在制服洪水过程中,“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得到众多部落首领的拥护,为中华民族实现真正的统一奠定了组织基础。他照会各个部落首领,在会稽大会天下诸侯,这在历史上是一件意义非同寻常的大事,标志着中华民族第一个真正的政治实体的初步形成。大多数历史学家因此认为,我国国家组织的出现,开始于夏朝。夏禹对防风在这样重大关键时刻竟然“后至”,可以想见一定大为恼火,也许他在性格上也像历史上有的伟大人物一样,对人不得罪则已,一旦得罪就索性得罪到底,就地处决了防风,而且“杀而戮之”,砍了头还要陈尸,也是够严厉的了。防风的头颅,就这样成了我们民族历史上建立最初国家的祭奠物。这听来多少有点残忍,有点血腥,但历史就是如此。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错杀”或者“误杀”,也不能因其被杀而否定防风生前的一切。人无完人,有好说好,不要因其好而掩饰不好;有不好则说不好,亦不要因其不好而抹煞其好。  
       历史是胜利者历史。由于夏禹是黄帝后裔,史册上便尊为正统,没有其他部族应有的位置。传说在阪泉被黄帝战败的炎帝,虽同为中华民族最先的人文始祖,但正式典籍上有关炎帝及其后裔的记载几乎等于零,即便有也或多或少地带点歪曲和丑化。防风死后,意味着汪芒氏被征服,该部族人们随着逃进浙江与安徽之间的群山里避难,该部族文化因此在历史上也相应失落。有关“汪芒氏之君”防风的治水等其他事迹,在典籍上自然不可能有记载,只能保存在其后裔的口耳相传中。更想不到的是,经劫历难的汪芒氏,此后随着时代更迭变迁,连部族姓氏也由原来“汪芒”简化成了“汪”。《古今姓氏书辨证》和《通志氏族略》说,这就是国内位居百家姓第56位汪姓的来源。照此说来,德清防风古国,就是海内外汪姓人最早的发祥地,而我们这位汪姓始祖,竟是开天辟地以来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悲剧性人物!  
       凭槛四望,湖水长天,仿佛金与银在交相辉映,又像是淡淡血痕,洇润在素白色的锦缎上。我想,当年我们汪姓这位始祖告别这里父老乡亲去会稽赴会时,面对这故土“圣泽”,脸上大概绽开出芦花般灿烂的笑容。  
       然而哪里想到,他这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最后微笑!
发表于 2008-1-28 15: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末腳飄過一陣燕趙寒風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16: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热度 于 2008-1-28 15:42 发表
末腳飄過一陣燕趙寒風

哈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0 08: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