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14|回复: 9

越史之疑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6 20: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史载,汉初之时,东瓯王摇分封其的二儿子期视于会稽为顾余侯,其子孙留居会稽,海宁一带,以顾为姓,期视乃为顾氏始祖之一。看到此地,我就有点糊涂了。不是说汉初之时越人已然失去了对会稽一带的控制了么?势力在今台州温州一带的东瓯王怎么可能分封他的儿子到会稽海宁一带做官呢?这不是矛盾了吗???

[ 本帖最后由 乌程仔 于 2008-1-28 16:55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6 20: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姑姑能不能把“史载”说具体点涅?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1: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ndarin 于 2008-1-26 20:58 发表
姑姑能不能把“史载”说具体点涅?

史载么就是你到网上去查一查顾姓之来历
发表于 2008-1-27 11: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带的不带的
发表于 2008-1-27 13: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野史无视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3: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前192年,驺摇逝世。另一种说法是驺摇的王位是追封的,因此也有卒于前201年的论调。据《史记·封禅书》中称东瓯王最寿时称:“是摇于吕后称制、孝文初立时已卒,传子孙皆失其名,故概以‘数世’二字也。”可见驺摇应该是卒于吕后称制、孝文初立之前。吕后死于公元前180年,同年闰九月文帝登基。如果这种考证属实,那么驺摇参与“七王之乱”完全是子虚乌有了。

      剥开历史的谜霾,不可度疑的是在他身后是东瓯国中兴和瓯越人的繁盛。经济生产方面,瓯越民族除种稻以外,还种植粢、黍、赤豆、粟、麦、大豆、蔬菜、水果等作物。进行犁耕,并有了多种农具,还饲养水牛、猪、狗、羊、鸡、鸭、自行纺织丝、麻织物,有着自己的玉石器制造,青铜冶铸,陶瓷烧制、竹木器编造等业。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尤其是瓯器的制造,为后来成为供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化方面,风俗上,瓯越人民剪发文身,错臂左衽,与华夏人的上体短衣,交领右衽不同。瓯越人从语言文字、经济生活、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绘画音乐各方面均创造了富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作出了贡献。因此,瓯越到达了自春秋越国灭亡之后的第一个发展高峰。驺摇,这位瓯越人英勇的领袖受到了后人的崇拜,以致前后数世东瓯王在他功绩的光耀下皆变得默默无闻,黯然无光。

      驺摇所生二子,分别叫昭襄和期视。驺摇在位,昭襄封为哀侯。期视为顾余侯。后来昭襄继承东瓯王大位。期视移居会稽今绍兴一带。个中原由史书并未详细记录,以至于嫡位之争一直是历史学究的推说和揣摩。昭襄在位9年,传位与儿子建。历史上,这位东瓯王是国家衰亡的始作俑。

      景帝前元三年二月,吴王刘濞谋反,举并攻打长安,东瓯王起兵万人协从。汉景帝遣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领将士平乱。不久吴王兵败丹徒,于是吴王和其麾下壮士数千人星夜逃亡到东瓯,以图保全实力。汉朝廷派密使以厉害诱说东瓯王。东瓯王见大势已去,便反戈一击,东瓯王的弟弟夷鸟将军暗中埋伏武士,乘吴王出来劳军的机会将他刺杀了,并把他的头颅送到汉景帝处,折功赎罪,得到了汉景帝的宽赦,并且分别受到了朝廷的敕封,东瓯王封为彭泽王,夷鸟将军封为平都王。吴王刘濞死后,他的儿子刘子驹逃到了闽越国,因对东瓯诱杀父之仇,多次求劝闽越王郢派兵攻打东瓯国。野心勃勃,妄图一统百越各个民族地盘的郢到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发兵攻打东瓯,东瓯一败涂地。年迈的东瓯王在迎战时马失前蹄,在一片沼泽的海涂中被戳身亡。此时闽越大军将东瓯国都城包围,东瓯粮草困绝,万分危急,派人冲出重围去向汉朝廷求救。

      此时汉武帝刚即位不久,召集太尉田汾、中大夫庄助商议。田汾认为瓯越、闽越常常互相攻击,反复无常,而且地方偏远落后,没有必要劳师救助;中大夫庄助却与田汾意见相反,认为东瓯小国有难前来求救,如果不予理睬,从道义上是说不过去的,这样又怎能统治好中国呢?汉武帝感到庄助的话有理,当然汉武帝的年轻气盛和喜欢穷兵黩武的习性是作出这个决定的先决因素,随即命令庄助持节会稽郡派兵从海道往救东瓯,兵船还在途中,闽越王闻讯即仓惶撤退,东欧国便解围了。东瓯王驺望(驺摇的孙子),因担心闽越兵再来围攻,经请求汉武帝的同意,率领族属吏卒四万多人北迁,被安置在庐江郡(今安徽省西南舒城一带),东瓯王驺望被降封为广武侯。东瓯国就因此被取消了。这是温州作为中国历史进程一部分的开始,也是温州在中国政治历史舞台上的第一次登台。当然东瓯的土地被闽越吞并,温州一带成了闽越的一部分。东瓯国随之灭亡。

      东瓯臣民的迁徙,也暗合了汉武帝的汉武帝的扩张政策。之前,汉武帝就以瓯越地险阻,多反复,易为患为由,进行着“徒其民于江淮间”的计划。迁至安徽寿春,合肥一带的越人,有的居于山区,其后以山越或山民的名称出现。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腐败,民不聊生,深居山区的越汉人民亦受其害,史载“江淮间空尽”达到“人民相食”的地步。至三国孙吴统治时,亦是严刑峻法,刻剥无度,因此各地山越人民不断揭竿而起,前后大小斗争有40余次之多。孙吴政权为了巩固和扩大统治领域和兵源队伍,以及增加赋役,故频繁竭力镇抚山越。公元238年(东吴赤乌元年),山越大致被平定,江东六郡勇悍善战的山越被收为吴国的士卒。并有不少的山越人被同化于汉族之中。 分布辽阔的东南大地,已经不见瓯越族踪影了。

[ 本帖最后由 乌程仔 于 2008-1-28 16:2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3: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顾姓的历史与分布


    两汉顾姓的世系与分布
    西汉时期武帝的穷兵黩武大大损耗了国力,在晚年他就已经意识到其政策的危害性,被迫以“罪已诏”的形式终止了无度的扩张;加上从今天的江浙至云贵的南方对于当时人口占多数的中原人来说仍然是一片陌生的土地:炎热潮湿、丛林茂密、疫病流行,很不适合北方人民的居住和生产,因此汉政府在此地的统治实际上仅仅限于少数都邑和交通线附近的核心区域。生活在广大南方山区丘陵地区的越族一直是按自己古老的部族形式生活繁衍。当时的越族分为许多部落,互不统属,号称百越;发展水平也各异,最先进强大的几部曾经建立了南越、东越和闽越国。为此,汉政府不得不借助当地的豪族大姓实行治理,但是又担心这些地方势力过分壮大,反过来会危及其统治,所以就实行又打又拉的政策,这可以从西汉顾姓起伏跌宕的命运中看出来。
    由于正史失载,根据较系统的顾姓家谱记载,安朱之后经过了摇、昭襄、建。顾建生有三子,长子顾省,史籍无考,且无后嗣。次子顾贵继承父兄之职。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东瓯王位传到了安朱第四代后人时,其部族开始受到闽越的进攻,于是向汉求援。汉政府派遣中大夫庄助发会稽兵渡海支援东瓯,闽越闻讯即退兵。迫于闽越的压力这支越人被迫向中央要求内迁,汉武帝就封其为驰义侯,迁其部众于江淮地区。

另一支越人闽越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攻击了处于更南面的南越,汉武帝再次派遣大行王恢出兵豫章(今江西省),大农韩安国出兵会稽反击闽越。闽越王郢发兵凭险抵抗。但是郢的弟弟余善联合了宗族谋杀了郢,并将其首级献给了汉朝廷。汉于是下令停战,封早先的越王无余的孙子繇君丑为越繇王统治闽越部众。由于余善杀兄自立,族众多有不服,纷纷脱离余善,汉政府就派兵分立繇君丑和余善。
    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受了汉朝恩惠的余善却反戈一击,偷袭汉领地并杀了汉政府的三个校尉。汉朝只能再次发兵,派出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渡海攻击;还派楼船将军杨濮出武林,中尉王温舒出梅岭,越人也有多族协同,多路进击。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因协助征伐其他叛汉越人部族有功,顾贵受封为吴侯,居处于姑苏(今苏州)。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冬越繇王居股、越衍侯吴阳、建成侯敖设计杀死了反复无常的余善,一同归汉受封的还有越将多军,后者被封为无锡侯。
    鉴于越族各部居住在僻远山林,时叛时服,中央难以控制,汉政府开始考虑一劳永逸地加以解决,于是下令这些受封的越族首领带领族众离开原来居住地,移徙到江淮一带,原来的东方越地便被废弃了。这是顾姓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事,由此顾姓一族结束了秦汉之前的颠沛流离,又回到了祖先故地太湖平原,开始了稳定发展,江南也就从此成为顾姓的真正老家了。
    与那些依靠投身政治获取发展的家族不同,顾家虽然出身越族,但是在早期饱经动荡迁徙、亡家毁国之苦后,在以后的长期历史进程中逐渐选择尊文重学、经艺传家的发展方式。由于中国前半段历史的政治经济中心都位于北方,南方相对较落后,这显然不失为明智之举,顾姓的后人也因此受惠,顾家因此成为一个文化昌盛的族群,历代杰出文化人才层出不穷,这是在江南、乃至全国各个大姓中比较突出的。
    这一阶段,顾姓宗族的大致世系传承是有大致线索的,由安朱传三世至建,顾建有三子,长子省,无后人;少子顾敖(某些族谱作顾教),也因为伐东越有功而受封,但是在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著名的冤案巫蛊事件中因为同情蒙冤的卫太子而被贬废,这支经子禄、多军至孙卯时,史书就失去了踪迹;次子顾贵一支经过翱、纶、龙、大成、邦而成为今天顾姓的正宗嫡系。

[ 本帖最后由 乌程仔 于 2008-1-27 18:02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7 16: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史不信~

[ 本帖最后由 百山祖 于 2008-2-10 13:4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16: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ndarin 于 2008-1-26 20:58 发表
姑姑能不能把“史载”说具体点涅?

据《东瓯国研究》讲是出于武林《顾氏家乘》,你可能查不着。

[ 本帖最后由 乌程仔 于 2008-1-28 17:02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8 17: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是家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9 15: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