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256|回复: 68

怀念上海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8 19: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怀念上海话
来源:日本中文导报
小制作电影《疯狂的石头》捧红了新生代导演宁浩,也为方兴未艾的影视方言再助一阵。深重、响亮、掷地有声的重庆话在电影中大放光彩,香港职业劫匪的广东话口头禅“我顶你个肺”也流行一时。影视作品大量使用方言,颠覆国语普通话隐含的意识形态正统性,传达出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这种做法早已屡试不爽。过去是港式粤语和京片子打头阵,现在有东北话与陕西话横行屏幕,唯一的例外是衰落中的上海话。
    多年前,我曾在上海看过沪语电视剧《孽债》,感觉演员的说白听起来与生活中的上海话颇有差距。那种尝试带来的影响是水波不兴,留下的结果是下不为例。90年代后期怀旧大潮勃兴,上海话却沦为王家卫电影中60年代香港小家庭牌桌上的生活点缀而已,但对于上海人和上海文化来说,上海话是重要的。30年代,上海话是中国新潮流行语汇的输出源;90年代以后,上海话则成为需要保护和捍卫的对象。我们这一代人大都在90年代前期离开上海。10年后,我的朋友站在南京路与西藏路交叉路口的人行天桥上环顾四周,发出了“上海人在哪里”的感叹;我则在电视上看着土生土长的活蹦乱跳的年轻一代用上海话读不清“我”与“下”的区别,感到非常气馁。
    过去有“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之说,我现在不免也会平生“上海在中国,上海话在国外”之感。90年代开始,上海再次成为移民城市目的地,上海话因缺乏吐故纳新、同化异类的自我生成机制而成为被动的受污染对象。一位来自山东的新上海人,在大学里记住几句常用的上海话,比如上课就是“想哭”,下课就是“我哭”,这种对上海话展开的大胆的异质想像和音声比附,是败坏上海话纯正发音的重要手段之一。相声大师侯宝林说过一个方言段子,讲一位北京人把上海话的“汰头”听成“打头”,闹出笑话。但真正的上海人听来,“汰头”与“打头”是八杆子打不着边的事,“打”与“汰”清浊分明,毫不相同,何笑之有?上海话也许从来没有强势过,却是小资的语言,优雅的语言,市民的语言,机智的语言。这种特色曾表现在张爱玲的小说里,也出现在另一位旅居纽约20多年如出土化石般存在的作家木心的笔下。因为没有受到新兴外来语的污染,纯正的上海话唯有活在海外上海人的口耳之间。我们这一批人,或许竟成上海话最后一块净土。
    过去10多年,移民潮翻新了上海这座城市,也冲刷了作为上海文化象徵的上海话。目前上海的现状是,初级中学老师由外省人占据主导地位;中低档餐饮服务业基本没人会说上海话;上海最活跃的几份报纸和全国性报纸的上海站中,一线记者几乎没有上海人;在大学里,老师与学生对话必须罢黜上海话;上海沪剧院已经招不到会讲纯正上海话的新生学员……与上海经济强势崛起形成明显反差,上海话非但没能南征北伐,反而在各种地方语言的冲击下,不可抑制地走向粗糙化和低俗化。上海话的基盘在松动、在垮掉,新一代上海人正在丧失作为身份象徵的上海话。
    我所理解的上海话的传统特色,表现在语音与语义两个层面。上海话属于中古吴语的语音系统,完整保持了“平、上、去、入”四声,更在清浊读音上翻转自如。在吴方言中,上海话的入声韵保留最齐全,但在8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口中,许多入声韵已被简化归并,或根本发不出入声韵。也就是说,年轻一代上海人的舌头、喉咙、声带等发声器官已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又如用上海话读“鱼”、“五”、“午”等,发后鼻浊音,北方话语音系统没有这个发音传统,北方人几乎丧失这个独特的发音能力。
    上海话的表现力非常强,语汇丰富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如表现“很”的意思,上海话中就是“邪”、“邪气”、“交关”、“穷”、“老”、“瞎”、“鼎”等讲法,现在又流行“不要太”……等句式;又如形容圆叫“的粒滚圆”,形容脆叫“刮辣松脆”,形容青叫“碧绿生青”,形容生叫“面熟陌生”,读起来舒服,听起来惬意。在描绘颜色方面,形容白叫“雪雪白”,形容红叫“血血红”,形容黄叫“蜡蜡黄”,形容黑叫“墨墨黑”,绝对形象到家;上海话多三字语,如“插外快”、“轧苗头”、“牵头皮”、“触壁脚”、“打回票”、“卖关子”、“吃豆腐”、“放白鸽”、“拉皮条”、“拎勿清”、“乒乓响”、“一只鼎”、“电影院”、“俱乐部”、“雪花膏”、“橡皮筋”、“大闸蟹”、“偎灶猫”等,都是顺口悦耳,充满海派气息。
    在近现代中国,上海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上海继承了江南吴越的民风,吸收了东西文化的精华,如今又冲在国际化浪潮的排头。上海人的特色,大都体现在作为文化表征的语言上,比如做事讲究“实惠”,场面上追求“派头”、“噱头”、“掼浪头”;骂人讲究“绰刻”,把别人看成“憨大”、“屈死”、“阿木林”。上海人的聪敏、机智、务实、势利,在上海话中毕显无遗。某种意义上,要改造上海人,就从改造语言开始。(来源/日本中文导报,作者/杨文凯)

发表于 2008-1-18 20: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佳文共赏。

救救上海话!
发表于 2008-1-18 20: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风毛可爱来东
发表于 2008-1-18 22: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聚会吃饭,一个五十几岁的男老师和一个二十几岁的女性谈话,一开始是女的给男老师敬酒,那个女的学着说“我们学le语(日语)”来戏弄男老师普通话不好,那个男老师就学女孩子说上海话,嘲笑女孩子上海话不好,那个女孩子说有一次被他说的三天没好意思说上海话。那个男老师又学了几句,旁边另外一个中年女老师说不能这样开人家玩笑了,最后男老师又学了一句“o(我) 今朝……”,其他几个人笑得不得了。然后几个中年老师就在讨论上海话“变掉了”这个问题。其中一个老师说这就是“奶音”,小时候没纠正过来。日本也有这种,女孩子看电视或者什么的,说话变得很粗鲁,但是毕竟有一个规范在,在进入社会之后会主动或者被动的改过来。
发表于 2008-1-19 18: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奶音”

我單位舊年8月份進來1批小鬼頭,跟我班裡就有人講閑話奶音十足。具體表現爲:拿『外頭』唸成功『奶頭』:shying:
发表于 2008-1-19 21: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怎么救呢?

发表于 2008-1-19 22: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导他们装大人
发表于 2008-1-19 23: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去引导呢?

所有的媒体立体攻击,吴语真的是离我们而去呢
发表于 2008-1-20 08: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绕口令
奶头蛮有咬头个……
发表于 2008-1-20 10: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在晋江出差,坐在车里的时候我打个电话回家,那个福建人主动说上海话听感非常好。我跟他说苏州话更好听,呵呵
发表于 2008-1-20 11: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erynade 于 2008-1-20 08:34 发表
绕口令
奶头蛮有咬头个……


那是缩奶瓶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3: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泖港人 于 2008-1-20 10:31 发表
今天在晋江出差,坐在车里的时候我打个电话回家,那个福建人主动说上海话听感非常好。我跟他说苏州话更好听,呵呵


见仁见智的,苏州话么比上海话多个降调。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3: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200052 于 2008-1-20 06:46 发表

“矮头”已经够厉害了,居然讲“奶头”!


某上海朋友跟我说“廿四座”,我以为“内四座”,百思不得其解。。。
发表于 2008-1-20 17: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轧闹猛 于 2008-1-19 23:14 发表
谁去引导呢?


阿拉、我俚。
发表于 2008-1-20 17: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吴人 于 2008-1-20 13:41 发表


某上海朋友跟我说“廿四座”,我以为“内四座”,百思不得其解。。。

我正好相反,牛、女、娘等全是按吴语的方式发音
发表于 2008-1-20 21: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唯一的希望是上海话不要强奸其他吴语.
发表于 2008-1-21 11: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吴方言中,上海话的入声韵保留最齐全

這是什麼意思
发表于 2008-1-21 11: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晓得
发表于 2008-1-21 11: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本地话是比较古老的吴语,入声韵比周围吴语多一些。
发表于 2008-4-15 20: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朝廷不强行把普通话来压制方言,断我等根,天长日久,方言亦将随人口流动而进化,而融合,在下认为,一种方言(语言),讲的人越多,生命力越强,如四川话,粤语等,我的杭州话如今越来越弱势,便是因为说的人太少,只有杭州市区人如此讲,萧山余杭皆非此般口音,因此,我认为,把吴越地区的方言都混合起来,或改良,或创造,整个浙北和江苏都讲同一种语言,那时节,纵朝廷万般本事也奈何我等不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9 19: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