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372|回复: 14

转:老上海取暖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4 18: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取暖记

              
              
            
  上海今年的冬天有些阴冷,整个春节的气温都在零下徘徊,老天爷好像故意和人们作对的样子。于是,家里的空调就只好整日整夜工作忙,一时间整个上海都笼罩在压缩机的噪音中。这样一来上海的电力供应又紧张了起来,好多单位都开始实行星期天上班星期一休息的避峰让电工作时间。看着这种能源日渐紧张的状态,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的汤婆子、热水袋,不用电也能带来一夜的温暖。那么在更久的以前,上海人又是如何对抗寒冷的呢?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不通电的岁月。
              
            
  用人为的方式调控温度,在今天看来实在是一件并不算很难的事情,进入室内打开空调,冷风热风是随心所欲。但是,人类的进步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用追溯到周口店的原始人时期,就在几十多年前的老上海,我们还在完全依赖明火取暖、扇子降温。
  在那个时候,普通的上海人大多用烧土炕、点火盆的方式取暖,而住在洋房里的有钱人则大多数用点火炉手炉方法取暖。普通人家用蒲扇、羽扇、纸扇、蒲草扇、席篾扇度夏,富者则在室内放置天然冰块降温,最先进的人家也不过家里面有一台电风扇罢了。
            
            
  
                     搬不动的百斤火炉
  用明火取暖可以说是最古老也最原始的一种取暖方式,早在远古,先人便钻木取火,一堆干柴,一燃篝火,既可取暖又可避兽。火炉的发明也可以追溯到夏、商、周,那时候古人利用松树,取其松液,然后点火,将炭置于炉中,以备夜晚取暖烤手之用。这该是最古老的取暖专用火炉了。
  当然,我们发现的这些火炉的历史远远没有那么悠久,大致上都是来自上海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产物。走上前去轻轻抚摸,有岁月的温度留在指尖。无论是棱角分明的长方形火炉还是古朴秀美的弧线形火炉都早已经失去了它们原有的使用价值而成为了岁月的见证人。不过这些炉子原先的主人可都是住在洋房里的大户人家,用这种炉子取暖一次需要大量的炭,一个炉子可以暖和一个大客厅。小户人家基本上不用这样大型的炉子,冲个热水袋暖和一下手脚才是实惠的选择。而公寓房子里用于取暖的主要装备是热水汀,张爱玲的经典散文《公寓生活记趣》中曾经写到:“读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两句词,公寓房子上层的居民多半要感到毛骨悚然。屋子越高越冷。自从煤贵了之后,热水汀早成了纯粹的装饰品。”热水汀有了也不用,由此可见,用煤更厉害的大火炉更是让当时的普通人家望而生畏了。就好像现在“做人家”的上海人家里,为了省电连空调都是不到万不得以不开的。借着午后的阳光仔细观察这些炉子,我们又发现了不少耐人寻味的地方。首先,这些火炉份量都异常的沉重,全金属制造的家伙,没有一百斤也有七、八十斤,等闲人不要说是搬了,就连想推动它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这些火炉的最底部有一个活络的抽屉,拉开以后就可以方便地添柴加炭,设计非常精妙。从镂空的小门里就可以看见火苗的窜动,热气也随之开始涌动。
                        另外,这些铜炉的表面有复杂的花纹,描龙绘凤地显示着它的不凡身价,更增添了艺术品的味道。想想今天我们用的家用空调、取暖器之类的东西,外观大多乏味的很,看来在某些细节的地方还是老上海人比我们活的精致啊!
                  
            
            
 
                 
                     小姐袖子里的手炉
  严寒冬日,把自己缩在被子里,任暖气将热度蔓延在整个房间,是这个季节最佳也最胸无大志的生活方式。要是有随身携带的暖气就更好了,这次我们也发现不少可以随身携带取暖工具手炉。手炉,也称“袖炉”、“捧炉”、“火笼”,为旧时江南人家的女子和读书人冬季暖手之用。手炉是由火盆逐渐发展演变而来,自唐朝始创,到明清时期尤为盛行,到解放以后逐渐消失。
  与别的取暖工具不同,手炉基本就是为女子量身定做的。记得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手内拿着小铜火柱儿拨手炉内的灰……”寒风凛冽的冬日,一位娇贵的女子怀抱手炉静静地坐在温暖的房屋之内,何等的慵懒、何等的惬意。将女儿家的小手、怀抱统统温暖,却不会放出一点烟气熏到小姐。
                        那些精致的手炉都是可以传代的,炉盖上镂空雕刻着各种图案,精致生动。有的手炉还满身刻花,炉底及提梁处有作坊或人名款识。选材方面除了水磨红铜、紫铜、银白铜、白铜、黄铜外,还有景泰蓝、漆器、玉器等。
  一般来说,使用这样精致手炉的上海小姐都是有些老派的。家里祖上大多是从北方迁来的官宦人家,要不就是江浙一带的书香门第,平时的管教极严,走路说话都带着柔弱的腔调。可见很久以前上海就是一个鱼龙混杂的移民城市,老式的官宦人家和赤贫起家的暴发户在这里共存,看一户人家青睐于什么样的取暖工具竟然也能大致判断其出身来历。
                     
                      老婆婆的手炉
  当时,除了那种精致到极点的迷你手炉以外,普通的大众也有他们自己的移动取暖工具。用一个形如火盆的铁内胆套于一有提柄的竹篮中即成——实际上只不过是个可移动的火盆而已。这种手炉大小不一,径长自20分米至40分米不等。铁胆自然是装炭火,上面还有用小铁条焊成的“井”字型炉盖,冬天的夜里肚子饿了,可以放些粽子在上面烤,不一会儿粽子就烤得金黄金黄的,透着油,散发出浓浓的香味,作为夜宵最妙。
                        此类的手炉是老婆婆的最爱,提起手炉坐在石库门弄堂的门口,晒晒太阳话话家常,一派闲适的冬日风光。想想也是,若是年轻人提着这样像菜篮子一样的手炉到处跑得话绝对要被人笑掉大牙。
                  
            

                    
                  
  据资料记载,新中国建立以后,上海滩上的火盆、手炉渐渐绝迹,火炉成为主要取暖设备。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电扇降温,80年代后期使用电热丝取暖器、电热毯的人家迅速增多,同时电扇也慢慢普及。再后来,空调进入人们的视野,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开始在家里安装空调。直到90年代后期,空调不再是奢侈品,成为居家调温的寻常电器。贪便宜的上海人蜂拥在大商场门口“孵空调”的盛况一去不复返。
                  
                  被窝里的汤婆子
                    汤婆子是我们自古以来就非常熟悉的取暖用品,小小一件取暖用品曾经被许多大诗人歌颂过。黄庭坚《戏咏暖足瓶》诗:“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明瞿佑《汤婆》诗:“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                  
通常,汤婆子多是用白铁皮(铁上镀锌)做的,呈椭圆形。这种形状的汤婆子在二十世纪前半叶开始普及,并被广泛使用到今天。在五十年代,汤婆子的年均产量达到100万只以上,但现在,由于受电气产品的影响,其产量已下降到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左右。
  汤婆子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注入三分之二60至70摄氏度的热水,然后,用厚布等包起后放入被窝,以避免直接碰触肌肤。借用今天的时髦话语来说,汤婆子可是完完全全的环保产品,不用电、不污染。而且精明的上海人更是把这种环保发挥到了极致,放入了汤婆子的被窝整夜热呼呼的,早晨起来后,其中的水尚有余温,还可以用来洗脸、洗碗等。真是一滴水也不会浪费,不过现在这么节约的上海人已经不多见了。再说了,现在的上海小姐脸上都涂了资生堂、兰蔻等世界一流的保养品,怎么还能用隔夜的水洗脸呢?
  传统的汤婆子还有一种进化版——电汤婆子,外形和铁饼类似。里面有电热元件和蓄热物质,插上电,只消三五分钟就可以热六七小时。别看它小,功率可不小。以前我们为了能在学校的宿舍里使用它还特意给电工师傅送了一条好烟,加粗了我们房间的保险丝。
                  
                  精贵的电热丝取暖器
  近年来,“老上海”用品价格正在不断攀高。一张商标要几十元,一盏老台灯要几百元。近来有位收藏者在“藏宝楼”的地摊上,以800元觅到一台上世纪40年代的电热丝取暖机,据说它的造型既有时代特征,又有艺术性,上面还有彩绘的玻璃挡板,使用时能产生火焰燃烧的效果,可惜我们未能亲眼看见。据说在当时的上海,这样用电取暖的东西也是很少见的,属于高档产品,普通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也未必能买到一个这样的东西。他一到手后,有人紧跟着出价,报价竟是3000元。可见,老上海的魅力几乎已经让人们失去了理智。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在很久以前上海人就开始了用电取暖的历史。 �
            
            

                    
                  
从电热毯到空调的进步
  在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我的记忆中,家里有第一条电热毯还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这样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于大多数普通上海人中。以前晚上睡觉的时候总是要冲一个热水袋,有了电热毯以后,热水袋算是正式退休了。那时候,上海最流行的牌子叫“小绵羊”,在百货商店中最“牛”的市百一店摆了专柜。一到冬天,柜台前人潮汹涌,好卖得不得了。只是开着电热毯睡觉,一晚上下来口干舌燥有一种全身水分都被榨干的感觉,我的最高记录是一晚上喝了一壶水。
                    进入了80年代,我们就开始知道一种叫空调的东西,大商场里冬暖夏凉都是它的功劳。精明的上海人吃过了晚饭,穿着拖鞋睡衣就直奔商场去了,为得就是商场里的冷气。这种行为全国皆知,几乎成了上海人抠门的又一铁证。
  再后来,从90年代开始,空调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大楼外墙上空调外机一直从一楼排到顶楼。尤其是2003年夏天的酷暑和2004年春节的严寒,使得空调进一步走进了家家户户。至此,上海人正式完成了从电热毯到空调的进化,我们只经历了短短20年。
                  
                  铜火炉里的回忆
  席老太每周六的早上都会早起,赶一个多小时的路从城市的这头赶往城隍庙。八点钟的时候,席老太就能和她的一些老姐妹们坐在上海老街的茶馆里喝茉莉花茶了。四五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围坐在八仙桌旁,佐茶的不过是些香瓜子、南瓜子之类的东西。墙上一台老旧的空调嗡嗡作响。其实席老太一直是不喜欢空调这个玩意的,夏天吹得人骨头发酥,冬天又让人头昏眼花。还是夏天的扇子,冬天的火炉来得写意。
  这个茶馆极有特色,摆满了老上海的古董,旧旧的电风扇,三座百斤重的铜火炉坐落在角落里,这些老旧的东西总能带给席老太时光倒流的感觉。当席老太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家里就有一个像这样的火炉。冬天的时候,家里的娘姨每天一大早就会点燃火炉,不一会整个屋子里就暖和了起来。而姆妈从来就是个富贵闲人,吃过响午饭就开始找搭子打麻将。四个穿大衣的女子一进门,脱了外衣便穿着旗袍依次坐在了麻将桌前,身上的法国香水味道在暖气的催化下愈发浓烈。姆妈准备了许多好吃的零食,梨膏糖、寸金糖、牛皮糖、五香豆,满满当当摆了一盘子。一桌子女子,都带着翠玉手镯,碧玉和骨牌撞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音。席家的小小姐便被娘姨抱在手上,嘴巴里不时被塞进些甜甜的零食。过上半天,娘姨还会往铜火炉里添些,每当这个时候火炉里的火苗就会窜上一窜。于是,席老太童年的整个冬天就在糖果的甜腻和火苗的劈啪做响中渡过。
  可是,到了十几岁的时候,时局渐渐紧张,日子也开始不好过了。姆妈辞退了娘姨,开始自己汰衣裳烧饭。冬天的时候还会用火炉,但是毕竟不太舍得大把地往里加炭了。煤的价格越来越贵,等到火炉也用不起的时候,姆妈在大房间里生起一只炭盆,一家人都挤在一间里,以充分利用这盆炭火。寥寥几块煤炭,发出吝啬的火光。每次姆妈穿了棉旗袍往炉子加炭的时候都会被炭气呛到,为了解炭气,只好在火盆边搁几块桔子皮,发着阵阵金桔的甜香。实在冷得吃不消,就再冲只热水袋。热水袋外边是姆妈用自己的旧绸缎旗袍料边角做的套子,捏上去绵软暖和,常会令席小姐记起孩提时抱洋囡囡的情景。
            
            
  “席家阿婆,侬来想啥事体?吃茶呀!不吃就冷了!”老姐妹的一阵推搡,把席老太从记忆里唤醒。是啊!都过去那么多年了,现在谁家里还用火炉取暖呢?不过去年从美国回来的小孙子装修房子时在客厅里装了个壁炉,里面却摆了个铜火炉。据说,这种中不中洋不洋的壁炉叫“时尚”,看不懂!
                    喝完了茶,该回家了。等会去百货商店买瓶夏士莲擦脸,再买瓶百雀灵擦手,几十年用下来的老牌子了总归是信得过的。
            



(啊呀,网页关太早忘记复制地址了)
            
            


发表于 2008-1-4 20: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里曾经有过一个铜做的脚炉,在我大姨家里见过手炉
我结婚的时候我母亲还给了我一个汤婆子,现在不知哪里去了
--这些都是乡下普通人家用的
BTW,以前好像什么都是铜的,我奶奶用一个铜的面盆,一直到过世。不知那个“铜面锣”现在哪里去了(乡下面盆叫面锣)
发表于 2008-1-4 20: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比一般人耐冷,但還是怕冷
发表于 2008-1-4 21: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热度辰光大家侪怕冷个
发表于 2008-1-4 21: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呀是呀,還要頭uen唻
发表于 2008-1-4 21: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手炉、脚炉、汤婆子……侪淘汰了,我家只有取暖火炉和热水袋还在用用。电热毯已成冬天必不可少之物。空调么,只是热天用。
发表于 2008-1-4 21: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辰光勒冬天介,早浪爬起來刷牙齒會得利用燙焐子交熱水袋裡挺下來餘熱呃溫吞水。弗管是銅、塑料、橡膠,總歸儕有一股氣味
 楼主| 发表于 2008-1-4 22: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骄气得来

还用温吞水

都养刁了,没用场
发表于 2008-1-4 23: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學畢業以後就弗用嘍
儂覅搭我老茄茄
 楼主| 发表于 2008-1-4 23: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有什么好老茄,身体素质问题,又不是能力问题:freelaugh:
发表于 2008-1-5 00: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懂啥,冷水揩面,温水刷牙,热水烫脚……规矩,有好处个……科学家讲个

我家取暖用油汀、电热毯和热水袋,空调开热挡忒浪费咯~~
 楼主| 发表于 2008-1-5 11: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howay 于 2008-1-5 00:15 发表
懂啥,冷水揩面,温水刷牙,热水烫脚……规矩,有好处个……科学家讲个

我家取暖用油汀、电热毯和热水袋,空调开热挡忒浪费咯~~


每个行为都有好处坏处

杀人还有好处呢

白讲掉的
发表于 2008-1-5 16: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扯到殺人了……
发表于 2008-1-5 23: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黑请闭眼,现在请killer……
发表于 2008-1-6 05: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200052 于 2008-1-5 10:16 发表
脚炉其实也烘手。过去我家还有一种火篮,是个竹编的篮子,贮灰的是个铁盂,有个铁丝盖子,是安徽那一带的东西,比脚炉轻便。脚炉和汤婆子以铜做的为正宗,大炼钢铁一起收走了。幸存的一个汤婆子也已经磕伤了,先还能找到铜焊师傅,后 ...


这个火篮,现在湖南和贵州山区的乡里,还是很普遍的,冬天很多孩子拎着去上学。

我们小时候取暖用的是“火充”,就是楼主图上那些小小的金属盆一样的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19 01: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