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466|回复: 21

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5 14: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阴和昆山的惨状不下于扬州和嘉定,因为抵抗激烈,都是彻底的屠干净。
    苏州由弘光朝兵备副使杨文聪起兵,城中起事的民众有几万人。清兵围城后参将鲁之玙战死,从水路增援的吴淞总兵吴志葵败退,杨文聪弃城南去(后吴志葵、杨文聪均战死),城破后遭清军屠城,搜索杀 戮,抢掠妇女,集中的屠杀是从盘门由南向北到饮马桥,“城中死人无算”(《吴城日记》)。
    常熟由兵部主事严子张起兵,坚持了一个半月,城破后遭屠城,两日一夜城中被屠干净,“凡通衢小巷,桥畔河干,皆积尸累累。”(《海角遗编》)
    太仓由民间帮会乌龙会领头,失败后遭屠城,“掠妇女千计,童男女千计,...杀人万计,积尸如陵。”(《研堂见闻杂记》)
    溧阳由进士钱国华起兵,失败后退守南山,遭清军围剿,尽屠南山一路,“凡百余里,杀伤无数,积尸如山,自经兵火,未有如斯之甚者。”(《湅江纪事本末》)
    嘉兴由翰林屠象美、兵部给事中李旒新起兵,失败后遭屠城,“时城中逃出者十二三,未及出者十之七八,间有削发为僧避于佛寺者,有自系狱中诡称罪囚者,仅三百余人,其余尽行杀 戮,血满沟渠,尸集巷里。”(《平吴记略》)
    松江由总兵黄蛮、兵部给事中陈子龙、兵部侍郎沈犹龙起兵,失败后遭屠城,“城中士民十不脱一,死者二万余人。”(《嘉庆松江府志》)
    宜兴、金坛、武进、平湖、海盐等地因为抵抗激烈,均遭受了屠城。
    以时间而言,这些抵抗的时间都不算长。可以想象,一帮乡绅领导的乌合之众,难以和正规军抗衡。
    江阴是最有名的,坚守了八十余日,八月二十三日城破屠城。(苏州六月十三日就遭屠城)
    最后几个遭到屠城的:
    金山卫八月二十日城破遭屠城,海盐八月二十二日城破遭屠城,常熟的抵抗直至八月二十五日才被屠干净(七月十四日常熟城破,十四日至十五日遭屠城,但常熟四周的乡民仍然奋起抵抗,常熟附近多次反复被屠。)
    八月二十五日上海遭屠城,川沙和南汇两城则坚持到九月中旬,九月二十日李成栋屠川沙、南汇。
   清初江南的抵抗中,有一个词我非常的感兴趣,白头军或白头兵。首先出现于苏州抗清,“斩木揭竿,间有执戈矛、被甲胄者,皆以白裹头,大都用布,额加红点,手持二三大明旗号”(《吴城日记》)。度其意,大概民众起兵时以白布缠头,示其哀意,名白头军;亦以白布缠腰,又名白腰军(常熟就这么称呼)。
    在苏州、常州、常熟、宜兴、嘉兴、松江等地的抵抗中,白头军都是主力。更远的象金华、台州、绍兴、温州等地的抗清民众,也叫白头军。
    白头军前期的领袖是吴江人吴易,进士出身,顺治二年六月一日在太湖中起事,六月十一日攻占吴江。顺治二年苏州、常熟、松江等地的抗清,吴易均参与了。八月二十一日吴易的白头军全军覆灭,吴易只身遁入太湖。顺治三年正月吴易再次攻占吴江,即以吴江为据点向四周发展,清军屡败,六月吴易攻嘉善,嘉善知县刘肃之假说要反清,约吴易会谈,将吴易诱捕。八月吴易被磔于杭州草桥门。其部下朱大定、张三强等则率余部坚持反清,康熙三年遭剿灭。
    白头军前期的重要人物还有丹阳人葛麟(中书舍人),宜兴人卢象观(进士,崇祯朝督帅卢象升之弟)、王期升(兵部郎中)等人,大抵都是直接和清军对抗失败后遁入太湖打游击,后均战死。
    白头军后期的领袖是赤脚张三,是苏州的渔民,苏州起兵抗清时他是民众的领袖,苏州城破后遁入太湖,多次袭破太湖周围的城镇,“张三盘踞太湖,横扰三州,出没无时,官军不能制。”(《丹午笔记·平定姑苏始末》)。康熙元年张三被捕遭陵迟,余部继续反清。
    乾隆时顾公燮写的《丹午笔记》,已经不知道白头军的来历,只知道是“匪”“盗”,颇类当年蒋氏对共方的宣传,“国初,群盗蜂起,白布缠头,号曰白头兵,......惟贫人村农,仍公平交易,献新者或邀重赏,以致众多归之,流毒几十年,渐次剿灭。”(《丹午笔记·苏州群盗》)这是除台 湾郑氏外坚持时间最长的反清武装了
发表于 2007-12-15 19: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骨头太硬也不好
发表于 2007-12-15 19: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现在老百姓不得不做顺民良民.
发表于 2007-12-15 21: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毌寧死 我信仰精神不滅,唉
发表于 2007-12-15 21: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试看70年前南京屠城,30万人……,连日本人也弗相信何以没有几起反抗。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3 14: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散兵游勇啊!民兵对正贵兵
发表于 2007-12-25 21: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扬州有史可法纪念馆,江南何以没有?
发表于 2007-12-25 21: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可法还是不要纪念了罢。一介腐儒,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发表于 2007-12-25 21: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疁城小囡 于 2007-12-25 21:19 发表
史可法还是不要纪念了罢。一介腐儒,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纪念是纪念他的忠义,不是纪念他生前的错处。
比如某孝子亲尝汤药,勤谨奉事,但是误听庸医,结果把父亲的病耽搁了,那他还是孝子,不能因为他用错医生就否定他的孝行;当然也不能因为他的孝行就连带把用庸医也认作是正确的。
发表于 2007-12-25 21: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弗晓得扬州还纪念不?听说有地方让孔子、老子都穿上了西装……

[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7-12-25 21:5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开只户头

x
发表于 2007-12-25 22: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勿啦死斐米呀 :silenthate:
发表于 2007-12-25 22: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东东 于 2007-12-25 21:53 发表

纪念是纪念他的忠义,不是纪念他生前的错处。
比如某孝子亲尝汤药,勤谨奉事,但是误听庸医,结果把父亲的病耽搁了,那他还是孝子,不能因为他用错医生就否定他的孝行;当然也不能因为他的孝行就连带把用庸医也认作是正确的。 ...


那你会为这位孝子立碑作传世代供奉吗?

愚忠之人千千万万,何必拿他来作典型。我看纪念伯夷叔齐还有意义得多。
发表于 2007-12-25 22: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成了典型,那也就是这样了。。。。。
比如说,史书里有这么一个江南的乡下人,根本不是入过学的衣冠中人,就是一个乡下种田的,听说燕王攻破金陵,得了天下,就跳湖自沉而死。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忠孝之人,他不要说不是官,连个读书人都不是,靠自己的劳动为生,也没有吃过国家的禄米,谁坐天下他还不是照样做他的田么,但是能有这样的忠义,那真是一个英雄了,可是这样的人,连个名字也没有留下,也很少人知道他,更不用说纪念了。
又好比我们这里乡下,曾经有这么三个农夫,彼此都是朋友,听说永历皇帝和太子等殉难的消息,就一起自杀殉国了。之前家人劝阻,说,当初剃发易服的耻辱都受了,过了这么多年,怎么又想起来殉国呢?他们哭着说,忍辱这么多年,指望的就是看见大明的天下能够恢复,如今皇帝已经殉国,就好象天上的日头坠落,我们怎么还能苟活呢? 这样的人,真正是贤良忠臣,但是也没有留下名字。
要纪念,终归是纪念有名有姓的人,史阁部生前的是非对错问题再大,相对于殉国成仁来说,就都不足道了。

[ 本帖最后由 东东 于 2007-12-25 23:54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25 23: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乡下人所殉的,正是被后面三个农夫殉的那个篡位篡掉的
篡夺三个农夫所殉的那个国,将来还有王国维去殉。

殉来殉去,虽不知哪个国最该殉,总之去殉总是没错的
发表于 2007-12-25 23: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会有什么“不知道哪个国最该殉”的说法呢;
正常情况下,人都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谁吧?既然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不会孝敬错爸爸,睡错老婆,认错儿子,怎么会不知道该殉哪个国呢?
发表于 2007-12-26 09: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了殉来殉去么,就是三个都放在眼前咯。
我们不是古人,是现代人站在历史的高度检讨过去。
要检讨,自然三个都要平摊在眼前,没有偏重。
然后么,因为又要宣扬殉国,而人又只能死一次,不能挨个殉过来,只好三选一,这才有“哪个最该殉”的问题。
也就是反正你该死,那该死哪一趟呢。

另外,也因为不是古人,所以我们和具体的一代一国也不存在父子夫妻的比附。

[ 本帖最后由 mandarin 于 2007-12-26 10:27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26 14: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可法根本谈不上什么抵抗,南明本来大有可为的无数机会大多被他糟蹋了,这还不算,最后关头经营了一年多的扬州城一天就城破了,他分明就是一门心思要去寻死成全他的名节的么,又何必陪上八十万人的性命呢。对于这样的人只能说是怒其不争,连哀其不幸都哀不起来,更不用说去纪念了。我看他和崇祯倒是蛮般配的一对宝货。
发表于 2007-12-26 16: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抛弃“正朔”观就行了
正朔观是古代王朝向历史谋求“合法性”的谬论。王朝替换,正朔的法统也跟着变,一会蜀汉正统啦,一会曹魏正统啦,一会北朝正朔啦,一会南朝正朔啦,都是工具而已。而且一点不人道,你要正朔,那非正朔政权下的人岂不从头错到脚,半个中国岂不都白活了。难道忙仔几百年,结果挜、挜,挜死空啊了嗨侪?!哪有这种道理。
中国历史就是民族融和史,是一部农耕文明回应草原压力的文明史。那里的价值和认同是变动不居的,谁要是抽取一个截面妄图以之为准绳衡准整部历史或是人类文明,那就是胶柱鼓瑟,严重点就是“原教旨主义”,和古代官方正史的正朔观一样说不通,一样荒谬。
具体到古人的殉国,他们有他们的局限性和不得已。要是眼光真只有一国一姓,而无“天下”,那它殉的就比较局限。真正伟大的人物是不会殉的。即使殉了,也只是出于不得已。像文天祥一面誓死不降,一面写信让他兄弟出仕新朝,就是出于他大宋丞相这个身份的不得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不得不死但天下不能丢弃,文明还要延续。顾炎武明白一国一姓和天下的差异,即使明清易代在他看来是近乎天下倾覆,也没有舍身殉明,而是去做了遗民,以学术终老。这便是他作为一个硕学通儒站在历史高度的识见。所以殉国一事,除非身当其责,否则并没多少值得称颂的地方。无非其人已死,其志可悯而已,终究不值得提倡鼓吹。
发表于 2007-12-26 20: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疁城小囡 于 2007-12-26 02:57 PM 发表
史可法根本谈不上什么抵抗,南明本来大有可为的无数机会大多被他糟蹋了,这还不算,最后关头经营了一年多的扬州城一天就城破了,他分明就是一门心思要去寻死成全他的名节的么,又何必陪上八十万人的性命呢。对于这样的人只能说 ...

严重同意
偶也觉得几十万先烈是被那几个忠臣拉着陪葬的
发表于 2007-12-26 20: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居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

活得不要太潇洒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9 16: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