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57|回复: 1

慈城地区越勾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2 20: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慈城地区越勾余秦鄮县的思考
一、宁波来自春秋时期的越国勾余

      在中国历史上,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地域进程其实是很缓慢的。如果说整个世界的科学昌明是近150年间事的话,那么中国的城市扩张,其实还只有20来年的辉煌时间。宁波城的历史证明,它的统辖县权起源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的鄞州编制,成形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的明州编制,但与宁波地区那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相比,已经是留有了6000多年的历史宿影的。也就是说,宁波地区是世界范围内人类最早有文明活动的地域之一。我们知道,如果说是战争创造了国土的话,那么在“中国”这个概念中,是离不开华夏文化的;在华夏的历史文化中,是离不开长江领域文化的;在长江领域的文化中,是离不开以汉民族为主的“氏族”国之间战争历史的。中国的历史自黄帝起,到夏禹商汤算是进入了奴隶社会,西周起的各封土之争,开创了“国家”这个概念。在这漫长而复杂的交替变化中,既形成了很不确切的历史承续关系,也不断变化着无法确定的原本性疆土范围。因此各城市的发展来源,也有如历史一样的那么模糊。故当我们要探索宁波的历史起源时,是离不开秦汉之前的勾余城历史的。确切地说,宁波是来源于夏禹少康封无余的越地。夏禹离公元约前21-16世纪,那么宁波地区的城市历史,是可以移前到公元前的1600年的。 查考宁波的地质地图,我们深信现在的宁波,是处在一个由海湾淤泥形成的泥炭地质上的。它东到北仑、镇海,西到余姚、慈溪,南到奉化、宁海,沿着南北两条山系的水平方向,体现了两头大中间窄的一个海涂进化面积。河姆渡文化证明,在这个堆积了7000年的人类文明文明进程,是人类在原始社会中新石器时代的演变。也因此,宁波至少可从西周的越国算起。尤其是越王勾践,他曾使自己的国家彻底消亡,又在宁波的这块古勾余土地区上卧薪尝胆重新立国,并最终打败吴王夫差,成为雄霸华东的列强英雄。历史上的勾章城,是越国灭吴后的勾余新城,它临江傍山扼住了姚江以东的水路要道,但并不适宜土耕面积的国力积聚,故向东西两头的扩张那是必然的。按照西周时期的“乡遂制度”推测,每“乡”为约一万两千五百家,五乡组成一个军帅,每个“军”为约一万人。乡遂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军民合一,故越王勾践雪耻灭吴时,“发习流二千、俊士四万、君子六千人,出三江之口,以海道通江袭吴”。刚好四万八千人,每乡一万二千人,约四个“乡”的军政兵力。这也可以说是新越国的全国兵力,是宁波土地上最早的县域基础。《周礼》规定,一个都乡国的纵横土地为200里,国主以王者(奴隶主)身份领辖六乡六遂。其中“乡”为“国”人,有议政、纳军赋、服兵役的义务;“遂”为“野”人,是奴役的农业生产者。这种国野对立的制度,虽在春秋中叶渐被废弃,但都乡国的形式到东周仍在流行,秦汉还有它的影子。如根据慈溪志载乡贤名中,阚泽为“三国吴都乡侯”,既看出了王、侯、伯、子、男五封爵的存在,也看到了都乡的称谓。“乡”的领导人为“大夫”,平均土地约为1600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一个县的范围(如余姚为1527平方公里、慈溪加镇海为1523平方公里等)。所以文种、范蠡等越国名将,都是以“大夫”的身份去领兵打仗的。正因为有越国在宁波土地上的四乡制度,这才使得宁波地区在秦前就有了四个县的胚胎。宁波后来能成为领辖六个县的宁波府,这与勾践在宁波土地上的“十年磨一剑”(前491-482)是分不开的。他那七年免税、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三子官养其二等奇谋措施,使得宁波地区在短短十年间,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可和任何列强抗衡的强大“王国”。这是宁波人的骄傲,也是宁波人的历史幸运。可以说,是越王勾践创造了宁波,因为勾践时期对宁波地区的促进性发展,显然是开拓性的和丰功伟绩式的。

二、勾余之地与勾章之地的蜕变

越国的勾章城,是在勾余的基础上改名为勾章的。虽然晚在周元王三年(元前473年),但从越国的历史来看,勾余的旧城存在还得推前。《吴越春秋》记载,“少康封封庶子于越,号曰无余,故在越境内设勾无、勾余”。西汉《十三州志》记,“周元王三年,越王勾践城勾余(造新城于勾余)。勾践之地南至勾章(灭吴后的吴越大国南至勾章),其后并吴。因大城之章伯功以示子孙(因为造大城的目的是为了彰显获“东方之伯”的伟大功勋以告后人),故曰勾章”。很明显,勾章城是勾践为了自己的获伯爵功勋,而在勾余的地盘上新造的大城。其时华夏的土地上诸侯已纷纷称雄,中国进入了战国时期,西周王朝也及及可危。在齐宋鲁晋以“侯国”独立的情况下,周元王对越王勾践的灭吴雄起又敬又怕,不得不“使人赐勾践”以伯爵的地位。这个封号,在大周时期恐怕是个很难得的荣誉,为此勾践要在勾余之地用新造大城以示庆贺。一来勾余是他的发祥地,二来永矗一座历史的丰碑,三来也是回报父老乡亲的同仇敌忾。以此看,勾章之前是另有其城的,这里要探讨的就是“城勾余”的问题。可作两种解释:一是造城于勾余;二是原来的都城在勾余。勾践在周敬王二十九年(元前491年)时,因灭越而被吴囚禁了三年,他是在越国大夫范蠡和吴国太宰伯嚭的合力帮助下,才被放了出来。出来后,他回到了越地,并在一个叫卧龙山的地方重建了一个勾余城。是否就是慈城地区很值得可考虑的,但要证明与“卧龙山”和“勾余城”的关系。我们先谈“卧龙山”的地名,慈城背靠的是宁波沿海北岸的大龙山脉东段,在最东边的末端,现有龙山和伏龙山的地名,有九龙山的山名;慈城的东屏山系古代也叫龙山,古代的清道观山门上曾有“勾章第一山”和“龙山第一门”的匾额,现慈城的云湖也有龙山的名称;在车厩南也有青龙山的地名。也就是说在今大隐到龙山一带,都会有“卧龙山”的可能,但大体是不出古勾余之地的。《东周列国志》中有记,新城建立不久,“城中忽然涌出一山,周围数里,其象如龟,天生草木茂盛,于是曰龟山”。慈城最著名的就是浮鳖山,现整个慈溪古城就在浮鳖山的前脚左爪之下,西悬岭是龟头,“鄮岭墩”(古城址)刚好在龟背的左后脚位置上,这与城中涌出龟山的描述极相吻合。我们再谈“勾余”的问题,历史对勾余的描述概念是:在勾章以东十里的勾余山和勾余村。大隐城山渡的勾章古城与现在的慈城地区隔岸相望,故应在同一个勾余地区,而《慈溪县志》中,也有“嘉靖三十五年倭寇复至,勾余之民遇警报即避居城内”的记载。慈城还发现了“勾余鄮”的石刻字迹,能充分说明慈城与勾余的直接关系。慈城地区从清雍正地图上看在古代是江海两通的,故攻可凭江海两路交通之便,守有群山绵延和高峻之险,耕有比较广阔的水稻平原。在这种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被选为复国中心是很有可能的。传勾践的两大谋臣之一文中,就是勾章的文溪人(汶溪地名可能由此而来),死后葬于达蓬山,慈城的文庙也有他的牌位。他当然很熟悉勾余本地的地理环境优势。《吴越春秋》记载,“少康封庶子于越(越地),号曰无余,故在越境内设勾无、勾余。”《国语•越语》中,余姚被称为勾无境内,从它与会稽相近,后来又独立为余州,从这个情况来看,余姚和慈城可能分别为最初的勾无和勾余(少康时期为公元前21-16世纪),那时的鄞地可能还是堇子国的时候。而从勾践囚归选回勾余的情况来看,勾余应是古越国的最原始本土。因为时越已灭国,即或是勾余之地,也还是吴王治下的一块私人领地。但不管何种情况,从“城勾余“三字来看,勾章之地原为勾余之地已可肯定。而从河姆渡文化的集中性来看,慈城应是勾余的发祥地。

[ 本帖最后由 乌程仔 于 2007-12-12 20:33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12 21: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慈城乃慈谿原縣城,慈城口音到底算臨紹片還是四明片?
我祖上老家離開那裡不遠,洪塘口音算比較正宗的寧波口音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9 00: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