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75|回复: 2

曾是阿炳乡邻人 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7 20: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得从记事起,大人就指着对面的一扇黑漆门告诉说,那里曾住过一个拉二胡的瞎子,叫“阿炳”。大人们谈起阿炳总是有点不屑,说他的风流韵事,说他的生活潦倒。只有当有线广播里传出《二泉映月》悠扬的乐声时,大人们才会告诉我们,那就是阿炳拉的。
   外婆、奶奶是这样描述阿炳的平常日子:每天出去拉二胡,旁边有个女人相扶。听阿炳拉琴,是父母们少年时代的最大娱乐,他们依稀记得阿炳的模样,记得他从琴上拉出的各种模仿鸟鸣的声音。在闲聊时,大家也会谈起阿炳那张嘻笑怒骂、针砭时弊的“臭嘴”;谈起对面的小天井就是过去阿炳住过的“雷神殿”,隔壁住的华老伯就是阿炳堂弟。
   我们常常窜到被称为“阿炳故居”的老房子里去玩,全然没有瞻仰古迹的心情。东奔西跑,经常惹得现住户、山东老太扯着喉咙,大声斥骂。阿炳在我们心目中,就像华老伯一样,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只不过阿炳会拉琴,早点“过辈”罢了。随着阿炳的名声逐渐大起来,经常有人来故居探访。有时,他们向我们打听,我们全不当回事,径自玩着自己的游戏,简单地说上声“那个拉琴的‘老佬头’老早就死了”,打发了事。
   真正懂得阿炳,是听了他的作品以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寒春风曲》、《听松》、《龙舟》……一曲曲或幽咽感伤,身世迁徙之感油然而生;或欢欣热烈,凡俗欢娱之乐跃然曲中;或慷慨激越,愤世悲国之情轰然在耳……在乐曲声中,我们了解了一个怀才不遇、命运蹇决的民间艺人的苦痛与悲情,了解了民间艺人对中国传统乐曲的传承与发展,更了解了艺术家不羁的个性与才情。音乐是对阿炳一生最好的诠释,我们不必再去探究阿炳的身世与为人,我们作为同乡人,与全世界爱好艺术、爱好美的人们一起沉醉在阿炳留下的艺术瑰宝中。
   随着锡城的市政建设,老城厢正在逐步进行着改造。住在城中的老邻居们也烟流云散。如果阿炳长寿的话,也该是四世同堂的祖爷爷辈了。推土机在一寸一寸地推走老房子,但愿没有推走我们的美好回忆,推走无锡人对美的创造与留恋。(吴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开只户头

x
发表于 2007-11-17 23: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阿炳的杨荫浏是杨绛族叔
无锡人发现无锡人:hihi: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23: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见到的最早报道瞎子阿炳的史料:

1938年7月10日《新锡日报》载  

  阿炳本姓严,七岁出家为道士,从图书馆前火神宫跟道长华清和为徒。崇尚李耳,育《道德经》,能以精神致魂魄。最重丝竹,尤擅乐音。胡琴、琵琶,技法出众。河舍炼丹之功,作法入酒,求长生术。二目盲,台脚不拜,街头卖艺,伴侣鸠盘扶子。夏夜月升,电炬放亮,,阿炳至,人必请其唱。所唱故事新闻,老妪都解。引吭高歌,喉声苦涩,时抚婉转妙曼之琴,足掩其“呵”。一曲琵琶,勾拨挑摘,小弦如私语,胡琴更神乎其术。听者欢舞,中志在抑郁,听者悲戚。或有久别故乡,闻其凄婉之音,潸潸涕下,愁肠欲断。又能以二胡挟至股间,奏生旦戏词,过门绝如京剧,唱句毕肖人嗓,造诣之深可以想见。有时作变徵之音,若欧乐梵哑铃,抑扬顿挫,极尽其妙。《到春来》、《小桃红》诸曲,隔墙侧耳,忘其为胡琴。   
  阿炳戴圆镜,圆颅长盘,奏乐时俯身侧目。  
  隐迹东乡杨亭,于竹篱茅舍,鬻艺自给,农夫牧童,围而观之。  
  我与他偃卧燕窝中,长唱愁贫,形影长随之妇,孤灯相对,如蟑螂弄丸,阿炳嗔其盲目,纳云喷雾,瘾足,则为状至乐。讯其岁,五十一。光绪丁亥生。

[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8-1-17 23:09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4 13: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