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54|回复: 2

[转贴自开门论坛]三古家声远,道乡世泽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3 14: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贴地址:http://www.kaimen.net/viewthread.php?tid=4504819&extra=page%3D2



    《说岳全传》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讲岳飞和众兄弟到一户人家去看剑,那人进里屋拿剑的时候,岳飞突然说,这户人家姓周,众兄弟大惊。岳飞解释到,屋中所挂对联,上联是“柳营春试马”,下联是“虎将夜谈兵”,这是唐朝李晋王赠给周德威的,所以这户人家必定姓周。众兄弟正惊疑间,那人拿剑出屋,一问姓名,那人果然答道:在下姓周名三畏。
    能从对联中能看出这户人家姓氏,确实不是一般的本领。无独有偶,如果你到常州,看到哪家门上贴着“三古家声远,道乡世泽长”的对联,那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家一定是邹姓人家。
    说起这副对联,就不由想起了父亲。

    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带着自豪的语气给我讲述邹家的渊源,尤其是“金头玉臂”的传说故事,真个是百听不厌,每每听得我神往不已,深感作为一个邹姓人的自豪。
    父亲的爷爷,也就是我的曾祖,是邹家氏族的族长,那时侯,几乎年年都要修家谱,而父亲则是最后一个在家谱登记名字的人(后来由于文革破四旧等运动,历年所修家谱毁于一炬)。
    父亲告诉我,家谱中的第一位先祖叫邹浩,而此人正是“金头玉臂”故事中的主角。父亲虽然离我而去好多年了,“金头玉臂”的故事却在脑海中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出来。
    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
    那时候宋辽战争不断,有一次,辽兵发动奇袭,宋兵大败,军情传到京城,满朝皆惊,一时无人敢发言。此时,作为文官的邹浩站出朝班,愿领兵请战。战斗中,邹浩身先士卒,全军士气大涨,抵住了辽军一阵又一阵的进攻,但邹浩终因是个文官,在战斗中被砍去了脑袋和右臂。但缺头少臂的邹浩兀自傲坐在战马上不倒,辽军疑其为天人,被惊得大溃而逃。
    宋军获胜后,邹浩骑在马上一路返回京城,并直冲入金銮殿,停在天子面前。天子见邹浩肢体不全,兀自不倒,又敬又怜,脱口道:“好,朕赐你金头玉臂,你就放心去吧。”话音刚落,邹浩从马上坠下。于是天子下令给邹浩的尸体镶上金头玉臂,送归邹浩的故里厚葬。为防止见财起意者盗墓,设了七十二个疑冢,遍布了常州各地。
    据父亲说,他小时候还知道在附近的王下村有一个邹浩的坟墓,后来大跃进时代,被平为农田。
    因为邹浩被乡人称为“道乡公”,因此,武进的邹氏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祖先,门上都贴了“三古家声远,道乡世泽长”的对联,又因为邹浩的长子叫德久,大有乃父之风,因此亦有部分邹氏后人的对联是“三古家声远,德久世泽长”。

    随着年岁的增大,“金头玉臂”故事的可信性对我来说越来越弱。中学时代读书甚杂,看到《三国演义》中曹操死后有七十二疑冢,便觉得邹浩的故事是抄袭了曹操的故事,又看到《说岳》里面陆登死而不倒,直到金兀术答应抚养孤儿陆文龙才倒地,似乎和邹浩的金头玉臂也有几分相似。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武进县志》,心中的疑惑才消失。根据县志记载,武进确实有邹浩这个人,而且,县志中详细地记载了邹浩“金头玉臂”的故事,和父亲所描述的故事竟然如出一辙。
    我被震撼了,原来我的祖先果然是个传奇人物!

    再后来,看蔡东藩的《宋史演义》,发现书中多次写到邹浩,但却没有那令人热血沸腾的“金头玉臂”的描述。只是说邹浩是个敢于直谏的忠臣,后来被归于元佑党。虽然祖先能和苏东坡、司马光、文彦博、范纯仁、吕公著等大人物同刻于党人碑上,但没有了“金头玉臂”,毕竟失色不少。转念一想,蔡氏的书毕竟是小说。不行,我要了解真正的邹浩,真正的祖先!

    历史上的邹浩。
    大家都知道,大宋建立之初,宋太祖曾有过“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誓不诛大臣、言官”的秘密誓约,并提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因此,有宋一代,官员由于受到太祖秘誓的保护,最重的处罚也就是流放,而最远、最恐怖的流放地莫过于瘴疠弥漫的岭南。当然,比流放岭南更不幸的是连续两次流放岭南,而邹浩正是这个不幸的人(史书记载“浩两谪岭表”)。
    有人也许会问,岳飞不是被杀了吗?确实如此,太祖“誓不诛大臣”秘誓下,南宋岳飞的被杀,更反衬出英雄的悲凉。
    “文死谏,武死战”虽然被贾宝玉嘲讽过,但它的确是历朝历代各文武官员的最高道德准则。而邹浩正是敢于谏,敢于直言的人。
    在邹浩之前一千多年前,同样有个姓邹的人,以讽谏在历史上留名,他叫邹忌。中学课本节选了《战国策》的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以家喻国,巧妙进言,最终打动了齐威王。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讽谏虽为一词,却还有些微差异。婉言为讽,直言为谏。邹忌名中有“忌”,是个善于婉讽的聪明人;而邹浩则是直言“无忌”,是直谏,是魏征一流的人物。

    在章惇“独相用事,威虐震赫”之际,“浩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忠侵上之罪”,就是不怕你章惇!
    邹浩因哲宗要立刘妃为后而进言,哲宗跟邹浩争论道:“此亦祖宗故事,岂独朕邪?”也就是说,这样的事情是有祖宗先例的,我为什么不能做?邹浩却不买账,答道:“祖宗大德可法者多矣,陛下不之取,而效其小疵,臣恐后世之责人无已者纷纷也。”祖宗的东西,你好的不学,偏要学坏的,皇上您这不是惹后人骂吗?这怎么成?
    听到这话,哲宗的反应是“帝变色,犹不怒,持其章踌躇四顾,凝然若有所思”。这是真正的犯颜直谏!说白了,就是敢跟皇帝据理力争。
    第二天,章惇知道这件事后,将邹浩削官免职,流放到岭南的新州(六祖惠能的故乡)。
    徽宗即位后,邹浩被诏复原职,但仍不改直谏的脾气,刚正不阿,与权相蔡京不合。搞得蔡京很不爽,于是“乃使其党为伪疏”。正直的君子到底玩不过艰险的小人,邹浩再次被流放到岭南,这次是在昭州。邹浩在流放途经零陵时,曾作诗一首:
    零陵讵中邦,道阻五千里。
    我以放逐来,本非心乐只。
    身止高山巅,忽忽弥半祀。
    人情久自亲。况复多可喜。
    坐使故乡念,如火沃之水。
    罪大不得留,今兹动行李。
    昭州虽岭南,流寓盖均耳。
    倘未还庭闱,在彼犹在此。
    胡然当作离,耿耿殊不已。
    物我要兼忘,咄哉从此始。
    其中“身止高山巅,忽忽弥半祀。人情久自亲。况复多可喜”等句,与韩愈被贬时所作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何其相似?

    五年后,邹浩被诏回京城,但两次流放岭南,严重地影响到健康状况,于是乞归故里,回到家乡常州,不久病故。史书记载邹浩临终时,“薾然仅存余息,犹眷眷以国事为问,语不及私”。
    后来高宗即位,对邹浩的评价是“浩在元符间,任谏争,危言谠论,朝野推仰”,并赐谥忠,而章惇、蔡京二人则都有幸被宋史列入奸臣传,供后人责骂。

    这里必须要重点提一个女人,套用一句俗话,“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邹浩背后正有这样的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姓张,是邹浩的母亲。这位伟大的母亲因家训有方而在历史上留下了身影。
    大家都知道,言官的任务就是谏,就是“路见不平一声吼”。上至皇帝,下到众臣,谁不对我就批评谁,这显然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职位。邹浩刚担任言官的时候,因为怕母亲担忧,想辞职不干,但母亲的一句“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顾何忧?”,使邹浩打消了顾虑,终成一代名臣。而邹浩两次被流放岭南,母亲仍是“不易初意”。

    历史上的邹浩虽然没有“金头玉臂”的传奇色彩,但他刚直不阿,忠耿勤勉,面对章惇、蔡京这样的权臣,甚至天子,都敢于直谏,不计个人利益,至死仍不忘国事,真正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我以有这样的祖先而自豪!

    “三古家声远,道乡世泽长。”小时候曾用新学的颜体字,在父亲的指点下,颤颤巍巍写过这幅对联,并贴在了奶奶家的大门上。
    那个时候,脑中满是“金头玉臂”的传奇人物,等我发现历史上真实的邹浩,真实的祖先时,这幅对联一下子凝重了不少。

    邹浩不但是个敢于直谏的君子,亦是个潜心向佛的居士。他自号“道乡居士”,在《居士传》卷二十七(东坡居士苏轼记载于《居士传》卷二十六)有记载。

    《居士传》中记载了他的“道乡歌”,其中有“要识道乡去处,只在微尘里许”之句,邹浩的另一首《嘲垄彦和》诗中,亦有“道乡活计君知否,饥即须餐困即眠”之句。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看似简单,其实禅意无穷。
      入世恪守为国为民的真理,出世寻求普渡众生的禅教,邹浩用他的行动,不但受到后代的尊敬,更赢得了乡人的爱戴和景仰。
      在《元诗选》的序中,记载了邹浩死后一百多年,武进的诗人谢应芳“在故乡则显扬武进林庄邹忠公浩墓,去掉学官中的土地祠”。到了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看到邹浩在寺庙的题字,不禁赞道“邹大书,而张小楷,笔势遒劲,可称二绝”。并在他的游记中记下了“殿前楹有吾郡宋邹忠公名浩”等语。按理说,徐霞客是江阴人,而邹浩是武进人,但徐霞客以“同郡”(明代,江阴和武进同属常州。现在的江阴属于无锡)拉近与邹浩的关系,邹浩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记得有段时间明星寻祖之风盛行,今天你来寻祖,明天他来找根,热闹非凡。写这篇东西,倒不是为了凑这个热闹,主要是作为对父亲的一种追思吧。
    家谱已经没有了,幸好还有网络。在网上看到了《武进邹氏家乘》(三古堂藏版),其中提到了武进邹浩的这一支。我记得父亲以前曾经告诉过我,我们这一脉是邹浩次子传下来的,《家乘》中记载了邹浩次子邹栩的后人“迁居郡城北30里之北新桥由村巷(今属新北区安家舍北新桥村),并在此建邹氏大宗祠”,而我奶奶家正是武进的安家舍。

说到安家舍,这里插一句,因为这个地名很有意思,以前还写过一副有趣的对联,上联是“安家舍内安家舍”,下联是“上海滩头上海滩”。
    今年春节回老家,准备再写一幅“三古家声远,道乡世泽长”的对联!
发表于 2007-11-3 20: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不错的说!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05: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多谢多谢.:freelaug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9 20: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