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685|回复: 9

[语音] 声母为m的字在上海话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 19: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上海话里,有一些声母为m的字可以有阴阳两读。比如说“妹妹”、“每”、“美”、“敏”、“猫”。有趣的是“妹妹”、“美”、“敏”都是在称呼人时改变通常读法:当面叫“妹妹”时(通常是大人叫女童)读清音,而背称时仍读“梅梅”;人名里的“美”、“敏”变成了“梅”、“明”,可是不大会有人把“美国”说成“梅国”。
比较特别的是“猫”,这个字过去是与“毛”同音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不少人那里变成了阴声了,于是两种叫法几乎是平行存在。这是不是受普通话影响呢?不敢断言。不过可以提一个有趣的事实:普通话里mao1,只有一个字,就是“猫”。而在mao2也有一个“猫”,是作动词用的。而在上海话里阴声的mau也只有这半个“猫”字。
发表于 2007-9-2 20: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念成阴调有亲切感
阳调都有点硬撬撬

尤其是mnl开头的阳调,嘴巴没张喉头就开始动了,像小狗进攻前的呜呜声

[ 本帖最后由 mandarin 于 2007-9-2 20:27 编辑 ]
发表于 2007-9-2 22: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妹妹 也许是跟了 妈妈 一起阴声化了。
阴声化的读法在我们这里儿语里特别常见,显得小孩子气。如妹妹、鸟鸟、囡囡、肉肉等等。

猫也同样,“猫猫”就用阴調。
猫 字,原来多半是阳调的,我处到现在单用还用阳调。
这个字的变阴调过程,普通话的影响大概是很重要的。
发表于 2007-9-2 23: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乡下猫读阳平的还很多
发表于 2007-9-2 23: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有首绕口令:
庙里只猫
庙外只猫
庙里猫咬庙外猫
庙外猫咬庙里猫
勿晓得到底是庙庙庙庙庙。。。

只有用阳调才“绕”得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06: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ndarin 于 2007-9-2 20:26 发表
我觉得念成阴调有亲切感
阳调都有点硬撬撬

尤其是mnl开头的阳调,嘴巴没张喉头就开始动了,像小狗进攻前的呜呜声

“嘴巴没张喉头就开始动了”好像在语音学上有个叫法的。
发表于 2007-9-3 08: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疁城小囡 于 2007-9-2 23:05 发表
乡下猫读阳平的还很多

这个是一样的,我们"猫"就只有阳平一读
当然你管它叫[mia][ u ]也可以啦
就是发音跟猫叫差不多……
发表于 2007-9-3 09: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新派的宗旨就是让吴语的字音跟普通话的字音一一对应
剪除那些不符合规则的多音字,生造出那些按照规则应有的多音字
发表于 2007-9-3 12: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200052 于 2007-9-3 06:25 发表

“嘴巴没张喉头就开始动了”好像在语音学上有个叫法的。

真浊,但是不敢说呀,主流语言学都主张吴语不是真浊,偶也不敢造次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2: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呀。说吴语不是,那么怎样的才是?我又找不到一个有真资格的发音人发给我听听,一直是云里雾里的。
发表于 2007-9-3 12: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欧洲语言里法语俄语算浊了

昨天回完这个帖子,去翻袁家骅的汉语方言,他把吴语声母的鼻音边音分两种。一种是阳调的,他理解是弯头h+m/n/l/ng/gn,一种阴调是喉塞?+m/n/l/ng/gn。这个阳调发法和我体验的不同,也许是为了体现和全浊声母的一致性。因为他理解的吴语的浊音都带弯头h,次浊要和全浊配合起来。
我自己的体验还是吴语有真浊,就在阳调的次浊声母上。
发表于 2007-9-3 12: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音值上的是否没有多大意义。

重要的是,对于吴语人来说,那两种发音确实就是区分音位的。浊音的绝对浊度是因语言而不同的。

以VOT值来讲,现在说吴语是清音浊流。那没啥其实,只要有个相对的对立即可,即一个比另一个更浊,那我们就定义那个更浊的是浊音好了。即使以VOT值论,吴语的浊音在连调后字中也是真浊。

再一个,古人的清浊概念也不会真的和今天语言学里头的那些数字刚好吻合。说不定古人的全浊拿到今天的仪器上也不过清音浊流而已。
发表于 2007-9-4 19: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妹妹”读阴平是小称变音的一种形式。
朱曉農《親密與高調》:
小稱變音是個構詞問題﹐但比一般的構詞問題複雜些﹐它涉及語法和音韻的交接面﹐引出很多形態音位問題。這方面文章很多,本文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探討漢語方言 (主要是東南一帶吳閩粵﹑以及贛語﹑徽語﹑粵北土話﹑還有個別官話﹑晉語) 中的小稱變音﹐重點在小稱變調。我們先介紹奧哈拉 (Ohala 1983, 1984, 1996) 的一個跨語言、甚至跨物種使用高調的理論。簡單地說﹐高調與弱小討好相關。然後把這高調理論應用到小稱變調的研究中,嘗試把小稱變調的多種形式 (高昇﹑高平﹑超高調﹑喉塞尾﹑嘎裂聲creak) 和不同功用 (從親密到輕蔑) 給予一個統一的解釋。然後進一步把這理論推廣到其他使用高調的場合﹐如北京话和粵語中重疊形容詞 (好好) 以及臺灣國語 (美眉) 和大陸兒童語言 (寶寶) 中的稱謂為什么用“低高”調型﹐又如英語兒童用語 (mummy, cokie)﹑香港女性中英文名字 (儀伊怡綺﹐Mimi, Sissy, Finnie) 中為什么愛带[i]音﹐為什么北京女孩子說“女國音”[si] ﹐為什么男人談戀愛時聲音變得尖細﹐為什么有時陳述也用疑問句調。最後本文把這種高調理論包括進一個更一般性的“高頻理論”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18 08: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