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917|回复: 13

是越人发明了瓷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1 19: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久前,在句容一带发现越人古墓,内有第一次发现的"原始瓷",是瓷器的祖先. 因此可以推断,瓷器是江南越人发明后传去中原的.
发表于 2006-11-28 12: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碳14测定什么结果?不是说先有陶再有瓷么?要是和陶同时产生,可以改写文明史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15: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叫原始瓷, 不是陶
发表于 2006-12-3 15: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具体年代也没有。。。这是唯一的参数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20: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周时
发表于 2006-12-14 14: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能不能具体点呢?怎么看着很不过瘾~~呵呵
发表于 2006-12-14 18: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来个新闻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4 19: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是"南京晨报"10月份的报道.
偶找一下.
发表于 2008-11-11 18: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姆渡是越族的遗址么?
发表于 2008-12-19 19: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事情还需要给链接?稍有点考古常识的人都知道,原始瓷只有吴越出土,黄河流域的商人、周人只会制陶。武德9年唐朝吞并江南以后江南的制陶技术才广泛传到黄河流域的。
发表于 2008-12-19 19: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吴郡守 于 2008-11-11 18:36 发表
河姆渡是越族的遗址么?

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5000年) 和 环太湖马家浜-松泽-良渚文化(距今7000-5000年) 一样,是由金衢盆地北缘的浦江上山遗址(距今1万年)发展而来的。日后江南受洪水和海侵,导致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灭亡,新生的马桥文化(距今4000左右开始)取代了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公元前12世纪考古学上的吴越文化取代马桥文化,这也标志了吴越的建国。

环太湖史前文化


[ 本帖最后由 neuenglishman 于 2008-12-19 19:19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19 19: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吴越上古比黄河流域落后那是胡说。所有的考古证据都可以说明吴越的社会经济面貌在东亚一直是处于前列的。
发表于 2008-12-19 1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为浙江省嘉兴县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及其后续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确立,表明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源远流长、自成系统,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中国大百科全书》


  发现和命名:1957年发掘的浙江吴兴邱城遗址,下层是以红陶为主的遗存。1959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在嘉兴马家浜遗址发掘,发现有与邱城下层同类的遗物并有房基、墓葬等遗迹。同年,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发掘的吴江梅堰遗址中,也含有这一类遗存。60年代,有人把它归属于青莲岗文化。后来,有人进一步定为青莲岗文化江南类型的马家浜期。70年代起,有人把它与青莲岗文化相区分,提出了马家浜文化的命名,现已普遍得到承认。经发掘的主要遗址,除马家浜、邱城外还有浙江桐乡罗家角,江苏吴县草鞋山、常州圩墩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


  文化特点和分期:主要文化特点有三:1 盛行俯身葬。有些死者头骨用陶器覆盖,或是把头骨另放在陶器内,这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葬俗。2 陶器主要是红陶,以外红里黑或表红胎黑的泥质陶为特色,多素面,外器耳的罐、圆锥足鼎等具有代表性。3 使用玉璜、玉玦等装饰品,这类玉器后来成了中国的传统饰物。
  根据圩墩遗址的地层堆积,结合罗家角、马家浜、草鞋山等遗址的地层关系和陶器演变的排比资料,目前可将马家浜文化分为三期。早期:为马家浜下层和罗家角第四层。陶器以灰黑陶和灰红陶为主,绳纹较多见,器型以釜为主。中期:为马家浜上层,罗家角第一、二、三层,圩墩下层和草鞋山第十层。陶器以夹砂(包括夹蚌)红褐陶为主,仍有一定数量的灰黑陶和灰红陶,以素面的为多,绳纹基本消失,器型仍以釜为主,出现少量的鼎和较多的豆,还有牛鼻形耳的罐。晚期:为圩墩中层和草鞋山第八、九层。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衣陶为主,主要器型是釜、鼎、豆。
                         ―――《中国大百科全书》
发表于 2008-12-19 19: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家浜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嘉兴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南至钱塘江,西抵茅山;北达长江。年代约为距今7000~6000年。
  居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多处遗址中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经鉴定,已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农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铲、陶杵等。还饲养狗、猪、水牛等家畜。渔猎经济也占重要地位,常发现骨镞、石镞、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以及陆生、水生动物的遗骸。在吴县草鞋山出土了葛麻纤维织造的纬线起花罗纹编织物,远比普通平纹麻布进步。发现多处房屋残迹。当时已有榫卯结构的木柱,在木柱间编扎芦苇后涂泥为墙;用芦苇、竹席和草束铺盖屋顶;居住面经过夯实,内拌有砂石和螺壳;有的房屋室外还挖有排水沟。多红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长方形横条陶烧火架 (或称 炉箅)是该文化独特的炊具。死者埋入公共墓地,各墓随葬品不甚丰富也不很悬殊。在常州圩墩和吴县草鞋山发现用陶器覆盖人头骨或把人头骨置于陶器中的特殊葬俗 ;还发现几座死者年龄相近的同性合葬墓,属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该文化的后继者是崧泽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18 12: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