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635|回复: 3

有意思的文章——《畲族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8 18: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乌程仔 于 2012-6-9 22:11 编辑

畲族传说(上)

《畲族传说》,是根据浙南畲族民间流传的族源传说和有关资料整理编写的。

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关于畲族的来源众说纷纭。《畲族传说》采纳了清雍正进士雷鋐的观点,即畲族源于远古三皇五帝时代。始祖龙麒系华夏民族人文始祖黄帝元妃嫘祖所生,是高辛氏的女婿。      

雷鋐系福建宁化人,他是清朝食朝廷俸禄屈指可数的畲族官员。宁化在历史上曾称黄连洞。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末乾宁元年(894),“是岁,黄连洞蛮二万围汀州。福建观察使王潮遣其将李永勋将万人击之,蛮解去……”黄连洞蛮就是唐朝初年初被称为“蛮僚”的民族,即畲族先民。“黄连洞蛮二万围汀州”,说明唐末黄连洞仍然是畲族先民重要聚居地。雷鋐在铭志中称畲族系黄帝直系的信息,可能不是信口开河,必然源于家乡父老世代相传的口头传说。

据历史文献记载,隋唐之际畲族先民就已大批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广阔地区,总人口达百万之众。对这些畲族先民的去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畲族传说》对该阶段的畲族状况作了剖析,从唐、宋、元、明以来,畲族先民由于不堪忍受封建统治阶级残酷欺压,多次揭竿起义,或投奔起义军,屡屡遭到封建统治阶级重兵镇压,人口逐年递减。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为了向久不纳税的畲民榨取徭役和赋税,以武力作后盾,“且捕且招”,恩威并重,强迫绝大部分的畲民编户入册,缴纳赋税,使大批畲民逐渐融入汉族成为客家汉人。其中只有极少数畲民逃入深山密林躲避,于明清时期辗转闽东、浙南。

关于闽东地区畲族来源,大多认为是明清时期从闽、粤、赣三省边界地区迁入。根据闽东地区畲族迁徙的历史事实分析,明清时期遍布闽东地区的畲族,他们绝大部分系唐朝末年,向导官王审知在粤东漳州和潮州两地招募的,从潮州入海经水路北上攻打福州畲族兵后裔。

                                           第 一  章   畲族概述   


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


畲族于195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单一的少数民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为705992人。其中福建省35万余人,主要分布在宁德、福安、罗源10多个县、市;浙江省17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丽水、温州、金华等市区10多个县、市;江西省7﹒7万余人,分布在铅山、贵溪、兴国、资溪等县、市;广东省2﹒8万余人,分布在潮安、海丰、大埔、增城、惠阳、博罗等县、市;安徽省宁国县0﹒15万人。近年来,各地由其他民族更改为畲族的,贵州省6万余人,湖南省2万余人。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畲语与汉族客家话比较接近。但是,畲语绝不等同于客家话。居住在广东省海丰、增城、惠阳、博罗等县的极少数畲族使用接近于苗瑶语族的语言。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畲族在隋唐之际就大批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广阔山区,人口至少达百万之众。(有的学者考证聚居人口达200万)畲族广泛认同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是族人的发祥地。由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畲族人民被迫东逃西躲,背井离乡,流离颠沛,在荒无人烟的深山密林中寻找栖息之地。畲族从9世纪唐朝末年就从粤东迁入闽东繁衍,从14世纪明代起,又陆续迁移到浙南、浙西山区生息。畲族自称“山哈人”或“小姓人”。

公元七、八世纪,唐王朝先后在福建汀州和漳州设治,加强对畲、汉两族人民的统治。在宋代畲族已处于封建社会,许多贫苦农民逐渐沦为佃户,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在元代,封建统治者大肆掠夺耕地,征收高额赋税,把畲族划为最低贱的“南人”,剥夺了他们的政治权利。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畲、汉两族人民不断地掀起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以宋末元初的反元斗争规模最大。自唐宋至元明清,畲、汉两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此起彼伏,前赴后继,始终没有停止过。




                                       第  二  章   族称来历  


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畲族的历史,应从先秦时期殷商中晚期产生的“畲”字开始。围绕“畲”字的产生,其中必须涉及到许多纵横交错的历史事件,但不能释其详尽,只能围绕畲族历史的有关问题,简述之。

      殷人的祖先居“毫”,是指帝喾高辛氏居住河南偃师。商朝自从盘庚迁都河南小屯村,改商为殷以后,殷所统辖的领地,有过一段相对较为稳定的时期,殷王也关心农业生产,再加上水利条件有所改善,人口有较大的增加。特别是帝乙、帝辛时代,往往每年为大邑商祈年之后,也为全国公社祈年。《卜辞》说:“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郭沫若先生释“土”为社,可见,当时的农村普遍存在着公社的生产组织形式,所以殷王为天下四方社祈求丰收的风俗,到周朝依然举行,但仪式有所变化。殷王为什么为公社祈年呢?因为商改殷以后,人们认为一种超自然的神灵是在无限地存在于自然界之中,集中表现在殷王朝先王的亡灵中,殷朝的先王就是上帝。一族的高祖,就是这个族的祖先神灵,他庇护着氏族部落天地之间一切。人们认为一切都是上帝神灵安排的,因此,当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公社,一种是同一血统成员组成特定的生产形式;另一种是不同血统成员组成的特定的生产形式。古人认为这两种形式的公社都受神灵所支配,求神保佑是不分大小的。据历史资料记载,殷王曾亲自为农业丰收祈求天地神灵保佑:“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予桑林(社名),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在于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用来祈祷上帝。”

      古代人认为庄稼不结果实,歉收、薄收,都是神灵在作怪,而不知地力耗尽。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才逐步认识到:耕种多年的土地庄稼长不好,都会薄收,而到另外一块地方开垦一块地,种上庄稼,苗才能长得好,得到好收成。平原上的土地种多年了,到山坡上开垦一块地,种上庄稼比平原上种多年庄稼的土地要好,能得到好收成。就这样循环往复地开垦一块地,种上几年,地力耗尽,就抛荒,再在别处开垦一块地,又种上庄稼。人们为了谋取生活资料,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漫长岁月里,就形成了对耕种的土地有了较为统一的称呼:新垦的土地叫“菑”,开垦后连续耕种两年的土地叫“新”,开垦后连续耕种三年的土地叫“畲”。这就是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最古老的第一个“畲”字的出现。这种耕作制度是随着公社凝聚力的消失而出现的。它比祈求天地神灵保佑得丰收的愚昧做法,在认识上前进了一大步。

      殷属于中原领地,土地辽阔肥沃,人口集中,部族众多,如商族、周族、东夷族都是举足轻重的大部族,还有许多较为弱小的部族,如帝喾高辛氏嫡系一支夷人,就居住在殷商角逐之地的南阳、汝南、颍川、冯翊等四个连贯的地域内。以农耕为本的自由民,当时称“佘人”或“谢人”(古时畲、佘、谢同音),就是现在的畲族。

      《尔雅·释地》曰:“田一岁曰菑,田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畲”。孙炎注:“菑”,始宰杀其草木也。宰杀的草木,埋在地下,腐烂后,就是肥料,烧成灰也是肥料,都是为了准备次年耕种。故“菑”为休耕土地,“新”为休耕后重新耕种的土地,“畲”为休耕后连续耕种三年以上的土地。古代农民经过很长很长时间的生产实践,把耕作方法综合为“三圃休耕制”。什么是“三圃休耕制”呢?就是把全部可耕的土地,分为菑、新、畲三个相等的部分,每年轮种三分之二,休耕三分之一。就是第一年为菑、新、畲,第二年为新、畲、菑,第三年有转为畲、菑、新。因为已休耕一年的菑田,第二年重新投入耕种,连续耕种两年的为“新”田,三年以上连续耕种的为“畲”田。如此周而复始,轮流耕种,地力就自然得到恢复和提高。

      周族兴起,殷商力衰,内部部族纷争四起,中原烽烟滚滚。原来居住在中原的帝喾高辛氏嫡系亲族,垦畲种畲的一支夷人,又称佘人或谢人(今为畲族),在部族纷争战乱中伤亡惨重,只有少部分人撤离中原,向西南流徙。在农耕问题上,同承殷制。种畲(地)的人,虽然远离中原,但是殷商的休耕制名称之一的“畲”,亦成为耕种土地的代名词保留下来。如今,在浙南丽水市偏僻的大梁山区畲乡 ,当地畲族农民称种地仍然叫“种畲”。福建省罗源县和宁德市交界的飞鸾镇南山、新岩、向阳等偏僻山区的畲族农民种地至今也叫“种畲”。他们在在山坳里或山坡上,开垦一块“畲”(地),一般种三年左右就抛荒,有山泉水不抛荒可以改种水稻的叫“田”。不能改继续种杂粮的同样叫“畲”,与殷周时代的称呼相类似。

      此后,至春秋时《易·无妄》一书中又有“不耕获不菑畲”的诗句出现。这里的“菑”和“畲”不耕又不除草,连“畲”都荒芜了。也就是说打仗打得老百姓把新垦的土地和熟耕的土地都抛荒了。这是春秋时代战乱频繁,各部族纷纷逃离中原的结果。所以,种“畲”(地)是古代畲人在中原域内人们共同体,付诸辛劳,改造自然,繁衍后代,作为共同生存的重要手段。这是古代畲人共同体特有的农耕生活习俗的标识。这种标识在人们的共同体中根深蒂固地保存下来,只要这个共同体的人们迁移到宜于生存,又比较稳定的环境里,同样会反映出他们古老的根深蒂固的生产生活习俗。

      光阴似箭,岁月悠悠。唐朝德宗年间(772—843),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常常作诗讽刺唐王朝的弊政,好几次被降职,先后到湖南郎州(今常德市)和广东、江西等地去做地方官。他发现那里与众不同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习俗的人们共同体,以种“畲”为生的“畲人”,写了一首有名的《竹枝词》: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

刘禹锡诗中提到的“烧畲”的人无疑是中原南徙那部分种畲(地)的人们共同体。他们流徙数千里来到南方,在辽阔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深山密林中,找到一处能生存安身之地,又重新开始烧畲、垦畲、种畲的农耕生活了。与刘禹锡同一时代的著名诗人李商隐(813—858),他爱好山水,出游祖国大西南时,曾漫游闽、粵、赣三省的名山秀水,在旅途中写下了许多文字和音调都很优美,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浓厚的好诗,其中《赠田叟》一诗中说:

“烧畲烧映远山色,  伐树暝传深谷声。”

这也是写种“畲”的人在伐树“烧畲”。它与刘禹锡的“烧畲”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刘禹锡写的“烧畲”是写春暖花开,桃李芬芳的春天,人们准备“烧畲”去“种畲”。李商隐的“烧畲”是写秋冬季节,“种畲”的人们为来年“种畲”而上山伐树“烧畲”。两种“烧畲”的生产方式,是两位诗人深入“种畲”的畲民山区,作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后发现的。这二首诗是唐代畲民现实生活的写照   ,这说明了种畲的人们共同体,于唐朝前就在祖国南方广阔的山区普遍存在,而且,还有秩序地进行秋季伐树“烧畲”,第二年春天清明前后去“种畲”的农事活动。

      南宋初,杰出诗人范成大(1126——1193)在赴四川省任制置使参知政事的途中,亲眼目睹“种畲”的畲人从事种“畲田”的情景,写下《劳畲耕》一词,云:“畲田是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这里分明说“畲”是地,是开垦起来的山地,而不是田。畲人在山峡上种畲是刀耕火种的。

      南宋末年,有一位文人刘克庄(1187—1269),他在福建漳州任地方官员多年,著有《后村先生大文集》四部全书,其卷九三《漳州喻畲》曰:“畲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刘克庄把当时遍布在漳州广阔山区“种畲”的人们共同体定为畲民。这些族群,就是先秦殷商末期南徙闽、粤、赣三省广阔山区“种畲”的人们共同体,也就是唐朝初年被称为“蛮僚”,诗人刘禹锡等人的诗中所说的“烧畲”的畲族先民。

从那时起,史书文献上才开始出现有“畲民”的称呼,这个称呼则为后来史学界所普遍采用。如;宋朝《季三朝政要》记载,宋臣文天祥(1236—1283)领兵进入闽、粤、赣三省交界畲族聚居区时,称那里的畲族武装为“畲军”,“诸畲军皆骚动”、“诸洞畲军”。《续资治通鉴》记载,宋臣张世杰自将准兵讨满寿庚时,云:“汀、漳诸路剧盗陈吊眼及畲妇许夫人所统诸山峒畲军皆会。”如元史,《元一统志》曰:“至元十五年(1278),福建建宁、政和县人黄华,集盐夫,联络括苍及畲民妇自称许夫人为乱。”又如《明史·地理志》记载:“漳平……南有百家畲洞,龙岩、安溪、龙溪、南靖、漳平五县之交”。《明实录》记载:“永乐五年(1408),畲长雷文用等人来朝”。至清代,文人著文、撰写地方志广泛使用“畲民”的称呼。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永远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统治,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民族关系,开辟了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中央非常关心祖国大家庭中还有许多没有民族族称的少数民族。他们在旧社会里受尽压迫、剥削和歧视,连自己的民族成分,民族族称都没有。当时在祖国的东南沿海福建、浙江、广东、江西以及安徽等省的深山幽谷中,居住着一支古老的民族——畲族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识别这个民族,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曾作过多次深入调查研究。

1953年,国家民委派出一个民族识别调查组4人,深入到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漳平县山羊隔和浙江省景宁县东弄三个畲族村进行调查研究,并撰写出了三个调查点的调查报告。1955年,国家民委又派出一个民族识别调查组12人,到广东省对凤凰山区、莲花山区、罗浮山区,共7个县,203户,1321名自称是“山哈”的人,就名称、历史、语言、经济生活、政治制度与社会组织、民族关系、文教卫生、生活习俗、民族意识与心理状态等十个方面进行调查,并撰写了调查报告。

1953年,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成立了民族研究室,由校长钟玮琦先生亲自负责,发动全校师生征集畲族历史资料,并邀请丽水、温州、金华、杭州等四个地区十多个县学生家长、民族上层人士到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召开座谈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收获很大,然后把资料汇总上报浙江省民族事务处。浙江省民族事务处非常重视,立即向上级报告,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56年10月18日至20日召开浙江省第一次少数民族代表座谈会,到会的代表50多人,同时还邀请了部分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20多人参加。到会的代表对自己的民族族称研定为“畲族”形成共识。会后,浙江省民族事务处将这次座谈会纪要上报省人民政府,经浙江省人民政府修定后上报国务院。国务院根据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等省的报告,于1956年12月,批准确定“畲族”族称。从此后,畲族成为华夏56个民族一员,作为单一的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  三  章  畲 族 史 源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代


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畲族民间广泛传说该民族产生于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时代。司马迁《史记》对三皇的排列顺序是:伏羲、女娲、神农(又称炎帝),对五帝的排列顺序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据历史学家考证,我国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时代,距今约4000多年前。那时候,我国远古社会,已处在原始母系氏族部落社会向父系氏族部落社会转变时期,人类已经认识到群婚“知母不知其父”的害处,逐步向对偶婚、族内婚过渡。传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他俩是人类对偶婚和兄妹婚的当事人。唐代李冗《独异志》说:“昔宇宙开初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适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合。’”所以,女娲和伏羲被世人称为繁衍人类的始祖。

      那时候,在我国黄河、淮河中下游地区,散居着有别于华夏族的古老氏族部落——东夷族,该族奉太昊和少昊两个氏族部落首领为祖神。其中少昊氏族部落起源于山东曲阜一带。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春秋时郯子的追述,这支夷人氏族部落以凤为姓,并以“鸟为官”。 有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冉鸟氏、祝鸠氏、鸤鸠氏、鸬鸠氏、爽鸠氏、鹘鸠氏等。此外,还有五雉、九扈共24个氏族组成3个胞族,合为一个部落。说明少昊是以鸟为图腾的氏族组成的部落。相传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九黎即九夷,分别是畎夷、于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蚩尤是他们共同的首领。相传蚩尤性贪暴,经常作乱。他有兄弟81人(应是81个氏族),个个本领高强,铜头铁额,勇悍善斗。尤其是蚩尤,能呼风喚雨,吹烟吐雾。

      当时,起源于今陕西渭河流域,古华山下的华夏氏族部落的首领炎帝,由西向东推进到鲁西一带时,与九黎氏族部落相遇,双方发生激烈冲突,炎帝被打败,然后逃到涿鹿附近求助于黄帝氏族部落。传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于是,请诸天神帮助,最终在今河北涿鹿附近执杀蚩尤。这次大战,使中原地区的形势大变,黄帝氏族部落迅速向东南推进,进入到鲁西南地区。九黎一部分族人被迫南下迁徙,与南方的氏族部落融合。另一部分族人与炎帝氏族部落融合。其中以皋陶、伯益、颛顼、帝喾四支最著名。后来,炎帝氏族部落与黄帝氏族部落发生利益冲突,炎帝被打败,族人全部融入黄帝族。

                                          第  二  节  龙麒出世


相传黄帝是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也是畲族始祖。畲族始祖龙麒是黄帝元妃嫘祖所生。传说龙麒是五月初五日生的。龙麒诞生那天夜里,“瑶光贯其宿,即光灿烂”,色彩斑斓的瑶光笼罩嫘祖卧室上空,散去时拖着一条很长很长的尾巴,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扫帚星”。新生儿龙麒身上有一百二十点斑纹(皮肤病),形状既像龙鳞,又像豹的花纹。按照畲族传统的说法,龙麒降生时天上出现“扫帚星”是凶相;龙麒出世之日——五月初五是龙日,很吉利;龙麒身上有龙鳞象征龙,也很吉利,龙麒身上有豹纹象征豹,豹是猛兽,亦大吉。不过,对龙麒降生时天上出现的“扫帚星”,必须按照《易经》中所规定的办法克忌,才能逢凶化吉。

嫘祖注视新生儿相貌神采奕奕,很像父亲。根据当时《易经》的命名法则,因为婴儿是五月初五日生的,是龙日,龙与虎相斗,龙与麒麟相合,便欣然给新生婴儿取名为龙麒。

远古时代人类是很相信迷信的。通过一系列的卜卦等原始宗教活动,昭示这个新生的婴儿必须用金盘来养才能健康成长。金能生水,金能克忌一切邪魔,以及其他星宿来侵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龙麒健康成长。畲族宗谱大都有“佣人用金盘喂母乳”的记载。就是说保姆把龙麒用金盘托到嫘祖的怀里喂乳。这里所说的金盘实际上是铜盘。那时候还没有黄金。《史记·封禅书》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虞荔鼎承序》说:“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使九牧贡九金,铸九鼎于荆山下”。《禹贡》说:“扬州、荆州贡金三品。”《疏》说:“郑玄以为金三品者铜三色也”。历史文字资料说明,在远古时代人们把铜称为金。龙麒在母亲嫘祖的精心抚养下,健康成长。畲族《高皇歌》说:

   一天三时看他大,     两个月到地上爬。

   三个月来会叫妈,     四个月后会叫爸。

      四个月后,金盘容纳不下龙麒了。当时的人们很迷信婴儿的生辰八字,以为龙麒离不开金,一离开金就会养不活。人们根据《易经》阴阳相消,水火相克的命理,以为龙麒身上有麟片,是麒麟降世。传说麒麟是属火的,龙是属水的。属火的麒麟口能喷火,身能生火,脚能生火。只有金能生水,治火,灭火。于是,把龙麒安排在金床上睡觉。所以,畲族宗谱记载:他是“金床内里养成人。”那时候的所谓金床,当然也是铜制作的。

      龙麒的童年、少年都在习武练功中渡过。到了青年,生得“貌相魁梧,气宇轩昂,胸怀豁达,形状猛烈。”是一个身高一丈二尺,胸怀数围,聪慧机敏,武艺超群,勇猛过人的堂堂男子汉。


                                           第  三  节  平燕凯旋


畲族《高皇歌》、《传师学师》以及宗谱、祖图等均称帝喾高辛氏为高辛皇,高度赞美他是远古时代的一代明君。《高皇歌》说:

  “盘古传到高辛皇,    扮作百姓太田场。

    出朝游行天下路,    转去京城做明皇。”

  “高辛坐天七十年,    其管天下是太平”。

  “当朝坐天高辛皇,    国泰民安谷满仓。”

       (太田场:看田场。)

帝喾在五帝中排列第三位。帝喾又名高辛氏。《五帝世纪》说:“帝喾高辛氏……年三十,以木德代高阳氏为天子,以其肇基于辛,称高辛氏。”

      高辛氏是氏族部落公推的氏族部落大联盟首领。这个氏族大联盟内还有许多才华超众的拔萃人才。《左传·文公十八年》季文子说:“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号称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号称八元。这十六个氏族世世代代都有名声。帝喾时举用八元,帝尧时又举用八恺,使其主管教化,人杰地灵。”

高辛氏氏族部落大联盟管辖的地盘,是今日的河南省以及山东、陕西、山西、江苏、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和湖北省的一些地方,都城设在河南偃师。当时,高辛氏氏族部落大联盟领地的西陲边界,受到毗邻燕氏族部落的骚乱和入侵,形势日益严峻。

       古代燕氏族部落所占的地盘,就是今日北京市一带地区。《史记·燕世家》说:“燕西限匈奴,燕北迫蛮貉。燕左上谷、渔阳、右北平等五郡,奔塞外。”古北京人亦称燕京人或燕人。《货殖传》说:“燕北领扶余、乌恒,东官秽貉、朝鲜、直番之利。肃慎亦随之开拓,而向东北走者。”……可見,当时燕之南,就是高辛氏管辖的河南领地。

      这块辽阔的中原地域,在高辛氏的精明管辖下,有较长的时间沒有发生战乱,生产发展,人口增长,人民安居乐业。尤其是高辛氏启贤人,重孝德,讲和平,提倡文化娱乐。他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与人民共跳凤凰舞,同娱乐,共呼吸。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德高望重的仁德之君,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其时,朗朗乾坤,太平盛世,到处莺歌燕舞。

      传说高辛氏当时沉浸在太平安乐景象之中,逐渐放松了与西南边界毗邻的燕氏族部落的警惕和戒备。燕氏族部落乘机与周边戎人氏族部落结成联盟,逐渐强大起来,野心勃勃向外扩张。他的东北面是强敌东夷,西有强蛮,西面的各氏族部落都比燕强。只有向帝喾高辛氏这块好地盘侵犯。他们起先只是在高辛氏氏族部落联盟领地的西陲边界杀人、掳掠制造小骚乱,后来大肆举兵入侵。由于,高辛氏平时对领地的西南边界毫无戒备,整个西陲边界很快全线失守。畲族《高皇歌》这样追记当时的情况:

     番边强盗动弓驽,     杀兄奸姑无其数。

     一天失城十五座,     损兵折将十万多。

      燕氏族部落入侵来势汹汹,气焰十分嚣张.。敌人入侵,直接威胁到高辛氏氏族大联盟都城郾师的安宁,上下一片慌乱。于是,高辛氏昭告天下:能平燕献上燕酋长头者,许配三公主为妻。

龙麒是嫘祖最小的儿子,与高辛氏氏族部落本是近邻。高辛氏亲眼目睹龙麒长大,龙麒沉着稳重,聪慧机敏,看到他愿意带兵平燕,欣然同意。但又担心龙麒沒有带兵打仗的实践经验。于是,高辛氏派邓从成和邹支施两位心腹一同前往。邓从成和邹支施是高辛氏的得力干将,跟随帝喾高辛氏几十年东征西讨,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传说龙麒是天上金龙再世。高辛氏特意把龙麒带领的部族兵命名麟豹大军,并授予麟豹大旗一面,寓意是这次出征平燕,像麒麟一样吉祥,旗开得胜,又像豹子一样凶猛,所向无敌。至今,在福建省福安等地区的畲族老人去世,做功德道场时,畲族道士穿的道袍仍然绣有麟豹的图案。说明麟豹后来成为古代畲族图腾标志之一,而被保留下来。

      龙麒率领的平燕麟豹大军,最前面是一面杏黄色绣着凤凰的大旗开路,因为高辛氏氏族大联盟是以鳯为图腾的。接着才是麟豹大旗。大军从河南偃师出发,浩浩荡荡,西渡黄河,日夜兼程,到达现在的晋城、新乡一带前线,与入侵的燕氏族部落主力交锋。双方鏖战七日八夜,敌人遭到沉重打击,夹着尾巴退出高辛氏氏族部落大联盟西陲边界。

      龙麒采纳邓从成和邹支施的建议,分兵两路,一路派小部分部族兵回偃师,途中虚张声势,特意制造全部部族兵凯旋的假象,到达偃师后,大张旗鼓地搞庆祝活动,借以迷惑燕氏族部落首领。另一路主力部族兵悄悄沿着黄河东进北上,通过一道道河湖阻隔,一座座山峰天然屏障,经过二十多天的急行军,神不知鬼不觉地直达燕氏族部落都城——房山,就是现在北京市区一带,把房山城层层包围起来。传说龙麒行军打仗,有口吐火焰,腾云驾雾的本领。畲族《高皇歌》这样记述龙麒奇袭房山的急行军:

         丈二龙麒高辛养,     口吐火焰脚飞墙。

        山河阻隔奈何事,     腾云驾雾到房山。

       龙麒率领部族兵从高辛氏领地的西南边陲奔袭房山,两地相隔千余里,邓从成和邹支施建议宜速战速决。部族兵抵达房山周围地区以后,稍加休整,立即向燕氏族部落的都城——房山城发起强攻。一连攻打八日八夜,攻打不下。燕氏族部落的酋长(后人称他为燕王)自持部族兵骁勇,坚守城门,不与应战,天天在高楼饮酒作乐,故意消磨龙麒部族兵的锐气,企图等候龙麒锐气消尽,箭尽粮绝的时候一举歼灭。第九天夜里,龙麒挑选了一百名身强力壮,武艺高强的壮士,由自己亲自带领,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地偷袭房山城南门。龙麒来到房山城南门城墙脚,使出他从小练就的轻功,只見他“忽哨”一声,窜上二丈多高的城墙, 打开城门,埋伏在南门城外的壮士一拥而入,干净利落地杀死守城的敌兵,然后剝下他们的衣服,处理好尸体, 把自已化装成敌兵模样, 依然把守城门。第二天拂晓,换了岗,龙麒和他的壮士们大摇大摆地向房山城中心挺进。

那天中午,燕氏族部落酋长照例笙歌燕舞,琼浆玉液,喝得烂醉如泥,属下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到床上休息。这时,龙麒已经来到门外,他看到一个送茶水的敌兵走到自己身边,手疾眼快点了他的穴道,那个敌兵立刻站着手脚不能动,口不能言。龙麒接过他的茶水,来到燕氏族部落酋长的卧榻前,迅速从内衣抽出利剑,手起剑落,割下燕氏族部落酋长的头。龙麒立即命令随从壮士,向城外邓从成和邹支施发出攻城信号。城外龙麒的部族兵看到攻城的信号,四面同时发起攻城。龙麒和他经过精心挑选的一百个壮士 ,在城中心左右冲杀,如入无人之境。燕氏族部落部族兵眼看主子被杀,群龙无首,如鸟兽散,纷纷举手投降。龙麒一举平定燕氏族部落骚乱,为高辛氏氏族部落大联盟立了大功,选择黄道吉日,带着战利品——燕氏族部落酋长的头和大批青年男子、年轻女子,班师回河南偃师。




                                                     第  四  节   龙麒完婚


龙麒年纪轻轻,首次出征,干净利落,一举平定燕氏族部落的骚乱,旗开得胜,轰动了高辛氏氏族部落大联盟,受到重奖。传说高辛氏除了把三公主许配给龙麒做妻子外,还把氏族部落大联盟部族兵的总指挥权,也交给了龙麒。因为那时候我国古代社会,还处在原始社会,文字还没有产生,封龙麒什么官职无从考证。畲族《高皇歌》追述,当年龙麒平定燕氏族部落骚乱以后,被高辛氏封为“忠勇王”,一年以后,又加封“盘护王”。

      据历史学家考证,我国远古社会至帝喾时代,虽然已由母系氏族部落社会向父系氏族部落社会转变,男子在经济、生产、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有的已经把女人娶回家中作妻子,但那时的整个社会体系,仍然属于原始公社制社会。原始社会是怎样的社会呢?《礼记·礼运篇》说:“大道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尊重)能(酋长公选),讲信修睦(和平)。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养老),壮有所用(工作),幼有所长(抚育),鳏(老男无妻)寡(老妇无夫)孤(幼儿无父母)独(老人无子),废疾(残废)者皆有所养。男有份(职业),女有归(婚姻不失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生产品共同所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各尽所能)。是故谋闭不兴(不欺诈争利),盗窃乱贼而不作(不掠夺),故外户而不闭(沒有私有财产,不要关门)是谓大同。”原始公社的社会是有食共吃,有福同享的世界大同社会。相传在原始社会中,氏族部落联盟的酋长是由各氏族部落公推的。所以,五帝之中,排列帝喾之后的帝舜也是由各氏族部落公推的首领。传说自帝尧开始,对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实行禅让制,帝尧把氏族联盟首领的位置禅让给帝舜,后来帝舜又把氏族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禅让给夏禹。夏禹当政后期,私有制在原始社会中迅速滋长,夏禹把氏族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自已的儿子启,由禅让制改变为世袭制。我国远古时代的社会,自夏禹之后,原始公社制社会彻底崩溃,进入奴隶制社会。

      传说高辛氏在位七十年。他将退位时,各氏族部落一致推选唐尧为帝喾高辛氏接班人。相传尧名放勋,居陶唐,又称陶唐氏,史称唐尧,年龄比龙麒大。高辛氏当然尊重各氏族首领的意愿,让唐尧接替他的位置。正因为如此,龙麒这位功勋卓著的风云人物,除了畲族以民歌记述历史的特殊方式——《高皇歌》有记述之外,其他史籍资料中都用龙麒的别名——叔豹,记录龙麒的生平事迹。




                                             第  五  节   龙 麒 家 族   


司马迁《史记》说;“昔高阳氏(颛顼)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按司马迁的说法,帝喾高辛氏有八个氏族。《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伯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萧共懿,仁慈惠和,天下谓之八元”。后四元沿用猛兽为名,其中叔豹就是龙麒的别名,是当时出征平燕之乱,打着麟豹大旗部族大军的最高统帅。

      畲族历史资料《传师学师》两处提及此事。第一次是在该文笫二节《投文疏》中有“十二六曹”的文字记载。这个“十二六曹”是何意呢?研究畲族历史资深学者钟纬琦和蓝招华先生经过多方面考证认为,这是帝喾高辛氏氏族部落大联盟最高军事组织名称。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军事指挥机关。这个军事指挥机关由12人组成。这12人之中有总指挥夫妇2人,副指挥1人,传达打仗命令,类似秘书人物1人,共4人。下设文武人员4人。文员4人沒有打什么记号,武员4人,各以一个猛兽名称为标志,即虎兵、熊兵、豹兵、大狸兵。这些后耒虽然被人为地神化了,演变成为宗教内容,其渊源还是清晰可辨的。其中排列第三名豹兵就是指叔豹和出征平燕之乱时,打着麟豹大旗为标志的麟豹部族大军。麒麟是象征性动物,寓意吉祥,豹是現实中存在的猛兽,既吉祥又威猛,所向无敌,因此称为麟豹兵。所谓“十二六曹”到了周朝,又演化为周天子祭天的阵容。第二处是在《传师学师》第八节《本师参谋》(畲语是组织之意)中提到麟豹兵。本节主要是讲,帝喾高辛氏氏族大联盟部族兵,战时的四支以猛兽为标志的部族兵:

      第一队打着黄斑老虎旗号的出发征东方。

     第二队打着白斑熊旗号的出发征西北方。

     第三队打着赤斑豹旗号的出发征西南方。

      第四队打着黑斑狸旗号的出发征东北方。

      其中第三队打着赤斑豹旗号的部族兵,就是指龙麒出征平燕之乱时,打着麟豹旗为标志的麟豹大军。

      《左传·文公十八年》中,所说的以四种猛兽命名的第三名叔豹,与畲族《传师学师》历史资料中所说的豹兵、赤斑豹兵,指的都是龙麒统帅的麟豹部族兵。他们写的是同一时期,同一方位,同一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当时的客观事物,三者完全是相吻合的。由此看来,当时高辛氏部落大联盟的四支部族兵,是用四种猛兽为标志的,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使用武器各不相同的四支部队。龙麒就是四兵之一的麟豹部族兵统帅。

      龙麒平定燕氏族部落骚乱之后,高辛氏氏族大联盟的领地,又风平浪静,到处莺歌燕舞,出現了太平盛势的景象。《礼记·祭法正义》引春秋命序说:“帝喾,即高辛氏,传十世,四百岁”。此说法虽然不可信,但至少说明帝喾高辛氏巩固、扩大了地域性的部落大联盟,确实有过一段较长的安定、发展、繁荣的历史时期。他对自己氏族部落大联盟中功勋赫赫的人才,作过一次排列名次的加封,封为才子的尊称为八元。以龙麒为始祖的畲族是高辛氏尊称的八元(又称八个氏族)之一,名列第七。  

高辛氏吸取了由于自己对西南边陲麻痹大意,致使毗邻燕氏族部落骚乱,氏族部落大联盟险遭灭亡的沉痛教训,加强了西南边陲的防御,把龙麒出征平燕,打着麟豹大旗的部族兵,调到西南领地的南阳、汝南、冯翊、颖川等要地驻扎防守,由龙麒亲自坐缜,严防燕氏族部落东山再起,卷土重耒。龙麒选了个黄道吉日,率领麟豹大军,浩浩荡荡地进驻高辛氏氏族大联盟西南边陲,并在南阳附近的平月和颍川附近的西道各设立一个行营。

      龙麒与三公主结成伉俪,堪称天作之合。夫妻恩爱有嘉。第二年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呱呱坠地,夫妻俩非常高兴。婴儿刚满月,龙麒就把襁保中的婴儿,放在一个精緻的木盘里,小心异异地端去向高辛氏报喜,请求赐姓取名。高辛氏看小外孙一双乌黑的大眼晴乌溜溜地转,非常像龙麒,高兴极了。乐呵呵地说:“这孩子是他爸用盘子盛来的,就姓盘吧。看这孩子面相非同一般,一定会像他爸一样能力非凡,有出息,名字就叫自能,盘自能。”龙麒结婚后的第四年,第二个男孩降生了。等到孩子满月,龙麒急急忙忙从坐镇的西南要地平月行营赶回来,就把婴儿放在竹篮里提去向岳父报喜。高辛氏看到龙麒又添一个胖小子,高兴得合不拢嘴。他掀开襁保中的婴儿,见外孙平头额宽,两只耳朵大大的,口中啧啧称赞说:“这孩子好相貌,长大前程必定光辉灿烂。孩子是他爸盛在篮子里提来的,就姓蓝(那时我国汉文字尚未产生,可能是蓝与篮同音)名字叫光辉,蓝光辉.。”又过了三年,龙麒的第三个男孩降生了。一个月后,高辛氏从外地巡视回来,龙麒和三公主得知消息,抱着刚满月的婴儿向父亲报喜,请求赐姓取名。高辛氏看到儿子龙麒连添三个虎子,乐不可支。当他正在思考给孙子赐姓取名时,天上忽然响起隆隆雷声,突然一道强烈的闪电,紧接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大雷声响彻天空。帝喾高辛氏茅塞顿开,捋着胡子说:“巨雷响,就是天上雷神经过,这孩子有雷神庇佑,长大必定不同凡响,孩子就姓雷,名字叫巨佑,雷巨佑就是雷神保佑。”又过了两年,龙麒夫妇又增添了一个女孩。龙麒和三公主视女儿如掌上明珠,被高辛氏赐名为淑玉。淑玉长大成人后招赘钟志琛为郎君。高辛氏准其子孙后代皆为钟姓。这就是族畲族古老民歌《高皇歌》和宗谱记载的先祖盘、蓝、雷、钟四姓的耒龙去脉。

      龙麒坐镇高辛氏氏族大联盟西南领地之后,充分展现出他的治理才能,边疆人民生产发展,生活安定。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南各氏族部落联盟,龙麒提倡各氏族联姻,并把它作为巩固各氏族联盟的手段之一。当时,东方夷人氏族部落首领的夫人宁馨主动与龙麒攀亲,要把自己的三个美貌女儿嫁给龙麒的三个儿子为妻。龙麒得知,欣然应允,为西南边陲要地各氏族部落之间联姻带了一个好头。据历史学家考证,这里所指的“东方夷人”或“东夷”,并不是若干年代以后,史籍记载的在黄河下游到江淮一带的东夷。这里所指的“东方夷人”,在当时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众多的氏族部落中,除羌人以外,称夷人的部落很多,一般的说,是与当时山东曲阜有关系的夷人,属于太昊、少昊、皋陶派夷人。东方夷人氏族部落首领的夫人宁磬将三个貌若天仙的女儿,名字叫:奇珍、奇圭、奇珠,主动献给龙麒的三个儿子:盘自能、蓝光辉、雷巨佑结为夫妇。

      据畲族宗谱记载,畲族始祖龙麒大儿子盘自能,与东夷氏族部落首领夫人宁磬的大女儿奇珍结婚,婚后生育两子一女;龙麒二儿子蓝光辉,与东夷氏族部落首领夫人宁磬的二女儿奇圭结婚,婚后生育一子二女;龙麒三儿子雷巨佑,与东夷氏族部落首领夫人宁磬的三女儿结婚,婚后生育两子两女。龙麒的女儿淑玉,招赘高辛氏氏族大联盟西南领地——颖川一氏族部落首领的三儿子钟志琛为郎君,婚后生育一子两女。

      畲族始祖龙麒和三公主有子媳8人,孙子孙女13人,是一个氏族大家庭。龙麒长期坐镇高辛氏氏族大联盟西南边陲,除了采取各氏族部落相互攀亲等方式,作为巩固部落联盟的手段之外,与三公主商量,打算把他管辖的南阳、汝南、冯翊、颍川四个边陲要地,分别交给三个儿子和女婿治理。这样做,一方面给年轻人担子挑,好好磨练;另一方面把战略要地交给自己人管理更放心,万无一失。三公主十分赞同龙麒的策略。后来,经过高辛氏的批准,龙麒的大儿子盘自能治理南阳,即现在河南省西南方南阳市一带;龙麒的次子蓝光辉治理汝南,即现在河南省东南方汝南一带;龙麒的三儿子雷巨佑治理冯翊,即现在陕西省韩城县、黄龙县一带;龙麒的女婿钟志琛治理颍川,属于河南省中部颖河地段,即现在禹县、许昌市一带。

畲族是一个十分敬仰先祖的民族。畲族宗谱、《传师学师》等历史资料均明确记载,盘、蓝、雷、钟各姓始祖被帝喾高辛氏受封的南阳、汝南、冯翊、颖川这四个地域。凡是蓝姓族谱必书上《汝南蓝氏宗谱》,雷姓族谱必书上《冯翊雷氏宗谱》,钟姓族谱必书上《颍川钟氏宗谱》。不但如此,在偏僻畲乡,畲民为了使子孙后代,世世代代记住本姓族的渊源,特地选择黄道吉日,请来畲族道士,把当初帝喾高辛氏给各姓始祖分封的地域域名,工工整整地写在大红纸上,张贴在中厅神龛正中,同时做一场“安位”道场。一年四季八节,每月初一、十五虔诚焚香祭拜。如:蓝姓则书写“汝南郡蓝氏始祖蓝讳光辉神位”,雷姓则书写“冯翊郡雷氏始祖雷讳巨佑神位”,钟姓则书写“颍川郡钟氏始祖钟讳志琛神位”。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我国远古社会,在高辛氏时代,仍然是原始公社制社会,那时尚无郡县,至战国末期、秦代我国始置郡县。明清时期,在闽东、浙南地区修撰宗谱盛行。如今,我们在畲族宗谱中看到,当初高辛氏分封给盘自能、蓝光辉、雷巨佑、钟志琛四人的地域域名后面的“郡”字,是那时畲族主持修宗谱者加上去的。





                                                     第  四  章  畲 族 南 征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畲族始祖龙麒坐缜帝喾高辛氏氏族大联盟西南领地以后,把西南边陲的战略要地南阳、汝南、冯翊、颍川,分别分给盘自能、蓝光辉、雷巨佑、钟志琛四人治理。他们各自发了自己的才能,把自己的地域治理得整整有条,地域内氏族部落人口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到处是一片繁荣景象。这样的太平盛势景象究竟延续了多少时间,畲族历史资料中沒有发现。但是,从夏商两个朝代来看,河南位于中原,土地肥沃,是夏商两族角逐之地。特别是夏族,人数並不是很多,最初从山西发展到河南,又退回到山西、陕西。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夏商两族角逐最激烈的地方是河南西南方。这地区是夏族占领最久的地方。所以,《史记·货殖传》说:“颖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历史学家唐阑教授说:“可能还和其他部落争衡”。这与夏族争衡的除了商族之外,还有帝喾高辛氏嫡系的后裔,早就居住在南阳、汝南、冯翊、颖川等地的当地部族——畲族。所以,当时夏族又被从河南南阳等地赶回到陕西、山西运城一带地域。这是夏族与周围部族发生战争节节败退的开始。由此可見,当时分别居住在河南南阳、颖川、汝南、冯翊等地龙麒的后裔畲族部族也是一个较强盛的部族。

      颖川是淮河支流的上游。从地理位置来看南阳、颖川、汝南等地都是土质肥沃的好地方。自从畲族始祖龙麒坐镇帝喾高辛氏氏族大联盟的西南边陲,把当时的战略要地南阳、汝南、冯翊、颖川分给儿子、女婿治理以后,经历了夏商两代共有1100多年的历史了。而商朝从汤(又名天乙)伐夏改朝为商,至商纣王焚身鹿台,宣告商朝灭亡,约700年时间。这700年间正是畲族极盛时期。据畲族宗谱记载,在商代曾启用畲族蓝、雷祖先12人,其中6人为商朝朝中大臣,其余6人为商朝地方官员。商代后期,从仲丁至阳甲一直闹着“诸子弟争朝代主”的矛盾,史称“九世之乱”。相继商朝又五次迁都,人为地制造社会不安定因素。然后是西北周边戎人部落侵害,以致“今我民用荡析离居”。据《卜辞》记载:“征姜八见,伐姜五见,追姜四見”。其中一次较大的战争动员13000多人。由此可見,当时西北的姜氏部落,还有鬼方氏族部落都是商朝征伐战争的主要敌人。

  据历史学家考证,我国商代奴隶社会体制,把所有辖区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部分。中央区是国都所在地称为“宗师”;地方部分称为“四土”。(《殷墟书契·前卷四》)京师设有专门为了保卫自己部落王国安全的指挥部,由太师统领部族兵。这个指挥部经常向那些由自已部族成员编制而成的部族兵,发出战斗命令和战前动员令。如果有哪个部族兵敢违抗指挥部太师的命令,太师就派兵剿灭整个氏族部落。畲族历史资料《传师学师》,这样记述当时接到太师战斗命令的情形:

         旧箭将新箭,         旧弩将新弦,

         莫道用时弓无箭,     莫道用时弓无弦。

        爬山过岭军着去,     隔河隔海军着行,

         霜雪冬寒军着去,     细雨淋淋军着行。

         军兵部,                    军马郎,      

       千日较兵一日用,     急时战斗也未难。               

       一阵强风摧暴雨,      召起西南方,

        六万六千兵马,       急急上战場。

           这是畲族用自己的特殊方式——民歌,记载历史事件的珍贵资料。文中“六万六千兵马”可能就是当时畲族部族兵的总人数。因为畲族始祖龙麒,于帝喾高辛氏时代坐镇其西南边陲南阳、汝南、冯翊、颍川四地区,至商代末年已有1000余年。每一代以25年计算,龙麒后裔已繁衍40多世,其人口必然有较大的发展。所以,当时的畲族已拥有六万六千部族兵是可能的。据畲族历史资料《传说学师》记载,商代末年,畲族部族兵的行营,仍然设在河南南阳附近的平月和颍川附近的西道。先后有30位武艺高强,几乎神化了的畲族将领指挥,使其他部族不敢轻易来犯,确保四领地长期安定。畲族历史资料《传师学师·祝酒词》中特地缅怀这30位畲族将领。《祝酒词》说:“呵呵!(畲语奉请之意)河南平月祖师爷(指龙麒)!呵呵!河南平月10位神本师爷!(指武艺高强,被神化的畲族将领)呵呵!河南西道二十位祖本师爷!(指带兵打仗的畲族将领)喝茶三杯!饮酒十二巡!(十二小杯)

      根据殷墟文化遗址的发现,武丁时期的商王朝管辖的范围,大体上是长城以南,淮水以北的华北平原。西至河南省西部太行山以东,北至河北省中部,南至安徽省淮水北岸,东至辽东半岛。这个管辖范围至商朝灭亡,几乎没有改变。

      商王朝至中后期,最高统治者生活腐化程度与日俱增。根据殷墟遗址的发掘,以及历史文献的记录,商王朝王室里拥有大量的南国之金,东海之贝,西域的美玉。不仅如此,商王经常带着豪华的车队游猎大河南北。经常在宫中通宵达旦饮酒作乐。《尚书》说:“商王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尚书·无逸》中周公还特别指出商朝从祖甲以后的几个商王,纵酒淫欲,醉生梦死,结果寿命一代比一代短,即位的时间十分短暂。“或十年,或七年,或五年,或三、四年”。《史记·殷本纪》说:“辛甲淫乱殷变衰。武乙猎于河谓之间,暴雷震死”。“帝乙立,殷益衰”。到帝辛(纣王时代)“百姓怨望,诸侯有畔者”。事实说明,商王朝至中后期,最高统治者,一方面只追求物质享受,挥霍无度。另一方面加重贡赋勒索人民,对奴隶实行残酷迫害和掠夺。因而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同时,也激化了各部族之间的相互兼并,加深了全国人民的深重苦难。先秦诸子鞭笞说:“坏宫室以为汗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园囿,使民不得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汗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孟子·藤文公》)

      商王朝至帝辛时代(约于公元前1100多年前),周族势力向东发展,对商王朝构成严重的威胁。在商王朝内部,特别是淮河流域的东方夷人日益强盛起来,对商王朝最高统治者生活腐败现象,从反抗到进行战争。战争规模逐步扩大,战争的范围从淮河流域扩大到淮河支流颖河流域,使居住在颖河中段以及河西南面的整个畲族祖先领地颖川、汝南、南阳、冯翊等地都卷入征伐战争。              

      在浙南温州、丽水等地畲族蓝、雷、钟氏宗谱大多有“帝辛,即纣王也,暴虐无道”的记载。商纣王置外患(周族)而不顾,变本加厉地直接动用大量的兵力去征伐国内的夷人。商王朝企图命令当时驻扎在颖川、汝南、南阳、冯翊的畲族部族兵6万余人去征伐那些敢于反抗商王朝的夷人。当时带领畲族部族兵的将领龙麒裔孙汝南畲族部族兵首领蓝斯仁,南阳畲族部族宾首领盘正堂,冯翊畲族部族兵首领雷勃然、雷横,颖川畲族部族兵首领钟元、钟锦通等对商王朝荒淫腐败,早已忍无可忍,一致决定公开违抗商王朝太师的命令,按兵不动,不出一兵一卒。

      于是,商王朝派重兵征剿畲族部族兵。这场战争,一开始就受到畲族部族兵的顽强抵抗,並数次把商王朝军队打败。商王朝军事行动失利以后,“癸卯卜,王令其五族伐佘”(畲)。(《殷契·粹篇》)共集结了十多万大军向畲族先民居住的南阳、汝南、颖川、冯翊地区扑杀。畲族四支部族兵,虽然经过顽强抵抗,浴血奋战,结果被各个击破,部族兵大部分战死,青壮年男女被掳去当奴隶,部族老幼伤残者皆被杀戮。最后,畲族四支剩余部族兵汇集到南阳附近的平月,只剩下3000余人。传说,这些剩下的畲族部族兵,个个武艺高强,大部分有呼风唤雨,吞云吐雾的本领。当时,畲族部族兵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为了免遭灭族的厄运,在敌我力量悬殊,商王朝军队重重包围的严峻关头,只能采取回避的策略,选择时机,向商朝军队一时不能鞭及的西南方向撤离。




                                                    第  二   节     南 征 路 上


畲族始祖龙麒裔孙蓝斯仁、盘正堂、雷勃然、雷横、钟元、钟锦通等为首领的畲族部族,遭到商王朝军队残酷的杀戮以后,死里逃生的畲族部族兵聚集到河南南阳附近的平月,只剩下3000余人。在平月的东面是商王朝都城朝歌,在平月的西北面有众多的夏族余裔,只有平月的南面商王朝的势力比较薄弱。经过商量蓝斯仁、盘正堂、雷勃然、钟元等畲族部族首领,一致决定向平月西南面撤离。从此,踏上旷日持久的南撤征程。

      当时,以蓝斯仁、盘正堂、雷勃然、雷横、钟元、钟锦通为首领的3000余人畲族部族兵,从河南南阳平月出发,向人烟稀少的地方缓缓移动,尽量避开沿途土著部族阻拦。在万不得已的情形下,不与沿途土著部族发生冲突,尽量减少畲族部族兵伤亡。在向南方撤离途中,解决几千人的食粮乃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在商代末期的社会仍然是奴隶制社会,各地的财富被奴隶主所垄断,奴隶主都有武装力量保护自已的财产。如果向沿途的奴隶主强行索取食物,那就要付出沉重的生命代价。所以,以蓝斯仁为首的畲族南撤部族兵主要以釆集、狩猎的办法解决吃的问题,甚至选择适宜的地点种植粟米,收获以后再踏上征程。就这样,以游耕的方式,走走停停,翻过桐柏山,渡过汉水,到达洞庭湖南岸。在继续南迁的途中,畲族部族兵同样遭到土著部族的阻拦,並发生激烈交战。畲族部族兵伤亡、失散很多,不得已只得把部族兵,驻扎在湖南罗城(今湖南望诚一带)休整。畲族历史资料《传师学师》这样记述当时畲族部族兵休整的情形:“屯兵结寨在罗城,罗城左边布上五层天罗地网,罗城右边布上三层天罗地网。罗城外面又挖起黃蚁坑,百鸟飞不进,黄蚁爬不过”。在罗诚,畲族部族兵为从河南南阳平月南撤以前,被商朝军队杀戮的部族兵、父老兄弟姐妹族众,以及南撤以后途中阵亡、病故的部族兵,统称“亡故仙师”,做了七天七夜的功德道场,悼念死者的亡灵。祈求始祖龙麒以超自然的神力,庇佑今后南撤征途顺利。

     南撤的畲族部族兵,在罗城做完七天七夜的功德道场,火化了阵亡的部族兵尸体,把骨灰安葬在罗城附近。这就是畲族古老民歌《高皇歌》中记述的:“南京路上安祖坟”的历史事件。该民歌中“南京”两字可能是前人用汉字记录畲族民歌时,把“南征”笔误成“南京”之故。南撤的畲族部族兵,把少量的死亡部族兵的骨灰,并入“游祖担”的香炉内,整理好行装,经过卜卦手续,向罗城西南方向进发。他们循源江而上,到达湖南桃源地方(今湖南省桃源县)受到土著部族强硬阻拦,只得釆取强攻,打通南撤通道“一连攻下十二洞”(《传师学师》)一洞指一支土著氏族聚居地,相当于今之一村。由于受崇山峻岭阻隔,由西南转向西行。后来到达四川酉阳地区,又遭受土著部族强硬阻拦,无法继续前进,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部族兵伤亡,保存自已的实力,只好把队伍调头向东行,然后南下。经过湖南吉首、凤凰、怀化等地区,由于土著部族强硬阻拦,无法继续南下。畲族部族兵经过长期奔波,自身战斗力大大减弱,无法与土著部族抗衡,只得由南下改为向东行 ,横贯湖南省。到达江西宜春、吉安等地,又遭到土著部族强硬阻拦,只好边战斗边撤离,到达江西信州境内的龙虎山才安营扎寨进行休整。

畲族部族兵,在江西龙虎山居住的时间较长。据畲族历史资料《传师学师》纪载 ,为了治好伤病员,男女青年唱着山歌上山釆药,歌词说:

    以灵啰——

龙虎山峻慢慢行,              劝哥莫踩妹脚跟。      

踩妹脚跟沒要紧,              别人看见难为情。     

      据畲族历史资料《传说学师》记载,当时南撤的畲族部族兵,在江西龙虎山还召开过庆功大会,受奖共36人。个个都是从南撤的部族兵中公开推选出来的勇士。奖品有大刀、铜鞭、衣帽等。这些“刀、鞭、衣、帽出在龙虎山”。畲族历史资料《传说学师》还记载,畲族南撤部族兵开庆功会所饮的“酒是去年十月缸,甜似蜜,辣似姜。”下酒的“菜是信州南山脆皮香”。他们同样为阵亡的部族兵做了七日七夜的功德道场。然后焚烧了他们的尸体,把少量的骨灰并入“游祖担”,大部分骨灰埋在龙虎山下。

      殷商末,畲族始祖龙麒裔孙蓝斯仁等率领的部族兵,在南撤的途中,由于长途拔步,不断地遭到沿途土著部族阻拦,,交战中伤亡很大,加上饥饿、疾病的威胁和失散,剩下仅数百人。他们整理好行装,挑上“游祖担”,从江西龙虎山出发,继续南进。不久,进入今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广阔山区,沿途再也沒有受到任何土著部族阻拦。因为那时在该地区仍然是荒无人烟的蛮荒之地。到处是连绵不断蓋天蔽日的原始大森林。山峦幽谷中有水土肥沃、气候宜人的小盘地。一年四季雨量充沛,是宜于畲族盘、蓝、雷、钟四姓畲族部族生存的好地方。后来,他们选择广东潮州凤凰山地区定居下来,繁衍生息。



                                                              第  三  节         南 征 终 结


畲族始祖龙麒裔孙蓝斯仁众首领率领的南撤部族兵,进入闽、粵、赣三省交界地区以后,途中再也沒有人阻拦。他们在继续南下的途中,有的在赣南、闽南选择适宜的地点定居下来了。以蓝斯仁为首领的大部分部族兵,翻山越岭一直向南方向走,经过闽南地区,最后到达粤东潮州。他们看到潮州面临汪洋大海,再也无法前进了。于是,选择凤凰山作为棲息地,定居下来,繁衍子孙后代,然后又向闽南、赣南推进。

      畲族部族兵南撤时,扎营休整过的江西龙虎山麓,后耒成为道教的发源地,建成了雄伟的张天师府廟宇,占地24000平方米,有殿宇楼房230多间。至今香火甚盛,系道教圣地。

      殷商末,龙麒后裔裔孙蓝斯仁等为首领的部族,因违抗商王朝去讨伐异族的命令,遭到商王朝军队围剿,当时被俘掳的青壮年沦为奴隶,后来融入兄弟民族之中。在南撤途中失散的畲族盘、蓝、雷、钟四姓畲族部族兵亦融入兄弟民族之中。为了生存,有的改姓易族了,有的沒有改姓氏,成为华夏兄弟民族百家姓大家庭中的一员。例如:分布在今河南、河北、江苏、江西、湖南以及全国各地的一部分盘、蓝、雷、钟四姓公民,本来是同祖、同姓、同郡、同一个民族的,但現在前三个相同,第四个却不相同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三同一不同”。当时,畲族部族兵在南撤的途中走散的,有的几经展转,后来在适宜的地方定居下来,亦有成为望族的。

      据闽东、浙南畲族蓝姓部分宗谱和畲族历史资料《传师学师》记载,烩炙人口的神话故事《八仙过海》中八仙之一的蓝釆和,系畲族始祖龙麒的后裔。殷商末,龙麒裔孙蓝斯仁等率领的畲族部族兵南撤时,经过桐柏山与土著部族发生激烈冲突。在交战中,有一支数百人的畲族部族兵与众首领失去联系,在莽莽的原始大森林中迷失方向,鬼使神差似的改向东南方向走,与众首领距离越走越远。后来,他们经过山东,进入安徽,然后南下江苏,星星点点遍布大江南北。至公元七世纪,唐朝初年,在今江苏南京附近的句容一带地域,盘、蓝、雷、钟四姓畲族人口繁衍了许多。特别是蓝姓支族繁衍很快,成为当地的大望族。所以,蓝姓树立蓝明德为“江南一世祖”,他就是民间传说诸神仙中八仙之一蓝釆和的父亲。蓝釆和是唐朝初年癸丑(713)科进士。这批畲族先民在江苏句容等地居住到北宋嘉佑三年(1058)“金胡扰乱,民无定所,南师北侵,破邑陷州。”(《传师学师》)当时,蓝吉甫等人,为避金之乱,率领部分族众,从江苏句容南下避难,走出江苏,进入浙江,大部分族众散住在江苏的南部和浙江各地,然后融入兄弟民族之中。只有蓝吉甫带领蓝姓族众数十人于宋嘉佑六年(1061)入迁福建省福清地区定居下来。蓝吉甫入闽后,续娶李氏为妻,生育五子,去世后安葬福清近郊“牛栏岗”,他被尊为福清畲族蓝姓一世祖。


(下)

第五章 开创“封金山”


第六章 “封金山”消亡


第七章 闽东,浙江畲族来源













发表于 2012-6-9 19: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樓主比畬民還要愛畬族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19: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热度 发表于 2012-6-9 19:42
樓主比畬民還要愛畬族

不是爱,我不爱畲族,是研究,研究周边民族。可惜下集不能复制,各位自己去找吧。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22: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乌程仔 于 2012-6-9 22:11 编辑

(下)
第五章 开创“封金山”



第六章 “封金山”消亡



第七章 闽东,浙江畲族来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0 05: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