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168|回复: 3

【丁烨】 保护沪语也是保护城市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5 18: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5-11 丁烨$ f( E" n# f) w2 F3 i  }
  日前,上海社科院发布了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上海中小学生的日常用语中,上海话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即使是本地出生的学生,也仅有6成左右能完全听懂或基本听懂上海话。对于许多上海家长来说,这样一则数据无疑正戳中了长期以来心中的担忧,土生土长的上海孩子不会讲上海话,倒逼家长在与孩子对话时也不得不放弃沪语改说普通话甚至是英语。
) b8 q2 {! \) R4 |5 h' o4 N  }# a7 Z; A: J
  事实上,沪语的生存话题在近几年中从来都不是一个新话题,即使没有调查数据,上海市民也渐渐发现,说上海话的机会正越来越少,能畅所欲言说沪语的场所日趋缩小,几乎缩到了“屋里向”。而由于孩子听不懂上海话或不会讲上海话,即使是这个“屋里向”也有保不住之虞。本次调研的负责人、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所副所长周海旺说“相比10年前,上海话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上海话正面临逐步萎缩,甚至出现断代的危险。”对于一门语言来说,如果最终没有人“说”,没有人用,它在传播、交流意义上的灭亡几乎是定局,即使存在,亦只能“活”在学术资料与无尽的回忆之中。
- _) A) ]# p$ |# ?1 _/ M* N) P3 e
  沪语日渐式微的过程,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国际化、大都市化的进程是同步的。表面上,它们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被嗤笑为“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的上海市井文明迎头撞向蜂拥而入的异地文化,在人群不断调和、社会包容度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沪语由于其交流的局限性逐渐被主流公共空间所摒弃。然而,若追根溯源,沪语衰弱的过程实则与海派市井文化的衰弱有密切的关系,后者根植于上海市民的精神骨髓,却无法即刻被外来文化所认同。那些儿时用上海话叫卖的弄堂小贩、那些板柴小馄饨所传递的窝心美味、那些精打细算背后所折射的勤俭智慧,看似与语言无关,却其实都是深深铭刻在语言传播之中无法割舍的文化情结。语言的消失,必将带来某种文化的消失,这才是沪语式微背后真正的危险。$ x, E: G/ `" I  ^: M$ N6 ]

. `. }( O7 Y3 i7 T5 E* G* f  如果换一种眼光看这对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也许会有更多启发。古人尚且讲究“和而不同”,在一个更加崇尚包容度的时代,城市本身的固有特色不应成为追求包容度的牺牲品,反而应予以更好地保护,使其成为日趋同质的地球村随时可撷取的另一道风景。上海的特色可以是海纳百川、昂首阔步;也可以是吴侬软语、精致典雅。它们正如一个人的两面,只有丰富才能构成了一个鲜活、有血有肉的人。. u+ T7 l& t  P
& O9 e! I6 n9 ]; w* _2 `* {0 @1 j
  回到这个调研报告本身,要拯救沪语,先要拯救孩子们的沪语,他们是海派文化的下一代传播者,也是未来上海城市精神最重要的实践者。真心期盼社会各界,能够像保护石库门建筑那样,保护我们的上海话。因为它们是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文化最宝贵的见证者,也是最重要的记录者。8 }6 u+ X) \/ F/ e$ ^+ w$ `7 N
' f" \/ p1 k7 [# L' p) c' t

" [  _* A+ y; j( h  M, L* ^$ B" p. W
该贴已经同步到 吴人的微博
发表于 2012-5-15 19: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明已是絕對弱勢了
发表于 2012-5-15 19: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箇眼人个爷娘上海闲话也讲勿里起
( y+ |5 D! Z5 o% G  x
7 [# l7 {* e% J8 b8 F 来自 許志壬 的新浪微博
发表于 2012-5-16 12: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上海的小孩子要绝望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9 00: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