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034|回复: 0

在六南里,吴语的“大”字歌韵之读大概也算是个异类了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1-12-1 14: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字在粤闽湘赣等南方语言和多数官话里一般读泰韵,徒盖切,跟“大”字与“太”的异体型存在关联有关(汰>汏也算一个吧),而吴语里“大”的歌韵之读却很广泛,比如北吴的dou/dʌu/du,似乎有点意思,好像南方方言里,除吴语以外,也就个别赣语保留了一些“大”字的歌韵读法了吧?



       先看一个很普通的字音:大。这个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读音很多,江苏教育出版社《汉语方言词典》丛书的综合本记下了“大”字在现代方言里的21个声韵不同的读音(各地声调调值不同,但大都是去声,调类相同,故暂不计声调的差别),这些音稍加整理即可成如下条理:

  1.du崇明、上海;dou杭州;do杭州(又读);da娄底、温州(文读)
  2.tai南宁平话、长沙、广州、东莞;
  3.南昌、梅县、萍乡;hai黎川
  4.tuai福州;tua雷州、厦门;建瓯
  5.丹阳

  5组音每组都有共同的特点,第1组的共同特点是声母全浊,韵母为单元音-u、-o或-a,以-u和-u衍生的复韵母为主。这组是吴方言和部分湘方言。第2组为粤方言和平话,部分湘语,声母全清不送气,韵母为复元音-ai。第3组主要为客赣方言和徽语,主要特点是声母清化送气,甚至读为气擦音。第4组是闽语,清化不送气但韵母全属合口。最后一组主要是官话,声母清化不送气,韵母全是单元音,又以-a元音为主。

  5组音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先核查韵书吧,“大”字在《广韵》中收有两读,泰韵唐盖切,箇韵唐佐切。若再细考,则此两读似乎有时间先后,泰韵一读见于唐中宗龙兴二年(706)的《王韵》,《王韵》以前《切韵》残卷不见有箇韵读音,箇韵一读初见于开元天宝间《唐韵》(将斧本),似为唐代新起之音。魏晋隋代诗人用韵中“大”字只押泰韵不押箇韵可为佐证(丁邦新1975、李荣1961、1962)。宋代修的《集韵》增加泰韵他盖切,这是“大”字作为“太”字异体的读音。《集韵》又增过韵他佐切,引何休(129~182)“约誓大甚”句,但何氏并没注音。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大甚,音泰,或敕贺反”,陆氏只说“或”,不知具体是谁。能确知其名的是东晋徐邈(344~397),他在《礼记音》中注“大”为他佐切,也是作程度副词太的音,“他佐切”应当是开口,《集韵》改收于合口过韵,耐人寻味。《集韵》又增曷韵他达切一音,其音见《说文》十篇下“籀文大”条目大徐注。可知《集韵》增列三音均非大小的“大”字实际读音。所以宋末《古今韵会举要》就不收“他盖切、他达切”两音。而《蒙古字韵》更只收两音,将“大”分别收于六佳、十四歌定母去声下,相当于《广韵》箇、泰两音。到《中原音韵》就收于皆来、歌戈、家麻去声。此后《洪武正韵》《韵略易通》都收大字入家麻,显然从《广韵》到近代北音,“大”字读家麻韵又是新起的音。

      (这里我略感奇怪,有些吴语比如宁波话里“大”字在“大家”一词中读do的音,似应以家麻韵之读解之(其他场合甬读则视文白之异分别归入da/dʌu二读,比如大da型游戏机房,大dʌu伯伯),然而“大家”明明是更高频的常用字,缘何其“大”音却不归入通常的da/dʌu二读里,而另立门户为家麻的-o了呢?我印象中,甬语“大”有do之读的好像也就在“大家”一词中。宁北宁注)
      
  对照历史上的异读,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追寻。第1组主要是吴方言及湘方言一部分,声母为全浊音,当来自箇韵唐佐切,其韵母中的-u是歌韵在吴音中的音变。清末讽刺文学的著名作家,广东人吴趼人在他的名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4回记下了这一音变现象:

  “各省的方音虽然不同,然而读到有韵之文,却总不能脱韵的。比如此地上海的口音,把歌舞的歌字读成‘孤’音,凡五歌韵里的字,都可以类推起来:‘搓’便一定读成‘粗’音,‘磨’字一定读成‘模’音的了。……上海音是五歌韵,混了六鱼七虞。”

  上海音是五歌混了六鱼七虞,大字读du,正是唐佐切。吴音保留唐代箇韵的读法。

  第2组主要是粤方言,含湘方言另一部分,声母读清舌尖中不送音,韵母为-ai,应当是从泰韵徒盖切经过近代平透仄嘎的清化而来。第3组主要是客赣方言和徽语,其特点是声母送气甚至于读成气擦音,这是全浊声母清化的另一种模式。第4组是闽方言,与粤方言相比,有合口呼介音,是不是跟《集韵》将“大”字他佐切音隶合口过韵有关?可以作一个简单的比较,《集韵》之后,南宋时南北两大韵书对“大”字“他佐切”音的处理是不同的。北方《五音集韵》将其隶开口箇韵(吐逻切),而南边的《古今韵会举要》则收于合口过字母韵(吐卧切)。再看明代毕拱辰《韵略汇通》将“大”字这个又音收于十三戈何部东母下去声,与“驮舵剁堕惰”等现代读tuo的字同音,可见“大”字的合口介音亦非天外来客,可能跟宋以后歌韵舌音的合口化音变相关。第5组主要是官话方言,其声母清化与粤语同,韵母为前元音-a类,其直接源头当为《中原音韵》的家麻部读音。

  根据这种对应关系,或许可以作出如下的解释。从地域分布看,以长江沿线的吴方言为界分成南北两派,江以北以单韵母前低元音为主,江以南以-i韵尾的复韵母为主,可见“大”字的《广韵》箇、泰两读,实则代表了唐代以前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分歧。隋代以前只读泰韵音,唐代北音渐变至丢掉韵尾读入箇韵,渐扩展至吴方言区,就主要都读唐代新的起箇韵读音,而湘赣以南仍读早期泰韵读音(指的显然是粤语的“大”,taai,另外前述闽东话的“大”,tuai,都是以带-i 的复合音收尾的,宁北宁注)。在以后的全浊清化过程中,吴方言保持浊音,客赣与湘粤闽则因清化的模式不同再行分化。而北方的箇韵字母读音清化发生后,元音前移读入麻韵,形成现代普遍的前低元音为主的官话读音。

  以上是单字读音,有的方言在一些特定的词语中,大字的读音不同,如:黎川“大姑”一词当表示父亲的姐姐时读ho ku,当表示父亲的大妹妹的意思时读hai ku。表现出箇泰两读异读重迭。南昌大姑娘的大读t‘o,可见赣语中也有读箇韵的底层。又如在“大夫”一词中,哈尔滨、牟平、乌鲁木齐、万荣、太原、武汉等“大”都念tai等等,又反映官话中的比较早的泰韵底层。还有的方言大字有文白读或异读,如长沙、温州、万荣等地有文白两读,杭州有异读,这些特殊读音或许是音变中的语音交融与渗透的残留遗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3 15: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