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15 21: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2. ɦ是什么?
有人会笑我:ɦ是“声门浊擦音”呀!这么说固然没有错,但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虽然名为“声门浊擦音”, ɦ却根本不是擦音,甚至连辅音也不是!事实上ɦ是气浊声发声态(语音学上不是音素,但语言学上可以作为一个音位),而我们称之为“声门浊擦音”只不过是沿袭历史上的习惯罢了。
可能有人对发声态不熟悉,这里有必要稍加阐释。一个音素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气流机制(大多数由肺呼气)、发声态(由声门控制)、调音(唇齿舌软腭等作用)。不过1.喉塞ʔ(声门紧闭)是唯一的例外,因为喉部持阻时上声道的调音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可以处理成辅音。2.清声/送气h(声门大开)是最容易从书面上辨认的,因为它在标音从不省略,不像其他三个发声态那样。最基本的发声态是3.常浊声(没有专门的发声态标记。发声时声门放松自然振动),浊辅音和大多数元音都伴随着它。如果常浊声的声带振动伴随着清声的声门送气,这就是4.气浊声/浊送气ɦ。以上四种就是常见的基本发声态(这里为了简明起见,对清声和耳语、气浊声和耳语浊声不加细分;其区别在于送气还是漏气)。
不同音素的发声态的IPA表示方法略有差异。1.阻音(如b, t, dz, x)的发声态或清(送气h)或浊(常浊声)已经蕴含在字母中;2.响音(如鼻音m流音l, r近音j, w)和元音,默认的发声态是常浊声;3.遇到响音发声态是清声时,则用下加圈(如m̥, l̥, j̊),或从音系学的角度出发形式上用前加h(如hm, hl, hj)的办法表示;4.对于元音,这两种方法表示的清声含义是有区别的:ḁ表示从头到尾是清声,而ha表示先清后浊,即ḁa。
在许多语言中,上述的常浊声位于声母位置时往往可以在前面加上喉塞ʔ-作为变体,并不构成对立。事实上由于常浊声与前喉塞ʔ-听感常常比较近似,要在音系学上构成对立并不容易。比如在普通话中零声母和响音声母前喉塞ʔ-的有无是无所谓的,宽式标音里就不写ʔ。
不过上面叙述的通例在另一些语言里遇到了一些麻烦;这些语言中的零声母或响音声母有两套对立,其中一套带前喉塞ʔ-。这时另一套就不能是常浊声了,而需要通过气浊声ɦ的强烈浊送气形成足够鲜明的语音对比;吴语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此时我们必须把发声态标出:
对于响音(如m, l, j),前喉塞ʔ-,气浊声(ɦ),如ʔm-, m-;
对于元音,前喉塞 (ʔ-),气浊声ɦ,如a, ɦa。
我们发现实际操作中我们对响音和元音的发声态省写原则是不同的,这主要是考虑到与大多数可省略的发声态的汉语方言保持形式上的一致。(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