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98|回复: 2

【转载】【钱乃荣】小乐惠在“八仙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 22: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贴一篇。《心中永远年轻的复兴公园》和这篇是我在今年八月份将出版的《上海风情》(共52篇)一书中的第一、二篇。


现今上海有个弊病,就是不分地名和路名。香港有旺角、油麻地、尖沙嘴,东京有上野、新桥、秋叶原、目黑,他们每个“地下铁”站头和“电车”站头,都有一个地名的称呼,而上海的站名却大都是“某某某路”。须知一条马路有多长,到底在哪一段,不熟悉者见到了这个站名还蒙在鼓里。现在公交车用“某某某路某某某路”来弥补,站名太长了,结果弄得大家都记不住叫不出,像没有站名。这对于外地人外国人来说真是太大的麻烦。

上海过去也有不少地名,如漕河泾、曹家渡、大自鸣钟,后来车站命名多弃用地名代之以路名,人们便渐渐将许多地名遗忘。如只用徐家汇,遗忘了卢家湾;用了打浦桥,丢弃了八仙桥……浦东现正在城市化进程中,但愿不要学浦西那样不断地抛弃地名。

“八仙桥”这个地名,名字极雅,据说有过一座桥,取名“八仙桥”,然而这儿却并非真有八仙曾来会聚,而只是开埠后上海人把这块土地建设得十分温馨。“八仙桥”之地位,十分要紧,原来在法租界往公共租界去的相接之要津,从淮海中路(前霞飞路)要穿过延安中路(前洋泾浜)到人民广场(前跑马场),龙门路就是抄近路斜穿过去的重要马路。这里有一圈热闹的街市。解放前,此处不但有黄公馆和杜公馆,还有大戏院、咸肉庄。一头接着新城隍庙、关帝庙,一头出去就是大世界、跑马厅。就在50年代一扫上海滩淫黑势力之后,它在后40年里,仍然是上海市中心的一块风水极好的宝地,是一块人口稠密、街市齐全的上只角,是小市民十分喜欢访临之地。八仙桥解放后成了上海平民小乐惠生活的圣地,八仙桥演绎着一段市民精彩生活的历史。

吃,这里崇尚小吃吃,这里搞得精致的是“小吃”。在建国初年,我也曾有一次机会走进这儿最高最典雅的建筑“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由母亲带去参加一个亲戚的结婚典礼,吃了一套像样的“大菜”,即西餐,那是很正宗的“大吃”。不过,当第一道一大盆浓汤吃完,我已把肚子填满,以后也就没吃什么,或是吃了什么都很快忘记了。到后来,我到青年会那儿去,只有去排队买火车票之份了。我在八仙桥吃到的,都是美味而难忘的小吃。有个著名的室内大菜场叫“八仙桥小菜场”,19世纪后期就已存在,称“华洋菜场”,一直延续到21世纪,那儿的百姓买菜十分方便,菜肴搭配的花色当然也格外出彩,我见识过70年代的“盆菜”,那时平民生活还很艰难,连买洋山芋都得排队,之后创新出来一种花样,把几样蔬菜搭配起来放在一只大盆里,也不过是把有些菜场上少见的菜,放在一起便于顾客买回家可以即炒,这样的“盆菜”卖价略高些。我见到的“盆菜”在这个菜场里花样比别处丰富,就很眼热。这里的平民都住小弄堂小房间,闲时只需躲进小阁楼,傍晚时分,心情十分舒坦。因为他们不去追求高档,有点“螺蛳嗍嗍、蹄髈笃笃”就好,“评弹听听、老酒渳渳”,再养养眼神,这样悠哉悠哉的“小乐惠”日脚,即使在60年代初三年灾难时期也不会放弃,也会设法重温,苦中作乐。
这里的小吃是继承传统的。在50年代后期,还有小推车上卖浓汁的“兰花豆腐干”,香鲜的“素火腿”,仍保持着法式风味的“色拉红肠嵌罗宋小面包”。在那饥肠辘辘的年代,这里开出一家专卖“排骨年糕”的小店,大家吃得“鲜得来”,干脆就以“鲜得来”命名了。

这里的小吃是精致的。熟菜摊上偶尔有美味的野鸡卖,火腿店里有将㱟pi得极薄然后粘连成如纸一大张的熟火腿,一元钱一份,这原是淮海路老牌名店“野荸荠”老师傅的绝活。六七十年代在龙门路的一家拐弯角的小书店边,有个小吃店,其中有一只“咖喱线粉牛肉汤”,做得极其入味,生意十分好。我每次路过那儿,总忍不住要挤进去吃上一碗。后来学会了制作方法,现在已经成为我家的一只传代的特色菜肴。还见到过在人群里有一个小推车,上面铺开的是琳琅满目的特色零食。如苏州九制陈皮、盐金花菜、蜜汁芒果、甘草咸支卜、酱油西瓜子,许多别处也有却没有这里做得精致的小食,都是小老百姓、小八腊子喜欢的东西。孩子们用两分钱买了一个三角包的咸支卜,可以开心地吃上一天。

这里吃的东西也是颇有创意的。解放后上海汽水饮料长期只有柠檬水、沙士水两种的年月,在50年代末,八仙桥在全市首先推出饮料“酸梅汤”,一直到70年代,长期保持6分钱一杯。它的基本成分是乌梅,是中国特色的好饮料,也是我直到如今最喜欢的夏令饮料。60年代八仙桥有一家店又大力推出“刨冰”,最初的花样是在赤豆汤底子上盖上大量的机器粉碎的冰粒,在当时又受到民众极大的欢迎,有不少人很远赶来尝尝这冰凉的美味。我周末从复旦回家,总要在八仙桥下车停一停,吃杯可口的刨冰再走。八仙桥就这样,常常是我解馋的中转站。70年代后期当西瓜又少量进入上海时,在家家户户难以买到西瓜又没有冰箱时,这里的一家小吃店却开张供应“冰镇西瓜”,当时我吃得那个爽啊,真是不胜回味!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八仙桥的一家“圆子店”(记得店牌错写成“园子店”)里,夏天供应起“自制大杯冰淇淋”来,独此一家,价廉味美,店里老师傅一定是有来历的,那儿又是挤满了人,我常负责提着保温器乘着叮叮当当的2路有轨电车去买来冰淇淋,一家人吃得非常开心。

八仙桥,就是这样有创造力和有魅力的。小乐惠的地方,就成就了小乐惠的人。那里潜藏汇居着一些能人,那里常会给人带来一些惊喜。就说那儿一个小小书亭式的书店,也是袖珍而凝聚的,我常常在那儿买到别处买不到的好书。70年代大家自己动手做半导体收音机,都到八仙桥去买各种零件。

八仙桥的人,裁剪成衣也是一只鼎。那里的妇女,从小都学点女红,在自己家的缝纫机上得心应手。那里的男子,也有不少是私人裁缝,也有善于制作经典成衣和不断翻制时髦花式的老法师。因为八仙桥自解放前起就有两家上海著名大布店:老协大祥绸布庄和宝大祥绸布庄,一直开到21世纪初。那两家绸布店我在五六十年代也进去过,每走到协大祥绸布商店门前,我头脑中会不由得闪过一张照片,想到1956年时协大祥的老板穿着长袍站在公私合营新店牌前的憨厚笑容;我也会想到70年代初“深挖洞”时见到店里的两块地板挢起钻洞机打出的泥浆流满一地。不过我进到店内,放眼看到最多的是老百姓在将要做新衣时的从心里溢出的笑容。那绸布的花式看得眼花落花,抬头看还有拉得长长的钢丝,营业员将顾客付款的钱和帐单卷起来,放进钢丝上的夹子里,用力一推,那夹子便像吊车一样,滑到高高的总帐台去,总台又将找好的零钱和发票推回来。我当时傻想,那钢丝上大概每晚要用滑石粉擦一擦吧,觉得很有意思有创意。现在是连人都可在缆车里滑来滑去,自然无甚希奇了。八仙桥有这么大的两家绸布店和鞋帽店,近朱者赤,难怪那里的百姓都衣冠楚楚了。当改革开放一开场,柳林路上有那么多的摊位,拉开卷帘门,布满最新式最受欢迎的衣裙,紧身西裤和黑短裤,还随时可以量尺寸裁剪做衣,天天接待全市各处来赶时髦的靓妹俊哥,热火朝天,自然不足为奇了。

小乐惠的一大特点,是实实惠惠,称心如意,小老百姓,不作痴心妄想,自得其乐。这种乐惠是实在的好处,实实在在满足此时彼时的心意。乐惠虽小,其乐陶陶。八仙桥紧连着中外闻名的大世界,大世界也是小老百姓去游乐的地方。八仙桥因地处闹市,除了百货商店外,还汇集了不少特色商品店,如精致的中药店、参行、茶叶店、烟行、钟表店,近远有名。还有那个看了不少越剧沪剧的“大众剧场”,听了不少书的“得意楼”,曽去通宵排队买电影票的嵩山电影院,有月宫理发店,顶顶好的“老人和”本帮菜饭店,糕团店。这些都是年代久远积聚下来、充满市民习俗文化和情调的所在,是各方大众习惯频频光临而形成的自然街景。一搬动,气脉就会消失的。就说自解放前就已闻名的两个大众浴室——西湖浴室和日新池浴室吧,也是我们弄堂和我们学校里的一些人常去之处,虽然乘车去也有三四站。我家虽然也有几家人家合用的浴缸,但是我从小就与弄堂里两个出窠兄弟一起,经常相约到西湖浴室去洗澡,从小学少年时洗到大学长成青年了还去洗,一起洗澡已成为一种松心游戏。洗完操一身轻,还可躺在床上,泡一杯清茶吃吃,或眯上眼睛睡个小觉,其轻松舒适的感觉难以形容。有一次过年前,十分拥挤,他们竟安排我进一间特殊的包房里去,那儿有单独的浴缸,那是1958年了,人人去洗澡都是进大汤再冲洗,那年强调动员一切设备为人民服务,所以我有这次奇遇,使我看到那时那里还保存着解放前的那种一家人可关起房门共洗的包房,也见识了一下。又有一次在1959年除夕前几天去,大汤挤得人都碰来碰去,池间里空气太闷,我擦满肥皂要去大池,突然昏倒,旁边便是转角的大池石栏,幸亏挤在人堆里的浴室服务员刹那间将我一把拉住,拖到外面,立刻喷我一脸冷水,才使我清醒过来,避免了一场不堪设想的事故。

在西湖浴室里,有几件见闻我还记忆犹新:一次是见到一对十八岁左右的双胞胎,真是从头到脚各到各处都长得一样高低一样大小,我这总算弄明白一个成语的意思,什么叫做“一摸一样”!上海话叫“一似一式”,那时就有沪普合璧词“一式一样”了。80年代初我在电视上为上海极其多人参加的第一届电视大学文科班上课,有一次在西湖浴室彼此脱光的大汤池子里,有一个与我素不相识的电大学生(当时电大学生多为插队回沪青年)叫起了我的名字,他一直每周一次在黑白电视机前听我上课,这天不料近距离见到我的真貌,我们两人一起走出浴池,从此就成了好朋友。这两件都可谓我在很有情趣的、小乐惠的西湖浴室中的“花边”际遇了。直到90年代初有一次我从日本回沪休假,不加思索就到了八仙桥,未知这时的西湖浴室已经大幅涨价了。虽然也还是那么个池子,就不是一角五、二角五一张票,我走进去一看,卖筹处的卖相也不一样了,看了价钱吓过一跳之后,到底还是没退出来。池里只有两个人,替我擦背的人以为我是老板,苦苦且悄悄问我讨小费。我想起了西湖浴室曾经救过我一命,我多付了钱。不过浴室给我的感受,已不比当年了。
发表于 2011-7-1 22: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頂!
发表于 2011-7-1 23: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一块人口稠密、街市齐全的上只角,是小市民十分喜欢访临之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5 1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