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912|回复: 20

[语音] 永康音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3 03: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永康位于浙江省中部,当地说吴语。总的来说,永康话同吴语的代表方言点——上海话并无非常明显的区别,现当按中古音分别解说永康话。

1,果摄
大部分情况下果摄一等字都读oə,看起来似乎来自o的复化。只有一个“他”字读thwa,不过是文读音。果摄三等字字数本来不多,也看不出什么,“茄”读dʑja,另外“靴”字用的是文读音。

2,假摄
永康没有太湖片的后元音推链,二等麻韵也不高化。大多数情况下二等麻韵都读wa,只有个别读a,见开二文读音是ja。wa里面的a显然是增生出来的,最明显不过的证据是“他”字的文读音,“他”是北方传入的文读专用字,这个字读thwa可以看出wa里面的w实际上是后来增生出来的。永康话第三人称单数和其他吴语一样,用“渠”/gə/。

三等麻韵:绝大多数情况下三等麻韵都读ja,个别字用文读音。

3,遇摄
模韵几乎清一色的是u(实际上是略低的U)。鱼韵多数情况下和虞韵相混,但见系鱼韵白读是ə,“鱼”读ŋ,齿音当中,“梳”读sɿ,“猪”读tɕi44,都和上海话类似,也和其他吴语一致。另外永康的鱼韵还有个上古层次,只有一个“锄”字,“锄”读zwa。非组虞韵读u,其余虞韵读y(实际上是略低的Y)。

4,蟹摄
蟹摄一等开口永康话和上海话在音位上是一致的,即非舌齿音的泰韵和咍韵合并,泰韵开口舌齿音同蟹摄二等韵合并。一等合口泰灰两韵合并。咍韵大多数情况下都读əi,灰韵一般也读əi,见系读wəi。但有几个例外,“戴”等几个字是混入二等韵的,但就是这例外的几个字也和上海话例外的范围一致,可见吴语内部的高度一致性。

蟹摄二等韵全部单化,但同时全部增生了j介音,所以并没有引起推链。在太湖片里读a的字在永康话里基本上都读ja。只有个别几个字读ai,看起来是受普通话影响引起的误读。见系合口二等蟹摄由于增生介音以后就变成合口细音了,所以“怪”字的白读音是ʨɥa,而这些字文读韵母一般wai。

蟹摄三四等韵不同止摄合并,这是一大存古特色。太湖片一般蟹摄开口三四等韵同止摄合并,合口白读同止摄有别,永康话开合皆有别,只有个别字可能受太湖片影响发生了混合。蟹摄开口三等祭韵、四等齐韵读jə,合口读ɥə。

5,止摄
止摄开口读i,合口读əi/wəi,精庄两组读舌尖元音,见系合口白读读y,太湖片大抵如此,永康也不例外,只不过永康的知章组止摄并不读舌尖元音,只是一个普通的i。

6,效摄
几乎清一色的是au/jau

7,流摄
几乎清一色的是əu/jəu

8,咸山摄
舌齿音谈寒韵同二等韵合并,这和其他吴语一样。覃韵见系和寒韵合并也同其他吴语一样。覃韵读ɤə,二等韵读a。非组三等韵变入二等,也和其他吴语一致,但永康的见系桓韵也读二等,和其他吴语不一致。此外永康帮组桓韵读oə,不与寒韵相同,也显得特别。

三四等韵方面,知章组开口仙韵保持开口,不像太湖片变成合口。三四等韵之间没有分别,虽然端组四等韵的主元音是a,但端组无三等韵,故不存在对立,只有来母和泥娘母勉强能分别一下。其余的三四等韵都没有区别。多数情况下三四等韵都读je,合口读ɥe,个别的读ja

入声韵方面大体情况和舒声韵相同,但有些一等字并不读ɤə,而是读ə,和臻摄入声韵合流。其他吴语也有相似的情况。有几个二等字读ai,混入梗摄二等入声韵,似乎只是误读。

9,侵臻摄
这两摄舒声韵相当简单,和太湖片几乎没有区别,只是许多齿音开口三四等字变成了一等。

入声韵方面,大多数字的主元音都是ə。从蟹摄三四等韵的情形来看,这个ə应该来自e,正和本人原始吴语的拟测相一致。

10,江宕摄
江宕摄舒声韵的情形同太湖片完全一致。

入声韵方面,帮组和见系铎韵读oə,其余的铎韵、药韵都读au/jau,很像北京话。见系觉韵都读au,故而不合铎韵相混。

12,曾摄
端精两组开口登韵几乎都读三等,这很奇特。德韵和职韵通常都是əi,但见系职韵一般是je

13,梗摄
梗摄二等韵(不论舒促)基本上读ai。三四等韵同蒸韵合并,并且云母三等庚韵不合通摄合并。

14,通摄
通摄的情形几乎和上海话完全一致。



声母主要讨论以下各个声母:
帮母、端母、从邪母、章组声母。其余声母和上海话完全一致。
1,帮端两母在阳声韵前变成了带前喉塞协同发音的鼻音,这是内破音的一种变化。但咸山摄三四等韵并无此此变化。

2,大多数情况下从邪母都是擦音,只有个别字是塞擦音

3,大多数情况下章组声母都是舌面音



[ 本帖最后由 南郊山房主人 于 2006-8-13 18:1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8-13 03: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完待续……
发表于 2008-4-23 10: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教
发表于 2008-4-23 13: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婺州片的代表语种。
发表于 2008-4-23 22: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待续待到现在。。。
发表于 2008-4-23 23: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不知道谁提上来的
发表于 2008-4-24 19: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主题由 吴人 于 2008-4-23 01:53 提升
发表于 2008-4-24 19: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幽默感。。。
发表于 2008-4-24 19: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4-24 20: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研究的蛮仔细的。。可惜是半吊子贴。。。未完待续2年了
发表于 2008-4-25 15: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等citydrifter來指錯吧
发表于 2009-7-9 19: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iung k'aon的入声感觉都快没了,如杀 sua,八pua,一iei
发表于 2009-7-9 19: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我听到永康的洞读dom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0: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康根本没入声,并入上声
发表于 2009-9-15 12: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康话 午饭吃过没 ng va ze kua mi ——午饭食过未
很古雅哈
发表于 2009-9-15 19: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食ze就这样无入声了?
发表于 2009-9-15 20: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弗出来。。
发表于 2009-9-16 03: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然想到温州一带的上声是伴有紧喉收尾,可能i某一时期入声和上声合流了,这种现象一直从温州,丽水东北部蔓延到金华南部。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06: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伴有紧喉收尾"实际上可能是嘎裂声,而不是喉塞(入声的韵尾)。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朝中间挤压声带,后者是声门闭锁。1927年赵元任调查吴语的时候说台州某些地方的嘎裂声是“中塞调”,那是不对的,那玩意儿就是嘎裂声。1927年人们对于动力源认识不足,例如1922年出版的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认为动力源只有清浊两类,当然是不对的,嘎裂声、murmur、耳语等等都属于发生类型,但这道要60年代以后才被人们认识。“嘎裂声”是什么?其实就是北京话第三声的伴随特征,发北京话第三声(调值214)的时候,前面降程21降到最低点时好像喉咙被挤住一样,这就是所谓"伴有紧喉收尾",这个声调北京话在语流当中常常就念21,但单念时后面的升程式要念出来的。
发表于 2009-9-16 07: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钱塘江以南很多地方的上声都是这样的,调值甚至都相当一致,为35的急升调,我们就是,我感觉尾部的那个紧喉确实和喉塞差不多,说白了我们上声有点像长调的入声喉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4 07: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