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565|回复: 4

官话挤压方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7 10: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官话古已有之。扬雄编《方言》,是收集各“国”的方言,既如此说,就该有一种与方言相对的语言,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共同语或官话。换个角度讲,扬雄要跟各“国”的使者通话才能说明来意、征得同意,然后可以采集。要实现这样的沟通,语言关是绕不过去的。要么扬雄精通各“国”方言,要么那些使者都会讲扬雄的方言,再不就是“大家两扯扯”。在后两种情况下,都存在着一种共同的“方言”,一般来说这就是“京师”的方言。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有几种人是为了谋生必须跟自己本乡以外的人沟通的,比如做官、作幕还有经商。做官,那时首先要跑到京师去赶考,考中了要“全国统配”,千里为官去。绍兴师爷不能只给绍兴籍的大老爷当差。“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更是不必说了。这些人开始会饱尝语言不通之苦,但终究会找出办法来,就是学一种到各地都可以沟通的话。大体上还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过去叫蓝青官话。

在一定的场合,方言要给官话让路。要是对此心里有气,就可以说“方言受到挤压”。有一篇谈论纪晓岚的文章,说到纪晓岚既没有张国立那么帅,而且说话还口吃。作者解释说,老纪口吃不会是很严重的,因为进京赶考其实不但是看三场文章,还有面试的。面试时要看仪表,要听口齿。方言或口吃实在太重的也要筛掉的。这就透露一个信息,会不会讲官话事关能不能金榜题名。

民国那阵子,也推行共同语的,叫国语。算起来,要讲国语的场合倒也不算少:学校里,国语课是一定要讲国语的;官场的公开场合,不一定是国语,蓝青官话也要对付两句;电影和话剧,连同文明戏,不讲国语的例子极少;电台,播新闻以国语为主,娱乐台是方言的天下。商业和服务行业,上海的情形是方言一统江山;拉黄包车的,几乎没有讲上海话的,不过他听得懂上海话叫车。姚周的滑稽里讲到四大公司的店员讲广东话,那是夸张,实际上口音可能重点,他们讲的还是广东上海言话格拉。总的看起来,要讲国语的地方,是方言“力气大勿出”的地方,说国语挤压方言是言过其实的。

那么现在和那时相比,如何呢?据我个人印象,讲官话的范围是扩大了些,不过并不太大。学校里,中小学明令要求讲普通话,其实除了语文教师必须讲普通话以外,其他学科就看地区和具体学校了,伸缩性还是相当大的。开大会,要讲普通话,也看是什么单位,小单位,跟文化不太搭界的,就马虎一点。电台,是普通话占绝对优势。昨天看电视,正在播一个访谈,被访人一口普通话,谈的是演戏的事。就等着听她唱。结果她原来是个越剧演员。商业服务业,是要求讲普通话的。这跟当年相比,是大不相同的。不过据我实测,只要营业员发现我会讲上海话,他就马上改口说上海话,如果他不改口,说明他讲不来。跟服务人员打交道,觉得讲普通话的机会多,那是因为上海的这类人员,外地人占了绝大多数。比较让人感冒的,是小学生。他们以会讲普通话为荣,自己讲不算,还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讲,一个人号令六个人。给人的印象是普通话形成了汪洋大海。其实呢,随着年龄的大起来,他们在课堂外讲普通话的新鲜劲衰退了,本乡话又渐渐抬起头来。高中生在私下里坚持讲普通话的是很少的,除非他刚从外地转来,不会上海话。


所以说,跟民国时期相比,官话的地盘是大了,但是大得不算太多。那么怎么说方言受到挤压呢?这是托那些管推普的干部的福。在他们看来,方言的地盘越小,就越能说明推普的成绩。其实普通话和方言是完全可以和谐相处的,过去和谐了不知多少年了。我们自己不是既能讲方言,又能讲普通话吗?没有谁是先把方言忘光再来学普通话的。双语互相影响是免不了的。不过,除了播音员和语音教师,稍带点口音是算不得大问题的;自己的乡音里不知不觉中感染了一点普通话因素,也不必太过自责。不客气地说,影视演员的普通话,标准的不多。王珞丹说,跟她一起拍《奋斗》的另几位演员,都说一口特贫的北京话,说得很溜;就她讲不好。这就表明他们在剧中说的是方言而不是普通话。对《奋斗》可能有各式各样的评论,好像没人出来说它普通话没达标。“铁三角”,老是变着法儿说老北京话,“者子”、“幺蛾子”,只怕北京猩猩也未必会讲,就这,也没人说闲话。所以,对那种“不过正就不算到位”的做法,适当地抵抗一番还是必要的。

我说的这些,是我在上海的个人感觉,不代表别人和外地,特别是广东。
发表于 2008-11-27 14: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z叔分下段啊

看了老sadu。。。。。
发表于 2008-11-27 14: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張國立..
因其扶植兒子而拍的啥<濟公新傳>..
里頭皆把 台州 讀tái..
從此對此人有了成見..
基本歸入文盲一類..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4: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拆开来,怕上气不接下气。
发表于 2008-11-27 15: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20出头,上海话是我的母语。小学的时候基本上是双语教学,同学之间也是使用双语,但普通话略占优势。
到了初中开始,上海话在日常教学开始占了优势,高中一样如此。大学因为客观因素,老师都是用普通话,但是同学之间基本上就不是双语了,而是基本上倒向了上海话这边,除非与其他省份的同学交流。
所以说我的情况和文中描述的差不多,但是对于21世纪出生的小孩来说,从小(别说幼儿园了)就是接触普通话,父母、祖父母一辈也都是用普通话在和小孩子交流,所以我认为他们这一代已经无法像我这一代一样了。换而言之,文中的情况已经不适合新世纪一代了。

[ 本帖最后由 alexczar 于 2008-11-27 15:59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27 18: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排版也被擠壓了
发表于 2008-11-27 21: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200052 于 2008-11-27 10:39 发表
他们以会讲普通话为荣,自己讲不算,还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讲,一个人号令六个人。给人的印象是普通话形成了汪洋大海。其实呢,随着年龄的大起来,他们在课堂外讲普通话的新鲜劲衰退了,本乡话又渐渐抬起头来。高中生在私下里坚持讲普通话的是很少的,除非他刚从外地转来,不会上海话。

如果Z叔是针对目前情况讨论的话,我觉得这有点过分乐观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0 10: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