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122|回复: 6

常熟方言有名堂 传承保护靠大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2 01: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熟新闻网 www.changshunews.com  2008-11-21 09:44:30 

中新常熟网11月21日电(杨婧、冯碧珩):说到方言,很多人都会觉得熟悉又亲切,无论身处哪里,只要听到令人回味的家乡话,总会情不自禁地感觉温暖,或许这就是方言的魅力,也是需要传承和保护下来的。平时听惯了扎堆的普通话,这土生土长的方言倒是让陌生的人都能很快熟络起来。平时就听到推广普通话的声音,看到不少市民还以考到普通话等级书而骄傲。现如今,语委办召集起了常熟语言资源发音人,这无疑对于常熟话在市民心中的定位、市民对于每天所说方言存在状态的认知多少都会产生点影响。

     保存地道常熟话

     在流变中保存阶段性正音

   “方言总是有些变化的,不过古代人口流动、地区交流少,方言变化速度慢,有些地方因为封闭能保留原汁原味的方言。不过,现在随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快,方言不断吸收外来语言,流变的速度加快了,保持原生态比较困难,有所衰微。在探讨传承方言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保存好目前最地道的常熟话,所以这个常熟方言采录工作出现还是比较及时的。”市语委办吕东老师说起保存方言的必要性,先谈起了常熟方言的现状。

     他说,推广普通话后,很多市民说得不错,但这不可避免的影响着他们方言的发音和词汇组成。现在常熟外乡人也多,和这些新常熟人交流时,市民听到得是普通话和他们的方言,这对方言也造成了影响。也有一些外地人为了融入其中在学习常熟话,但他们的常熟话肯定带有外地色彩,有些话会在常熟话中保存下来,成为语言的一部分。还有电视、网络等影响,变化趋势日益明显。“我们不能阻止这样的变化,但是保存它肯定能唤醒一些人的保护意识。目前常熟还没有机构在系统的研究常熟方言,只是一些个人在关注,此次保存工作后,非常有可能激起一些机构投入其中,进行研究保护。此外,因语言变化,古代常熟人说得和现在肯定不一样,不过我们没有机会听到1000年前的常熟话,但是可以让几百年后的常熟人听听我们现在讲得,这很有意义。”

    在方言里体会传承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语言专业王健老师曾经就常熟方言进行过调查研究,听说此次将为常熟话录音留档,他觉得此事很有意义。“从语言专业角度来看,每一种方言都有其独立的系统,有独到的价值,特别是南方方言,存古成分比较多,能反映古代的语言。常熟方言就是比较有特色的语言,而且在北部吴方言中,反映保存古代的内容更多一些,比如常熟人说‘他’的发音,就是保存了古音的读音方式,其他苏锡常地区都没有保留下来。还有常熟人说‘鱼’,在语言史中,有段时期‘鱼 ’和‘虞’发音不同。在北方语系中,我们看不到这样的痕迹,但是常熟话还保留了这个特点,用的是比较古老的发音方式,保留了老的语言内容。所以记录它很重要,对于研究汉语发展具有价值。”

     除了语言学上的价值,王老师说方言还保存了地域文化信息,有很多词汇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日常生活方式。不过在调查中他也发现,现在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会说的常熟方言,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了,所以为方言保存音档是非常重要,而且存档还可以和几十年后本地方言进行对比,研究流变。“保留方言也是在维护文化的多元性,虽然政府推广普通话,可是方言也有他的交际范围,比如社交场合会讲普通话,在家中等其他环境中还是要使用方言。”

    在流变中呼唤保护

    家住常福一区102幢的市民张小姐听说此事后显得比较激动,学习中文的她对于目前常熟话传承状态很有意见,“我觉得常熟人保护方言的意识太差了。”她认为方言本身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包括地方文化、风俗、历史变迁等等,尤其作为吴方言的典型代表,常熟方言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要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她,但是现状并不是如此,“其实到了我们80后,已经有很多土话我们都不知道怎么说了,需要问长辈才知道,这已经预示着方言正在逐步退化,而到了90后,尤其是现在的初中生和小学生,满口普通话,在基本的日常生活中都听不到他们说常熟方言,问起他们怎么不说常熟话的时候,他们解释说常熟话很难听,而且在学校在家里老师家长都用普通话和他们交流的,那我们为什么要说土话呢?这样的回答令人感到非常痛心。”小张觉得保护方言一定要从小抓起,孩子们没有这个意识,而作为父母和老师、周围的长辈应该要有这个意识,不要光顾着重视普通话和英语,而让孩子们失去了对自己家乡方言的热爱,“真不希望看到几十年后,常熟方言就这样慢慢退化甚至消失,那么我们的地方文化何以传承,孩子们的根又何去何从?”

    “我觉得使用普通话还是很方便的。”另一位家住湖苑四区11幢的陈小姐如是说,她告诉记者,因为是学英语的,所以对于交流方便她比较重视,“现在外地人这么多,用普通话便于交流。不过作为常熟人还是比较希望能保存下来,但是意义嘛我说不上来,可能语言也需要多样性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01: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抢救地方方言 虞城召集方言发音人遇冷

常熟新闻网 www.changshunews.com  2008-11-19 09:26:37 

中新常熟网11月19日电(杨婧):吴方言是重要的地方语系,覆盖面和普及度也比较大。为抢救、保存常熟方言,近期,常熟市语言文字委员会正在全市召集常熟语言资源发音人,以便于让地道的常熟话通过数字技术,成为永久的影音资料,进入国家数据库永久保存。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市民报名参与。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总觉得家乡的方言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音,不管身在哪里,还是会习惯性地说自己家乡的话,也正因为如此,将地方方言保护和传承起来是十分必要的。专家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在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也应该为方言营造了一片生存的“绿土”。方言不仅是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还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方言,同时也就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

    由于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活动尚属第一次,比较陌生,因此还鲜少有人来关注。据市语委办工作人员吕东老师介绍,此次活动是一个全国性的公益活动,是国家语委为抢救、保存衰微的语言及方言,加快普通话的普及和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并向社会提供语言资源和口头文化资源服务而启动的。常熟市因为是吴方言使用地区之一,所以被国家语委和省语委确定为首批试点城市。

    吕东老师表示,活动将遴选6位市民成为正式发言人,分别是2位出生于1941年至1950年左右的老年市民,要求必须在常熟出生和长大,家庭语言环境单纯,没有在外地常住,能说地道的常熟话,反应能力较强。中年组征召出生在1956年至1965年左右的市民2位,青年组需要1971年至1980年出生的 2位年轻常熟市民,他们的任务比较重一点,除了担当方言发音人,还要做地方普通话发音人。因此除和老年组一样的要求外,中年组普通话水平还应达到三级乙等,青年组普通话需达到二级甲等。每组都为一男一女两人。常熟语言资源发音人的语言数据采录大约需要1周左右,这些数据将代表常熟语言进入国家数据库永久保存,市语委将向发音人及其工作单位颁发纪念证书。

     有关人士指出,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是地域文化的载体,甚至是一种情结,众多戏剧、曲艺等艺术都是以方言为传播工具的,因此保存和发展本地的方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不要害羞和胆怯,大胆地来做方言发音人。

相关链接:

有意参加的市民可以上教务网(www.jscsedu.com)的公告栏下载报名表,填写后送往或者邮寄至环城南路32号常熟市语委办(教育局)收,联系人为吕东,联系电话为52705671。
发表于 2008-11-22 13: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江阴估计就是用08年新编纂的市志资料了。。
发表于 2008-11-22 13: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可能不会讲……没这么夸张
发表于 2008-11-22 15: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方言调查队04年暑假去常熟调查过,第六小组感想中的一段:

在调查常熟虞山镇(城关)方言期间,我们遇到最大的困难有两处,首先是声母清浊的问题。中古的全浊音声母,在现代吴语中被较完整的保留下来,本地的方言也不例外。浊音声母字都读为阳调,调值总体较低,浊音音质不明显,听辨时相当困难。尤其是阴去与阳去两类声调,调型和调值都十分相似,在分辨声母清浊的时候,容易发生错误。其次是本地方言的连读变调极为复杂,用传统的理论框架难易发现规律。发音合作人在发单字音时,也容易受到连读变调的影响,造成单字调不准确的结果。然而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我们对方言中的浊音、连读变调都有了更深刻和理性的认识,这是我们的最大收获。

[ 本帖最后由 在山 于 2008-11-22 15:1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8: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这个“感想”,给我的感觉就是这帮子调查的学生只能靠声调分清浊么。。。至于连读变调么,我看没有哪一个吴语是完全被研究清楚了的。比较多的就是局限与 两字组 三字组 等特殊变调模式,所谓“用传统的理论框架难以发现规律”我是不信的。。。两字组 三字组的大规律总归还是有的。
发表于 2008-11-22 18: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调查组包括两名硕士和两名本科生。语音很难弄的吧,国内很多学校都开不了相关课程。

以前《新闻周刊》也登过一篇北大方言调查队另一个调查组对常熟的调查文章。
2004年7月,韩沛玲来到了江苏常熟。作为汉语方言研究专业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她关注方言已经很久了。

在常熟市的辛庄,韩沛玲耐心地和多年前嫁到这里的唐惠珍一起读字,做方言调查。

“饭咸了的‘咸’怎么说?”“帮助的‘帮’怎么念?”韩沛玲认真地记录着她的发音,津津有味地体验着吴侬软语的妙处,也惊讶它与自己家乡话间(韩是山西人)的差异。

这是一次付费调查。唐惠珍可以为此领取酬劳。她每天早上七点来,下午四点走,一个星期内,要念两千多个字。

唐惠珍非常符合方言样本的条件:50多岁,文化低,没有出过远门,这意味着她说的辛庄话属于“绿色方言”,没有经过污染。

调查几乎是一个趣味盎然地相互娱乐过程,韩沛玲收获颇丰,唐惠珍也觉得是一段不错的经历,她一面自嘲着“太土了”,一面搜肠刮肚地寻找她觉得比较土的故事,比如“穷人装富”,“三兄弟评戏”。

唐惠珍对自己有可能起到的作用无从知晓,那些连她自己也瞧不上的土得掉渣儿的辛庄话将被注明国际音标,然后装订入册,“很多年后,如果辛庄方言不存在了,按照现在这些音标,也还是能够把它读出来”,韩沛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尽管只是一次例行作业,但她希望自己做的工作,客观上能够起到保护方言的作用。

只是,韩沛铃认为自己的力量太有限。她无奈地承认,方言的萎缩几乎是不可阻挡的。

[ 本帖最后由 在山 于 2008-11-22 19:01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8 23: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