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68|回复: 5

南方方言真有文字表达瓶颈? 语言好听入文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5 22: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年11月03日 10:29 来源:文汇报

  昨天,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在浙江乌镇颁发。虽然乌镇地处江南,可是用南方方言和文字表现南方生活,这样的作品在“茅盾奖”的获奖作品中却并不多见。本报 10月31日曾刊发《茅盾文学奖缘何“冷落”南方》,指出地域特色的“腔调”其实比方言形式更重要。报道见报后,为什么南方方言作品在文学创作中处于“弱势”,南方方言写作究竟应该如何开拓,成为不少读者的疑问。在茅盾文学奖已经颁奖、网络成为更多人阅读首选通道的今天,方言写作依旧是绕不开的话题。

  南方方言——语言好听入文难

  “北方方言比如四川话,口语和文字可以一一对应地表达,东北话和普通话就更加接近了。南方方言却有很多不能找到理想的对应文字。”上海作协副主席赵长天这样向记者介绍,由于语言本身的关系,南方很多地区的作家创作受到限制。

  理论界有种说法将汉语分为7大方言,其中,“北方方言”占据了汉语区的七成地域,吴、湘、赣、客、粤、闽则属“南方方言”。而以区域细分命名,说明南方方言本身差异极大,而且构成复杂。北方方言的一个“他”,在吴语、闽语里叫“伊”,在赣语、粤语、客家话中叫“渠”的,还有“伲”、“其”等多种叫法。而杭州和南京虽地处江南,却因为历史上北方话的南进,在语汇和语音上成为“混血”。杭州话中有“小丫儿搞搞儿,搞了不好闹架儿”,大量“儿化音”源自宋代北方官话,体现了北方方言的特质。

  南方方言如此丰富的表达,虽然给当地人的生活平添几分情趣,却也成为文字表达的瓶颈。

  “有时差一点就不够生动。很多上海话无法用文字表达,哪怕‘捣糨糊’这样可以写进小说里的方言,很多时候也不能为更多人理解。”赵长天说,能把握好南方方言韵味的优秀作家并不多。在茅盾文学奖前后31部获奖作品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具有南方腔调、南方吐字风格的作品要属《长恨歌》。小说里一句 “上海弄堂里的闺阁,是八面来风的闺阁,愁也是喧喧嚣嚣的愁。后弄里的雨,写在窗上是个水淋淋的‘愁’字”,演化出王安忆开篇两章的弄堂和闺阁描写,潮湿的文字之间透出南方发音特有的婉约。而杭州作家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一、二)》,虽然与《长恨歌》同为第五届茅盾奖获奖作品,却往往被评论界归为类似北方写作的“宅门风格”。不仅内容选择了宏大的历史题材,讲述茶文化和茶行买卖的文字,也难觅南方语言风格。有评论家认为,这与作者身处杭州,浸润“北方官话”的语言环境不无关系。

  穿越瓶颈——独特表达渗透个性

  “评论往往假定南方方言是细腻柔软的,不适合表现宏大的题材。地域性的观念和要求,令南方文字在某些现实题材面前处于弱势。”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虽然南方方言文字可能不适合描写“全局宏观”,但是它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也有很吸引人的地方。

  清末小说《海上花列传》里,不仅常常出现“阿有啥人”、“陆里晓得”、“就去哉”这样的吴语对白,连串起小说的讲述人也叫“花也怜侬”。后来,张爱玲叹息吴地方言写作的“《海上花》没人知道”,将原著翻译成准白话文的《海上花开》和《海上花落》2册。谁知白话版一出,竟遭遇“看官们三弃海上花” 的尴尬。这才知道原来的吴语对白版深入当地人心,拥有读者无数。

  “任何一个地域的作家,都能从民间智慧中发掘生动的语言,形成自己的个性文字。”赵长天对记者说,作家不能生造出语言词汇,要穿越所谓某些方面的“方言瓶颈”,作家需要从各种语言中汲取养分,不应局限于自己的地域方言。“上海很多作家开始从别的方言甚至英语中学习表达,融进自己的东西搞创作。” 他认为郭敬明是南方人,他的作品表达却很大众,全国很多年轻人都在看。

  “风格或者题材,都不应该成为问题,就像评奖一样,文学创作也有一个‘最大公约数’存在。”张颐武表示,随着评奖体制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文学创作中的“弱势”将逐步消失。各种个性都能在表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对于南方方言写作,内在的骨气和血气,不应该在软性和拖沓中消磨。“吴侬软语”的确有弄堂气息,好似喜欢幻想的王琦瑶,但是如果拘泥于阁楼,却也会“恨”得令人透不过气来。而为了形式强化方言表达,忘记了人物的个性和故事的冲击,是任何方言写作都应该避免的误区。

  (王磊)
发表于 2008-11-19 02: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杭州作家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一、二)》,虽然与《长恨歌》同为第五届茅盾奖获奖作品,却往往被评论界归为类似北方写作的“宅门风格”。不仅内容选择了宏大的历史题材,讲述茶文化和茶行买卖的文字,也难觅南方语言风格。有评论家认为,这与作者身处杭州,浸润“北方官话”的语言环境不无关系。
发表于 2008-11-19 08: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废话
现在的书面语本来就是北方话白话文
当然不能表达南方方言
就算北方话自己
没有五四时的造字运动,现在一样是一堆有音无字的情况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23: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具地域特色的方言,在南方作家的创作中却成了“语言表达的瓶颈”?日前揭晓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再度引发了文学圈内对于小说语言方式的讨论。专家指出,语言问题不应成为“南方写作”呈现弱势的借口,因为语言转换的能力是每个优秀作家所必备的。“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巨大差异,为不断丰富普通话的语言表达提供了可能。当代作家不应忽视方言叙事尚待挖掘的巨大潜能。而以个性文字来丰富语言表达,也正是作家的职责所在。”

  “弱势”岂能归咎语言差异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日前颁出,在四部获奖作品中,被圈内归类为“南方写作”的,只有麦家的《暗算》。而在此前历届近三十部茅盾文学奖作品中,南方作家的获奖作品也属凤毛麟角,仅有以王安忆的《长恨歌》为代表的几部而已。“南方写作”在茅盾文学奖评选中整体屈居弱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圈内近来有一种说法,认为茅盾文学奖之所以冷落“南方写作”,主要原因还在于南方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难以突破南方方言带来的“语言表达的瓶颈”。

  “现在很多作家正尝试用上海方言写作,以方言表现上海的城市感觉。不过,很多外地读者很可能就读不懂。”上海作协副主席赵长天表示,“南方文字 ”并不隶属于更为接近普通话的“北方语系”,因而不能很好地进入北方读者的视野。但是,有许多南方城市文化中独具生命力的东西,和生活中某些微妙的感觉,却有赖于上海方言的表达,一旦以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出现,便成了索然无味的“报告体”。

  赵长天认为,“北方方言和文字可以一一对应地表达,而南方方言却有很多根本不能找到理想的对应文字。因此,南方作家的创作在语言表达上受到了更多的限制。”

  语言不应成为“弱势”借口

  既然“方言焦虑”在中国当代作家中非常普遍,那么这一共同面对的问题,又怎能成为某一地域作家为自己的创作弱势进行辩护的理由呢?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生表示,作家不能把所谓的“方言瓶颈”作为写不出优秀作品的借口。“中国古代各地方言就不同,文学写作却统一以文言文表达。吴越江南之地照样出了不少大才子,文学创作并不以说‘官话’的京都独大。而以英语写作的西方作家,各地语言在发音上也有所差异,最为鲜活的生活俚语一样无法共通。”他说,若以方言为理由,西方大文豪博尔赫斯、卡夫卡的作品经过翻译以后,恐怕就没有读者了,“莎士比亚更要抱屈,他以古代英语写作的作品,怎能奢望当代中国有人读呢?”

  “每一个出色的作家,一定都具备很强的语言转换能力。中国现代文学大家鲁迅和周作人,都是南方作家,他们的作品中就有很多把吴语方言转换成普通话的成功例子,他们甚至还奠定了中国白话文写作的基石。至于北方作家,王朔如果以纯粹的北京土话来写小说,读者肯定也不能完全读懂。作家对语言的转换有成功也有不成功,但大家在创作中同样遭遇到语言转换的困难性。”张生指出,上海作家不能把“方言问题”当做写不出好作品的“遮羞布”,而不去检讨自己的写作能力。“这样的说法,和中国作家得不了诺奖就抱怨翻译不好,是同一个逻辑。”

  方言叙事潜能待挖掘

  本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曾评价《秦腔》的拙朴语言很有味道,“用琐碎的细节和语言来推动整个叙事,更是一种艺术的冒险,具有重大的价值。”由此可见,茅奖评委会非常看好贾平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叙事和文字风格,并鼓励作家们在这方面做出更多的尝试。评论家雷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方言叙事的确有巨大的潜能有待挖掘,“方言独特的表现力也有助于作家在创作上进行突破。”

  但是,评论家们几乎都不看好直接用各地方言来写小说,并批评这种“简单嫁接”的创作。而莫言以山东高密的“猫腔”写作的《檀香刑》,和贾平凹的《秦腔》则被奉为比较成功的范例。华师大中文系杨扬教授认为,像《檀香刑》那样,套用方言或地方戏曲的腔调来写作,远比形式上用方言写作更为可取,“文学创作应更偏重体现地域文化的神韵,而不是在形式上照搬。”

  雷达则表示,《秦腔》的成功之处在于,作家在写作过程只是积极调动了方言思维,而不是把纯粹的方言落实到小说的文字中,“小说有明显的方言的底子,却不是通过方言呈现出来。”雷达说,现在有很多网络语言时代感很强,但是要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民族情感却是有所欠缺的。“而在这方面,方言就独具优势,方言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值得作家们学习、借鉴、模仿,以期通过不断的碰撞和弥合,杂交出成熟的个性语言,写出开放前提下的本土化叙事。”

  作家有责任丰富语言表现力

  在有些南方作家眼中,“方言瓶颈”像是跨不过去的一道坎儿。可在评论家们看来,正是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为普通话表达提供了进一步丰富的可能性。“作家本来就应该是创造和不断丰富本民族语言的人,他们不应该放弃自己的这一责任。”

  张生表示,与其一再抱怨“方言瓶颈”,陷入“方言焦虑”中不可自拔,我们的作家不如更多地去深入思考,更努力地去尝试突破,将自己的方言神韵更好地融入到写作当中。“近年来中国作家不断以语言为借口,为自己的写作辩护,这非常不好。普通话写作较之方言表达,可能的确是多了一层束缚,但文学创作‘ 带着镣铐跳舞’仍能成就精美艺术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有待于中国作家们的进一步努力。”

  (干琛艳)
发表于 2008-11-20 13: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趙長天啊趙長天
這段新聞,我哪恁像煞囬覆過了……
发表于 2008-11-20 21: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有瓶颈。。。白话文基础是北方口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5 09: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