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808|回复: 51

(转)文革见闻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6 04: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链接:http://www.recordhistory.org/med ... 1%E9%97%BB%E5%BD%95
(据说在某些地区由于地方政策的关系不能浏览,但是我所转贴的文字中相信没有敏感或者不当内容。又,从文字的细节看,似乎作者来自粤语地区,所以严格地说,不能算是吴越故事,但是吴越地方也是经历了那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的,希望此转贴能够引出那些岁月的亲历者的作品,这些小民自己的故事,才是最真实的历史吧。)


文革见闻录


人海孤鸿


值此"文革"四十周年之际,谨从旧稿中录出"文革故事"廿餘则,以资纪念。(以下文章,为我十餘年前所作。我为一平凡人,所见所闻亦祇是些平凡事,在各位看来,或微不足道。但有一点,我可以保证,我的所见所闻绝对的真实,是一个平凡人在文革中百分百真确的见闻录。)


[ 本帖最后由 东东 于 2008-1-26 04:1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04: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样板戏
所谓的"八大样板戏","八亿人民八齣戏",到底哪八齣,人言人殊。较标準的说法依次为: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俱拍成电影,全国公映(稍后的《杜鹃山》和《龙江颂》当不入八大之列)。初观《红灯记》,觉李铁梅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段,真乃膾炙人口。其虽不及《白毛女》之"北风吹"一曲风靡,然从个人喜好,则以《白毛女》过悲苦,不若李铁梅悦耳。《智取威虎山》中,唱词已尽忘,印象中,唯存几句对白,一个动作。对白乃座山鵰问:"脸红甚麼?"杨子荣答:"精神焕发。"座再问:"怎麼又黄了?"杨答:"防冷涂的腊。"一个动作为杨子荣在匪巢中与某匪较枪法,反手一枪击灭两盏吊灯,吾神乎其技有四五年之久。

样板戏中寻趣味,殊不容易。个人认为,《沙家浜》中"斗智"一节唯一可称有趣味者。阿庆嫂之机智,刁德一之奸狡,胡传魁之顢頇,俱表现得恰好。胡传魁唱:"这老刁,一点面子,也不讲。"阿庆嫂接:"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吾每回味至此,都不禁莞尔。样板戏初献映,各单位俱组织人员往观,似是免费。后渐收费,每场以小学生四分,中学生七分,大人一角,预先收取。人有暗不往观者,而鲜有明不交钱者。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04: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像章
此言毛像章,非考其源流,乃为记一种时尚耳。"文革"初,民眾为表忠心,竞戴毛像章。其时风气,以像章之大小定高下,像章戴得越大,则越显其忠。彼时诸色人物,胸口俱戴隻如碗口大像章,各人所戴,大小虽有参差,但相去亦不远。亦有无大像章者,则戴多一两隻,以量取胜。到得中期,时尚为之一变,人们精益求精,专挑铸制精美漂亮之像章佩戴。论像章精美程度,当以瓷制像章为第一,虽有纯金所铸像章行世,然其数量极少,到不得寻常百姓手,故不能算数。但瓷制像章质脆,搞不好中间裂开,则大蹴踖矣。眾人对此又爱又恨,故多选戴有机玻璃所铸红底毛侧面鎦金像章,取红太阳金光灿烂之寓意。后期,周恩来声望日隆,以其长年佩一枚"为人民服务"语录徽章故,国人多半效法周氏,弃像章不戴,改佩"为人民服务"语录章。此时风气,已转为简洁轻巧,亦有人仅戴一"忠"字章,小如衣扣者。

经年累月,国人已养成日戴像章之习惯,一如早起刷牙洗脸。唯家庭主妇嘖有烦言,盖人们浴后更换脏衣,每忘除下像章。彼时尚无洗衣机,主妇用手搓洗,遂不免有被像章背后扣针刺破指或掌一类事发生。主妇尖叫起来,便认衣服骂人,不论老脸嫩脸,概一顿臭骂。骂过之后,对於像章或语录章,还得小心除下,恭恭敬敬放到洁净地方去。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04: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语录(上)
语录者,毛泽东文章之节录也。其源起,据云乃林彪首倡,最著名者,有《老三篇》,乃毛氏三篇旧文章,次序为"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方今四十上下人士,约莫俱能熟诵。按既有《老三篇》,则应有《新三篇》,然何谓《新三篇》,吾辈似闻所未闻。稍后,有各种"语录"本出现,印制作巴掌大,以方便群眾携带熟习。吾辈观纪录片,每见林彪副统帅手挥小红本者,即"语录"也。后更尊称作"红宝书",此与"毛选"有些相混,盖"毛选"(所谓的雄文四卷)亦称作"红宝书"。然以吾辈眼光看,"毛选"亦"语录"耳,可称之"大语录",其餘为"小语录",简称"语录"。尔时开会,有"背语录"一说,发言者须先背一句"语录",方可自白。至开宣判大会,临末总有人高喊:"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把无產阶级专政进行到底!"此已跡近呼口号,不属"背语录"范畴矣。

"文革"期间,"语录"中最常被人称引者有二,一为"造反有理",二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此两者,都编有曲谱,供人高唱入云。诚然,值得称引者还很多,如:"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如:"要斗私批修",如:"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等等。其时类如语录者,有林彪几句题词,其影响,不下於真"语录",词曰:"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此或可称作"亚语录"焉。

语录(下)
提及语录,当年可谓无处无之。记忆所及,城中常见者,有"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战备","深挖洞,广积粮","纲举目张","反修防修","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东风压倒西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举不胜举,俱用如椽大笔,书於墙上。乡间常见者,不多,止三几条,录如右:"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此乃专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而作;"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此乃鼓动民眾之积极性;再者,有"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三条中,以此最浅白易懂。书写方法,一如城裡,用如椽大笔,书於墙上。

"文革"初期,民眾情绪狂热,遇有"新语录"——彼时称作"最高指示"者,颁下,輒不分昼夜,俱涌到街上,敲锣打鼓以示竭诚拥护。人人家中俱备有语录牌,按家中凡能自由走动人数,人各一面。其制法,用一四方木板或纸板,中间钉以长可一米木柄,上书"语录"一则,遇有欢迎"最高指示"之类集会,全家即倾巢出动,人手一块语录牌,举於头顶,高声欢呼。至"文革"后期,此种热情已不再,语录牌尽弃诸墙角,床底,尤有甚者,早将语录牌供奉了灶君。学生书包上,亦印有语录,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此一条,今日学生亦堪受用。"文革"末,有"你办事,我放心"最高指示传出,个人以为大有矫旨味道,惜无从考证耳。至於毛之遗嘱,"按既定方针办"与"照过去方针办",盖三字之争,则确属无聊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04: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政治歌(上)
"文革"时歌曲,多而乏味,特徵为两极端,除却赞颂,即是斥骂。其中也有不知如何归类者,如"语录歌","毛诗词歌",既非赞颂,亦非斥骂,按今之分类法,或可称诸励志歌罢。此是特殊种类,也不多有。"语录"歌中,前文约略提及两首,为"造反歌","牺牲歌",所餘恐已寥寥。"诗词歌"稍多,如"长征","蝶恋花","为女民兵题照"等,其曲如唱经,无韵味可言。赞颂与斥骂两大类,合二而一,吾觉无以名之,姑笼统称为"政治歌"。

赞颂歌中,以颂毛歌为集大成,数目概以千数计。此中,个人以为稍带抒情意味者,有"北京的金山上"(取其曲调),仅此一首而已,餘皆肉麻不堪入耳。亦有颂党者,如"没有共產党就没有新中国";颂制度者,如"社会主义好";有颂运动者,如"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军队中,有另类难以名状者,如"打靶归来"。儿歌以"我爱北京天安门"及"一分钱"较著名,个人品味,觉"一分钱"稍胜,以其尚存少儿之天真气息,前者曲调颇佳,唯嫌其词近大人口吻耳。

斥骂歌中,早期以"刘少奇坏东西"昭著,中期以"打倒林彪孔老二"独领风骚,至后期,则以"批邓"歌一统天下矣。"文革"期间,另有几首大名鼎鼎歌曲,在此不能不提,乃"东方红"与"大海航行靠舵手"及"国际歌"。吾辈听广播,每以"东方红"作序曲,而以"国际歌"煞科,也不晓其何取义。初期到电影院看电影,正片未放之前,先播"东方红",散场后,则播"大海航行靠舵手",管你爱听不爱听,一味"醍醐灌顶"。对此三大名曲,吾辈至今犹能随时随地随口哼唱,隻字不差,可知受惠之深。

政治歌(下)
赞颂歌中,若论颂及个人,除毛泽东外,恐无人受得此福。以林副统帅之显贵,似亦未有此尊荣。记忆所及,唯雷锋一人,为绝无仅有者,其歌名为"学习雷锋好榜样"。诸颂歌中,吾最不喜者,为"唱支山歌给党听",吾每听此歌,即觉毛骨悚然,浑身不舒服。怕听者,有电影《地道战》之插曲"毛泽东思想放光芒",吾每听此曲,即无端生出某种苍凉感,吾至今未明其所以然。儿时喜唱印象深刻者,有"公鸡喔喔啼","种南瓜",此两曲几如广陵散,嵇康去后无人识矣。

顺谈谈彼时之电影歌曲:听后觉热血沸腾者,有《英雄儿女》之"英雄赞歌";觉精神振奋者,有《闪闪的红星》之"红星照我去战斗";觉略略轻快者,有《红色娘子军》之"娘子军连歌";木然无反应者,有《春苗》之"春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若以个人喜爱,则以"英雄赞歌"为首选,盖其时对於王成手抓步话机,连呼:"向我开炮!"及手握爆破筒衝向敌阵,音乐响处,群声和唱:"风烟滚滚……"英雄壮烈牺牲,此种印象至为深刻,眼眶为之湿润。若洪常青木棉树下从容就义,脚边假火飘然,孩儿辈亦不为所动矣。话已离题,且带住。"文革"歌曲,何止万千,然个人记忆有限,此间所提,自不免掛一漏万。吾非音乐专才,亦非研究学者,不过就个人记忆所及,拉杂而谈,为存当时一点真相,故不避粗略浅陋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04: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游街
游街乃古法,渊源有待考证。"文革"初,此法风行一时,凡属"地富反坏右"所谓黑五类者,无一不受此"礼遇"。其时唯成份论甚嚣尘上,一个人的前途,非取决於其聪明才智,乃由其成份——即家庭出身主定。黑五类,"地"为地主,"富"为富农,"反"为反革命,"坏"为坏份子,"右"即右派,凡与此五类沾边者,此生休矣。与此相反,如贫雇农出身者,则前途无量,后有"根正苗红"之提法,此是后话。同是游街,黑五类中,视其罪孽轻重,亦有不同处置。罪孽深重者,头戴高帽之外,胸前掛牌,帽与牌上书各自姓名,用红笔打交叉,两手反绑,手脚及脸均用墨汁涂得漆黑,弯腰九十度,如虾米状;罪孽较轻者,则无墨汁涂面之虞,腰也无须弯作九十度,稍前倾即可,其餘打扮,则还是一样。吾辈所居乃小山城,街道本不长,多则一个鐘,少则半个鐘即可游完,纵腰弯成虾米状,大率也可捱完此程。游完街,眾人散尽,便可暗自回家喘息。遥想大城市中,街道又阔又长,不知他们怎个游法?游街之法,以后却少用,不晓是何故,想来是上头别有指示罢。七十年代初,游街之法又復运用,然其时,乃为对付投机倒把及私杀生猪者,已与"黑五类"无涉。作为游街之餘韵,在此亦约略叙述一下:投机倒把及私杀生猪者均掛牌,但不戴高帽,牌上书各自姓名,不打交叉,亦不绑手,止由公安人员押了胡乱行一截街算数。此中唯私杀生猪者须以铁线穿猪头掛胸前,一手提锣,一手抓槌,沿途敲去,自责自骂,状较滑稽与辛苦耳。

批斗
黑五类得免游街之苦,却逃不脱被批斗命运,诚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批斗亦叫揪斗,若某单位,至"文革"中期,方挖出一暗藏反革命,可名之为:"揪出现行反革命",如召开群眾大会,即可称"揪斗"大会。原则上"批斗"与"揪斗"通用,假设一定要区分,则"揪斗"之手段要较"批斗"严酷。批斗亦有其演化过程,初,群情激愤,场面不易控制,常有黑五类被罚跪破柴,或烈日下跪铁碎,至於唾液,拳棒,飞腿之类更是没少挨,时有黑五类因伤致残。据闻农村裡头有把地主绑了塞进猪笼拋落水塘,将地主活活淹死之事,个人怀疑此或为土改期间事而串述到"文革"中。倘此事当真,则城中黑五类当以手加额,彼辈至少还捡回条狗命。批斗后期,群情已淡静,场面亦好把握。通常的做法,乃将黑五类揪至讲台侧,责其低头站立,做出认罪状,再由群眾代表(一般有两至三人)上台发言,揭发黑五类之罪过,揭发完,便由黑五类自我检讨一番,然后由大会主持人领头,高呼一通口号,这批斗会便算结束。整个过程,次序井然,显出久经运动之国民之高素质。黑五类全师而退,汗毛也没伤一根。倘会场杂有三五个根正苗红青年,黑五类则注定要受皮肉之苦。吾尝见一黑五类在某车间(即车床之厂房,简称车间)正被群眾批斗,忽三五青年趋前,掠其木屐,照其身上一阵乱打,打得那黑五类手忙脚乱,刚顾得护脚,头上又著一下,状极狼狈。其餘群眾静坐一旁,既无人鼓噪,也无人劝止。青年们见无人响应,亦觉没趣,遂将木屐扔了,坐回席上去。黑五类虽平白遭一顿好打,但究竟是"文革"中期,青年落手已不如初期重,故祇受皮外伤,返家搽点"红汞"(即红药水)便可没事。或谓搽了"红汞"不好看相,然既为黑五类,其不好看相亦正活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04: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帮派小说

“文革”后期,小说亦出有不少。此时期之小说,可统称为帮派小说,帮者,四人 帮也,现姑从几个方面简单谈谈。描写农村,较著名者,有《金光大道》,此书分 上下两集,大部头,吾辈过目即忘,书中具体内容竟忆不起丝毫,仅大概记得与农 村有关。描写工业,较著名者,有《创业史》,柳青作,一厚本,余不复记。描写 战争,堪称代表者,有《敌后武工队》,作者已忘,似分作上中下三集,块头颇可 观,此书甫出,人人争阅,几有洛阳纸贵感觉,说及内容,抱歉,竟是忘了,只依 稀记得那封面,黑黑的有一头裹布巾身著长衫手握驳壳枪者猫腰作伏击状,此或即 “武工队员”。就便带一笔,有一鲜为人阅之书,吾觉其名特别,至今不忘,此即 《夜半枪声》,内中人物情节,则早已茫然。描写学生,较著名者,有《三探红鱼 洞》《小兵闯大山》两厚本,两书内容,略感雷同,俱有一妄想变天之地主处心积 虑搞破坏,而卒为革命学生机智勇敢一举将地主擒获,人民生命国家财产得保双全, 大团圆式结尾,小儿喜看,乃对“洞里”“山中”之描述觉新奇有趣。另有描写知 青者,吾仅记得一本《红瓦》,细节已无从追忆。其余,印象深刻者,有《高玉宝》, 因木偶片“半夜鸡叫”取材该书而名扬海内,吾尚记书中一句名言:“我要读书”。 印象淡漠尚记书名者,有《艳阳天》,《浙江的儿子》,《平原枪声》,《万年青》, 《飞雪迎春》,《海霞》等。帮派小说,吾辈大约通读一过,其中有极乏味极枯燥 者,何以仍能通读?盖当时小说少,外国小说,止得高尔基,法捷耶夫,奥斯特洛 夫斯基三数种,中国仅存“帮派”一硕果,吾辈别无选择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04: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文革”时装(上)
“文革”本无时装,吾辈代拟耳。其时堪称时装者,乃一袭浅绿色陆军装,两袖卷 起及肘部,腰系一军用皮带,以扣大为佳,衬以一双解放鞋,当眼处一站,昂首挺 胸,诚觉英姿飒爽。此时装,只适合青年男女,中年以上,自以著国服得体。国服 即“中山装”,其领圆而立,以前幅缝有四个加盖明袋为其特征,亦有称作“干部 服”者,实是一样东西。颜色方面,以深灰深蓝色最为普遍,其时有种布料名“北 京蓝”,颇适于裁作干部服,中年以上著此,倍觉成熟稳重,甚至有股清廉味道, 倘青年妄穿,则立显其老气横秋矣!“文革”中后期,陆军装已不时兴,代之者为 “文装”,或作“文化装”。“文化装”之得名,迄无确说,窃以为,或源于“文 化大革命”,此亦想当然耳。文装样式,乃前边缝有三圆角明袋,上一下二,无盖, 领作细反领,已略具西装雏形。文装以青年为主,中年以上,大都思想保守,仍大 穿其干部服,只奉中山装为圭臬。别有一种棉质极薄圆领短袖甚得老人钟爱之汗衫 通称“文化衫”,极易与“文化装”相混,实则一表一里,一厚一薄,两者风马牛 不相及。唯间有一二无知青年,外著文化装,内穿文化衫,直叫人不知如何评说。 “文革”期间,购布须凭证,即所谓“布票”者,按人头逐年发给。成人一丈三尺 六,孩童减半为六尺八寸,若服药般。布票为纸印,巴掌见方,中有长方格,每十 格一张,以颜色不同,分“尺票”,“寸票”两种,或尺或寸印于长方格内,以方 便售货员动剪或手撕。此间有奇怪规定,乃布票须保持完整,不得擅自撕剪,倘有 违反,则布票立变废纸也。

(十一)“文革”时装(下)
上篇所谈,俱是男性服饰,至於女性,自当以江青为典范,然手头无江青照片,吾 不好妄议。记忆中,“文革”女性,无论老少尊卑,高矮肥瘦,无一敢著裙者,一 年四季,俱穿长裤,此为当时一大特色。吾国有中山装而无庆龄装,使天下女性失 却依皈,诚乃当年一大憾事。 有一短时期,城中女性喜著工作服,上班著,下班亦 著,在家著,出门也著,隐然成一时尚,以至无班上之家庭妇女,亦想方设法找工 作服穿。彼时工作服,清一色深灰或深蓝色,与干部服相汇聚,恰如某外国人所言 成一蓝色海洋。中国女性衣着之单调乏味───男性亦然,而女性尤甚,究其根源, 应与领袖倡导有关,毛泽东不得辞其咎。毛有诗句云:“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 装爱武装”,此语一出,天下景从。“文革”时,布匹品种亦有限,除棉布外,初 有“北京蓝”,续有“的卡”,两者都坚实耐用,甚得主妇欢心。“灯心绒”早有, 颇堪做“文装”材料,故深受年轻人青睐,唯此布忌做裤,人以臀部易磨损,灯心 绒凸线磨平之后屁股光光有失礼仪也。最后谈谈“的确凉”,待此布普及,“文革” 已将完结。布如其名,人穿于身上的确凉爽。布颇薄,若半透明,似是化纤一类。 “的确凉”以新出故(就其普及至县城一级而言),价较高昂,已近于手表类奢侈 品,非普通百姓能消费得起。其时惯穿的确凉者,犹前时之手持“大哥大”,实亦 一身份象征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04: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票证世界(上)
“文革”时,票证满天飞。票类方面,计有粮票,布票,肉票,豆腐票;证类方面, 计有糖证,肥皂证,单车证,手表证等,以下逐一说来。粮票中,分国票,省票, 市票,国票者,全国通用,省票止限省内使用,一出省境,即形同废纸,市票适用 范围更窄,可勿论,故以国票受欢迎。国票面额有多至百斤者,省票止及十斤,国 票且略过不谈,此只谈省票。省票分拾斤,伍斤,三斤,贰斤,壹斤,半斤,三两, 贰两,壹两,半两,合共十种。凡购与粮食有关之成品或半成品,俱须兼用粮票, 否则有钱也买不到东西。试举实例如下:肉包与馒头一两一个,一两两个者,有油 果和笑枣;饭每碗一两,粥则半两;饼干按秤,一斤饼干收一斤粮票,余类推。有 一时期买月饼亦须用粮票,一两一只。余例尚多,此不赘述。后来黑市中粮票亦有 价,一斤约值三角,若国票,则可估高一角,其时靠此为生之票贩子不知凡几。布 票前文已谈,此略。肉票者,用以购猪肉,其时定量,按人口计,不分老幼,月供 半斤。肉票每人年发一本,大小若两寸照,通常为绿色,一至十二月次第印妥。遇 有大节日,则有节日票,与常日不同,印作浅红色。猪肉统一由食品公司供应,当 月肉票限当月使用,逾期作废,遗失不补,各户人家,俱小心收藏,恐有闪失成全 他人口福。牌价猪肉每斤八角四分,若猪肝猪肚等,价稍贵,若猪大油,猪头皮, 则价较贱。一张肉票,可购一斤猪大油或猪头皮,此乃食品公司特殊规定。有不少 专购猪头皮人家,取其价贱且数量较多也。

(十三)票证世界(中)
食品公司设有门市卖肉,先开票,后卖肉。闲日要购肉不难,遇有大节日,因购者 骤增,每成大排长龙场面。每家各遣小孩早起排队,家中人口多者,可频频轮替, 每人只排一个钟,故不甚辛苦。人口少者,动辄排二三个钟,直站得两腿发软。通 常早起者,不过凌晨三四点,已可占得前列,亦有为争头位隔夜坐凳仔候通宵者, 此究是少数,不足为训。有几类人,可免排队之苦,其一为本食品公司职员;其二 为与食品公司职员有亲戚关系或朋友关系者;其三为有来头之官太太。此三类人, 可径到门市里头寻人开票取肉,然后携肉扬长而去。此即所谓“走后门”,为普通 民众深恶痛绝。另又有神通广大者,隔晚找食品公司经理批猪肉,转日只须捎一白 条进去,即有三两斤猪肉提出来,令到手_肉票之升斗小民看得目瞪口呆复又艳羡不 已。其时屠夫地位之高一时无两。当时有俗谚曰:“城中有三宝,医生司机猪肉佬。” 猪肉佬忝居末座,相信为凑韵故,实则医生司机均不及猪肉佬。至有素贫人家弟子 人问其长大后之志向,竟答:“做猪肉佬!”豆腐要凭票供应,在今日是难以想像 之事。此或是小地方之土政策,别处未必如此,也未可知。豆腐票按人头发给,每 人月供四角钱豆腐,其时豆腐价为一角钱可买豆腐两块半,每块两寸见方,厚可一 寸。月内如吃完四角钱豆腐,想多吃而不可得,须待来月,盖城中仅豆腐加工厂有 豆腐卖。当然,如肯花钱,饭店里还有得吃。可是一碟白豆腐,要价五角,酿则加 倍,已非寻常人家敢妄试矣。

(十四)票证世界(下)
“糖证”之类起于何时,因手头资料匮乏,故无从稽考。购糖须证不出奇,奇者购 肥皂亦须用证,此即所谓“碱证”。此间将一切“皂”称为“碱”,肥皂称作番碱, 番字寓意来源外国,与番薯同。此碱以条计,一条分作两块,香皂称为香碱,余类 推。糖证之使用,非限于白糖与片糖,其余若粉糖,黄糖俱须用证。冰糖之价格为 全糖之冠,故历来不须用证,因为平素购得起冰糖者寥寥无几。平常人家闲时少用 糖,主妇遂于闲日将糖积聚,到得年底,成绩约莫颇可观,对于过年之需求足以应 付裕如,此亦合于“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之理论。碱这东西,因人们对其用量较 少,故碱证通常有剩余,纵弃之亦不觉有甚可惜。却也有杞人忧天者,平白无故积 屯起十几条番碱,忽遇阴雨天,番碱全数转水变软,用起来磨损颇快,洗一次衣服 便要去掉一半,此诚一大漏卮,升斗之家,任谁也担待不起。补救办法,乃将碱移 置通风处阴干,冀其干硬方取用。乏经验者将碱弄至烈日下暴晒,殊不知碱愈晒愈 软,几不堪使用矣。单车证及手表证非寻常人家能有,纵有亦不济事,无此闲钱享 此类奢侈品。单车以上海凤凰牌著名,表则以十七钻全钢之北京双菱牌出色,两者 价钱,俱百元以上,非小民百姓所敢问津。曾有人谈论本国单车名牌,有头雕二虎 三枝枪之说,凤凰竟不入三甲。按当时中国并无此一类牌子,想来当是旧说,所指 乃外国名牌。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04: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批林批孔”

论者谓“林彪事件”乃“文革”转捩点,自始“文革”由盛转衰,此言不虚。毛泽 东之绝对权威,本树自林彪手,林尝吹嘘毛为“当代最伟大的天才”,称毛语“一 句顶一万句”,然毛之权威,隳于渐,亦自林彪始,林可谓善始善终者,此亦俗语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林彪事件与唐时之“安史之乱”有小似,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是一关键。按封建标准,林彪诚乃乱臣贼子,依今说,其恶谥为“野 心家,阴谋家,叛徒,卖国贼”,罪该万死也。吾辈不解者,乃林彪何以要与孔子 扯上关系,硬要说孔子是林彪祖师爷。吾尝见一漫画,画孔子──时贬称孔老二之 骷髅,坐一朽烂棺木里,旁画一倒眉鼠眼之林彪,两师徒正言谈交欢。究其原因, 恐与林彪平素曾引用孔子说话有关,如“小不忍则乱大谋”,“名不正则言不顺”, “克己复礼”等。吾尚记当年“批林批孔”之漫画,於小城中整整挂有半条街,标 语口号更是不计其数,广播里“打倒林彪孔老二”之歌声铺天盖地,由此可知这一 运动声势之浩大。吾有深记忆之一幅漫画,将林彪画成人头马身,侧生两翼,在空 中飞,旁有题识曰:“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此语之出典,怕与孔老二无涉,不 晓何以要栽到孔子头上。“林彪事件”公布初期,小民百姓好一阵惶恐,不知天下 究竟发生甚么事。盖“文革”初期,毛林并称,时人欢呼毛主席万寿无疆,林副主 席永远健康,此即万岁与九千岁,相差千岁耳。且林彪乃写入“九大”党章中为毛 泽东唯一继承人者,如此一位“毛主席的亲密战友”竟至叛党叛国,此事实世人殊 难接受。然不接受亦得接受,犹林彪喻毛语:“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赶紧将家中凡有关林彪之物件悉数清除,稍有疏忽,即恐酿成大祸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04: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文革电影(上)
此处所说文革电影(样版戏除外),不限于文革期间所拍摄,凡在文革期间播映者, 俱算在内。先谈国产片。文革前之电影,至文革期间仍允播映者,已很寥寥,约莫 就那么三几部。其特征为清一色黑白战斗片,如(地雷战)(地道战)(英雄儿女) 等,此类片,小儿喜看,因打仗故,每逢片头现出八一电影制片厂之厂徽──一棵 闪闪发亮之五角星,星中心有八一两字,小儿辈俱不禁欢呼雀跃,盖小儿辈亦知道 八一厂出品多打仗片也。文革后期,电影之种类稍杂,战争片之外,尚有阶级斗争 片,路线斗争片等。试举其代表,战争片有(南征北战),阶级斗争片有(艳阳天), 路线斗争片有(火红的年代)等。彼时电影,已有色彩,较文革前又进一步。其时 较受欢迎之电影,有(侦察兵),或以王心刚主演故。文革前期,时有纪录片巡映, 记忆较深者,有(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画面现出一朵磨菇云冉冉升起 之际,银幕上诸人物欢声雷动,银幕下之观众亦全场起立热烈鼓掌,好一幅普天同 庆图。纪录片中,常有毛林之形象出现,人们每见毛像,辄全场起立,拍掌兼三呼 万岁。统观文革电影,要举有趣味者,可说无有。可引得全场观众捧腹大笑者,仅 (地雷战)中有一二场面,其一:一日本除雷专家趴于地面小心翼翼双手起雷,不 料挖了团稀烂家伙,凑前鼻子一嗅,臭不可挡,乃挖中所谓鳖鳖雷者;其二为一队 头戴礼帽身穿黑绸衫之汉奸骑单车沿一山路疾奔,忽中地雷,汉奸悉数滚落山沟, 沟中有浅溪,有一二未死之汉奸爬起身来,礼帽已失,浑身湿漉漉,一绺头发垂于 前额尚滴著水,单车之三角架恰又压在肩上,一轮炸飞另一轮弯曲不成样子,其状 甚滑稽狼狈。吾每看至此场面,俱禁不住要哈哈大笑。




(十七)文革电影(下)
严格说来,“地雷战”乃“文革”前所拍,算不得“文革”电影,除此,则“文革” 国产片真正乏味得紧,无一可称道者。且又来谈谈外国电影,其时在大陆上映较多 者,有北韩片及阿尔巴尼亚片,间有一二放映者,有苏联罗马尼亚及越南片。北韩 影片,大抵偏长,代表有(卖花姑娘)(劳动家庭)等,上下集,三四个钟头,故 事冗长乏味,每令人看得昏昏欲睡。印象中,北韩片之较佳者,有(一个护士的故 事),吾以其主题曲甚优美动听;有(看不见的战线),以其为反间谍片故,口味 尚新鲜。其余,也与国产片差不多。阿尔巴尼亚影片制作稍胜,其多为战争片,颇 合少儿口胃。吾印象深者,有(地下游击队)(宁死不屈)及(伏击战)三部,以 其情节较曲折又略具惊险故。苏联片仅两部,俱列宁片,为(列宁在一九一七年) (列宁在一九一八年),此两片因来回播映,吾辈看得滚瓜烂熟,最欣赏者,乃瓦 西里之忠心耿耿。罗马尼亚片似仅得一部,名为(多脑河之波),吾对此片亦有极 深印象,然终不明其意义所在。片中有一场面,至今仍深印脑海,乃江面飘来一硕 大水雷,眼见与舰相撞,危急关头,一海员跳落江中,用手将水雷托离舰体,顷刻 化险为夷。何以单单止记得这场面,斯亦不可解。越南片颇粗俗,全无技巧可言, 然吾辈亦留有印象,影片(回故乡之路)中有一二场面,至今犹历历在目:一巫婆 在竹楼内跳脚,边念:“天门开,地门开,妖魔鬼怪快滚开!”另一情景,片中男 主角走路走得疲倦,即躺倒一巨大弹壳中憩息,壳体之大,足容下身高一米七十左 右之男主角有余。还有部越南片,叫(阿福),亦留存少许印象,尚记阿福爬椰树 吃椰汁之场面,余皆忘。越南片大率偏短,恰与北韩片相反。吾辈取向,较偏于越 南片,盖同是乏味,自以短者胜,此犹俗语谓“长痛不如短痛”,意思正可替代。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04: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防空袭
约在七一年,忽又有“防主袭”,先是将各式宣传图片,挂满一室,然后组织人员 往观。图片中,有苏美各式战斗机,轰炸机,有文字说明,供人监识。又有细菌战, 毒气战,核战诸类图片,及其详细说明与防护措施。吾最觉可怖者,乃核战图片, 核辐射穿透力之强劲,后遗症之严重,倘城中落有一颗核弹,吾辈已万难逃出生天。 彼时人心惶惶,有种大祸临头末日感。当局之措施,先有防空袭演习,具体演法, 是忽于城中拉响警报器,立时“呜呜”声大作,如催命般将人驱赶出屋,沿了公路 狼奔豕突,至郊外,群_于空旷地,大气不敢出。如此憋闷十余分钟,警报再度响起, 声较短促,不若开初那么悠长,此乃解除空袭意。一场虚惊,纯是自己吓自己。众 人爬起身,拍净身上尘土,嘴里叽哩咕噜,似埋怨,又似交换心得,缓慢踱回家去。 这种演习,以后又有多次,大家已听惯那警报声,一如“狼来了”故事,很多人已 将警报弃置不顾,安然端坐家中吃饭品茶。俟后又有“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最高指示下达,群众掀起挖洞高潮。凡机关厂矿学校俱组织人力物力大挖特挖,此 种洞,通称“防空洞”,入口作斜坡状,有阶梯,供人踏行,落地十米许,始横挖, 宽一点五米,高一米六许,每隔二十米,有一透气孔,直通地面。洞中又有支洞, 再于别一隐蔽处修一出口。此类洞,讲究者,装有电灯,入到里边,如同白昼;不 讲究者,唯手擎火把或蜡烛照明,否则容易磕头碰壁。此类洞据云颇坚固安全,躲 于洞内,任尔核弹头上爆,吾辈仍可安然无恙。可是问题又来了,一旦城中食物饮 水俱被污染,吾辈又何以为生,岂不通通得饿死洞中?可知钻这防空洞,也非万全 之策,结果等同“顽固抵赖,死路一条”。如何方算是万全之策?答案是:“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04: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开门办学
开门办学说,源于七十年代初。文革期间,学习风气颇淡薄,何谓尊师重道,已如 梦呓。彼时课程安排上,每周有两节劳动课,通常在下午。劳动课者,顾名思义, 学生得参加劳动,如种甘蔗,种花生,种番薯等。一学期下来,也有少许收获,学 生们可分得几斤甘蔗或花生或番薯,但这些农作物到得学生手,多半是残次品。学 生们传说:好的东西,都被老师们瓜分了;此是农的方面。工业方面,学校内部亦 办有工厂,似是印刷厂之类。学校也间有组织学生到邻近工厂参观,俾学生对工业 有所认识。参观时,有一老工人作讲解,无非今昔对比之类。参观完,学生须写一 篇作文,记叙参观工厂之观感。吾尝记某同学作文中有"工人们有蚂蚁啃骨头的精神 "句,班主任阅后击节赞赏,课堂上每每称扬,嗣后更大如奖掖,将此位普通学生提 拔为班干部,诚令别位学生为之侧目。以上皆小学时期事。升中学后,方有办农场, 到乡村帮农民施肥插秧收割之类。一学期中,劳动时间占了三分之一。学生到乡村 帮忙施肥插秧收割,当地农民一般会煮粥招待,阔绰者,煮花生粥,悭吝者,则煮 黄豆粥或苦脉粥。参加此类劳动,除有粥吃外,学校方面尚有粮票补贴,似是每日 补贰两,故学生较乐意。对于参加校办农场劳动,学生们则颇多怨言,盖一学期辛 苦下来,学生们大抵分不到甚么好东西,好东西俱让老师们占去了,而况还得花钱 买!虽说价钱比市价低廉,然自己出力流汗种来之果实,自己若想享用还得花钱买, 这个弯,实在不容易转过来。




(二十)忆苦思甜,免费电影,读书无用论
(忆苦思甜)忆苦思甜并非新创,土改时甚至土改前已经有过。文革中后期,此法 又复施行,对象主要是学生,先是组织学生们到附近乡村吃糠饼啖野菜之类,再由 某苦大仇深之老农控诉旧社会恶地主对其之迫害,控诉中间,每有哭泣相伴。另又 有展览馆,摆些破衣烂碗实物或图片,学校组织学生输流往观,忆旧社会之苦,思 新社会之甜。彼时对于解放后方出生之人,有"在糖水里长大"之说法。

(免费电影)文革时,每逢重大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当局即有在 广场公映电影予群众免费观看之善举。但其址无固定,有时会改在篮球场放映,放 映地点,不能让人预先知道,以免场中好位置给人占尽。每有电影公映,自以小儿 最高兴,早早扛凳仔捡砖头到广场或篮球场霸位,因为一近黄昏,放映电影之工作 人员便该到场挂银幕,或广场,或篮球场,到时自有分晓。银幕悬空挂起,后边尚 有空地,有时场中没了好位置,小儿们便会坐到银幕后观看,虽成了反转片,但胜 在声音听得真。

(读书无用论)文革后期,有"读书无用论"说,"白卷英雄"张铁生横空出世,算是 实例。接踵而来者有十二岁之"反潮流英雄"黄帅,北京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时广东 省亦有一典范,姓愚,名已忘,某中学女生,事迹类黄帅,然其影响远逊黄帅。黄 帅之事迹,乃《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旁尚有评论员文章。吾尝记黄帅事迹中 有这么一段,黄之老师不值黄所为,奚落黄说:"黄帅,你也真表帅,太帅啦。"吾 辈则被自家父母奚落,父母指著报纸说:"瞧人家黄帅,才十二岁,就------",言 下之意,自是数儿子不争气,没出息。这是事实,吾辈无法狡辩,唯低头耸肩谨领 教训耳。
发表于 2008-1-26 09: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有点小瑕疵:列宁在一九一七年,没有这样的电影,应该叫《列宁在十月》
发表于 2008-1-26 11: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倒也全面,惟票证文革前已流通多年了。

说电影,那时的顺口溜是:越南片飞机大炮,朝鲜片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片颠颠倒倒,罗马尼亚片搂搂抱抱,中国片新闻简报……

苏联电影是《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

[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8-1-26 11:48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6 13: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椿 于 2008-1-26 11:12 发表
倒也全面,惟票证文革前已流通多年了。

说电影,那时的顺口溜是:越南片飞机大炮,朝鲜片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片颠颠倒倒,罗马尼亚片搂搂抱抱,中国片新闻简报……

苏联电影是《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 ...

阿尔巴尼亚片蹦蹦跳跳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7: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啊。。。。本论坛到是蛮低龄化的。。。对文革有印象的就寥寥几位啊
不过最近在想,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是怎么样的反应和感想呢?积极参与?逍遥派?张志新之类的真正意义上的“反潮流斗士”?抑或“腹诽者”?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23: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忆苦思甜教育当中个幽默:
老师:今朝请旧社会个过来人XX老大爷给我们讲一讲旧社会的苦,新社会的甜,大家鼓掌欢迎。。。啪啪啪啪
某老贫下中农:嗳,过去是苦呀,饭呀吃弗上,苦去苦来,短命个六零年,老虫都饿杀,饿杀个老虫也拾来吃。。。。。
老师:  。。。。。。

老师:先不说这个了,您给我们讲讲过去给地主扛长工时候受的罪吧。
某老贫下中农:做长工苦呀,起三更眠半夜,做到来眼睛一没黑,苦啊。。。。。
老师:那时候地主给你们吃的什么?
某老贫下中农:地主吃啥伲吃啥。。。。。。
老师::silenthate:  。。。。

[ 本帖最后由 东东 于 2008-1-31 01:29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8 10: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经在忆苦思甜后吃过半个糠饼,感觉很香,呵呵
发表于 2008-1-28 10: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单位,那时有几个女的当众抢着吃忆苦饭,做得出的人个歇辰光比比皆是。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9 03: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