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595|回复: 1

[讨论]闽南歌与粤语歌之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0 15: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fujian.qq.topzj.com/viewthread.php?tid=153228

同样作为方言歌曲的闽南歌,为何难有粤语歌那样大的市场?
我主要从歌词书写上谈。
闽南流行歌曲的歌词主要是用口语词汇(虽然有的歌混杂了少量书面语词汇),而方言用字从未形成社会公认的规范,语音上又存在闻名遐迩的复杂的文白异读现象,个别歌词用字的读音连本地人都难琢磨透,连看着歌词都未能全然听懂,确实是不容易学。
很多外地人一点都不懂闽南话,也没兴趣模仿学习,顶多哼唱几首曲调甚合口味的经典歌曲,谈不上有心去理解歌词里面的深刻含义和文化底蕴,他们对闽南歌的认识因此总是比较浅薄无知片面。
相反,粤语连方言书写都早已形成像普通话那样的社会公认规范了,而且粤语“流行”歌是用书面语甚至北方口语写词的“粤音歌”,另外,香港文化往来与大陆几乎不存在人为造成的政治障碍和隔阂。
http://bbs.xmhouse.com/quest.asp ... id=38517&page=5
收集整理一些网友的评论:
歌词一般写得很纯朴通俗实在,反映生活很真实的一面,很多都是人生经历的写照。歌词的内容感情丰富,很振奋人心的。
大部分歌的曲调不够多样,感觉柔柔捏捏的,有种庸俗的味道,也唱的有气没力的。相信是没有好的制作人和歌手演绎的缘故。
很多是用曰本“演歌”的曲子来填词的,是台湾殖民地时期的产物。当年被曰本人灌输的以哭腔为主调的歌让人听腻了,也实在不好听。不过,悲中,含有激情!
--------------------
回复曰期:2004-9-26 22:54:25  回 复 人: youngxie  
内 容: 其实,闽南语歌之所以风行不起来,和它的曲调风格无关,大家心目中的闽南语歌都是那些经典的老歌了,事实上,各种曲风的歌都可以用闽南语演唱,闽南语歌,重点在于它的演唱语言,而不是曲风;另外,作为厦门人,个人认为,之所以在厦门,在大陆流行不起来,主要还是==(zhengfu)的导向问题,感觉没有推广闽南文化,反而在淡化它,导致在闽南语歌词曲创作及市场宣传上的落后,看看台湾吧,闽南文化保留得就很好,值得学习!
--------------------
回复曰期:2005-2-26 12:01:13  回 复 人: 厦门土豆  
内 容: 台湾的闽南语歌曲和曰本民歌小调曲风相似并不是学曰本的,而是曰本学中国的。
一是唐朝影响,曰本照搬了不少唐朝的文化。
二来是闽南保留了唐朝的语言和音乐,比如闽南语和南音。
三来是闽南人很早就去琉球,曰本有些东西也是从闽南传过去的。
当然也不怀疑曰本又反渗透了,尤其是在曰据时代。
前不久的《汉武大帝》不是有人说出现曰本的服饰音乐吗?道理是一样的,我们现在跟过去差别太大了。
作为纯音乐而言,它应该没有国界的,它本身的一些色彩也是被人所强加的。
关于闽南语歌曲,总体来说是曲风单调,歌词雷同。没多大可欣赏性,这跟创作人员有关。
但是,依然有很好的歌曲。推荐大家听听《孤鸟》。
-----------------
回复曰期:2005-9-16 11:34:59  回 复 人: 伍德  
内 容: 用闽南语唱歌本身并不难听,关键是早期的曲子不怎么样,难听的很,说白了那曲调就是个土字,最近几年流行乐坛的一些新的闽南歌还是很好听的。
我一直认为歌曲灵魂在于曲,词永远是做陪衬的,再好的词没有好的曲子相匹配也是白搭。
------------
回复曰期:2005-9-25 22:54:20  回 复 人: 老渔吹浪  
内 容: 我是地道的闽南人,我喜欢闽南语歌曲。早年的闽南歌曲很多是曰本的曲填写的。
现在不一样了,吴宗宪、张文彬的闽南语歌曲就有很多的现在通俗歌曲的成分!!!
因为是地方语言,所以很多人不太了解,还停留在以前那些女歌手和那些比基尼女郎的KTV影碟的印象中,作为厦门人,不了解闽南语歌曲,有点不应该...,最近不是有一个小伙子在厦门又出了张闽南语唱片?!
--------------------------
回复曰期:2005-11-18 20:37:55  回 复 人: 仙岳村张氏家  
内 容: 穿着暴露又不是歌手想要的,是那些制作片子的人的问题,如果只是让你听歌,你会说暴露点就不好听吗?那国语的如果也是暴露点的也就不好听了吗?只不过讲国语的地方比讲闽南语的地方要多得多罢了,这是你们不懂闽南语,所以听不懂它的含义.如果有国语翻译,你们也会喜欢的.我只听好听的歌,不在意是谁唱的,只要好听我都喜欢.你们不懂不要乱弹

簡而言之:

粵語歌,不是粵語,而是官話白話文體的歌。像許冠傑的歌——那種純粵語白話文文體,少之又少。市面上流行的都是粵音京體的所謂粵語歌。

閩南歌,正宗的閩南語文體,正宗的閩南白話文體。外地人聽不懂,是正常現象。閩南語不能采用像所謂粵語歌的那種操作方式,因為那將不再是閩南語,而是一種怪胎。

歌词的注解,正字正音是相当必要的。
一个歌词用字混乱无章的方言歌,很难让人学会,也很难让人由此学习该方言,更不易产生对该方言文化的崇敬之情。
外地人非出自生存需要而学其他方言的,不管是粤语还是闽南语,大多是从对方言歌曲的兴趣生发的。这点粤语走在前头!加上粤音歌(文言文式甚至北方白话文式的)这种特殊文化,很容易招引全国南北各地的兴趣,所以粤语歌至今仍很风光。
参考:
北大中文论坛 » 汉语语言学 » 汉语方言 » 闽南歌谣、戏剧唱词、台湾流行歌曲歌词大奉送!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30304
福建之声 » 在线视听,歌词注解 » [讨论]同样作为方言歌曲的闽南歌,为何难有粤语歌那样大的市场?
http://fujian.qq.topzj.com/viewthread.php?tid=153228
福建之声 » 母语传承推广,落实乡土教育 » 值得关注的现象:“粤语读音的北京白话”与“粤音歌”
http://fujian.qq.topzj.com/viewthread.php?tid=125813
福建之声 » ☆省内外闽南语☆ » 闽南方言区应该接受"粤音歌","粤音普通话文"模式
http://fujian.qq.topzj.com/viewthread.php?tid=189046
福建之声 » 在线视听,歌词注解 » [pkucn]听歌学闽南话的问答
http://fujian.qq.topzj.com/viewthread.php?tid=147540
福建之声 » 在线视听,歌词注解 » 闽南话歌曲的精神内蕴
http://fujian.qq.topzj.com/viewthread.php?tid=186571
福建之声 » 在线视听,歌词注解 » 关于方言歌曲的作词的建议(雷歌)
http://fujian.qq.topzj.com/viewthread.php?tid=159567
福建之声 » 在线视听,歌词注解 » [欣赏]真正的粤语歌与北方式粤音歌
http://fujian.qq.topzj.com/viewthread.php?tid=156708
福建之声 » 普通话的审音,方言的规范化 » 殖民统治催生的怪胎:所謂的粵“語”歌都只是粵“音”歌?
http://fujian.qq.topzj.com/viewthread.php?tid=156706
福建之声 » 普通话的审音,方言的规范化 » 闽南的歌词是方言母语扫盲的好工具!
http://fujian.qq.topzj.com/viewthread.php?tid=88113

普通话、吴语、粤语、闽语发声音质之优劣比较普通话音调低沉而柔和,用普通话读诗、唱歌,咽喉音沙哑阴沉,不够明亮,像和尚念经一样单调平缓,有时候听上去感觉像一团浆糊音。
吴语有单元音化倾向,元音味浓,声音短促,音质干瘪,不及普通话饱满,拖音困难(除语气助词外),不太适合唱歌,现代吴语歌数量也很少。
粤语咽喉音强,音调偏高且明亮,脉冲性强,忽高忽低、颠簸感强,大声说话时显得较粗野,粤语擦音出现频率较多,气流强,常带有“吱”刺耳的尾音。粤语音域宽广,清脆明亮,音乐性强,较适合唱歌。
闽语音调适中,鼻音浓重,塞音发音重且出现频率多(如[p],,[t],[d],[k]等),擦音少且气流弱(如[h]),单元音数少(6个),音质有点“钝”的感觉(缺乏清脆轻柔音色),或许这就是易中天先生提及“石头”音吧。

闽南歌流行全国,尤其闽南朝山台湾等地方,真是深得民心,VCD卡拉OK,磁带,网站在线视听...条件还算可以,如果通过歌词用字的正确示范,这对闽南朝山等地是一个难得的方言扫盲,学习母语知识的好条件.民众对本字认知水平提高了,语音也通过这个途径得到一定规范.
可是现在闽南话歌词却不注重用字规范,有恨相当多用字不当之处,狠多浅显易辨的本字都弃置不用,真是遗憾!
闽南话歌词要注意用字规范,除了部分常见训读字和俗字外,尽量用本字,难懂的夹注拼音.
毕竟,汉字对任何汉语方言都不是很合用的,甚至北京话,所以自古就有假借字,后造字,方言字等,闽南话不可避免的要用些训读字和俗字.

http://www.xlmz.net/forum/viewth ... mp;action=printable
Artvine 于 2004-3-28 06:36 写道:
臺灣閩南語以漳州腔為主,與厦门话有所差別;不大懂為什麼大陸學者總搞混了
==================
臺灣閩南語应该以泉州话的变体——厦门话为优势腔。
不过,台湾歌、教程似乎推崇漳州腔,毕竟变体走音的腔调很不合理。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09: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x.oiegg.com/html/27/18227-15771.html

转自原文:
http://x.oiegg.com/html/27/18227-15771.html
  嫌她空间的背景音乐和我的音乐相干涉,就给点了停止——之前一直听着万芳的《爱情限时批》和伍佰的《往事欲如何》。

  然后看了她的一篇日志,有《难念的经》的歌词,久违了的林夕,那华丽丽的风格。

  在第一次听这首歌的日子里,有一个喜欢我的阿朱,还有一个被我喜欢的阿紫——年少总是太不更事。

  往事就象喷泉实验里加了酚酞的自来水,全喷发出来了。

  于是关掉自己的Real,专心地用阿苏勒的空间当背景音乐播放器了。

  自身原因,听歌比较中意闽南语的,但其实粤语也还是比较亲切的。

  华语歌坛,除了铺天盖地的国语,最近几年零星的客语、沪语、若干北方方言歌(包括武汉、唐山、川渝等,但多为网络歌曲,非正式出版品)外,基本上就是闽南/台语、粤语的天下了。

  闽南语和粤语的传统是很不一样的。广义的粤语歌其实可以细分为粤音歌和纯粹粤语歌。

   粤音歌其实就发音是粤语,歌词的语法、词汇,基本是国语(文言成分不少,但北京土语成分绝无)。这是粤语歌的主体,市面上流行的基本是这种类型的。所以,北方同学接触粤语歌的时候,虽然听不懂,但是歌词还是看得懂的。

  纯粹粤语歌则不然,好像林子强或许冠杰等人写过、唱过一些粤语歌,通篇都是“唔”“咗”之类的粤语汉字,恐怕就连香港、广州人也不是很看得懂(听就当然可以了)。类似的情形参见粤语片的字幕。

………………………………

  闽南语歌的情形就不然了。闽南语歌的源头主要是闽南褒歌、日本演歌,在台语歌的发展过程里,文人的作用虽然十分突出,但是草根性质却一直挥之不去。

  有人说,(包括目前国语、粤语、闽南语三者的书面化形态差异)这是因为粤语、国语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靠!我堂堂炎黄子孙,竟用了犹太番教的词汇,真丢脸!),而福建地处僻壤,台湾孤悬海外,且为倭寇占据,所以错过了与时俱进的机会。——我觉得是扯淡,国语的当然是了,但粤语的《虾球传》我也瞄过,貌似不是这个情形了。

  应该要引起注意的是吴语。新文化运动基本是以江浙精英为主将的,可以说,是吴语人才领导了国语的近代化。刘半农、张爱玲等人在吴语的文人加工上也很作了一番工作,因为巨大的人才优势,在吴、粤、闽三家里,吴语的书面化努力是最早的,而且成就也是最璀璨的(不是最大,成就最大的是粤语),吴语的《海上花列传》在艺术上,堪比北方语的《红楼梦》,甚至决不逊色。但是以目前来看,吴语的处境是最黯淡的。(注意,又要离题了)——以长江为地理分界线,以受北方语影响程度为分割线,汉语的方言分为近江方言(粤、闽、客)和远江方言(除上述三家的主要方言)。其中客语受北方话影响还是很大的,粤语在书面上也相当(不用具情感倾向的“严重”)国语化了,只有闽语在语音、语法上还比较坚持本土——至于词汇,那是全国一个样了。

  而吴语作为闽语的源头,受到江淮官话的侵蚀是极端严重的,以至于今天要从闽语来拟构吴语的部分原始形态。吴语的地盘正在一片片丢失。上海挽救的沪语的努力,时有耳闻,但是我是不看好的。

  记得2个月前,李如龙老师要来北京,一南要招待他,我厚着脸皮要跟去见面。一南却要挟说,必须把我的那篇《论闽南语的“四化”问题》交出来。其实不是我不想写完,主要是随着政治观点的改变,我的语言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此处不离题了。

  回到吴语。除了同学零星的教学,吴语我只在戏曲里听过,看那戏文,甚至比粤剧还要贴近国语了。粤剧好歹还是文言居多,沪剧甚至就基本全是国语了,只剩下语气词是江浙味道的。——粤剧、沪剧等看得少,以上乱盖,大家表拍我。

  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的宁坡话,粗浅地分析一下宁波话老派和新派之别,就知道宁波,乃至整个吴语区,受国语的影响之大了。

  至于吴语的当代书面形式,有人编过上海话的课本,我都没去看,其他的小说、散文,则从未得见——这是因为我没有去搜集过,看来三年没有关注吴语,确实很失策。

  或许这就是吴语经历新文化运动之后的面貌?如此一来,则前人关于闽语、粤语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之说也说得通了。看来还需要详加考察了。第一步就是学习绍兴话——嘿嘿,认识一个绍兴的MM,以振兴中华的名义!

  只是,倘这个理论成立的话,那吴语的今天,岂不是就是粤语的明天?我曾经断言50年之内,原生态的粤语或会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披着粤音外衣的国语,难道不幸要言中?

  闽语——〉粤语   粤语——〉吴语   

吴语——〉江淮官话    江淮官话——〉国语   

国语<——〉东北话、北京话

  汉语就这样“发展”下去?

………………………………………………

  说到哪了?对了,粤语歌讲了,还没有讲闽南语歌。

  对非闽南语母语的人来说,闽语歌,不但听不懂,还看不懂。

  这是因为闽南语歌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一直以口语入歌——现实中怎么说,歌里就怎么唱。“甲”(有口字旁,但是我打不出来)就是“甲”,而不会说成“吃”;而不会像一些粤语歌,用全国通用的“看”而不用本地的“目弟”。

  但是这样一来,写成书面形式就麻烦了。以前刻版印刷或手写的时代,方言字还好处理,现在信息时代,标准化了,很多方言字反倒打不出了。我这里就很多写不出来,据说微软07兼容方言,还没试过。

  近代以来,汉字的发展一直围绕国语打转。方言就很可怜了。香港做了个粤语汉字字符集,算是做了很大的贡献。台北教育部最近也推出了闽南语常用字推荐用字第一批的300字。这项工作准备了很久,而且成果姗姗来迟,但其实很久以前就有人做了,就是我很敬佩的许极墩老师。只是他的工作是围绕大陆发布的常用字来做的,这明显是为国语作品闽音化——而不是闽语化——作的工作。所以许老师的工作还需要很大强度的补充。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在库本阅览室,开始着手的时候,梅朵发了短信,让我去送她,回来就给忘了。然后就回家,去厦大看海,吃鸡翅,竟然就给放到脑后了,再以后就实习、找工作、组织汉服运动、做实验、泡蛋蛋……完全抛到了脑后。要不是看了《联合报》的报道,还真忘了世间有这档子事。——现在也才想起来,厦大、北大同志的约稿,到现在也还没有写完。真是汗颜啊!

  又离题了。

  前面说到,闽南语歌的传统、特点,是极端的口语化(近年来有所改变)。又因为是方言,从而导致书写不便。原因主要如下:

1、30年代台湾的乡土文学论争,在闽南语书面化这一块,基本是无疾而终了。赖和、钟逵等人的早逝与缺产,也是极大的损失。

2、小日本一面禁止国语(北京话),一面推行日语,一面把闽南语“博物馆化”、“出土文物化”,也很恶毒地限制了汉语(国语和闽南语)的发展。

3、万恶的台湾基督教长老会为了更严密地控制我炎黄子孙的思想,更恶毒地侵略我华夏大地,蓄意地用教会白话字来书写闽南语,虽然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上蒙蔽了一些意志薄弱的中国人,培养了一些汉奸,但是在炎黄二帝、妈祖和玉皇大帝的保佑下,这些番邦蛮夷消灭汉字、消灭中国人的狼子野心终于破产。只是此举流毒至今,一定程度上对闽南语书面化造成了干扰。——汗!其实我是赞成现阶段汉字为主,罗马为辅的方针的,只是这些汉奸、神棍鼓吹并操纵台独,实在太可恶了。决不和他们同流合污。

4、现行标准汉字基本以北方话为完全准绳。方言汉字的标准化基本靠民间努力,力量很有限。纵使有了成果也无法推广。

5、由于没有公权力的介入规范,闽南语的书写各自为政,更加加剧了混乱程度。标准严重不统一,训读、借用、自造……不仅具体用字乱,选字原则也很随意。

——以上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三个字:看不懂!目前闽南语的书面作品,不仅非闽南语母语人士看不懂,闽南台湾人看不懂,就连我这种略有接触的“类专业”人士也很吃力——当然,好处却是一听就明白,不管你的文化程度如何。

  像之前我听的万方的《爱情限时批》,百度上的歌词看得我几乎吐血——气的。

  粤语的,比如阿苏勒的《难念的经》,说实话,因为速度太快,从来没听明白过,但是那歌词,只要认识500个汉字,又有谁看不懂?

  终于回到原点了:《难念的经》是《天龙八部》的主题曲。昨天和嫂子一起吃饭,讨论女硕士、女大专生,赵敏、黄蓉话题,嫂子说没有男生会喜欢小龙女的,并问我喜欢小龙女吗。

  我冷不丁就说:我喜欢阿紫!

  于是大家嘲笑我。

  想起了初中时那被“阿紫”缴获的,一叠叠的“情书”,真是荒唐啊。

  她把腿摔伤了,我却和另外一个被她称作“阿朱”的女生去她家看她。竟然就关门不理我,好没有面子。

  扯了一堆,终于回到原点了。

  躲到床上汗流浃背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8 22: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