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127|回复: 4

[综合] zz毗陵与苏沪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3 01: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毗陵与苏沪嘉

    吴语自原始的江东语演化而来,其间经受多次冲击与洗刷,逐渐形成汉语中的一种子方言。现代吴语使用人口仅次于北方官话,不过其分布的地域面积倒不是非常广,集中于江苏东南、上海、浙江全境以及皖南、赣东北、闽西北的部分地区。
   
民国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江南,当时吴语的地位远甚现在,许多用吴语写作的小说风靡一时,为吴语的影响力奠定下一定基础。再往前追溯,古代的吴音深刻地影响了日本语言,现在日语里尚还有“吴音”。现代吴语深受官话浸染,除去保留全浊声母等以外,词汇及语法上与官话相差无几。

    苏省以大江为界,以北,是官话中的江淮方言,以扬州话为代表;以南,则是吴地方言,以苏州话(一说上海话)为其代表。当然,亦有逾越的情形,江北的靖江、通州、海门、启东等是吴语跨江的例子;而江淮话亦会深入吴地旧境,南京、镇江即为明证。吴淮间虽仅一江之隔,属同一省份,又有许多内在联系,“关系”却不是相当和谐,这是另话了。

    回到主题,江苏南部的吴语被世人称为“吴侬软语”,此乃褒奖,是对江南风物、人文的最佳评价。外地人通常不容易觉察吴语内部的差异,南部浙南的不去说罢,即便是北部吴语(太湖片)中间,又可分为毗陵、苏沪嘉、苕溪、杭州、临绍、甬江、台州等诸小片,之间各有特色。就苏省的吴语而言,西南角落里的高淳、溧水且可忽略(属另一种吴语类型宣州片),其余皆分属毗陵、苏沪嘉两小片。毗陵为常州古称,该小片处在太湖西北,镇江——茅山以东、无锡以西是其范围,江北的南通、海门等古代有常州移民,亦属毗陵。自无锡起,往东经苏州至上海、浙江嘉兴等的方言为另一类型,称为苏沪嘉,还包括海门东部及启东大部。

    很早就注意到常州方言与无锡、苏州、上海、浙北的方言有差异,尽管大致上能理解对方,若要顺利交流倒是不易。常州话中,有个很显著的特色,就是现在形容词后加“佬”,“红佬”、“白佬”、“大佬”、“小佬”、“老佬”、“甜佬”、“咸佬”,一时间怕是说不完,所以有句俗话“常州话里18个佬”,形容毗陵小片的有趣特点。苏沪嘉片相对毗陵小片柔软些,部分词汇仍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因其拥有上海、苏州等影响力强大的城市,所以比毗陵小片强势许多。

    有语言专家将毗陵小片与苏沪嘉小片的差异对比列出,基本上涵盖了两小片的区别——
    1.毗陵小片——范围大致包括江苏南部吴语区东北边和西边的常州、溧阳、宜兴、江阴、海门等13个县市及安徽郎溪、广德部分村镇。本小片特点:
(1)澄母多读[dz]。如:常州[茶dzo],溧阳[迟dzι],沙洲[缠dzyø ]。
(2)臻摄合口三等知章组字多保持合口。。
(3)唐阳江三韵非庄两组字带鼻尾。如:常州[方faK],溧阳[庄tsaK]。
(4)歌戈韵与模韵(明母除外)不混,“坡≠铺/多≠都/搓≠粗/河≠湖”。
(5)麻韵开口三等章组字与二等字不同韵。如:常州[蔗tsa∥沙so/茶dzo/家ko],宜兴[蔗tsA∥沙s /家t i ]。
(6)侯韵、尤韵(知系),除宜兴读[γω] ,多读[ei]。如:金坛[斗tei],江阴[手sei]。
(7)“嘴”字不读[ι]韵母,多读[y]。如:常州[tsy],溧阳[tcy]。
(8)“鱼”字白读多数地点不读[K]或[Ke]一类音。如:常州[ y],金坛[ y]。
(9)灰韵不读单元音。如:常州[对tæi],丹阳[雷lue],金坛[罪dzui]。
(10)“铁锅”多说“锅”或“锅子”,不说“镬子”。“穿(衣服)”说“穿”,不说“着”。“家”多说“家”不说“屋里”。泛指“东西”说“东西”,不说“物事”。此等都接近官话。
(11)人称代词第三人称单数说“他”不说“夷”或“伊”。“谁”口语说“哪个”或“底人”,不说“啥人”。
(12)子尾除沙洲外,都读促音[tse?]。
(13)“红的、好的”除丹阳、沙洲、江阴外,都说“红佬、好佬”。

    2.苏沪嘉小片——这一小片处于吴语区的东北角,包括江苏省的无锡、苏州等,浙江省的嘉兴、平湖、海盐等,共30个县市。苏沪嘉小片的特点如下:

(1)澄从两母多读[z]。如:嘉善[茶zo],平湖[迟zι],上海市[坐zu]
(2)臻摄合口三等知章组字变开口。
(3)唐阳江韵多读鼻化韵。如:常熟[窗tshã],嘉兴[双sã],苏州[张tsã]。
(4)歌戈韵与模韵多混。如:苏州[多=都t u],嘉兴[歌=姑k u]。
(5)麻韵开口三等章组字与二等帮知庄组字同韵,与见系不同韵。如:吴江[蔗tso/沙so/家ka],海盐[蛇zo/叉tsho/架ka]。
(6)侯韵、尤韵(知系),多数读单元音,少数读[γω]。如:上海市[楼lγ],嘉兴[狗ke],苏州[手sY],常熟[头de/周tsγω],海门[口khγω/寿zγω]。
(7)仙韵合口精知章组字不读[y]介音。如:上海市[船zø],苏州[全zi]。
(8)“嘴”字多读[ι]韵。如:海门[tsι],嘉定[tsι],桐乡[tsι]。
(9)“鱼”字白读多读[K]。有的地方如常熟读[Ke]。
(10)“梳”字白读多读[ι]韵或[ч]韵。如苏州[sι],嘉兴[sч]。
(11)咍韵与谈寒韵多混。如:上海市[才=残zε],嘉善[胎=滩坍thε]。灰韵端组多读开口。如:上海市[对te],无锡市[队dE]。
(12)“铁锅”多说“镬子”。“家”多说“屋里”。
(13)单数第三人称代词说“渠”或“伊”。
(14)“红的、好的”的“的”说“个”,读[k—]或[ɡ—]声母的入声。

    对于此表,本人有一些补充的看法与意见。

    一是尖团音的区分。旧时不仅南方方言,即便是官话亦区分尖团,后尖团合流,逐步丧失。吴语各地尖团合流的进程不一,自南往北,浙省略早些,一百余年前即完成;上海城区在半个世纪前完成,乡村尚有残存;苏南情况比较复杂,苏州全市皆区分尖团,现市区开始松动,年轻人开始混淆,无锡市区、江阴(除西乡邻常州乡镇)尖团区分仍很牢固,常州市区除少数上了年纪的人,其余皆不分,武进部分乡镇区分,宜兴、溧阳、金坛、丹阳等不区分。所以,区分尖团本不是两小片的差异,现基本上可以视作毗陵与苏沪嘉的差异之一。

    二是关于单元音与复元音的问题。很多学者认为吴地方言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单元音多,复元音少,苏沪嘉小片中绝少有复元音,而毗陵小片中大量的复元音究竟是何来源?许多人认定是受到江淮话的影响。本人以为未必如此。古代的“吴音”中亦有不少复元音,可从现代闽语中找到佐证(古代吴语已基本融入闽语),况且江淮话中的单元音亦不在少数,因此,毗陵小片里的复元音应是古代“吴音”的遗留无疑。

    三是关于名字后缀“子”的问题。毗陵小片中多发促音[tse?](则),其实有特例,如武进东部、常州沿江、江阴大部皆发[ts](子),倒是无锡部分地方发成促音[tse?](则),可看作是语音特征的相互渗透。

    四是疑问代词。苏沪嘉小片皆为“啥”,如“啥人”、“啥物事”等,毗陵小片为“嗲(底)”,如“嗲人”、“嗲东西”等。曾有人指出,闽语里至今仍有用“底”(其实就是“嗲”)作疑问代词的现象,从古代汉语里也可以找到“底”这个疑问代词,所以,可把“底”(“嗲”)看作是古代吴音在毗陵小片中的遗存。至于苏沪嘉小片里的“啥”,估计是北宋后随中原移民而带入的。

    五是“家”字读音。毗陵小片中“家”字普遍元音高化,读成[ku],而苏沪嘉小片里多读[ka],这也可以看作两小片的一个明显差异。无锡的情况比较特殊,无锡老派“家”的读音同毗陵,为[ku],新派则同苏沪嘉,为[ka],印证了无锡处于常州小片向苏沪嘉小片过渡这一事实。
发表于 2007-10-23 03: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阿婆個禮嘉橋話車子就是tshotsy。
发表于 2007-10-23 09: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汇话更低 车子和草tshau纸一样:diehard:
发表于 2007-10-25 10: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毗陵的特征总是想到通泰。。。不知道是谁影响谁。。。
发表于 2007-10-26 11: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川沙和南汇“车”以及其他一些麻韵字,不仅读同效摄,而且带介音
车 读 ʦʰiɔ/ʨʰiɔ
纱 读 siɔ/ɕi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5 23: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